『壹』 打官司只憑一張借條能贏嗎
僅憑借條而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很難認定雙方之間有民間借貸關系;
雙方之間沒有真實的借貸或債權債務關系的,沒有法律效力;
法院會對形式有瑕疵的「欠條」或者「收條」,結合其他證據認定是否存在借貸關系,同時對現金交付的借貸,可根據交付憑證、支付能力、交易習慣、借貸金額的大小、當事人間關系以及當事人陳述的交易細節經過等因素綜合判斷雙方之間是否有合法真實的債權債務關系
法律依據:《民法通則》、《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通知》均有詳細的規定,建議查閱。
(1)限制出境糾紛案件擴展閱讀:
欠條是借個人或公家的現金或物品時寫給對方的條子,是起訴最有力的證據。但是不是有了欠條就一定會打贏官司?答案是否定的,欠條之所以是有力的證據,主要是因為能直觀有效的證明對方確實有借錢未還這一事實,但是如果欠條寫得不規范,讓對方有空可鑽,失去了證明力,就不一定能勝訴了。
要使欠條有證明力,在寫作過程中要注意一下幾點:
(一)紙張質量
一般借錢後都是一段時間後才會歸還,中途如果出了差錯就會導致欠條毀損,證據的滅失。因此,不要隨意拿一張紙寫欠條,最好是完整且質量較好的。
(二)借款金額寫法
首先是數額的確定,關於借錢的數額不能隨意,借多少寫多少,最好用大小寫,大小寫要一致。曾有人就因為借款金額的不一致導致糾紛產生。
(三)借錢用途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寫欠條的時候只寫借了多少金額,卻很少寫借錢的用途的。這里進行說明,借出去的錢不能用於非法活動,如明知對方借錢用於非法活動還借其錢,則這種債權不受法律保護。
(四)利率
和利息不一樣,x%利率為年息,x‰利率為月息,約定的利率在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倍以內受法律保護,超過部分法律不保護。在欠條中最好約定好具體的利率,明確具體金額。
(五)還錢時間
還錢時間的約定關繫到訴訟時效,否則過了訴訟時效,債權將得不到實現,所以最好約定好還錢時間並且記入欠條中。
『貳』 民事經濟糾紛,案件法院排期中,被告現在在國外,現在是否可以對他實施出境限制。還是等他回國才能去申請
你無權要求凍結戶口 我國也沒有這一說法 給你下面這些法律依據 中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實施細則》第三和第四條對公民因私出國申領護照的程序作出了明確規定。 第一、公民因私事出國領取護照,必須向戶口所在地的市、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門提出申請。中國政府對公民出入境的審批工作,實行戶籍管轄的原則,公民的常住戶口在那裡,就向那裡的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為了方便群眾,減少層次,一些有條件的城市公安局決定,公民可以直接向市公安局的出入境管理機關申請出國,無需向所在地的縣公安局或區公安分局提出申請。 第二、公民因私出國申領護照,除了回答外事警察的詢問以外,還必須遞交個人的身份證明和有關證明材料,主要是: (1)交驗戶口簿或者其他戶籍證明; (2)填寫申請表; (3)提交所在工作單位或者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或者公安派出所出具的證明; (4)提交與本人出國事由相應的證明; 第三、根據法律規定,與本人出國事由相應的證明主要是指下述各種證明; 1. 出國定居的,必須出具前往國親友同意去定居的證明和前往國家的定居許可證明。例如美國移民局發給的「移民簽證申請批准書」等。 2. 出國探親訪友的,必須提交親友的邀請證明。比如朝鮮警察機關發給的「旅行同意書」,俄羅斯警察機關發給的「邀請書」,以及其他國家親友辦理的經濟擔保書等。 3. 出國繼承財產的,必須提交合法繼承權的證明。 4. 出國自費留學的,必須提交前往國接受學校發給的入學許可證明。比如美國有關學校發給的「留學生簽證資格證明」。日本入國管理局發給的「居留資格認定證明」等。 5. 出國就業的,必須提交前入國聘請、僱傭單位或者僱主出具的聘用證明或僱傭證明。一般包括各國勞工部門發給的「勞工許可」,「工作許可證」,「僱傭證明」等。 6. 出國旅遊的,必須提交國外旅行期間所需的外匯費用證明和前往國親友出具的經濟擔保證明。公民出國旅遊,如屬親友邀請,則應當由親友出具擔保證明,如果屬於個人自費,則需要提交國家外匯管理機關出具的外匯費用憑證。其他機關或個人出具的無效。 公民申請出國,凡是能夠按照規定提交上述證明材料的,各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便會接受申請,並發給申請表,然後進行審批。 第四、經過調查,提出申請的公民如果不是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就可以發給出國護照。 1. 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認定的犯罪嫌疑人。此種不批準的對象,主要是指法院已經決定立案審理的公訴或自訴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以及有證據表明有重大犯罪嫌疑,司法機關決定立案偵察的人。並包括已經採取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的對象。 2. 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民事案件不能離境的。此種不能批準的對象,主要是指經人民法院通知,在當事人參加的民事訴訟案件未了結之前,不能離境的原告人、被告人或者第三者,即是不履行民事義務而應當追究民事責任或者那些違反民事義務而應當承擔責任的人。例如,原告得知另一方當事人即將出國,由於雙方的一些債務、給付撫養費等權利義務關系尚未了結,原告擔心被告出國後,自己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因而緊急投訴,要求法院制止被告出國。為了維護原告的權益,法院常常會採取限制措施,不許被告離境。 3. 被判外刑罰正在服刑的。 4. 正在被勞動教養的。 5. 國務院有關主管機關認為出境後將對國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對國家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 各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在審批當中,對上述申請人將作出不批准出國的決定,即不予頒發護照。 但是,具有上述不批准出國情形的公民,在刑事、民事案件了結後,犯罪嫌疑解除後,服刑期滿後,解除勞動教養後,或
『叄』 民事經濟糾紛是否可以向法院申請限制被告出境(如果可以的話是否有時間限制)請明白的人來回答
民事糾紛一般不會被限制出入境,但如果有法院的通知,有可能限制出境,尤其是有法院的民事生效判決、被告拒不履行判決確定的給付義務的,會被法院通知有關機關限制出入境。
時間期限,以法院的通知為准。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五條規定: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規定:一般情況下,限制出境措施主要在申請執行人提出書面申請時採取,情況緊急等必要情況下,法院可依職權採取。
限制出境的對象:不僅包括被執行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法定代理人,而且還包括對債務履行有一定影響的直接責任人員。
(3)限制出境糾紛案件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中的限制出境措施並非訴訟保全(財產保全)。從實施目的上來說,限制出境屬於行為保全性質,與訴訟中的保全措施目的相同,都是為了保障判決的順利進行。
根據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6條「關於訴訟保全和其他強制措施」中對限制香港、澳門當事人出境的規定,該司法解釋是將限制出境作為訴訟保全措施之外的其他強制性措施,未將其歸類為訴訟保全。
限制出境的解除:在限制出境期間,被執行人履行完全部義務的,執行法院應及時解除限制出境措施;被執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或者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也可以解除限制出境措施。
『肆』 有小額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在身會法院被限制出境嗎
在訴訟階段不會限制出境。在申請強制執行階段才可能會被限制出境
『伍』 我跟某人有債務糾紛,在我向法院對他提起訴訟,但還沒判決的過程中,我可以申請限制他出境嗎
最穩妥的做法是,先申請財產保全,然後向公安機關,申請限制出境,根據具體法律法規規定,只有公安機關和邊防機關才有權做出限制出境的權利,法院沒有直接限制出境的權利的。具體法律條文如:
法律規定不統一和法律依據位階偏低是民事訴訟中限制出境措施的首要問題。目前,法院在民事訴訟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依據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人境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1987年3月10日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聯合發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1998年6月25日最高法院《關於轉發公安部<關於實行對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員通報備案制度的規定>的通知》、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等。最高法院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雖然也對限制出境的程序、條件等作出了簡明規定,但該紀要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司法解釋,不能作為限制出境的法律依據,僅能作為程序上的參考。《民事訴訟法》第231條[4]只規定在民事案件的執行過程中,法院可以對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的被執行人採取限制出境措施,並未涉及在民事訴訟審理過程中法院是否可以限制當事人出境,因此,引用該條款作為法院在民事訴訟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說辭亦有不妥。
從限制出境法律依據的位階上來看,雖然我國《憲法》未明確將出境權規定為公民權利,但限制出境實質是對公民人身自由的一定程度的限制,對公民權益有重大影響。根據我國《立法法》第8條關於「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的事項只能制定法律」的規定,法院在訴訟中對當事人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權力應當且只能來自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的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兩部法律,主要是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對公安、邊防機關限制出境的事由作出規定,其實施主體為公安、邊防機關。依據該兩部法律關於當事人不得出境事由中「法院通知有未了結民事案件不能離境」的規定,在法律層面法院間接獲得了對未結民事案件當事人限制出境的授權。但在審判實踐中,有觀點認為,依照上述法律規定,行使限制出境批准權的法定機關是公安、邊防等行政主管部門,所列不準出境情形也是相應行政主管部門作出不批准出境決定的法定事由,不應以此推論法院有權決定不準當事人出境,法院以上述法律為依據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屬於適用法律不當。
從限制出境法律依據的內容上看。首先,限制出境的措施規定於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部門規章中,比較零散,過於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對必要的程序和該種措施的法律性質沒有作出明確界定,導致實踐中做法比較不統一。其次,各部門發布的規定中存在沖突之處,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和國家安全部發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中規定,法院對不準出境的外國人和中國公民需在邊防檢查站阻止出境的,控制期限限於30天以內,超過控制期限仍需控制的,應重新辦理審批交控手續。公安部《關於實行對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員通報備案制度的規定》第6條規定,「限制出境期限1年以上5年以下,由省級通報備案機關或者國務院有關主管機關決定」,限制出境期限似通常以5年期為限。而民事案件當事人被限制出境的期限至少應當至民事案件終結之時,否則需多次辦理手續,徒增負擔。不僅因為上述兩份文件中關於控制期限與限制出境期限規定不一致,而且由於其與民事訴訟中限制出境期限實際需求不相適應,導致實踐中還有法院根按照一、二審案件的審理期限將限制出境期限確定為6個月或3個月。
『陸』 網貸逾期不還會怎麼樣 會不會被起訴,會坐牢
網貸,是現代社會的熱點話題。很多人年輕人習慣透支未來,通過網貸解決生活難題,或者滿足高消費的要求。與此同時,一些年輕人控制不住自己,或者收入來源有限,所以會出現網貸逾期。
總之,網貸逾期危害太多。年輕人在處理網貸的過程中,一定要走到避免逾期。一旦逾期,也要努力想辦法先還上,並與平台方進行友好的溝通協商,達到消除不利影響的目的。千萬不要麻痹大意,也不要產生僥幸心理。一旦錯過處理的最佳時機,將來必定會後悔一生。
當然,年輕人控制消費,不觸碰網貸,才是重中之重。
『柒』 我朋友本因為經濟糾紛案件被限制出境,但是他本月7號用護照買了機票准備出境探親幾天,說好的三天就回來
限制出境的 肯定出不了境 這種情況不能出國還想出國 肯定被懷疑潛逃呀 去邊境拘留所詢問看看 半個月估計會被轉回經濟糾紛案件所管轄的公安分局拘留了
『捌』 有幾個法院立案並開庭未結案的民事糾紛案件,當事人會被限制出境嗎
法院如果通知出入境管理局限制出境,那就會被你限制出境
『玖』 什麼情況下的民事糾紛被告人會被限制出境
根據《中華人民復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制》第二百五十五條 執威懾制度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9)限制出境糾紛案件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二條 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
(二)被判處刑罰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
(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遣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