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雙創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中國雙創的具體內容是:
一、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集合本系統的資源優勢,凝神聚力,打造「中國雙創」創業創新公共服務平台。
二、該平台融合政策、技術、人才、金融、知識產權、創業場所等服務機構的各項服務,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建設、社會協同、市場化運營」的模式,由本委員會組織建設,中科創谷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實施,並聯合眾多服務機構共同打造。
三、發起並聯合成立「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雙創發展辦公室」全國領導小組辦公室、專家導師團、60多個產業管理服務中心和地方執行委員會,協調各相關單位制定推進計劃,明確工作任務、時間節點、責任人和保障措施,確保促進創業創新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
承擔在全國開展「創業創新工作」的有關調研、咨詢、規劃、指導、評估、監督和區域、行業、產業實施工作。創建「全程無憂」、「全程啟航」、「全程對接」、「全程關愛」、「全程監管」、「全程跟蹤」、「全程相伴」等履職盡責的國際著名服務品牌。
協助有關部門統籌做好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的新聞宣傳、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工作,積極發揮「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等展示平台作用,及時總結和推廣先進經驗,努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完成政府、行業、產業、企業和公益機構委託的其他任務。
四、發起並聯合組建產業基金、搭建公共服務平台、成立創客聯盟,通過創業創新示範工程(園區、社區、校區、基地、項目和活動)示範引領作用和核心載體功能,以優化創業創新生態為主線,著力營造創業創新氛圍,培育創新創業形態,完善創業創新布局,釋放創新創業活力。
積極構建有利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制度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打造引領全國、輻射周邊的創業創新發展戰略高地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業創新生態圈和產業鏈,並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規范化、連鎖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
五、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全權打造「中國雙創」公共服務平台和「中國雙創」微信公共服務平台,藉助於物聯網、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眾傳媒等新技術、新工具展開政策宣傳解讀。
中國雙創成立背景: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雙創發展委員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雙創發展辦公室是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32號)、《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號)。
《關於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台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53號)、《關於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 〔2016〕7號)、《關於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6〕35號)。
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國發〔2016〕43號)等一系列文件要求,特別是要推進創業創新平台,建設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的「四眾」新模式,加快推動這「四眾」新模式、加快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經研究決定成立「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雙創發展委員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雙創發展辦公室」和「中國雙創」公共服務平台。公共服務平台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建設、社會協同、市場化運營」的模式,開展線上線下工作。
「中國提出『雙創』,無論是對舊動能的轉型,新動能的發展,還是高新技術的研發,新增就業的保證都有很大的好處,整體的創業創新氛圍很濃厚,對中國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日,剛從斯坦福大學訪學歸國的第一視頻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力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肯定了「雙創」熱潮的利好,也提出了熱潮背後的三點冷思考。
2. 簡述政府公共服務電子化的策略是什麼
中國信息化領導小組的咨詢專家、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到現在,建設規模日益擴大,發展速度急驟膨脹,但隨之也暴露出「四大症結」,即重新建輕整合、重硬體輕軟體、重管理輕服務、重電子輕政務。
電子政務的「四大症結」使人們充分認識到電子政務不是一個技術項目,而是一場深刻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它將極大地推動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電子政務應用系統在改進行政管理和服務的同時,必須對行政主體的業務流進行重新設計,對行政機構的結構進行重組,在電子手段的幫助下簡化行政流程,降低而不是增加業務運行的成本。
電子政務需要的不僅是傳統觀念上的硬體和軟體,更需要的是整合硬體、軟體和需求的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心件」,即整體解決方案!針對電子政務的「四大症結」,我們面臨著「政務鏈」管理理論的諸多課題。一是關於電子政務行為主體的需求問題;二是關於行政機構的運作流程重組問題;三是關於電子政務的管理體制創新問題;四是關於學習借鑒世界各國電子政務的經驗問題;五是關於跟蹤電子政務發展方面的技術,以及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相結合的問題。
現有的行政機構的組織形態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與工業化的行政管理的需求和技術經濟環境呼應,已經存在了二百年以上。信息時代的管理要求由傳統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網路模式。行政機構的組織形態也要由金字塔的垂直結構向錯綜復雜的、水平網狀的扁平結構轉變。為此,電子政務的發展應該以行政機構的業務流為主線,與職能轉變相結合,採取以下發展策略。
第一,要重視電子政務的軟環境建設。建立電子政務的標准並推行之,規范信息的共享和保密,做好立法和建規等基本保障工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由於現有的管理機制已不能滿足信息社會的客觀需求,要從根本上消除來自思想觀念、傳統的行政體制等障礙,必須從基礎性工作入手。
第二,要不斷完善電子政務的硬環境,優先發展三個方向。即建立一個開放自由的信息基礎架構,以解決信息資源有效整合和利用的問題;在不同行政機構間建立互聯、互通網路,以解決資源共享問題;提供一個業務集成平台,以解決「一站式」的電子化整體服務問題。
第三,要加大電子政務應用的推行力度。電子政務建設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應用體現了電子政務動態的發展過程,沒有應用就沒有發展。有什麼級別的應用,就有什麼層次的發展。這在「數字」城市建設中已經得到了不斷的驗證。
第四,要從戰略的高度重視培訓工作。培訓是應用的基礎,是推動電子政務發展的重要環節。
第五,要實行「恰到好處」的安全策略。安全措施必須根據系統的實際應用,綜合考慮安全、成本、效率三者的權重,以求得適度的平衡。
第六,要運用信息及通信技術來打破行政機關的組織界限,構
建一個電子化的虛擬機關。系統中最珍貴的財產是存儲的寶貴信息,電子政務就是變傳統的管理模式為信息化管理模式。
最後,要高度重視「政務鏈」管理理論的研究,並用於指導電子政務的實踐。同時,電子政務實踐又豐富和發展了「政務鏈」管理理論。
2000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十五」規劃中把「數字福建」作為現代化的基礎工程來發展,並於2000年12月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的「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由此確定了「數字福建」的實質是信息化的福建,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作為「數字福建」的核心,電子政務是隨著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等各級行政機關的需求發展,圍繞構建三條戰略通道而不斷完善的。2001年的「131」計劃(即一個規劃:數字福建「十五」建設規劃;三個骨幹工程:省政務信息網路工程、省空間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省互聯網交互中心;一項共享政策:省政務信息改造標准和共享政策)和2002年的「339」計劃(三個基礎工程:省級政府公眾信息服務平台、互聯網安全監控中心、分布式基礎資料庫;三類示範工程:電子商務、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電子公文傳輸系統;九個應用系統:省經濟動員管理、省糧油儲備管理、省環境生態監測、省國土資源管理、省海洋漁業管理、省治安人口管理、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管理、省文化管理、省計策管理等信息系統)為數字福建開了個好頭。2003年計劃重點實施的「536」工作計劃(即五個電子政務應用項目:電子公文交換系統、政務視頻應用系統擴容、政務網市縣橫向接入網、省政務數據中心、政務信息資源整合;三個企業信息化項目:企業信用系統、身份認證中心(CA中心)、企業信息化應用項目;六個社會信息化項目:省醫保系統聯網、省遠程醫療二期工程、省文化信息二期工程、省農業病蟲害防治系統、省出入境公眾服務管理系統、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網)是福建電子政務向縱深發展的具體體現。
目前福建省各單位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發展極不平衡,尤其是一些核心部門的核心業務應用滯後,已成為制約福建電子政務發展的瓶頸。
因此,當前福建電子政務發展的策略應包括:第一,必須從政治層面的高度來把握電子政務的發展方向。離開堅強的政治領導,經濟的技術的因素將顯得蒼白無力;第二,採取以應用促發展的推進策略,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應當從核心部門核心應用抓起,形成「綱舉目張」、「四兩撥千斤」的電子政務應用擴張效應;第四,應重視高科技人員的培養和使用,形成電子政務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政策和策略確定之後,幹部是決定的因素,這對於電子政務的發展也不例外。一切漠視先進生產力、視高科技人才如糞土的觀念和行為,應當堅決根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