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長應如何處理孩子在學校里與其他孩子的糾紛
有的事情孩子自己就能解決,有的事情需要老師的調節,有的事情需要家長的協助。但在處理孩子之間的各種各樣的矛盾與糾紛時,很多時候遇到家長參與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與糾紛的情況,但給我的總體印象是,多數家長護短,只找別人家孩子的毛病,不說自家孩子的錯誤,致使孩子之間很小的事情讓家長搞得復雜而且難以收拾。 記得我帶二年級的時候,班上有個男孩子叫小偉,人長得真是帥,虎頭虎腦,給人第一印象就是特別可愛。但是接觸一陣子,就會發現這個孩子特別好動,手閑不住,老喜歡撩閑,別的孩子都不喜歡和他玩。可別的孩子越這樣,他就越撩閑,老師教育多次,效果甚微,畢竟孩子年齡太小,還不能理解自己這樣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也不能理解這樣的行為會在別人心中留下什麼樣的影響。 有一天,小偉不知道什麼原因,和我們班的第二大撩閑之人打起來了,這個第二大撩閑之人也是男孩子,名叫小鄒,長的也是虎頭虎腦,就是個頭矮了些。他平時愛惹是生非,經常打架,在同學們當中影響很壞,也是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這兩個撩閑之人打架還能有個好,真是水火不相容,針尖對麥芒,一個不讓一個。班長告訴我後,我就火急火燎的趕到班級看情況。還沒有走到教室,一大堆的孩子就把我圍住,七嘴八舌的告訴我打架的情況,我顧不得應答,急忙推開眾人直奔教室。進到教室,又看見一些孩子吵吵嚷嚷的在喊:「別打了,張老師來了!」我分開圍觀的孩子,走到兩個小傢伙跟前,看見兩個人互相揪住對方的衣領,眼睛瞪著,小臉漲得通紅,手還沒有撒開。我厲聲說道:「還不放手?」他們看見我生氣了,才把揪衣領的手鬆開。但是眼睛還不放開,依然仇恨似地瞪著對方。我把兩人叫到教室前面,先不忙處理,冷落他們一會,也讓他們冷靜幾分鍾。我先整理了一下書,招呼其他孩子進教室,然後向班長詢問當時的情況,班長還沒有說,其他孩子已經按捺不住,你一句我一句的把當時的情形詳細匯報了一下。主要原因是小偉在走路時故意碰了一下小鄒,小鄒本來就是好鬥分子,這下不幹了,就和小偉打起來了。於是乎就出現剛才那樣的場面。不過,問題好像嚴重了一些,因為我發現兩個孩子的臉上都掛花了。小偉的臉上被小鄒抓破好幾處,小鄒的鼻血被小偉打出來。我暗自尋思,先把兩人教育一番,再通知家長,否則,這種情況下,家長會有意見的,畢竟孩子被抓傷了。 我把兩個孩子叫到跟前,讓他們各自在說說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說自己的不對。我一看還是我指出他們的錯誤,講明打架的危害。兩個孩子這時候冷靜了,也聽明白我的話了,也知道自己做錯了,都有些慚愧。不過,兩人必須請家長。 我打電話把兩個家長都請來,小偉的家長一看自己的孩子的臉被抓成那樣(也就是破了點皮),氣不打一處來,失去冷靜,當著我的面,指著小鄒的媽媽破口大罵,罵話十分難聽,那氣勢好像要把小鄒的媽媽和小鄒吞了不可。要不是我攔著,可能小偉的爸爸就會對小鄒拳打腳踢,以解心頭之恨。而小鄒的媽媽只是陪著笑臉,說著好話。我一看這情況,連忙安慰小偉家長,請他們冷靜,別沖動,有事情好好商量。可是好言相勸半天,依然沒有讓小偉的爸爸消火,我有點生氣了,把兩個孩子領回教室,把教室門一關,不理了。小偉爸爸一看,覺得自己有點過分,罵人的聲音慢慢小了,好一會,走廊里沒有聲音了,我才出來問他們想怎麼辦,小偉爸爸說,讓小鄒的媽媽領自己孩子看臉去,我徵求小鄒媽媽的意見,她說沒有意見。我就讓他們領孩子去醫院給孩子看臉。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本來我的本意是把家長叫來,好好談談關於孩子打架的事,結果什麼還沒有說,就讓家長弄成這樣。 從這件事情看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存在誤區,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缺少家校之間的緊密溝通,更缺少對孩子成中的長遠眼光。很多家長(主要是低年級家長),當看到自己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或者打了,不問青紅皂白,不問是是非非,只管護著自己的孩子,把別人家的孩子罵得狗血噴頭或者親自動手打別人家的孩子,還美其名曰替別人教育孩子。像這樣的家長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嗎?這樣的做法又會給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有些事情小孩子之間很容易自己解決,因為他們之間沒有什麼仇恨,也沒有什麼利益沖突,更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矛盾,他們或許前腳打架,後腳和好。也可能這會怒目圓睜,一會就心平氣和。只是家長心疼孩子,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而不依不饒。 一、做家長的首先要冷靜,搞好調查研究。 對於孩子在學校里和其他孩子產生的糾紛,家長首先要冷靜,先問問自己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事情的經過怎麼樣,結果如何。然後再問問班級中知道這件事情的其他孩子,看是不是和自己孩子說的一樣,然後再給孩子出主意,想辦法,找對策。這其中的方寸家長要掌握好,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那就明確指出來,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如若是別的孩子錯了,家長也應該本著善良誠懇的態度,教孩子學會原諒他人。 二、當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不要捨不得。 孩子在學校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或者因小事吵架,往往因自己膽小而不敢告訴老師,而是回家跟父母哭訴,希望父母能替自己伸張正義,討回公道。這時候的父母一定要冷靜,仔細聽孩子述說。不要看見孩子哭就心裡不好受,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心疼的不得了,馬上就要為孩子出頭;也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計較,去度量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它們之間的矛盾很簡單,根本不用家長提心吊膽,更不用家長親自上陣,非要決定勝負。應該讓孩子受點挫折,受點委屈,受點挑戰是必要的,家長不要不捨得,要放寬心,孩子不是瓷娃娃,只要再合適的度內,完全可以讓孩子自然成長。 三、當家長的不要因為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就限制孩子的交往。 在學校生活,眾多孩子生活在一個集體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也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只要正確的對待,較為公正的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會很快煙消雲散,化為烏有。如果家長因為自己的孩子與某個孩子鬧了不愉快,就橫加阻攔,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那樣只會激化矛盾,只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蒙上陰影,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孩子是要長大的,是要走上社會的,它需要承擔它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風險,一味躲避只會對社會形成不信任感,終究一事無成。孩子自己會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家長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孩子就是在和夥伴的打打鬧鬧中長大的,不能因為一次小小的矛盾就斷定別的孩子不好,孩子有他選擇朋友的權利,家長不可以用成人的狹隘眼光評判和限制。 四、孩子之間的矛盾或者不愉快,家長不要枉下結論。 孩子們之間的糾紛沒有利益沖突,更沒有不可化解的仇恨。他們之間只是一些聽上去像小孩子們玩的過家家游戲。不是這個碰了那個,就是那個撩了這個,有時候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孰是孰非,更何況我們這些局外人。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最好不要無端的評價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到底誰對誰錯,更不要當著自己孩子的面去指責別人的孩子,這樣做只能加深矛盾,使自己的孩子在班級中遭到其他孩子的孤立。也許家長很在乎誰對誰錯的時候,孩子們卻已經化解了矛盾手拉手又成為朋友了。 五、家長不要就事論事,替孩子處理事情。 當家長的遇到自己孩子遭受挫折和委屈時,不是要教孩子怎麼還手,或者幫孩子處理事情,而是要教會孩子與人友好相處,用豐富的知識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朋友。家長的這種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既能給予孩子心靈的安慰,又能給孩子精神上的幫助,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用自己的善良、大度、寬容、博學、正直、勇敢去吸引別人,影響別人,這樣做就會讓身邊的好朋友多起來,自己的力量自然就壯大了,這就是我們成人世界裡的權威。
⑵ 孩子糾紛家長怎麼處理
有的事情孩子自己就能解決,有的事情需要老師的調節,有的事情需要家長的協助。但在處理孩子之間的各種各樣的矛盾與糾紛時,很多時候遇到家長參與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與糾紛的情況,但給我的總體印象是,多數家長護短,只找別人家孩子的毛病,不說自家孩子的錯誤,致使孩子之間很小的事情讓家長搞得復雜而且難以收拾。 記得我帶二年級的時候,班上有個男孩子叫小偉,人長得真是帥,虎頭虎腦,給人第一印象就是特別可愛。但是接觸一陣子,就會發現這個孩子特別好動,手閑不住,老喜歡撩閑,別的孩子都不喜歡和他玩。可別的孩子越這樣,他就越撩閑,老師教育多次,效果甚微,畢竟孩子年齡太小,還不能理解自己這樣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也不能理解這樣的行為會在別人心中留下什麼樣的影響。 有一天,小偉不知道什麼原因,和我們班的第二大撩閑之人打起來了,這個第二大撩閑之人也是男孩子,名叫小鄒,長的也是虎頭虎腦,就是個頭矮了些。他平時愛惹是生非,經常打架,在同學們當中影響很壞,也是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這兩個撩閑之人打架還能有個好,真是水火不相容,針尖對麥芒,一個不讓一個。班長告訴我後,我就火急火燎的趕到班級看情況。還沒有走到教室,一大堆的孩子就把我圍住,七嘴八舌的告訴我打架的情況,我顧不得應答,急忙推開眾人直奔教室。進到教室,又看見一些孩子吵吵嚷嚷的在喊:「別打了,張老師來了!」我分開圍觀的孩子,走到兩個小傢伙跟前,看見兩個人互相揪住對方的衣領,眼睛瞪著,小臉漲得通紅,手還沒有撒開。我厲聲說道:「還不放手?」他們看見我生氣了,才把揪衣領的手鬆開。但是眼睛還不放開,依然仇恨似地瞪著對方。我把兩人叫到教室前面,先不忙處理,冷落他們一會,也讓他們冷靜幾分鍾。我先整理了一下書,招呼其他孩子進教室,然後向班長詢問當時的情況,班長還沒有說,其他孩子已經按捺不住,你一句我一句的把當時的情形詳細匯報了一下。主要原因是小偉在走路時故意碰了一下小鄒,小鄒本來就是好鬥分子,這下不幹了,就和小偉打起來了。於是乎就出現剛才那樣的場面。不過,問題好像嚴重了一些,因為我發現兩個孩子的臉上都掛花了。小偉的臉上被小鄒抓破好幾處,小鄒的鼻血被小偉打出來。我暗自尋思,先把兩人教育一番,再通知家長,否則,這種情況下,家長會有意見的,畢竟孩子被抓傷了。 我把兩個孩子叫到跟前,讓他們各自在說說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說自己的不對。我一看還是我指出他們的錯誤,講明打架的危害。兩個孩子這時候冷靜了,也聽明白我的話了,也知道自己做錯了,都有些慚愧。不過,兩人必須請家長。 我打電話把兩個家長都請來,小偉的家長一看自己的孩子的臉被抓成那樣(也就是破了點皮),氣不打一處來,失去冷靜,當著我的面,指著小鄒的媽媽破口大罵,罵話十分難聽,那氣勢好像要把小鄒的媽媽和小鄒吞了不可。要不是我攔著,可能小偉的爸爸就會對小鄒拳打腳踢,以解心頭之恨。而小鄒的媽媽只是陪著笑臉,說著好話。我一看這情況,連忙安慰小偉家長,請他們冷靜,別沖動,有事情好好商量。可是好言相勸半天,依然沒有讓小偉的爸爸消火,我有點生氣了,把兩個孩子領回教室,把教室門一關,不理了。小偉爸爸一看,覺得自己有點過分,罵人的聲音慢慢小了,好一會,走廊里沒有聲音了,我才出來問他們想怎麼辦,小偉爸爸說,讓小鄒的媽媽領自己孩子看臉去,我徵求小鄒媽媽的意見,她說沒有意見。我就讓他們領孩子去醫院給孩子看臉。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本來我的本意是把家長叫來,好好談談關於孩子打架的事,結果什麼還沒有說,就讓家長弄成這樣。 從這件事情看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存在誤區,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缺少家校之間的緊密溝通,更缺少對孩子成中的長遠眼光。很多家長(主要是低年級家長),當看到自己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或者打了,不問青紅皂白,不問是是非非,只管護著自己的孩子,把別人家的孩子罵得狗血噴頭或者親自動手打別人家的孩子,還美其名曰替別人教育孩子。像這樣的家長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嗎?這樣的做法又會給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有些事情小孩子之間很容易自己解決,因為他們之間沒有什麼仇恨,也沒有什麼利益沖突,更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矛盾,他們或許前腳打架,後腳和好。也可能這會怒目圓睜,一會就心平氣和。只是家長心疼孩子,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而不依不饒。 一、做家長的首先要冷靜,搞好調查研究。 對於孩子在學校里和其他孩子產生的糾紛,家長首先要冷靜,先問問自己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事情的經過怎麼樣,結果如何。然後再問問班級中知道這件事情的其他孩子,看是不是和自己孩子說的一樣,然後再給孩子出主意,想辦法,找對策。這其中的方寸家長要掌握好,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那就明確指出來,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如若是別的孩子錯了,家長也應該本著善良誠懇的態度,教孩子學會原諒他人。 二、當家長看
⑶ 對於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處理和同學之間的矛盾沖突的感受
嗯,這個跟應該是鼓勵孩子,他自己去尋找一些方法去處理,但是可以教他一些方法,讓孩子主動的去寫上去處理。
⑷ 同學之間有矛盾,家長如何
如果他們之前的關系以前很好,家長不要介入比較好。但是如果矛盾比內較嚴重,還是請校方處理,容或者家長之間談論一下都能接受解決方法。
如果關系並不是很好,建議請校方處理,因為老師可以和他們交流,對於老師這個存在,他們在某些方面不會把特別多的想法隱藏在心中,而和家長談論起來有可能隱瞞的比較多,不能解決根本。
其實,也可以從自身孩子方面解決,家長還是不要過多的介入孩子的交際圈內,多少也會影響到孩子。
希望我的回答能符合你所要的答案。
⑸ 孩子與同學之間發生糾紛了 ,家長該如何做
客觀的判斷事情發生的原因,不可以偏袒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是充分教育孩子的關鍵時期內 即使是自己的容孩子的錯也不可以過分的教訓,因為孩子犯錯是成長的必須階段,過分的教訓會在孩子心裡留下報復心裡 溝通徹底,讓孩子意識到是自己的錯誤,才是王道 【哈森電器旗艦店,打造學生電器專業品牌】——淘寶搜索
⑹ 學生家長和校方出現法律糾紛該如何處理
學生家長和校方出現法律糾紛可以參考下列處理方法:
1、需要看學校是否存在過錯,一般來說,如果是小學的話,學校的責任大一些,中學學校承擔的責 任比較小;
2、主要應由侵權的學生家長承擔責任,因為未成年人的主要監護責任在家長一方。
3. 保持冷靜,最好委託他人與些小交涉,這樣可以避免出現過激行為。
⑺ 家長如何正確的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呢
當孩子之間抄出現糾紛時,家長們應首先管教自己的孩子。這有利於讓孩子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錯誤和不足。即便完全是對方的過錯,也可以坐下來協商,協商解決不了的,還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家長以武力參與孩子糾紛,無助於孩子之間的和解,反而會激化家長之間的矛盾,使原本孩子們之間的糾紛,變成了大人之間的恩怨。
從另一個角度講,家長時時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不利於培養他們直面糾紛的勇氣和解決糾紛的能力,反而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家長能「保護」孩子一時,但不能「保護」他一世,所以,讓孩子自己面對糾紛、解決糾紛,在與同伴的吵吵鬧鬧中學會如何與人為善、如何化干戈為玉帛,才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⑻ 如何處理孩子與同學之間的沖突糾紛
1.不問清原因,制止孩子打架。 2.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以顯得自己的公平或發泄一下心中的不快。 3.嚇唬、訓斥對方的孩子:「下次如果你再和我們家明明打架,我就……」或者直接動手打別人的孩子,以替自己的孩子出氣。 4.與對方家長互相吵罵,大打出手,成為「冤家」。 5.謹慎對待,不隨意評判孩子的打架行為,而是探究孩子打架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肯定的回答是第五種好。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應當正確認識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為。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們在群體交往中協 調、解決矛盾的一種手段,孩子們就是通過這種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學會怎樣堅持獨立的見解,學會怎樣競爭又怎樣協調,學會適度地表現自己,培養忍耐能力,鍛煉孩子的勇敢、意志和陽剛之氣,不斷增長與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識。因此,如果孩子的打架行為發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並不十分厲害,家長就不應過多干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好了。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協調性和社會交往能力。 2.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家長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體傷害。對問題的解決應堅持: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孩子自己解決不了,求助於父母,父母切莫簡單處理,武斷對待,或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孩子與同學之間發生了糾紛,在他們看來是天大的事,但在我們大人的眼中,只不過是小事一樁。孩子受了委屈回來,我們一定不要激動地去找對方家長,也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找對方家長,無疑是在暗示孩子:「受了委屈可以找媽媽。」「犯了錯可以由家長承擔。」孩子有了這種觀念後,容易產生對父母的依賴心理,失去獨立性。埋怨孩子,無非是說些「惹不起還躲不起」之類的氣話,這樣只能加深孩子對同學的不滿,卻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也不利於他們日後和解。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家長應該先設法讓孩子從激動中平靜下來,再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幫助孩子弄清楚究竟是誰錯了。在這一過程中,家長一定不要輕易地認為,既然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一定就全是對方的責任。其實,有些糾紛恰恰是最後受了「委屈」的孩子挑起的。 另一方面,孩子之間相互爭吵、打架,然後又自己和好,就在這一來一去之中,孩子的交友能力便鍛煉出來了。對孩子來講,這種小矛盾和沖突能促使他慢慢地了解 「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知道蠻橫、不講理、任性和霸道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從而學會與人相處和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 這其中「原諒別人」有著獨特的作用: (1)有利於克服「自我中心」意識,知道「我」與「他人」的含義。 (2)有利於人際關系的和諧,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合作精神。 (3)能幫助孩子學會寬容、忍讓,為別人著想。 (4)能促進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所以,家長在了解到孩子與同學之間有了摩擦之後,不要急於越俎代庖地處理糾紛,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家長可以先適當地給予撫慰,並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發生的原因,讓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分析原因後是自己孩子不對,父母應明確指出孩子的不對之處,並進行教育,還應該讓孩子向對方賠禮道歉,指導孩子道歉時應注意的禮貌用語。假如分析原因後是對方的不對,父母也應指導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屬於在正常交往中發生的小沖突,可讓孩子採取忍讓、不予理睬的方法,這有利於培養謙讓寬容的良好品質;如果屬於孩子的既得權益受到侵犯,可讓孩子據理力爭;對經常欺侮人的同學,可以採取迴避的方法,或向教師、家長反映情況,這個時候成人才可介入。孩子之間發生沖突,家長要以誠相待,寬以待人,講文明禮貌,從而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切莫因孩子在交往中的問題引起家長之間的不和睦,造成不良的影響。
⑼ 如何處理孩子與同學的矛盾,家長投訴如何處理
.不問清原因,制止孩子打架。
2.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以顯得自己的公平或發泄一下心中的不快。
3.嚇唬、訓斥對方的孩子:「下次如果你再和我們家明明打架,我就……」或者直接動手打別人的孩子,以替自己的孩子出氣。
4.與對方家長互相吵罵,大打出手,成為「冤家」。
5.謹慎對待,不隨意評判孩子的打架行為,而是探究孩子打架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肯定的回答是第五種好。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應當正確認識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為。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們在群體交往中協
調、解決矛盾的一種手段,孩子們就是通過這種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學會怎樣堅持獨立的見解,學會怎樣競爭又怎樣協調,學會適度地表現自己,培養忍耐能力,鍛煉孩子的勇敢、意志和陽剛之氣,不斷增長與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識。因此,如果孩子的打架行為發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並不十分厲害,家長就不應過多干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好了。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協調性和社會交往能力。
2.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家長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體傷害。對問題的解決應堅持: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孩子自己解決不了,求助於父母,父母切莫簡單處理,武斷對待,或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孩子與同學之間發生了糾紛,在他們看來是天大的事,但在我們大人的眼中,只不過是小事一樁。孩子受了委屈回來,我們一定不要激動地去找對方家長,也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找對方家長,無疑是在暗示孩子:「受了委屈可以找媽媽。」「犯了錯可以由家長承擔。」孩子有了這種觀念後,容易產生對父母的依賴心理,失去獨立性。埋怨孩子,無非是說些「惹不起還躲不起」之類的氣話,這樣只能加深孩子對同學的不滿,卻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也不利於他們日後和解
⑽ 同學之間難免會有矛盾,家長讓孩子怎麼樣正確處理呢
孩子在交往過程中難免遇到小矛盾和小沖突,很多時候甚至會「動手解決」。受到小朋友的「暴力欺負」,是教育孩子做「狼」主動攻擊,還是當「羊」默默忍受呢?家長讓孩子「學會」打架,需要把握要點。
對孩子來說,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辦法,也並不總意味著怯弱,有時反而是機智的表現,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孩子之間發生摩擦、爭執或沖突,一般並不是因為什麼大不了的矛盾或利害,常常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為了一個玩具、一本書、一袋零食。只是由於孩子還小,不會妥善處理,方式方法過於簡單而已。其實,小孩之間打架不會記仇,如果沒有家長的摻和,他們一會兒就忘到腦後了。
孩子通過打架可以逐漸適應集體活動,並從中學會許多知識,如挨打時何等痛苦、怎樣調節情緒、如何激怒對方、怎樣相互原諒等。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學會包容、禮讓。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大可不必輕易動怒,應換位思考,諒解別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遇到別人由於誤會而冤枉自己或無意傷害了自己時,更應當予以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