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顧客滿意度
以下內容來自群狼調研整理:
顧客滿意度是對顧客滿意程度的衡量指標。常常通過隨機調查獲取樣本,以顧客對特定滿意度指標的打分數據為基礎,運用加權平均法得出相應結果。顧客滿意度管理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營銷管理戰略,不僅要求了解外部顧客的滿意度,而且要求了解內部顧客,即員工的滿意度狀況,從而揭示企業在顧客價值創造和傳遞方面存在的問題,並以實現全面的顧客滿意為目標,探究、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1]
80年代中期,美國政府建立了「馬爾科姆·鮑德里奇全國質量獎」(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以鼓勵企業應用「顧客滿意」。
顧客滿意是指顧客對其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必須履行的需求或期望已被滿足的程度的感受。滿意度是顧客滿足情況的反饋,它是對產品或者服務性能,以及產品或者服務本身的評價;給出了(或者正在給出)一個與消費的滿足感有關的快樂水平,包括低於或者超過滿足感的水平,是一種心理體驗。
顧客滿意度是一個變動的目標,能夠使一個顧客滿意的東西,未必會使另外一個顧客滿意,能使得顧客在一種情況下滿意的東西,在另一種情況下未必能使其滿意。只有對不同的顧客群體的滿意度因素非常了解,才有可能實現100%的顧客滿意。
產生發展
「顧客滿意」推進的產生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美國市場競爭環境日趨惡劣,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為了使自己處於有利的競爭優勢,開始嘗試性地了解顧客對目前企業所提供服務的滿意情況,並以此作為服務質量改進的依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與此同時,日本本田汽車公司也開始應用顧客滿意作為自己了解情況的一種手段,並且更加完善了這種經營戰略。
在80年代中期,美國政府建立了「馬爾科姆·鮑德里奇國家質量獎」(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以鼓勵企業應用「顧客滿意」。這一獎項的設立大大推動了「顧客滿意」的發展。當然,它不只是單純考核企業顧客滿意度最終得分,而是測評企業通過以「顧客滿意」為中心所引發的一系列進行全面質量管理的衡量體系。IBM、MOTOROLA、FEDEX、先施等都是這一獎項的獲得者,但至今為止,全球每年獲得這一獎項的企業沒有超過五名。
90年代中期,顧客滿意度調查在大陸的跨國公司中得到迅速而廣泛的應用。原因之一是跨國公司總部要求按照本部的模式定期獲得大中國區市場的顧客信息,以應對全球化進程中的計劃與挑戰;二是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優秀的服務成為企業獲得並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訴求;三是主管需要對員工的工作績效進行量化評估,這需要來自顧客的評價。
㈡ 怎麼做SWOT分析
SWOT分析基本步驟為:
(1)分析企業的內部優勢、弱點既可以相對企業目標而言的,也可以相對競爭對手而言的。
(2)分析企業面臨的外部機會與威脅,可能來自於與競爭無關的外環境因素的變化,也可能來自於競爭對手力量與因素變化,或二者兼有,但關鍵性的外部機會與威脅應予以確認。
(3)將外部機會和威脅與企業內部優勢和弱點進行匹配,形成可行的戰略。
(2)ibm投訴擴展閱讀:
SWOT分析法常常被用於制定集團發展戰略和分析競爭對手情況,在戰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進行SWOT分析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分析環境因素
運用各種調查研究方法,分析出公司所處的各種環境因素,即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能力因素。外部環境因素包括機會因素和威脅因素,它們是外部環境對公司的發展直接有影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屬於客觀因素。
內部環境因素包括優勢因素和弱點因素,它們是公司在其發展中自身存在的積極和消極因素,屬主觀因素,在調查分析這些因素時,不僅要考慮到歷史與現狀,而且更要考慮未來發展問題。
優勢,是組織機構的內部因素,具體包括:有利的競爭態勢;充足的財政來源;良好的企業形象;技術力量;規模經濟;產品質量;市場份額;成本優勢;廣告攻勢等。
劣勢,也是組織機構的內部因素,具體包括:設備老化;管理混亂;缺少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落後;資金短缺;經營不善;產品積壓;競爭力差等。
機會,是組織機構的外部因素,具體包括:新產品;新市場;新需求;外國市場壁壘解除;競爭對手失誤等。
威脅,也是組織機構的外部因素,具體包括:新的競爭對手;替代產品增多;市場緊縮;行業政策變化;經濟衰退;客戶偏好改變;突發事件等。
SWOT方法的優點在於考慮問題全面,是一種系統思維,而且可以把對問題的「診斷」和「開處方」緊密結合在一起,條理清楚,便於檢驗。
構造SWOT矩陣
將調查得出的各種因素根據輕重緩急或影響程度等排序方式,構造SWOT矩陣。在此過程中,將那些對公司發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遠的影響因素優先排列出來,而將那些間接的、次要的、少許的、不急的、短暫的影響因素排列在後面。
制定行動計劃
在完成環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陣的構造後,便可以制定出相應的行動計劃。制定計劃的基本思路是:發揮優勢因素,克服弱點因素,利用機會因素,化解威脅因素;考慮過去,立足當前,著眼未來。
運用系統分析的綜合分析方法,將排列與考慮的各種環境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組合,得出一系列公司未來發展的可選擇對策。
優勢與劣勢分析(SW)
由於企業是一個整體,並且由於競爭優勢來源的廣泛性,所以,在做優劣勢分析時必須從整個價值鏈的每個環節上,將企業與競爭對手做詳細的對比。如產品是否新穎,製造工藝是否復雜,銷售渠道是否暢通,以及價格是否具有競爭性等。
如果一個企業在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優勢正是該行業企業應具備的關鍵成功要素,那麼,該企業的綜合競爭優勢也許就強一些。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個企業及其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只能站在現有潛在用戶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上。
機會與威脅分析(OT)
比如當前社會上流行的盜版威脅:盜版替代品限定了公司產品的最高價,替代品對公司不僅有威脅,可能也帶來機會。企業必須分析,替代品給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帶來的是 「滅頂之災」呢,還是提供了更高的利潤或價值;購買者轉而購買替代品的轉移成本;公司可以採取什麼措施來降低成本或增加附加值來降低消費者購買盜版替代品的風險。
整體分析
從整體上看,SWOT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SW,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第二部分為OT,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從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值得發揚的因素,以及對自己不利的、要避開的東西,發現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並明確以後的發展方向。
根據這個分析,可以將問題按輕重緩急分類,明確哪些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後一點兒的事情,哪些屬於戰略目標上的障礙,哪些屬於戰術上的問題,並將這些研究對象列舉出來,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後用系統分析的所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有利於領導者和管理者做出較正確的決策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