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責任法中權的認定

侵權責任法中權的認定

發布時間:2020-12-22 03:42:03

侵權責任法里根據第2條規定涉及性方面權利的有哪些內容

侵權責任抄法第二條: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⑵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里,有生命權、健康權……等,沒有身體權,為什麼會沒有身體權,

身體權的客體是公民的身體,身體權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其身體的完整性、完全性。 對於身體權是否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也存在爭議。否定說主張,《民法通則》第98條只是規定了「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因此「健康權」可以涵蓋「身體權」,不需要將身體權單列。肯定說則認為,首先,《憲法》規定了「禁止非法搜查公民身體」。其次,《民法通則》雖沒有明文規定身體權,但是在第11 9條規定了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提到「侵害他人身體"。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十問題的解釋》第1條便明確規定了身體權。由此可見,身體權也是為我國法律所保護的一種權利。身體權指的是公民維護其身體完整並能自由支配其身體各個組成部分的權利。身體權的客體是公民的身體,身體權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其身體的完整性、完全性。在實踐中,侵害身體權的行為常見於非法搜查公民身體的行為、不影響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對公民身體進行破壞的行為、不破壞身體組織的毆打行為、對屍體的損害行為等,這足以說明健康權難以涵蓋身體權。再次,將身體權作為一種獨立的人格權,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立法例。大陸法系具有代表意義的《德國民法典》第823條,將身體權規定為與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等人格權相並列的一種人格權,英美法上所謂的「人身傷害"也是指在侵權行為中,人的身體所遭受的傷害。最後,將身體權作為一種獨立的人格權,有利於人身權法律保護體系的協調一致。

⑶ 民事方面涉及懲罰性賠償的問題,涉及侵權責任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什麼時候兩倍賠償,什麼

我是從事相關工作的,具體操作中,2倍賠償和10倍賠償的選擇還是根據當事人的協商,受害方要求過高,不能超過貨物10倍價值,有上限·沒下限!因為受害方是掌握主動權的,他可以要求10倍以內的賠償。

⑷ 5. 根據我國商標法的有關規定,下列行為不屬於商標侵權的有: A. 在商標許可合同期限屆滿以後,未經許可人

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又稱商標侵權行為,是指一切損害他人注冊商標權益的行為。根據商標法及有關規定,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具體表現形式有:
1、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
2、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
3、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
4、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
(二)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
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三)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
由於這類行為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侵犯了商標注冊人的商標專用權,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後果嚴重,危害極大,因此應依法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
(四)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
這種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使消費者對商品來源,對生產者、提供者產生誤認,對注冊商標有效地發揮其功能和商標注冊人的商品爭創名牌也造成了妨礙,因此,應認定為是一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
(五)在同一種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
(六)故意為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的;
(七)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為企業的字型大小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
(八)復制、摹仿、翻譯他人注冊的馳名商標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類似商品上作為商標使用,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
(九)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注冊為域名,並且通過該域名進行相關商品交易的電子商務,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
(十)復制、摹仿、翻譯他人未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或其主要部分,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作為商標使用,容易導致混淆的;
對於此種行為,承擔停止侵害的民事法律責任。
(十一)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主要是指以上列舉之外損害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例如,企業標志或者其主要部分構成對馳名商標的復制、摹仿、翻譯或音譯,可能暗示使用該企業標志的企業與馳名商標注冊人之間存在某種聯系,使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行為,或者不正當地利用或者削弱該馳名商標的顯著性特徵的;域名或域名的主要部分構成對馳名商標的復制、摹仿、翻譯或音譯,且該域名是惡意注冊或使用的,總之,表現形式種種,但只要對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損害即屬於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違法者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⑸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所指侵害民事權益包含哪些內容

第二條 【適用范圍】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內權益,包括生命權、容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注意: 「等」字,是不完全列舉!

⑹ 安寧權在侵權責任法中的體現

是指「個人有權對他的生活安寧享有一種權利,並且有權排斥他人對他正常生活內的干擾」;是指容「主體為維持正常、安靜的生活環境所享有的不受非法干擾的具體人格權」;是「自然人在私人領域享有按其意願處理自己生活情事,不受他人侵擾的具體人格權」;是指「自然人有生活安定和寧靜的權利,自然人有權排斥他人對其正常生活的騷擾」。

⑺ 《中國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所指侵害民事權益包含哪些內容

民事權益法:包括生有、健康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婚姻自主權、擔保物專權、監護權、所有權屬、用益物權、著作權、隱私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生命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姓名權、等。被侵權的人可以要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責任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礙、3消除危險、4返還財產、5恢復原狀、 6賠償損失、7賠禮道歉、8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 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

⑻ 侵權責任法里什麼情況下會出現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民訴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該規定由兩句話組成,第一句是對無獨立請求第三人的定義,即什麼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第二句是關於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即在法院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下所享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關於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定義中有四個概念,即當事人、訴訟標的、請求權和利害關系人。為了准確把握第三人的定義,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這四個概念。關於當事人,在這里僅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即以自己的名義要求人民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人及相對方。通說認為當事人有狹義的當事人和廣義的當事人之分,狹義的當事人僅指原告和被告,廣義的當事人除原告和被告外,還包括第三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民訴法》將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同時規定在第五章當事人一節中,似乎採用的是廣義的當事人概念,但在對第三人的定義中又將當事人與第三人區別開來,且《民訴法》條文中只有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的表述,並沒有當事人三方的表述,似乎採用的又是狹義的當事人概念。關於訴訟標的,在大陸法系國家先後有三種學說,最早出現的是舊實體法學說,認為是原告在訴訟中提出的具體的實體法上的權利或者民事法律關系主張。之後出現的是訴訟法學說(新訴訟標的理論),該學說經歷了從二分支說到一分支說的演變,二分支說認為訴訟標的是原告主張的事實理由以及訴的聲明,一分支說認為訴訟標的是原告訴的聲明。最晚出現的是新實體法學說,認為訴訟標的是原告基於同一事實關系而提出的實體法上的主張。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學界,普遍將訴訟標的定義為當事人之間所爭議的請求人民法院予以審判的民事實體法律關系。關於請求權,指的是民事訟訴中的請求權,即當事人就爭議的法律關系要求法院作出裁判的權利。關於利害關系人,在《民訴法》中有三類:一是訴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包括直接利害關系人和法律上利害關系人,直接利害關系人為原告和被告,直接受判決約束;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人即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實質上就是間接利害關系人,間接受判決約束。二是非訴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包括訴前保全申請人和宣告失蹤申請人等,三是執行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如執行異議人等。雖然利害關系在文義上包括利和害,但實際上的利害關系人均是認為自己利益受到侵害的人。

在了解了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定義中的四個概念後,我們可以發現該定義包含以下內容:第一,第三人是當事人所爭議的法律關系之外的人,不是該法律關系中的權利人和義務人,不能基於該法律關系而主張請求權。《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也就是說只有不履行當事人約定的或者法律規定的義務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既然第三人不是當事人所爭議的法律關系的義務人,也就不應當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第二,第三人是因和當事人一方的法律關系與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有牽連的利害關系人,既不是當事人也不是案外人,介於當事人和案外人之間,當事人受案件處理結果的直接約束,案外人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毫無關聯,而第三人受案件處理結果的間接約束,可能導致其在與當事人一方的法律關系中承擔民事責任。第三,第三人是通過自己申請或者法院通知而參加到當事人之間的訴訟的,而不是根據當事人的意願而參加的,不是當事人所訴求的對象。既然第三人可以申請參加訴訟,其參加訴訟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承擔民事責任,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如果因為申請參加而導致承擔民事責任,將不會有任何人以第三人的身份申請參加訴訟,《民訴法》規定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這一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既然第三人是通過自己申請或者法院通知的方式參加訴訟的,不是當事人的請求對象,也就失去了法院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的理由,否則就成了無訴之判。通過對《民訴法》關於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定義的分析,不難得出結論:法院不得在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中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第三人只是因該判決有可能在與當事人一方的法律關系中承擔民事責任。

關於《民訴法》所規定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可以直接從文義上得出結論:法院可以在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中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判決其承擔責任的,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根據同一法條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規定,對第三人是否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問題得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不能說不是立法上的失誤,有必要盡快予以解決。

還需要指出的是,《民訴法》只規定了法院可以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並未規定對原告還是被告承擔責任,但審判實踐中均是判決第三人對原告承擔責任。而法院判決第三人對原告承擔民事責任的理由,或者是原告申請將被告變更由第三人作為責任主體,或者是法院釋明原告變更由第三人為責任主體,或者是法院以職權變更由第三人為責任主體。在我國並沒有設立原告可以變更責任主體的制度,如果原告認為起訴的主體錯誤,只能通過撤回原來的訴訟而重新起訴,法院以職權變更責任主體更是對原告訴權的肆意干涉。

閱讀全文

與侵權責任法中權的認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