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償和無償是不是評判消費者構成要件的標准
如何正確界定消費者的概念
1、消費者是指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人
消費者是在市場上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人。這就是說,消費者既可能是來自購買商品的個人,也可能是使用和消費他人購買的商品的人,既可能是有關服務合同中接受服務(如旅館、運輸、酒店、食品、勞務等各種服務)的一方當事人,也可能是接受服務的非合同當事人。交易形式上的有償、無償不是決定消費者構成要件的標准。盡管在一般情況下,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發生的生活消費關系,消費者大多需要通過支付一定的對價,但應指出的是,有借方式並不是市場交易的單一表象,換言之,在消費領域,消費者使用和接受某種商品或接受服務時,可能並沒有也不需要支付一定的對價,但這並不否定使用商品或接受一定服務的人是消費者。例如,經營者向消費者無償提供商品(如免費試用產品、免費品嘗飲料),以及被告附贈式的銷售(如提供贈品、免費服務或以優惠價供應配件)等等。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91條的規定,對有瑕疵的贈品或免費服務,經營者不能被免除合同上的責任,同樣,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領域,經營者仍然應當承擔消法規定的諸如安全保障、質量保證、支付賠償等法定義務,而免費按受這些商品或服務的個人,作為消費者所享有的權益仍然應當受受到保護。更何況,使用他人購買的商品,或者雖然接受了服務但並不是合同的當事人,即並沒有支付一定的對價,也可以成為消費者。
2、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非以盈利為目的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並不是為了將這些商品轉讓給他人從而盈利,消費者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目的主要是用於個人與家庭的消費。當然,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目的也不完全限於個人的直接消費,也可能是用於儲存、欣賞,或作為贈品贈送給他人等等。另一方面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也可能是用於家庭的或單位的消費,這些直接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個人雖然不是合同的當事人,但也是消費者。如果不是用於個人消費,而是用於生產和經營,則不是法律上所道的消費者
2. 商標侵權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商標侵權行為認定有如下幾種:
1、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的行為。
2、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行為 .這種行為在理論上也稱為"反向假冒 "行為。
3、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行為。結合《商標法》第56條第3款的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這種形式的商標侵權行為是需要銷售者主觀明知為要件的。
4、偽造或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須注意的是,這種侵權行為是商標標識的侵權行為,包括"製造"和"銷售"兩種行為。
5、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
(2)消費者權利侵權的構成要件擴展閱讀:
商標使用與商標侵權的關系:
「商標使用」的含義區分為以維護商標權為特徵的積極使用和在商標侵權判定中的商標使用。這兩種含義並不能等同。
關於商標使用與商標侵權行為的關系,在理論上有的學者認為非營利性組織的非商業性使用也可能構成侵權,而大多數觀點則傾向於認為判定商標侵權應以商業性使用為前提。在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情況下判定商標侵權的前提條件是被告的行為屬於商標使用。
構成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基本行為必須是在商業標識意義上對相同或者近似商標的使用,也即被訴侵權標識的使用必須是商標意義上的使用,或者說必須是將該標識作為區分商品來源的標志使用。倘若所使用的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等標識不具有區分商品來源的作用,這種使用就不是商標意義上的使用,不會構成對於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侵害。
一般來說,對於直接侵害商標權的行為,其認定需要以被述侵權行為構成商標性使用為前提。而對於商標間接侵權行為或共同侵權行為則往往不屬於商標使用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