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誹謗罪和名譽侵權怎麼認定
誹謗罪是刑法概念,名譽侵權是民法概念。
你不構成誹謗罪。
誹謗罪(刑法第246條),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你沒有故意去捏造和虛構事實,而是基於一定的理由。所以不夠稱誹謗罪。
名譽權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所謂名譽,從字義上解釋,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聲譽。也就是說,一個公民、一個法人的品德、才幹、信譽等在社會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名譽權是指公民或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即自己的名譽,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
你廠的錄像中所被拍攝的影子象他,人們知道後,開始傳播,在此過程中如果你沒有捏造事實的話不構成名譽侵權。
『貳』 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損害他人名譽怎麼處罰
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損害他人名譽的處罰如下: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2)名譽侵權誹謗如何算情節嚴重擴展閱讀:
誹謗罪客觀方面的具體表現:
1、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即誹謗他人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
如果散布的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本罪。
2、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
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公開的擴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散布;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
所謂「足以貶損」,是指捏造並散布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貶損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損害。如果散布虛假的事實,但並不可能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或無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則不構成誹謗罪。
3、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誰,就可以構成誹謗罪。
如果行為人散布的事實沒有特定的對象,不可能貶損某人的人格、名譽,就不能以誹謗罪論處。
4、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
雖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則不能以本罪論處。
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
網路-刑法
『叄』 侵犯名譽權誹謗罪怎麼判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肆』 詆毀他人名譽,能構成什麼罪
1、情節嚴重的能構成誹謗罪。
採用各種方式惡意詆毀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給他人造成一定的後果,可以向法院起訴請求追究其刑事責任。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2、情節較輕的不構成刑事犯罪。
《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詆毀他人名譽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4)名譽侵權誹謗如何算情節嚴重擴展閱讀
民事性質的名譽侵權行為,不僅在違法程度上輕於誹謗犯罪行為以及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而且還具有以下不同:
(1)誹謗罪散布的必須是捏造的虛假的事實。如果散布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雖然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但不構成誹謗罪。而名譽侵權行為,即使所述的內容是真實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開宣揚的,公開了將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也可以構成名譽侵權。
(2)法人、團體、組織不能成為誹謗罪的犯罪對象。而在名譽侵權行為中,法人、團體、組織可以成為受害者。如:散布虛假消息,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這種行為即使造成了嚴重後果,只能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而不構成誹謗罪。
(3)主觀過錯要求不同。誹謗犯罪行為的主觀方面必須是直接故意;而名譽侵權的主觀過錯包括過失行為。此外,即使善意的檢舉、揭發、批評中有不實成分的,也不應以誹謗罪論處。
『伍』 怎麼判定誹謗罪情節嚴重
樓主在敘述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說明自己和你同學的年齡,如果你和你同學都是屬於13歲一下,你們都是「小屁孩」,談不上什麼「誹謗」,也構成不了「誹謗罪」。13歲一下孩子構成不了犯罪的。
如果是屬於13歲以上18歲以下的年齡,關於這些事情大都是在自己同學之間傳播,不是大面積傳播,並且內容是關於學生之間是否打架的事情,雖然這位女生的做法不道德,但是也犯不上「誹謗」,可以告訴老師或者學校,由老師或者學校處理就可以了。
『陸』 誹謗罪怎麼樣才叫情節嚴重呢要承擔什麼責任呢
1、法律和司法解釋尚沒有作出列舉規定。對於「情節嚴重」,一般理解為是手段惡劣,後果嚴重,影響很壞的情形。
2、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柒』 誹謗罪情節嚴重的認定
誹謗罪情節嚴重的認定依據:《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3〕21號)第二條: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
(三)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
(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具體分為以下幾個認定標准:
(一)數量標准
《解釋》第二條第(一)項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如果一個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信息被眾多人所點擊、瀏覽而知道,就說明被害人的名譽已經受到損害,具有現實的社會危害性。
被點擊、瀏覽次數確定為「五千次」,是依據實證調研的結果,也參考了有關司法解釋的先例。被轉發次數確定為「五百次」,與被點擊、瀏覽次數保持一比十的關系,是根據網路傳播規律,聽取了專業部門意見,進行了技術論證,嚴格審慎確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解釋》規定的上述數量標准,是指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或者被轉發次數。這就意味著,在計算具體數量時,應當扣除被害人自己點擊、瀏覽或者轉發的次數,也應當扣除網站管理人員為維護網站而點擊等的次數。此外,還應扣除其他故意虛增而點擊等,導致統計失真的次數。
不構成誹謗罪的情形:如沒有點名點姓的或雖然點名點姓,但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信息是事實存在的。不符合《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的,不構成誹謗罪。
《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3〕21號)第一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一)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
(二)將信息網路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
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
『捌』 誹謗罪的情節嚴重具體指到什麼程度
根據2011年5月1日起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章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行為人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才構成誹謗罪,予以立案追究。
本罪侵犯的客體與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名譽權。犯罪侵犯的對象是自然人。
客觀要件:
(1)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即誹謗他人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如果散布的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本罪。
(2)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公開的擴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散布;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所謂「足以貶損」,是指捏造並散布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貶損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損害。如果散布虛假的事實,但並不可能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或無損於他人的人格、名譽,則不構成誹謗罪。
(3)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誰,就可以構成誹謗罪。如果行為人散布的事實沒有特定的對象,不可能貶損某人的人格、名譽,就不能以誹謗罪論處。
(4)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雖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則不能以本罪論處。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
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單位不能構成犯罪主體。
主觀要件:
本罪主觀上必須是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目的在於敗壞他人名譽。如果行為人將虛假事實誤認為是真實事實加以擴散,或者把某種虛假事實進行擴散但無損害他人名譽的目的,則不構成誹謗罪。
『玖』 侵害他人名譽權如何認定
(一)在侵害對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當然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如果所指定的對象是特定環境、特定條件下的具體人,即使沒有指名道姓,同樣可以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如某些「紀實」文學作品,在「描寫」中對特定的人進行侮辱、誹謗,雖然使用的是代號或假名,但讀者一看便可知曉其所指向的對象,這顯然不能因其使用代號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權。
(二)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所謂侮辱,是指以語言或行為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所謂誹謗,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虛假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應當指出的是,侮辱和誹謗可能是公開的,也可能是不公開的。公開的侮辱和誹謗並不要求范圍很大,即使當著一個人的面,對另一公民進行侮辱和誹謗,也屬於公開侵犯他人名譽權;不公開的侮辱和誹謗包括在給他人的信件中對該人進行辱罵、誹謗,或者在無第三人在場時對他人進行侮辱。如向他人身上潑糞便、用錄音機播放叫罵聲等。這種侮辱不一定在社會上造成公開影響,但侵害了公民的人格尊嚴,因此也構成了對公民名譽權的侵害。
(三)在主觀過錯上,侵害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過失。在一般情況下,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譽權的,只能是故意,絕非過失。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新聞報道失實或履行職務的疏忽,也可能造成他人名譽權的損害。如報刊、雜志因審查不嚴,刊登、發表或轉載有損他人名譽的文章,並不能因為是過失而免除其民事責任。又如醫療機構未經患者同意,無意中公布了公民患有淋病、梅毒、麻風病或愛滋病等病情,致使患者名譽受到損害的,亦構成對該公民名譽權的侵害。
(四)在客觀上,具有非法侵害他人名譽權的事實。
所謂名譽侵權的事實,是指侵害人從事了法律所禁止的有損他人人格、名譽的行為,而給被害人帶來了名譽方面的損害。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客觀事實存在,陳述真實,就不構成名譽侵權。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因為陳述的內容虛假與否,不是名譽侵權的必要前提,關鍵在於所陳述的內容是否是法律所禁止的,是否有損於他人的人格和名譽。如果陳述虛假,但無損他人的人格和名譽,不違反法律,就不構成名譽侵權。反之,如果違反法律規定,發表有損他人人格和名譽的言論,涉及的事實雖然真實,也可能構成名譽侵權。如故意指責某人不修邊幅、暴飲暴食、抽煙酗酒、行為放盪等,雖然可能是真實的,並不存在捏造事實的問題,但若給該公民的社會綜合評價和個人正常生活帶來不良影響,則有可能構成名譽侵權。
(五)在後果上,對被侵害人的名譽造成較嚴重的損害。
所謂造成損害,是指由於侵害名譽權行為的發生,使被侵害公民感覺到一種不公正的社會壓力或心理負擔,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創傷。之所以強調較嚴重的損害,是因為侵害名譽權行為所造成後果的程度,是民事侵權行為與一般不道德行為、行政違法行為以及刑事犯罪行為相區別的一個重要客觀標准。在審判實踐中,對於公民之間、鄰里之間、同事之間、親屬之間發生的一般口角糾紛,互相雖有辱罵,但不足以影響對方名譽,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一般不構成侵害名譽權;對於在公共場所侮辱、誹謗他人,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給予行政處罰的,也可以不再作為民事訴訟處理;對於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則應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責任。
『拾』 誹謗罪怎樣情節嚴重是怎麼認定的
您好,
一、誹謗罪情節嚴重怎麼認定
根據《刑法》的規定,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某些虛構的事實,足以破壞他人名譽,損害他人人格,情節嚴重的行為。按此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對此罪的主體、主觀方面、客體要件規定得都很明確,對客觀方面要件中的內容也作了規定:要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即誹謗他人的內容必須是捏造和虛構的。即要求「被散布的內容必須不是客觀存在」,如果散布的內容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於他人的人格,也不構成本罪,而是名譽侵權行為。要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誹謗行為是針對特定人所進行的。
誹謗罪的構成中除了具備以上要件外,還必須達到「情節嚴重」,但對於什麼樣的情況屬於「情節嚴重」,法律和司法解釋尚沒有作出列舉規定。對於「情節嚴重」,一般理解為是手段惡劣,後果嚴重,影響很壞的情形。
關於手段惡劣,即散布誹謗內容的手段,一種是言語散布;另一種是用文字散布,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為了達到使誹謗內容傳播得廣,使被誹謗人受打擊大,而採用的手段,應可認定為手段惡劣如在工廠門口、政府門口、菜場門口、職工宿舍樓門口張貼大字報。
關於後果嚴重,如造成被誹謗人自殺、精神失常、失去生活工作能力、神情恍惚而發生意外事故等等,應可認定為後果嚴重。關於影響很壞,主要是指造成惡劣的政治影響、社會影響的。
二、誹謗罪罪與非罪的界限
區分誹謗罪與非罪的界限,要注意:誹謗罪與治安違法行為、民事侵權行為的界限。構成誹謗罪的誹謗行為,必須是情節嚴重的,而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必須局限於尚不夠刑事處罰的。
民事性質的名譽侵權行為,不僅在違法程度上輕於誹謗犯罪行為以及違反治安行政法規的誹謗行為,而且還具有以下不同:
(1)誹謗罪散布的必須是捏造的虛假的事實。如果散布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雖然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但不構成誹謗罪。而名譽侵權行為,即使所述的內容是真實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開宣揚的,公開了將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也可以構成名譽侵權。甚至敘述的事實愈真實,愈會加重侵權的程度。比如,為毀損他人名譽而揭人隱私,越揭露得逼真,其侵權性質越為惡劣。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
(2)法人、團體、組織不能成為誹謗罪的犯罪對象。而在名譽侵權行為中,法人、團體、組織可以成為受害者。如:散布虛假消息,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這種行為即使造成了嚴重後果,只能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而不構成誹謗罪。
(3)主觀過錯要求不同。誹謗犯罪行為的主觀方面必須是直接故意;而名譽侵權的主觀過錯包括過失行為。此外,即使善意的檢舉、揭發、批評中有不實成分的,也不應以誹謗罪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