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事人可以申請行政復議的土地行政案件哪幾種
根據有關土地法律法規的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土地管理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包括行政處罰、行政確權、土地審批處理、行政補償或賠償以及其他行政處理不服的可以申請土地行政復議。不服土地行政行為申請復議的,只能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土地管理相對人。
當事人可以申請行政復議的土地行政案件有以下5種: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73條、第74條、第75條、第76條、第77條、第78條、第80條、第81條、第82條、第83條的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作出的罰款、沒收非法所得、沒收在非法佔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等行政處罰,當事人不服的。
(2)根據《土地復墾規定》第15條第2款、第21條的規定,當事人對土地損失補償金額的處理決定和罰款決定不服的。
(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17條第2款、第46條的規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作出警告、罰款、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及沒收非法收入並根據情節處以罰款的決定,當事人不服的。
(4)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65條、第66條的規定,當事人對沒收違法所得、罰款、責令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政處罰不服的。
(5)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34條、第35條、第36條的規定,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禁止開墾范圍內進行開墾、在臨時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築物、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的建築物,對責令限期改正和拆除的決定,當事人不服的。
Ⅱ 土地糾紛行政復議書怎麼寫
xx縣xx鄉xx村第1、2、4、11、12村民小組(下統稱第三人)與xx縣xx鄉人民政府、xx鄉xx村民委員會、xx村第3、5、6、7、8、9、10村民小組(下統稱申請人)爭議的「xx林場」土地權屬,xx縣人民政府(下稱被申請人)於2011年8月2日作出黎府處[2011] 6號《xx縣人民政府行政處理決定書》(下稱《決定書》),該《決定書》將爭議的「xx林場」土地權屬劃歸第三人所有,並於2011年8月29日送達申請人。
申請人認為,《決定書》認定事實部分錯誤,其處理決定採信證據錯誤,適用法律錯誤,應依法予以撤銷。
一、《決定書》採信爭議山林土地權屬依據錯誤,違反法律規定
1、被申請人「查明事實」,屬自行編造。
被申請人在其《決定書》第5頁倒數第5行至第6頁第5行「查明事實」:申請人(指復議案第三人)提交的1983年10月3日制定的《鄉規民約》,是在林業「三定」期間xx公社管委會經召開大隊幹部、生產隊幹部、黨員和群眾代表會議討論通過的(有證人證言和時任xx公社幹部的調查筆錄佐證)。因此,該《鄉規民約》應作為處理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有效證據。
被申請人的上述「查明事實」純屬子虛烏有,自行編造。1983年時期的xx公社作為最基層的人民政府,其所召開的任何會議,毫無疑問會有《會議記錄》,如果就其管轄內的涉及農村集體權利義務的事項制定《鄉規民約》,必先在該次會議上首先形成《會議紀要》,這是常識,也是政府機構的工作程序。同樣作為一級政府的被申請人,基層政府的工作程序不可能不知道,對1983年時期xx公社召開會議並討論通過制定的《鄉規民約》,用「證人證言」及自行「調查筆錄」形式來加以證實,而不是拿出當時的《會議紀錄》或《會議紀要》來進行證明,實在是荒唐之舉,其編造事實顯而易見。
被申請人之所以會自行編造這個《鄉規民約》出台的過程,無非是想說明《鄉規民約》程序合法,可被申請人用以佐證《鄉規民約》程序合法的「證據」(即證人證言和調查筆錄),根本就不具有證明效力。政府機構的某一次重要會議並討論通過關系「民生民權」事項的決議,用「證人證言」和「調查筆錄」形式來證明,這是被申請人在行政管理工作上的「獨創」,這種「獨創」性不具有任何法律依據。
2、《鄉規民約》有違反法律規定內容,該部分內容屬無效約定。
被申請人確認處理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有效證據——《鄉規民約》,如前所述既無證據證實其制定程序合法,同時該《鄉規民約》就爭議土地權屬進行確權的內容是無效的,該內容違反了法律之規定:⑴《土地管理法》第11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⑵《貴州省林地管理條例》第8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林業行政部門對國家和集體所有、單位和個人使用的林地進行登記,頒發林權證,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
上述《土地管理法》和《貴州省林地管理條例》相關條文之規定,非常明確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包括集體所有、單位和個人使用的林地),其所有權的確認權為縣級人民政府,鄉級人民政府無權確認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權屬。《鄉規民約》性質上屬於鄉(鎮)村農民集體自行管理內部事務的約定,豈能對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進行確權劃分。被申請人不是不懂法,但偏偏要將《鄉規民約》違法內容部分認定為處理爭議土地權屬的有效證據,這說明有兩種可能:一是被申請人徇私枉法;一是被申請人不依法行政是其常規。
3、被申請人採信《鄉規民約》作為處理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有效證據,違反法律規定。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11條、第13條和《貴州省林地管理條例》第8條規定可知,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林地權屬管理實行登記發證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林業行政部門對國家和集體所有、單位和個人使用的林地進行登記,頒發林權證,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上述法條之規定說明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縣級人民政府頒發的土地所有權證、山林權證書等,是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確認權屬的合法依據。被申請人無視法律規定,將具有違法內容的《鄉規民約》認定為處理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有效證據,顯然違反法律規定。
二、《決定書》適用法律錯誤
被申請人《決定書》依據《貴州省林地管理條例》(下稱《條例》)第十八條第(二)項和第十九條第(六)項的規定作出處理決定。申請人認為被申請人對本案「土地權屬爭議」的實體處理,適用法律錯誤。
1、《條例》第十八條第(二)項,是屬於山林土地權屬爭議處理程序方面的法律規定,《決定書》適用該法條並無不當。
2、《決定書》適用《條例》第十九條第(六)項的規定是適用法律錯誤。
《條例》第十九條的適用前提條件是「尚未取得林權證或者對林權證有爭議的」,而申請人與第三人就本宗土地(即xx林場)權屬爭議,並非是沒有任何一方取得林權證,申請人之一的xx鄉人民政府已經取得林權證,即1983年10月28日黎林權字第1號《xx縣山林權所有證》(下稱《山林權證》)。只要申請人的《山林權證》沒有被依法撤銷,依據《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之規定,該山林權證書就是首先應當作為各級人民政府處理林地權屬爭議的證明材料。
本案申請人與第三人對申請人(xx鄉人民政府)持有的由被申請人頒發的《山林權證》並不存在爭議,是被申請人沒有經過合法程序而單方面在個案中認定《山林權證》為無效證據,進而認定不能作為處理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證據。被申請人將《山林權證》排除為合法有效的證明材料,其行為結果——《決定書》則必然是違反法律規定。被申請人其將自己頒發的《山林權證》,認定為系「擅自填發本府事先蓋好章的所有權證」(見《決定書》第6頁第14行)實在荒唐,這種不按法律程序、毫無根據地否定自己頒發的《山林權證》行為,當然是一種違法具體行政行為,而違法具體行政行為,適用法律則必然錯誤。
3、被申請人認定《山林權證》,不能作為處理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證據,導致《決定書》適用法律的錯誤。
《決定書》第6頁認定《山林權證》只能證明「xx林場」的林木所有權歸xx公社集體所有,不能證明「xx林場」的土地權屬歸xx村集體所有。同時《決定書》還利用若干「證人證言」形式說明填發《山林權證》,不是為了明確土地權屬問題,目的是發展林業,保護森林及造林成果,保護集體財產不受侵犯。
申請人認為,作為一級政府的被申請人,處理土地權屬爭議對事實的認定,居然無視法律規定而信口雌黃。不論是土地管理法,森林法以及《貴州省林地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無不規定《山林權證》就是土地權屬的證明材料和確權依據。申請人xx鄉人民政府持有「xx林場」的《山林權證》,在該山林權證書沒有被依法撤銷之前,「xx林場」林木林地的所有權人就是xx鄉(僅包含xx村和九龍村)集體所有,申請人xx鄉xx村民委員會系xx公社下轄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全體村民是「xx林場」土地權屬人乃名正言順理所當然。而被申請人頒發的《山林權證》,依照法律規定就是土地權屬依據,而非如被申請人所聲稱的填發該證書的目的。由此可見,正是被申請人多處表現違法認定事實,才導致其對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處理決定適用法律錯誤。
綜上所述,《決定書》認定事實有誤,採信證據錯誤,適用法律不當。申請人請求復議機關審慎審理,依法撤銷該決定,而不是簡單的維持了事,或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七條第(二)項規定決定變更,重新正確認定爭議的「xx林場」土地權屬歸屬xx縣xx鄉xx村民委員會全體村民集體所有。
此致
xx人民政府
Ⅲ 土地補償爭議如何進行行政復議
對於政府徵用村民集體土地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被徵收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不提起行政訴訟,在補償決定規定的期限內又不搬遷的,由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相關規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二十六條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
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
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十八條被徵收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不提起行政訴訟,在補償決定規定的期限內又不搬遷的,由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強制執行申請書應當附具補償金額和專戶存儲賬號、產權調換房屋和周轉用房的地點和面積等材料。
Ⅳ 土地糾紛申請人不服行政復議該怎麼辦
申請人不服行政復議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Ⅳ 土地爭議幾經反復,行政復議終局裁定是什麼
□沈民公
閱讀提示:省政府在土地確權中根據爭議土地的歷史使用沿革情況和現有使用狀況,將爭議土地確認為國有。但由於引用的法律依據是當時已失效的規定,引起糾紛不斷,行政復議程序一直延伸到國務院……
[案情]
1980年以來,遼寧省萬山市紅星村與凌海市勝利村因土地所有權問題長期發生爭議。1996年6月18日,省政府辦公廳根據萬山市政府和凌海市政府的請求,組織調查後,下發了《關於萬山市紅星村與凌海市勝利村糾紛土地的權屬確認問題的復函》,認定爭議土地屬於國有土地;依照該省調處土地糾紛確定土地權屬的規定(該規定在當時已經廢止),將爭議土地的70%劃給凌海市勝利村使用,其餘部分劃給萬山市紅星村使用。
1999年6月10日,紅星村對上述確權決定不服,向萬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萬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確認爭議土地屬國家所有土地的證據、依據不足,以省政府辦公廳內部復函形式處理土地權屬爭議違反法定程序,判決撤銷復函,由省政府重新作出處理決定。
後來,省政府先後作出行政確權決定和行政復議決定,決定均將爭議土地的。70%劃給凌海市勝利村使用,其餘部分劃給萬山市紅星村使用。
紅星村對這個結果仍然不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的規定,向國務院提出最終裁決申請。
國務院經審查認為,被申請人在依法確認爭議土地所有權時,根據爭議土地的歷史使用沿革情況、使用時間的先後長短和現有使用狀況,將爭議土地70%和30%分別確認給第三人和申請人使用,是比較適當的。但是,在確認土地使用權時,未引用當時有效的規定,而是引用了已經廢止的法律規定的有關條款,不符合法律規范的適用規則,應當予以糾正。國務院最後作出最終裁決:維持被申請人確認爭議土地為國有土地的決定;維持被申請人將該爭議土地的70%和30%分別確認給本案第三人和申請人使用的結論;變更處理該爭議土地使用權的法律依據。
[分析]
土地管理是行政機關的基本職責,按照我國的法律規定,非經政府確認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都無法對土地行使權利。所以在行政復議過程中,因政府對土地權屬爭議作出的處理決定引起當事人提出復議申請的,在整個復議案件中佔有一定的比重。
本案涉及的土地權屬爭議通過復議程序得到了妥善解決,對這個案件的處理,體現了行政復議制度與其他法律制度的區別。
土地權屬爭議涉及國家對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認可與否。根據我國法律的原則,土地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凡是需要取得土地權利都要由政府依法認可,因此確認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首先是一種行政行為。按照我國法律規定的原則,對行政行為持有不同意見將形成管理相對人與行政管理人之間的行政爭議。
土地權屬爭議是特殊的行政爭議,首先應通過行政復議途徑來解決。土地等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確認,是國家行政機關的基本職責,不履行這種確認程序,則沒有討論爭議及解決的前提條件。根據中國的實際和法律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如果通過行政復議這種行政機關的內部自我糾錯途徑能夠解決爭議,則沒有必要再訴諸其他方式,這樣有利於維護權益、提高效率。
關於最終裁決的問題。最終裁決是行政復議的申請人不服行政復議機關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按照法律規定和復議決定交待的權利,向最高行政復議機關提出裁決申請,復議機關作出裁決的行政復議程序。《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規定,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最終裁決。
由於在本案中作出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決定的機關是省級政府,復議機關也是省級政府,因此申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有兩個可供選擇的救濟途徑: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或者向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要求裁決。如果選擇了申請裁決,則裁決機關為最高行政復議機關,裁決的結果是終局,即不能再進行訴訟,整個行政救濟程序結束。這是因為最高行政復議機關的決定具有國家最高意志的性質,沒有再進一步審查的必要。
Ⅵ 土地權屬爭議及在土地權屬方面涉及行政復議中的法律依據有哪些需要詳細點的。
2007年國務院頒布的《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二章(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Ⅶ 土地糾紛,對開發區處理不公,向縣哪部門提行政復議,復議不公又怎麼辦
你只說土地糾紛,是什麼糾紛,你也不說。你是對開發區處理不公,按《行政復議法》,應當向開發區的上一級部門申請行政復議。這個上一級部門具體是誰,看開發區的處理文件,或者你問問開發區的辦事人員就知道了。
你說復議不公怎麼辦,法律上沒有復議不公的說法。你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參見《行政復議法》第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Ⅷ 土地糾紛行政復議是什麼部門
土地主管部門的上一級部門,或者本級的政府。
Ⅸ 土地承包經營權行政復議和土地糾紛仲裁的區別
土地糾紛是群眾那麼說的,從法律上說,不存在兩個使用者,應該是有一方存在違規或者違法行為而且還故意鬧事,根本不是仲裁就是依法處理,而且免不了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承包權是政府作出的決定,或許存在錯誤或者違規情況,當事人不服或者發現不符合規定可以行政復議,當然挨罰的人也可以行政復議,不過政府人員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對於胡攪蠻纏的復議不會接受
Ⅹ 土地糾紛行政復議時效是多久
行政復議法第九復條 公民、法人或制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