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責任不可預見

侵權責任不可預見

發布時間:2021-08-14 17:11:20

A. 如何理解一般侵權責任與特殊侵權責任的區別與聯系

侵權責任分為一般侵權責任和特殊侵權責任,二者區別如下:
一、概念不同
一般侵權責任,又稱直接侵權責任,是指直接因行為人的故意或者過失侵害他人權利的不法行為和故意違背公共秩序、道德准則而加害於他人的不當行為造成他人損失而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特殊侵權責任,是指當事人基於與自己有關的行為、物件、事件或者其他特別原因致人損害,依照民法上的特別責任條款或者民事特別法的規定應對他人的人身、財產損失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二、構成要件不同
(一)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理論上講,一般侵權行為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權的侵權責任構成一般包括以下四個要件:
1、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違反法定義務、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而實施的作為或者不作為。侵害人身權的違法行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違反法定義務,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而實施的,以公民人身權為侵害客體的作為或者不作為。
2、損害事實。損害事實是指一定的行為致使權利主體財產權、人身權受到侵犯,並造成財產利益和非財產利益的減少或者滅失的客觀事實。這是構成這一民事責任的首要條件,只有當行為人的違法行為造成損害事實,行為人才承擔民事責任。這里的損害,從廣義上講,包括財產上的損害和人身上的損害即造成受害人在財產上或者人身上的不利益。
3、因果關系。作為構成侵害公民生命權、健康權的民事責任要件的因果關系,就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的前因後果的聯系,只有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這種因果關系,說明損害是由違法行為所引起的,行為人才承擔民事責任。確定因果關系就是要從客觀現象中去尋找揭示他們之間存在的不依照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聯系。
4、主觀過錯。主觀過錯是構成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權的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違法行為人只有在實施違法行為當時主觀存在過錯才承擔民事責任。過錯就是違法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後果的一種心理狀態,他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狀態。
在訴訟上,以上四項內容必須要由提出訴訟請求的人進行舉證,當事人必須全面地論證自己的觀點。
(二)特殊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與一般侵權責任的四個構成要件相比,特殊侵權責任只有三個構成要件,即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而沒有主觀過錯,即使在部分特殊侵權中要求具有主觀過錯,也是法律直接推定行為人或責任人具有主觀過錯,而無需被侵權人舉證證明,特殊侵權承擔責任的依據是法律的特別規定,詳述如下:
1、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職務侵權行為
職務侵權行為,或稱職務侵權損害行為,是指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他人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的行為。《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項規定是我國《憲法》第41條所規定的國家賠償的具體化。最高人民法院貫徹民法通則的意見第152條對此作了進一步的明確:「國家機關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種侵權責任,在國外的立法例中多稱為「公務侵權責任。」侵權行為的行為人是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侵權行為系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所為;侵權行為違背了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所應當的注意義務。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原則歸責,受害人只須舉證證明存在侵害行為和損害事實及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而國家機關不能證明其有免責事由的即構成侵權責任。職務侵權行為作為特殊的侵權行為,其構成要件包括:
(1)侵權行為的主體是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家機關不僅包括行政機關,還包括立法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軍事機關。受委託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或公民,也被視為國家機關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2)侵權行為的發生必須是執行公務所致。如果不是在執行職務中或是與執行職務無關的侵權行為則不適用職務侵權行為的規定。但如果法律規定有為某種預防或防止義務而不為反而參與,則認為這是與其職務有關的行為,對因此造成他人損害的,也屬於職務侵權行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非職務行為、個人行為則不構成職務侵權。
(3)須是執行職務中的不當行為。所謂不當行為,是指執行職務中違反法律規定,損害了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的行為。如果依法剝奪、限制公民、法人的某些利益則不構成侵權。對違反執行職務的注意義務情況,既表現為執行職務不當或濫用職權的作為行為,也表現為應當作為而不作為的情形。
(4)必須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損失。對合法權益的損失,包括財產損失和人身損失。財產損失只限於直接財產損失,間接財產損失不在國家賠償范圍之列。人身損失主要是指對公民生命健康權和人身自由權的損害。對於單純的精神損害,國家不予賠償,但應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
(5)不當職務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因遭受侵權行為,可要求國家賠償的范圍有:一是因行政違法行為要求的行政賠償;二是因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要求的刑事賠償。賠償義務機關賠償損失後,應當責令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或者受委託的組織或者個人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對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人員,有關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2、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行為
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是指產品的製造者和銷售者,因製造、銷售的產品造成他人的人身或財產損害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民法通則》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失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上,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對這種侵權行為作了進一步的規定。產品缺陷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不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備過錯,從責任上來講,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也就是說只要產品有缺陷,對消費者或使用者具有不當危險,使其人身或財產受到損害,該產品的產銷各個環節的人,包括製造者、銷售者、運輸者、保管者等,就應承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構成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的要件包括:
(1)產品質量不合格。產品質量不合格即該產品存在缺陷。所謂產品,是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缺陷則是指產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險,這種危險危及人身和財產安全,判斷危險的標准有一般標准和法定標准。一般標準是一般的消費者有權期待的安全性,法定標準是國家標准以及行業對某些產品規定的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專門標准。
(2)不合格產品造成了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事實包括人身傷害、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等。人身傷害包括致人死亡和致人傷殘。財產損失不是缺陷產品自身的損失,而是指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失,既包括直接損失也包括間接損失。這里所指的他人財產是指缺陷產品以外的財產,至於缺陷產品自身的損害,購買者可以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要求銷售者承擔違約責任,而不是產品責任。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者,可是購買者、銷售者,也可是購買者、銷售者以外的第三人。精神損害,是指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給受害人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感情創傷。
(3)產品缺陷與受害人的損害事實間存在因果關系。損害事實應當是由該缺陷產品所致,否則生產者或銷售者不承擔責任。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產品製造者與銷售者承擔的是連帶責任,即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的,產品的生產者賠償後,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的,產品的銷售者賠償後,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如果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產品的運輸者、倉儲者對產品質量不合格負有責任的,產品生產者、銷售者在向受害者賠償後有權向運輸者、倉儲者要求賠償。
3、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
高度危險作業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由於人類還不能完全控制自然力量和某些物質屬性,雖以極端謹慎經營仍有可能致人損害的危險性行為。高度危險作業的侵權行為是指從事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損害後果的行為。侵權行為是因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而引起的;侵權行為是因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行為;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是從事高度危險作業的作業人。該項責任是一種典型的無過錯責任。《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空、高速、高壓、易燃、易爆、劇毒 、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行為不以作業人主觀上存在過錯為條件,其構成要件只包括:
(1)存在高度危險作業的行為。我國《民法通則》列舉的高度危險作業的范圍包括高空、高速、高壓、易燃、易爆、劇毒 、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7項。但不局限於這7項情況,只要在性質上符合高度危險作業的概念,均可適用此種特殊侵權責任。
(2)存在損害事實。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了受害人的人身與財產損失。
(3)危險作業行為與損害事實間存在因果關系。即應當證明損害事實是由該危險作業引起。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人身損害的,只要存在損害事實,行為與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行為人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即使損害是由受害人的過失或重大過失造成的,也不能免除行為人的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是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則不承擔民事責任。從事高度危險作業必須獲得國家有關部門的特別許可。行為人非法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人民法院除根據民法通則第123條的規定責令其承擔民事責任外,還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134條第3款的規定予以民事制裁。
4、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
污染環境是指由於人為的原因而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和資源發生化學、物理、生物等特徵上的不良變化,以至於影響人類健康的生產活動或生物生存的現象。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是指污染環境造成他人財產或人身損害而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民法通則》第124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污染環境致人損害適用無過錯責任。其構成要件包括:
(1)存在污染環境的行為。人類在生產、生活中不可避免要排放一定的廢水、廢氣、廢渣,將這些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排放到大氣、水或土地中,或以雜訊、惡臭危害人們正常健康的生活行為等。
(2)該污染環境的行為必須違反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並不是所有的污染環境的行為均構成侵權行為,只有違反了我國有關污染環境保護防治法規才構成侵權。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
(3)存在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事實。主要包括對公民財產、人身的損害,也包括對國家、集體財產的損害。
(4)污染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由於環境污染的特殊性,受害人因技術條件所限,往往難於證明因果關系的存在,因而我國借鑒了國外先進環境立法經驗,在司法實踐中常用因果關系推定的原則,即只要證明企業已經違法排放污染物質,受害人的人身或財產已遭受或正在遭受損害,企業又不能證明損害是由其排污行為以外的其他原因所致,即推定排污行為與損害後果間有因果關系。
5、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侵權行為
《民法通則》第125條規定:「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施工,對在此地通行的人會造成一定的危險,如果施工人不進行特別的標志提醒,往往會使通行人遭受傷害。因此我國法律明確規定施工人未盡警示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有:
(1)施工工作應是在公共場所、道旁、通道等可能危及行人的場所進行。公共場所因為其特殊性,出入人員的廣泛性,在這些場合施工,具有給他人人身、財產造成危險的可能。
(2)施工人未設置明顯標志,也未採取安全措施。這與一般侵權行為不同,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行為是一種不作為的侵權行為,施工人沒有履行法定的警示,是導致侵權行為的根本原因。
(3)有損害事實的存在。遭受損害的是他人的人身或財產,但不包括施工人員自身受到的傷害,後者應通過勞動合同或僱傭合同的法律加以調整,而不應適用特殊侵權行為法。
(4)施工人有過錯。地面施工緻人損害行為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即除非施工人能證明其已盡法定警示義務,主觀上無過錯,否則就應認定其有過錯,應承擔民事責任。
(5)有因果關系。是說施工人未設置明顯標志也未採取安全措施的不作為,是產生損害後果的原因。
6、地上工作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
地上工作物包括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該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
(1)須有建築物或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致人損害的行為。建築物包括與土地相連的各類人造設施,如房屋、橋梁、碼頭、隧道、廣告牌、電線桿等。擱置物、懸掛物是與建築物相連的位於高處的附屬物,如陽台上的花盆、懸掛於窗外的空調等。因這些
(2)存在損害事實。建築物及其附屬物給他人造成了人身或財產損失。
(3)建築物致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即損害後果是由建築物的倒塌、脫落或墜落造成的。
(4)建築物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有過錯。建築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同樣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即一旦發生建築物致人損害的後果,便推定其所有人或管理人有過錯,除非所有人或管理人自己舉證證明自己無過錯的,否則應承擔民事責任。
7、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
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是指因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人身或財產損害而依法由動物飼養人或保管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行為。《民法通則》第127條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於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
(1)致害動物是飼養的動物。飼養的動物一方面是其所有人的財產,另一方面由於其可以獨立行動,有可能對他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動物的飼養者對自己飼養動物承擔賠償責任可以督促飼養人或管理人加強對動物的管理,防止避免損害的發生。如果不是人工飼養的動物,或人工飼養的動物已經逃逸很久,回復至野生狀態,則不適用此種特殊侵權責任。
(2)飼養動物對他人造成了損害。飼養的動物對他人的損害包括人身損害或財產損害。有一點我們應當注意,動物的致害行為是動物基於本能而為的行為,無論是其自主加害還是受刺激加害均構成加害行為。
(3)動物的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應為無過錯責任,只要發生了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後果,飼養人或管理人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一方面是因為飼養人是飼養動物的獲益者,另一方面飼養人或管理人更了解其飼養動物的習性,更容易防範損害的發生。如果適用過錯責任,難免加重了受害人的注意義務,使受害人處於不合理的地位,有失公平。
8、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
在羅馬法中,家長為一家之長,家子致人損害的,由家長負絕對責任,但家長亦可將致害人交付受害人處理以免其責,家長的這一責任是基於家長權的效力產生的。近代民事立法,以家長為監督義務人,子女致人損害乃是家長監督義務的違反,由此家長應承擔賠償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這種致害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
(1)被監護人實施了侵害行為;
(2)造成了他人人身或財產損害;
(3)侵害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4)被監護人與責任承擔人之間存在監護關系。
三、免責事由不同
(一)一般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
1、正當理由
所謂正當理由,是指加害人雖實施了對受害人構成損失的行為,但其行為是正當的、合法的。
(1)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
①執行職務的許可權來自法律規定,或法律的授權。
②執行職務的行為應超過必要的限度。
(2)正當防衛行為:
①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合法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②防衛的條件是侵害行為正在實施。
③防衛的手段只能針對加害人。
④正當防衛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
(3)緊急避險行為。
①必須有正在發生的危險,威脅到本人、他人的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②除了採取緊急避險的方式外,沒有其他可以排除危險的方式。
③緊急避險行為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
(4)受害人同意的行為。所謂受害人同意的行為,是指受害人事先明確表示願意自行承擔某種損害結果,而且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
①有同意承擔損害後果的意思表示。
②意思表示應採取明示的方式。
③受害人同意的損害後果,不應違背社會公共利益與法律。
④受害人的同意應當在損害發生前作出。
2、外來原因
外來原因,是指損害的發生不是被告的行為造成的,而是被告之外的其他原因造成的。
(1)不可抗力。
(2)受害人的過錯。
(3)第三人的過錯。
第三人過錯的特徵是:第三人是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第三人與被告之間不存在共同過錯,既無共同故意,也無共同過失;第三人的過錯可以免除或減輕原告的責任。
第三人的過錯根據其構成,又可分為:
①第三人的完全過錯。即原告的損害完全是由第三人造成的,原告與被告均無過錯。被告因此可以免責。
②第三人與原告的共同過錯。在此情況下,原告與第三人構成混合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被告的責任則被免除。
③第三人與被告共同造成損害。在此情況下,雖然被告與第三人共同造成了對原告的損害,但只是一種偶然結合的相互作用,雙方不是出於共同的故意,也非共同的過失,因此不構成共同侵權。雙方不是承擔連帶責任,被告只是可以免除因第三人行為造成的部分責任。
(二)特殊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
特殊侵權行為的免責條件由法律規定,但各特殊侵僅行為的法定免責事由並不是完全相同的。
1、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中侵權的免責。特殊情況下,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侵權時,可免其責。如罪犯判處死刑,依法執行搶決的人員。
2、產品質量侵權的免責。缺陷產品的侵權行為它既不同於自己行為致人損害的一般侵權行為,也不同於為他人行為負責的其他特殊侵權行為。對於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則應免除其法律責任:一是不當使用,即消費者違反產品的特定用途、目的、操作方法、不按產品說明使用保管產品的,由消費者自行承擔責任。二是消費者明知產品有缺陷而購買、使用的。
3、高度危險作業侵權的免責。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高危作業致人損害的,應適用無過錯責任,作業人不得以自己無過錯為由主張免責。從事高度危險作業的作業人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受害人故意為高危作業侵權責任的免責條件。
4、污染環境侵權的免責。污染環境的侵權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雖然無過錯責任要求行為人不得以自己沒有過錯為抗辯,但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免責條件情形,行為人可以免責。如海洋環境保護法第43條和水污染防治法第41條、第42條規定,完全由於戰爭行為、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第三人或受害人行為,且經過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的污染損害,免予承擔賠償責任。此外,訴訟時效期間的屆滿也是行為人主張抗辯的法定事由之一。
5、因地面施工引起侵權的免責。根據民法通則第125條的規定,因地面施工緻人損害侵權責任的承擔,是以施工人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為條件的。也就是說,如果施工人已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客觀上已盡其應有的注意義務,即可以免除責任。
6、因建築物等物件引起侵權的免責。根據民法通則第126條的規定,對建築物等物件致人損害的,如果其所有人或管理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免除賠償責任。這一規定表明,建築物等物件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適用過錯推定原則。也就是說,當建築物等物件致人損害的事實發生後,首先推定其所有人或管理人對此有疏懈注意的過錯,建築物等物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只有舉證證明自己事實上沒有過錯,方可否定這種推定而免責,否則過錯推定即為成立。建築物等物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因不可抗力、第三人過錯、受害人過錯等事由可主張免責。
7、因飼養的動物引起侵權的免責。民法通則第127條明確規定了兩種免責事由:一是受害人過錯,即致害事實完全由受害人的過錯所造成,動物所有人或佔有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二是第三人過錯,即第三人因過錯引起動物致人損害,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動物所有人或佔有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8、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侵權的免責。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監護人)承擔替代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只要監護人提出無過錯證明,就可免除其賠償責任。但是,縱如法定代理人能夠證明並未疏懈其監護職責,或已盡了相當的注意義務,而仍不免發生損害的情形,由其承擔全部責任有失公平。為此,民法通則第133條第1款還規定:「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9.不可抗力在一定情況下也為免責事由。不可抗力,指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力量,它是獨立與人的行為之外,不受當事人的意志所支配的現象。不可抗力是法定免責事由之一。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災害;政府行為;社會異常事件等。由於不可抗力本身是行為人主觀上不能預見,客觀上又不可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現象,其發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當事人已盡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避免某種事件及其損害結果的發生。正因為不可抗力的發生獨立於行為人意志之外,又是行為人無法控制和避免的,如果讓行為人對這種客觀情況造成的損害後果負責,有違公平。
一般侵權責任與特殊侵權責任除以上區別外,還有如下兩個區別:
(1)承擔責任的方式不同。特殊侵權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為賠償損失;而一般侵權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除賠償損失外,還有如返還財產、排除妨礙、停止侵害等。
(2)適用的范圍不同。為了防止特殊侵權行為民事責任被濫用,特殊侵權只被限制在法律有明文規定的范圍內。而一般侵權行為的范圍則沒有該限制。

B. 侵權行為的分類及構成要件是怎樣的

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行為、過錯、損害事實和因專果關系四個構成要件。而構成特殊侵權行為需屬要依照法律特別規定的具體要件,通常不需要行為人主觀具有過錯,適用無過錯責任。其行為是某種間接侵權行為,往往與責任人有關的其他行為或事件構成,在責任承擔上需要依照相關的法律規定。

C. 簡要回答侵權民事責任免責事由的種類

侵權民事責任免責事由的種類:

1、依法執行職務。具有一定職責的工作人員,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在執行職務時不可避免地對他人的財產或人身造成傷害,不構成侵權行為。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執行職務的許可權來自法律規定,或法律的授權。只有來自明確的法律規定或合法授權的行為,才能保證其是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而為的行為。擁有一定職權的人,如果沒有法律規定或合法授權,造成他人的人身或財產損害應認定為濫用職權行為,不能免責。

(2)執行職務的行為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只有在不造成損害就不能執行職務或有效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的情況下,才能允許執行職務人對他人造成一定的損害。

2、正當防衛。為了保護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合法利益,對於正在進行非法侵害的人給予適當的還擊,以排除或減輕違法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正當防衛行為是合法行為。正當防衛的構成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合法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防衛目的的正當性是正當防衛的前提條件。

(2)防衛的時間條件是侵害行為正在實施。

(3)防衛的對象只能是加害人。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排除或阻止不法侵害,只有針對加害人才能達到目的,因此不允許對加害人之外的人進行所謂的防衛。如果加害行為來自動物,對動物進行反擊也構成正當防衛。

(4)正當防衛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正當防衛以能夠阻止加害行為為限度,如果超過了這一限度,對加害人造成了過重的損害,構成防衛過當。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3、緊急避險。是指在危險情況下,為了使社會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更大的損害,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採取的致他人或本人損害的行為。緊急避險行為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必須有正在發生的危險,威脅到本人、他人的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2)除了採取緊急避險的方式外,沒有其它可以排除危險的方式。

(3)《民法通則》第129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4、受害人的同意。指受害人事先明確表示願意自行承擔某種損害結果,而且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這種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

(1)有同意承擔損害後果的意思表示。

(2)意思表示應採取明示的方式。受害人同意的意思表示應當明確表達,不能以默示方式推定。

(3)受害人同意的損害後果,不應違背社會公共利益與法律。

(4)受害人的同意應當在損害發生前作出。損害發生後受害人同意免除加害人的責任,只是一種責任的事後免除方式,不同於受害人同意的行為。

5、不可抗力。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既包括自然現象,如地震、洪水、台風、火山爆發等,也包括某些社會現象,如戰爭、暴亂等。

6、其他法定免責事由。民事侵權應當相應的賠償責任,但一些特殊情況行為人可以免責,這樣可以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利益。

(3)侵權責任不可預見擴展閱讀:

侵權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主要特徵:

1、侵權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須是客觀存在的、已經發生的事實。

2、侵權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是對抗對方當事人行使請求權的客觀事實。

3、一定的免責事由總是以一定的歸責原則和責任構成要件為前提的。

D. 侵權責任抗辯事由有哪些

正當理由和外來原因

近日,關於侵權責任抗辯事由有哪些的討論越來越多,這也成功引發了無數網友朋友們的廣泛關注。不同的網友朋友們紛紛對此表達了自己的獨特看法與理解。侵權責任的抗辯事由,是指加害人針對受害人提出的民事賠償請求,提出合理原因,要求免除或減輕其賠償責任的事實。根據抗辯事由的性質可以分為正當理由與外來原因。所謂正當理由,是指加害人雖實施了對受害人構成損失的行為,但其行為是正當的、合法的。外來原因,是指損害的發生不是被告的行為造成的,而是被告之外的其他原因造成的。國家對於侵權責任抗辯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因此,進行侵權責任抗辯是需要擁有正常理由的,例如: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正當防衛行為,受害人過失等。

三: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既包括自然現象,如地震、洪水、台風、火山爆發等,也包括某些社會現象,如戰爭、暴亂等。法律對於這樣的現象是允許抗辯的。

E. 侵權責任的抗辯事由

您好,侵權責任法規定的責任抗辯事由主要包括:
(1)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
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執行職務的許可權來自法律規定,或法律的授權。
B、執行職務的行為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
(2)正當防衛行為。
正當防衛的構成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合法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B、防衛的時間條件是侵害行為正在實施。
C、防衛的對象只能是加害人。
D、正當防衛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
(3)緊急避險行為。《民法通則》第129條緊急避險行為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必須有正在發生的危險,威脅到本人、他人的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B、除了採取緊急避險的方式外,沒有其他可以排除危險的方式。
C、緊急避險行為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所謂必要的限度,一般是指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利益應小於被保護的利益。
(4)受害人同意的行為。
這種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
A、有同意承擔損害後果的意思表示。
B、意思表示應採取明示的方式。法律 敎育 網
C、受害人同意的損害後果,不應違背社會公共利益與法律。
D、受害人的同意應當在損害發生前作出。

外來原因,是指損害的發生不是被告的行為造成的,而是被告之外的其他原因造成的。根據外來原因的不同,又分為:
(1)不可抗力。
(2)受害人的過錯。
即受害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存在過錯。受害人的過錯,既包括受害人的故意,也包括受害人的重大過失或一般過失。
(3)第三人的過錯,即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對造成原告的損害具有過錯。
第三人過錯的特徵是:第三人是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第三人與被告之間不存在共同過錯,既無共同故意,也無共同過失;第三人的過錯可以免除或減輕被告的責任。第三人的過錯根據其構成,又可分為:
a第三人的完全過錯,即原告的損害完全是由第三人造成的,原告與被告均無過錯。被告因此可以免責。
b第三人與原告的共同過錯。
c第三人與被告共同造成損害。

F. 侵權是什麼意思

侵權是指一種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因此侵權行為也可以稱為一種侵害行為。

侵權行為的分類:

(1)按構成要件分

一般侵權行為:指行為人基於過錯直接致人損害,因而適用民法上一般責任條款的行為。

特殊侵權行為:行為人雖無過錯 但依民法特別責任條款或民事特別法應承擔責任的行為 。

(2)按侵害對象分

侵害財產權行為:包括侵害物權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行為。

侵害人身權行為:包括侵害他人身體和心理的行為。

(3)按致害人的人數分

單獨侵權行為:致害人僅為一人的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致害人為二人以上的侵權行為 致害人應負連帶的損害賠償責任。

(4)按行為性質分

積極侵權行為:指致害人以積極作為的形式致人損害的行為。

消極侵權行為:指致害人以消極不作為的形式致人損害的行為。

(6)侵權責任不可預見擴展閱讀

侵權民事責任的概念和特徵:

一、侵權民事責任的概念

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二、侵權民事責任的特徵

1、侵權民事責任是法律責任,不是道義責任;

2、侵權責任是民事法律責任,不是刑事、行政責任;

3、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是財產責任;

4、侵權責任以補償性為主。

G. 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抗辯事由

一般侵權,是最為基本與最為傳統的侵權行為。其適用的歸責原則系過錯責任原則。
構成要專件有如下四個屬:1、侵權行為;2、損害事實;3、因果關系;4、主觀過錯。
其抗辯事由分兩大類:1、客觀方面的,主要指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不可抗力於《民法通則》第153條中規定:本法所稱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意外事件可類推至《刑法》第16條: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2、主觀方面的,主要指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受害人的過錯與第三人的過錯。《民法通則》第128條和第129條分別規定了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值得注意的是,正當防衛是免責事由,即正當防衛人可以不承擔民事責任。而緊急避險是免責或減輕事由,有時候,緊急避險人不可以免責,應當承擔適當責任。究竟系免責或減輕事由,視具體情形而定;受害人的過錯與第三人過錯將在特殊侵權中講述。

H. 民法侵權責任第二十九條的不可抗力包括哪些

侵權責任法解讀第二十九條:不可抗力
第二十九條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解讀】本條是關於「不可抗力」的規定。
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具體來說,不可抗力是獨立於人的行為之外,不受當事人意志所支配的現象,是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力量。行為人完全因為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損害的,表明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同時表明行為人沒有過錯,如果讓行為人對自己無法控制的損害結果承擔責任,對行為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因此,很多國家都將「不可抗力」作為「免責事由」予以規定。
一、關於不可抗力的含義和范圍
(一)不可抗力的含義
各國立法對不可抗力的規定不盡相同,理論界、實務界對不可抗力的理解也莫衷一是。概括起來有「客觀說」、「主觀說」和「折中說」。「客觀說」強調不能避免並不能抗拒的外來力量。「主觀說」強調當事人雖盡最大努力仍不能預見的客觀情況。「折中說」強調當事人盡最大謹慎也不能預見、不能防止發生的事件為不可抗力。
關於對「不可預見」的理解,應是根據現有的技術水平,一般對某事件的發生沒有預知的能力。人們對某種事件發生的預知能力取決於當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某些事件的發生,在過去不可預見,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現在就可預見。例如現在對天氣預報的准確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們對狂風暴雨的規避能力已大大提高。另外,人們對某事件發生的預知能力因人而異,有些人能預見到,也有些人預見不到。所以應當以一般人的預知能力作為標准。
關於如何認識「不可避免並不能克服」,應是指當事人已經盡到最大努力和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措施,仍不能避免某種事件的發生並克服事件所造成的損害結果。「不可避免並不能克服」表明某種事件的發生和事件所造成的損害後果具有必然性。
(二)關於不可抗力的因素
關於不可抗力的因素,民法通則和本法都沒有明確。在立法過程中,有些同志建議明確界定不可抗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戰爭、暴亂、罷工等是否作為不可抗力
我國理論界的通說認為,不可抗力主要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自然現象,例如地震、洪水、台風、海嘯等。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不可抗力還包括某些社會現象,如戰爭、暴亂、罷工等。從國內外的立法來看,如果戰爭、暴亂、罷工等需要被列為免責事由的,則與不可抗力等並列規定。因此,戰爭、暴亂、罷工等具有不可抗力的性質,但不屬於不可抗力的范圍。例如,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九十二條規定,完全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經過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損害的,造成污染損害的有關責任者免予承擔責任:(1)戰爭;(2)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再例如,《荷蘭民法典》第178條規定,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不依第175條、第176條或第177條承擔責任:a.損害是由於軍事沖突、內戰、暴動、國內騷亂、暴亂或兵變引起的;b.損害是由具有不可預見、不可避免和不可抗拒性質的自然事件造成的。
2.政府命令是否作為不可抗力
我國有一些學者認為,不能預見、不能抗拒的政府命令或者政府行為也屬於不可抗力的范圍。例如,某水庫根據政府的命令,緊急泄洪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該水庫能否以政府的命令為由進行抗辯?對這個問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不可抗力的適用范圍
按照本條規定,除法律有特別排除的規定外,不可抗力適用於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和無過錯責任。不可抗力作為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的免責事由自不必說,法律的排除適用主要針對的是部分無過錯責任。主要有:
(一)根據本法第七十條和國務院《關於核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第六條規定,民用核設施的經營人在發生核事故的情況下造成他人損害的,只有能夠證明損害是因戰爭、武裝沖突、敵對行動或者暴亂所引起,或者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才免除其貴任。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造成他人損害的,不能免除核設施經營人的責任。
(二)根據本法第七十一條和民用航空法第一百六十條規定,民用航空器造成他人損害的,民用航空器的經營人只有能夠證明損害是武裝沖突、騷亂造成的,或者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才免除其責任。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造成的,不能免除民用航空器經營人的責任。例如,民用飛機在空中遭雷擊墜毀,造成地面人員傷亡。航空公司不能以不可抗力為由,對受害人進行抗辯。(三)根據我國郵政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因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給據郵件損失,郵政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不可抗力,但因不可抗力造成的保價的給據郵件的損失除外;給據郵件指:掛號信件、郵包、保價郵件等由郵政企業以其分支機構在收寄時出具收據,投遞時要求收件人簽收的郵件。按此規定,匯款和保價郵件即使由於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害,郵政企業也需對收件人承擔賠償責任。

I. 求「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的單選題目

侵權民事責任免責事實包括以下幾類:
1. 受害人故意。是指受害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自己的後果,而希望或者放任此種結果的發生。
2. 第三人過錯。是指損害完全是由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過錯造成的情形。
3.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所導致的損失。
4.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保護自身、他人的合法權益遭受不法侵害,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的人採取防衛措施所造成的損害。
5. 緊急避險。是指為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而採取避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

J. 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哪些

一、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哪些?
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是指侵權行為人承擔侵權民事責任依法須具備的條件。各國民法對一般侵權責任和特殊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不盡相同。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
1、行為人從事了民事違法行為;
2、造成了他人財產或人身損害的事實;
3、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4、行為人主觀上有故意或過失的過錯。特殊侵權的民事責任無須完全具備上述要件,凡符合法律的特別規定即可成立。
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具備構成要件,則構成一般侵權責任;欠缺任何一個構成要件,都可能會導致一般侵權責任的不構成。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受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的影響。在過錯責任原則下,需要行為人有過錯;在無過錯責任原則下,則不考慮行為人是否存在過錯。
二、哪些情況下不構成侵權?
1、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2、受害人的過錯
受害人的過錯,是指受害人對侵權行為的發生或者侵權損害後果擴大存在過錯。
3、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人所實施的不超過必要限度的行為。
4、緊急避險
緊急避險,是指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而不得已採取的致他人較小損害的行為。
5、受害人的同意
受害人的同意,是指受害人在侵權行為或者損害後果發生之前自願作出的自己承擔某種損害後果的明確的意思表示。
綜上所述,日常生活中,民事侵權行為很常見,像交通事故、醫療事故、工傷事故等都是侵權事件。判斷是否構成侵權要從構成要件出發,看行為是否違法,有沒有導致損害事實,行為和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系等。構成一般民事侵權,受害人可以要求對方停止侵權並賠償損失。
延伸閱讀:
侵權責任法全文最新
一般侵權責任與特殊侵權責任的區別
產品侵權行為的具體形式有哪些

閱讀全文

與侵權責任不可預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