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互聯網的專利侵權案例有哪些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4月15日發布2014年度北京市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十大典型案例,QQ商標爭議行政案、蘋果APP著作權侵權案、獵豹瀏覽器不正當競爭案、馬愛儂仿冒不正當競爭案等數起涉互聯網案件入選。
案例一 通信控制系統發明專利權無效行政案
【案情】
交互數字技術公司是名稱為「用於碼分多址(CDMA)通信系統的自動功率控制系統」的發明專利權人。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興通訊)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下稱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專利權無效宣告請求。專利復審委員會維持該專利權有效。中興通訊不服,提起行政訴訟。
法院經審理後作出判決:撤銷無效決定,判令專利復審委員會重新作出無效決定。
【點評】
專利侵權的判定方法可以用於判斷訴爭的技術方案是否具備新穎性。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如果現有技術落入訴爭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則訴爭技術方案不具備新穎性。在此基礎上,為了判斷新穎性而對比訴爭技術方案和作為現有技術的技術方案時,可以委託專利巴巴等專業代理機構進行正向比較,而不是進行反向比較。所謂正向比較,是分析作為現有技術的技術方案是否具備訴爭技術方案的全部技術特徵。所謂反向比較,是分析訴爭技術方案是否具有現有技術方案的全部技術特徵,如果訴爭技術方案不具有現有技術的技術方案的全部技術特徵,或者說現有技術方案比訴爭專利的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徵更多,則認為多出來的技術特徵構成二者的區別技術特徵,因而認定訴爭專利的技術方案具備新穎性。反向比較是錯誤的新穎性判斷方法,應當予以否定。近年來,通信領域的專利糾紛頻發,本案的審結對於通信領域的專利權保護與專利權有效性認定具有重要示範意義。特別是該案對專利新穎性判斷方法進行了探索和明確,有利於專利授權確權案件裁判標準的統一。
案例二 「固定框架」專利權侵權案
【案情】
哈廷電子有限公司及兩合公司(下稱哈廷公司)是名稱為「固定框架」的發明專利權人。哈廷公司通過北京希格諾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希格諾公司)購買了由浙江永貴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貴公司)製造、銷售的電連接器產品,哈廷公司認為該產品侵犯其發明專利權,應當依法承擔停止侵權並賠償經濟損失約1500萬元。
法院經審理後作出判決:希格諾公司和永貴公司立即停止侵權,永貴公司賠償哈廷公司經濟損失70萬元、合理支出15.97萬元。
【點評】
技術特徵如何劃分是專利權利要求解釋中的重要環節,但是,如何科學合理地劃分出技術特徵以及主題名稱是否屬於技術特徵,是否對權利要求具有限定作用,在理論及實務界一直存在爭議。該案首先對技術特徵的劃分標准進行了有益嘗試,從專利巴巴等代理機構代理人的角度,將專利技術特徵的劃分與實現發明整體技術效果的各個技術環節相聯系。此外,該案還准確界定了主題名稱的限定作用,認定主題名稱本身並不屬於解決技術問題的必要技術特徵。在確定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時,權利要求中記載的主題名稱應當予以考慮,但實際的限定作用應當取決於該主題名稱對權利要求所要保護的技術方案本身產生了何種影響。該案裁決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其在權利要求的解釋規則、保護范圍的確定以及賠償數額的計算等方面都做出積極探索,既科學合理地界定了保護范圍,制裁了被控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同時也注意權衡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支持了權利人的合理訴求,取得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案例三 「QQ」商標爭議行政案
【案情】
「QQ」商標(下稱爭議商標)由騰訊公司於2005年5月19日提出申請,核准注冊日為2008年3月7日,核定使用在機車、汽車等商品上。2009年11月26日,奇瑞公司在法定期限內針對爭議商標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下稱商標評審委員會)提出了撤銷申請。2013年2月17日,商標評審委員會作出裁定:爭議商標予以撤銷。騰訊公司不服該裁定,提起行政訴訟。
法院經審理後判決:維持商標評審委員會的被訴裁定。
【點評】
根據2001年施行的我國商標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商標所有人通過宣傳、使用,投入了人力、物力,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逐漸在商標上積累了商譽,這些都是商標所有人的無形財產,雖然不像注冊商標那樣可以獲得專有性的權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如果申請人明知或者應知他人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未注冊商標而搶先在不相同、不相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上進行注冊,即可認定其採用了不正當手段。在先商標的使用人能夠提供證據證明其在先商標有一定的持續使用時間、區域、銷售量或者廣告宣傳等的,可以認定其有一定影響。
案例四 「稻香村」商標異議復審行政案
【案情】
1997年5月21日,北京稻香村食品集團經核准注冊了「稻香村」商標(第30類),後注冊人變更為北京稻香村公司。
2006年7月18日,蘇州稻香村公司提出「稻香村及圖」商標(下稱被異議商標)的注冊申請,指定使用商品在第30類。
被異議商標初步審定公告後,北京稻香村公司提出異議申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裁定被異議商標准予注冊。北京稻香村公司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復審。商評委裁定被異議商標不予注冊。蘇州稻香村公司不服,提起行政訴訟。
法院經審理後作出判決:維持商標評審委員會的被訴裁定。
【點評】
此案是對兩個具有歷史淵源的老字型大小如何通過商標近似的判斷來區分各自的市場的一個典型案例。蘇州稻香村公司在本案申請注冊的「稻香村」商標與其受讓的在先商標,在表現形式上不同,反而與北京稻香村公司的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稻香村」商標非常接近,從而會導致消費者的混淆誤認,打破了能夠區分的市場實際和已經形成的穩定市場秩序,將導致消費者對商品來源的混淆誤認,故不應准予注冊。通過本案的審理,法院確立了對於歷史悠久的老字型大小之間應當維護已經穩定的市場秩序,不得侵入對方商標權保護領域的基本規則。
案例五 嵌入式軟體著作權侵權案
【案情】
微軟公司發現北京合眾思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合眾思壯公司)銷售的汽車導航儀上使用了Windows CE 6.0計算機軟體,認為合眾思壯公司的上述行為侵犯了其對上述軟體享有的著作權,遂將合眾思壯公司訴至法院,要求被告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法院經審理後判決:合眾思壯公司停止侵權並賠償微軟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支出193萬余元。
【點評】
嵌入式軟體是一種嵌入在硬體中的操作系統和開發工具軟體。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日益加強以及計算機科技的快速發展,嵌入式系統已經開始滲透到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但由於搭載嵌入式軟體的硬體通常作為產品的零部件,而非單獨作為軟體商品進入流通領域,所以,權利人在維權中的取證過程相對於一般計算機軟體案件更加困難。本案作為「第一起涉及車載導航中嵌入式操作系統軟體侵權的案件」,確認了正版標簽在嵌入式軟體合法來源證明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對於研究有關嵌入式計算機軟體的著作權侵權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案例六 「蘋果APP」著作權侵權案
【案情】
《李可樂抗拆記》由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李承鵬是該書作者。李承鵬指控蘋果公司未經其許可,自行上傳或與開發者通過分工合作等方式,將其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上傳到蘋果應用商店,並通過該商店向社會公眾提供下載閱讀,獲取經濟利益,上述行為侵害了涉案作品的信息網路傳播權。
法院經審理後判決:蘋果公司賠償李承鵬經濟損失1萬元及因訴訟支出的合理費用1000元。
【點評】
本案是「作家維權聯盟」因蘋果公司在其經營的App store(應用程序商店)上提供涉嫌侵犯其著作權的應用程序而向蘋果公司提起的系列維權訴訟之一。最終,法院認定蘋果公司是App store(應用程序商店)的經營者,應用程序商店是一個以收費下載為主的網路服務平台,並且在與開發商的協議中,約定了固定比例的直接收益,因此蘋果公司應對開發商的侵權行為負有較高的注意義務。蘋果公司在可以明顯感知涉案應用程序為未經許可提供的情況下,仍未採取合理措施,未盡到注意義務,具有主觀過錯,其行為構成侵權。在當前互聯網產業飛速發展、各種新的網路平台經營模式不斷出現的情況下,本案的審理對如何界定平台服務商的行為性質、責任,具有一定借鑒和指導意義。
案例七 錢鍾書書信著作權及隱私權侵權案
【案情】
2013年5月,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下稱中貿聖佳公司)發布已故著名學者錢鍾書書信手稿拍賣公告。錢鍾書遺孀楊季康(筆名楊絳)遂向法院提起侵害著作權及隱私權訴訟,認為李國強和中貿聖佳公司構成對其著作權及隱私權的侵犯。
法院經審理作出判決:中貿聖佳公司和李國強停止侵權、賠償楊季康經濟損失及精神損害撫慰金10萬元並賠禮道歉。
【點評】
此案不僅因涉及著作權、隱私權以及物權等多項權利的認定,頗具代表性並廣受關注,而且還對拍賣公司因從事拍賣活動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責任進行了界定和規范,特別是拍賣公司在拍賣活動中,除應依據拍賣法就拍賣標的的所有權歸屬、委託人的身份情況進行審查,並簽訂委託拍賣合同外,對於負載著作權、隱私權、肖像權等其他民事權利的拍賣標的,還應對相關著作權權利歸屬、隱私權和肖像權的權利保護等情況進行審查,以履行拍賣法所賦予拍賣人的法定義務。此案的審結,明晰了拍賣者的法律義務,規范了拍賣市場秩序,對維護相關權利人的著作權、隱私權等民事權利具有積極的意義。
案例八 《推拿》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爭案
【案情】
畢飛宇系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推拿》的作者,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08年9月出版該小說。2009年7月,畢飛宇將電視劇改編權獨家提供給中融公司。2010年12月2日,中融公司將其獲得的授權轉讓給禾穀川公司。2011年1月,禾穀川公司委託陳枰為文學作品《推拿》的電視劇改編編劇。2013年4月,陳枰與西苑出版社就陳枰版《推拿》(上、下冊)簽訂《圖書出版合同》,同年6月,該書出版。畢飛宇、人民文學出版社以陳枰版《推拿》的出版發行行為侵權為由,訴至法院。
法院經審理作出判決:西苑出版社停止出版發行圖書《推拿》;北京市新華書店王府井書店停止銷售圖書《推拿》;陳枰、西苑出版社連帶賠償畢飛宇經濟損失14萬元;陳枰、西苑出版社連帶賠償人民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經濟損失8萬元及因訴訟支出的合理費用5000元。
【點評】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目的在於規制市場經營者的經營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社會經濟秩序,故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規制商品市場流通過程中的授權,而不是規制商品創作過程中的授權。本案中,陳枰和西苑出版社僅具有改編作品的授權,並不具有出版改編作品的授權,也就是說不具有將相關改編後的作品推向文化市場、作為圖書商品流通的授權,因此,被告出版同名作品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本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圖書出版市場存在的授權混亂、權利意識淡薄、誠信缺失等現象。通過本案的審理,有利於當事人規范其行為,也對整個圖書出版行業的合法規范經營發展提出了指引。
案例九 馬愛儂仿冒不正當競爭案
【案情】
馬愛農在翻譯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2012年6月18日至2013年1月4日,新世界出版社與北京興盛樂公司就出版《愛的教育》等13本圖書分別簽訂了出版合同,合同約定作者的署名為「馬愛儂編譯」。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上述13本圖書。這些圖書的封面、書脊、扉頁及版權頁上均署有「馬愛儂 編譯」,版權頁上同時還署名「作者 馬愛儂」。馬愛農認為新世界出版社仿冒其姓名,構成了不正當競爭,要求新世界出版社停止侵權並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50餘萬元。
法院經審理作出判決:新世界出版社賠償馬愛農經濟損失10萬元及合理費用1.5萬元,並判令新世界出版社停止出版發行涉案圖書。
【點評】
該案是一起典型的仿冒他人姓名的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件。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了擅自使用他人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的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從字面上看,該條似乎不包括擅自使用與他人姓名相近似的姓名的情況。但從反仿冒和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目的出發,本案擴張解釋了上述規定,將擅自使用與他人知名姓名相近似的姓名的行為也認定為上述規定所規范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另外,本案還探討了出版者出版仿冒他人姓名的圖書時的注意義務問題,提出了出版者在出版發行圖書過程中應當對作者署名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且對於作者筆名的注意義務應當高於對作者真名的注意義務,並以此作為出版者是否構成侵權的依據,這對於規范出版者的出版行為,防止仿冒他人姓名的圖書的出版發行具有積極意義。
案例十 獵豹瀏覽器不正當競爭案
【案情】
合一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下稱合一公司)經營優酷網,主要以兩種方式向用戶提供視頻播放服務,一是「廣告+免費視頻」服務,二是向收費注冊用戶提供無廣告的視頻服務。合一公司發現獵豹瀏覽器通過修改並誘導用戶修改優酷網參數,過濾優酷網視頻廣告,遂起訴要求金山網路公司等立即停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並消除影響,賠償其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500萬元。
法院經審理作出判決:金山網路公司、金山安全公司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30萬元等。
【點評】
目前,「廣告+免費視頻」服務模式是國內外視頻網站普遍採用的商業模式,包括優酷網在內的視頻網站確實存在貼片廣告過多、過長,無法跳過的問題,市場上部分消費者對此頗有微詞。但商業模式的優劣理應由市場選擇決定,而非由其他經營者以破壞性手段,採取「叢林法則」競爭方式進行評判。本案是我國首例瀏覽器過濾視頻廣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代表了互聯網行業內容服務提供者與技術服務提供者的生存邊界之爭。國外也存在類似的糾紛,但未形成生效判決。本案裁判不僅法律意義重大,而且廣受互聯網行業關注,社會影響巨大。法院判決重點闡明了瀏覽器過濾視頻廣告的不正當性在於商業模式利益應受法律保護,除非存在更優越的可替代之模式,他人不應以該模式存在缺陷而借中立技術之名破壞該商業模式,損害該商業模式經營者的可得利益。(知識產權報)
㈡ 網路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例有哪些,快
十大案例包括:
案例一、「全腦」商標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此案系全國首例競價排名不正當競爭案
案例二、「傑克瓊斯」商標權糾紛案。此案系電子商務侵犯商標權的典型案件,判決書獲評全國第三屆知識產權裁判文書評比三等獎。
案例三、「大眾點評網」訴「愛幫網」不正當競爭糾紛案。此案釐定了不正當競爭與技術創新之間的界限,判決書獲得第二屆北京市知識產權裁判文書評比大賽優秀裁判文書獎。
案例四、韓寒文學作品著作權糾紛案。此案系對信息存儲空間網路服務提供者進行侵權認定的典型案件,本案入選2012年全國十大知識產權案件,判決書獲評第三屆全國法院系統知識產權裁判文書一等獎。
案例五、「獵豹瀏覽器」不正當競爭糾紛案。此案系我國首例瀏覽器過濾視頻廣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獲評2014年北京市十大知識產權案例、全國50件典型知識產權案例、2014年中國十大最具研究價值知識產權裁判案例。
案例六、「夢幻西遊」游戲著作權、商標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此案系率先從著作權、商標權、不正當競爭三個方面對網路游戲全方位保護的典型案例,獲評2014年北京市十大知識產權創新案例,並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法官案例評選活動一等獎。
案例七、新浪「拍客」商標權糾紛案。此案的判決書對互聯網行業特定名詞的權利界限進行了界定,對於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商標侵權問題的處理頗具借鑒意義。
案例八、「極路由」路由器不正當競爭糾紛案。此案系首例硬體廠商屏蔽廣告涉及不正當競爭的案件,此案入選上海知識產權研究所2014年中國十大最具學術研究價值知識產權裁判案例。
案例九、「滴滴」商標權糾紛案。此案系「互聯網+」背景下對於如何釐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典型案件,體現了法官對互聯網經濟下商標分類制度相關問題的思考。
案例十、周志全等經營「思路網」侵犯著作權罪刑事案,此案是北京市文化執法總隊聯合公安機關,在2013年「4.26」世界知識產權日破獲的侵犯知識產權大案,本案獲評2014年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知識產權十大案例。上述十個經典案例全面反映了海淀法院近十年來涉互聯網知識產權審判的新成果。有關負責人表示,北京海淀法院將繼續積極回應社會對司法保護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斷提升海淀法院服務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㈢ 法律中軟體侵權如何界定
如何界定網路侵權的「侵權行為地」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10:51最近,發生在互聯網上的各種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不斷發生,概括起來網路侵權案件主要集中在侵犯人格權和侵 犯知識產權兩大類。侵犯人格權主要表現:一是侵犯名譽權,譬如在網上散布攻擊他人的言論;二是侵犯姓名權,譬如未經他 人許可,以他人名義在網上從事民事行為;三是侵犯肖像權,譬如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將權利人的照片上傳;四是侵犯隱私 權,譬如在網上公布他人隱私,泄露某些與個人相關的敏感消息等。網上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例則以侵犯著作權為主,譬如在未 經著作權人許可的情況下,將其作品上傳到網上,擅自從網上下載著作權人的作品進行營利等。
關於網上侵權問題,全國人大《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規定,「利用互聯網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構成民事侵權 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個決定表明,網上侵權可以適用傳統法律,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根據民訴法第29條規定, 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關於「侵權行為地」的認定,最高法院司法解釋說,侵權行為 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結果發生地。而互聯網空間的全球性、虛擬性、非集中管理性、人機分離性等特徵,使得它與傳 統的物理空間有較大的差異。網路侵權行為地和傳統侵權行為地相比較具有行為地的不唯一性、行為地的跨國性、行為地的模 糊性等特點,因此,如何確定網上侵權行為的「侵權行為地」變得比較復雜,是侵權行為人住所地、侵權信息編寫地、侵權信 息上傳地還是所使用的網路伺服器所在地?而何處是侵權結果發生地——是否每一台能夠瀏覽侵權內容的終端設備所在地都可 視為侵權結果發生地?
筆者結合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將網路侵權的「侵權行為地」分為以下五類:
一、實施侵權行為的計算機終端設備所在地,也就是侵權信息編寫上傳地。
二、發布侵權內容的網路伺服器所在地。與虛擬的網址相比,伺服器位置所在地相對穩定,關聯度高。由伺服器所在 地法院管轄網路侵權糾紛案件,與傳統的管轄權原則更容易融合。
三、其他提供鏈接服務的網站的伺服器所在地。實踐中,侵權信息一經上傳,很快就會通過大量的鏈接而廣泛傳播, 這種傳播與主動上傳侵權信息有所不同。此時的侵權行為地如何界定?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這時的侵權行為地應當以服 務器所在地址為標准。
四、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設備所在地。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是這樣規定的:對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 地的,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因此,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設備所在地作為侵 權行為地有一個前置條件,就是「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侵權行為地的規定被泛化。
五、侵權結果發生地。由於互聯網的特殊性,一條侵權信息可以瞬間傳遍全球各個終端,因此,從理論上講,在全球 任何地方都可以作為侵權結果發生地。所以,筆者認為,侵權結果發生地也必須有一個前置條件,就是「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 和被告住所地」時,才可以適用。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這是你要求的我又做了調查如下:
作為專業律師,在代理計算機軟體侵權案的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碰到這樣的問題,原告指控被告的軟體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權,向法庭提供大量證據證明其主張,而被告也同時向法庭提供許多證據證明其軟體不構成侵權。在原、被告雙方均以證據證明自己的軟體是獨立開發完成的情況下,法官在庭審過程中通常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和准則來判斷被控軟體侵權與否呢?毫無疑問,明確軟體著作權的歸屬是關鍵,軟體開發完成的時間是重要證據之一,只有先完成的軟體才有資格指控後出現的軟體產品存在侵權的嫌疑,至於後出現的軟體產品是否真的構成侵權,卻是有許多情況存在的。因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規定,計算機軟體產品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而著作權法明確規定著作權是由獨立創作完成而取得的,與時間先後沒有必然的聯系。因此,法官通常依靠什麼因素來認定計算機軟體侵權案件的法律事實就成為案件勝訴與否的關鍵。
在實踐中,我們都知道,計算機軟體的侵權行為,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復製程序的基本要素或結構,這一點是較容易證實的,因為復制即表明是完全的翻版,只要完全一樣就構成侵權。二是按一定的規則、順序只復制部分軟體代碼。在第二種情況下,法院在判定時通常要審查被告是否竊取了足夠多的軟體程序表達形式。實際操作中,這個問題就比較復雜、比較難判斷,因為計算機軟體產品究竟要被復制多少比例,才能確定發生了抄襲的侵權行為,並沒有固定數量限定。當然,復制的數量越大,就越易於取得證明其是侵權行為的證據,但是被復制的數量達到什麼程度就可以認定為侵權,司法實踐中也不是很好確定的事情。
對於復制數量小的情況,目前法院大多採用的判定標准包括:
一是接觸附加。依照這個准則,只要發現接觸,任何復制都將被認為是一種侵權行為。但是,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為它忽視了查證兩個軟體作品之間是否存在「實質性」相似,而且把對計算機軟體的保護范圍擴大到對計算機程序中包含的「思想」,這與我國新修訂的《著作權法》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的基本精神相違背。
二是要求對計算機軟體程序進行兩步分析。首先,法院必須確認在兩個計算機軟體程序中所體現的「思想」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則不構成侵權;如果相同,那麼第二步就應該設法查證上述兩個計算機軟體的程序在「表現形式上」是否有實質性相似。
三是正在受到各方面廣泛同意的疊合準則。依照這個准則,原告須證明:1、被告在完成他的軟體產品時未經許可「使用」了原告享有在先軟體著作權的程序作品;2、被告的軟體作品是一種疊合而成的再生品,即採用了原告軟體產品的實質部分與他自己開發的內容進行迭合復制。這個准則主要著眼於兩個軟體產品之間「質和量的相似」,是實際運用中比較好的判斷方法。
通過總結多年代理計算機軟體侵權案件的經驗,我們認為,識別計算機軟體侵權行為,直接、有效的判斷標準是:實質性相似加接觸(Substantial Similarity and Access)。
實踐中判定兩個軟體作品「實質性相似」的准則是:被指控的計算機程序是否極其類似於原告的計算機軟體產品。計算機軟體程序的「實質性相似」有兩類:一是文字成分的相似,它以程序代碼中引用的百分比為依據進行判斷;二是非文字成分的相似,強調應該以整體上的相似作為確認兩個軟體之間實質上相似的依據。所謂整體上的相似是指兩個軟體產品在程序的組織結構、處理流程、採用的數據結構、產生的輸出方式、所要求的輸入形式等方面的相似。
計算機軟體的程序有許多特徵,這些特徵已被用來鑒別兩個程序之間是否相似,包括:
1、 兩個程序產生的輸出是否相類似;
2、 兩個程序接受的輸入是否相類似;
3、 兩個程序的數據結構是否相類似;
4、 兩個程序邏輯流程是否相類似。
在計算機軟體侵權案的專家鑒定和技術對比工作中,上述的每一個特徵都成為鑒定人員進一步詳細分析兩個計算機程序的表現形式是否一致的關鍵對比點,而鑒定人員正是通過這些關鍵點的對比得出供法官參考的鑒定結論。如果這些特徵均不存在相似性,實際上也就不存在侵權行為的可能性。當然即使每一個特徵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相同或者相似,也不能充分證明侵權行為的發生,因為除了功能上的相似外,更重要的是實現功能的計算機程序的表現形式相類似,因為通常功能性的特徵主要是體現軟體開發者的設計「思想」(Ideas),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這種設計「思想」本身是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因為實現同一功能可能會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僅僅是功能性特徵相同並不能證明計算機軟體程序代碼相同。
證明計算機軟體侵權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接觸,所謂「接觸」是指原告的軟體產品已公開銷售,或者被告主要的軟體開發人員曾在原告處工作過,或者原、被告之間曾有過合作關系等,這些通常可以證明被告曾有機會接觸原告軟體產品的核心內容,從而使得被告軟體的開發工作有「借鑒」原告軟體核心內容的嫌疑。
法官在審判過程中運用「實質性相似加接觸」這一標准進行侵權判斷時,「接觸」是容易證實的,因為前期存在的聘用、合作關系往往有相應的文件作為證據,而軟體已經公開發表、銷售的證據也不難取得。比較難證實的是「實質性相似」,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是盜版者,則其對計算機程序的復制行為並不僅僅局限於一成不變的復制,它還包括侵權者為掩蓋其剽竊行為而對計算機程序所做的偽裝性改動,這點在計算機軟體侵權案中表現得非常突出。在計算機軟體開發工作中,文本編輯程序的使用,使得一個軟體盜版者,可以通過更改名稱和重新排列操作運算的指令序列順序,來掩飾其對他人源代碼和目標碼的抄襲行為,如果不是專業的人員,往往不能識別這一情況。鑒於太多的計算機軟體侵權行為存在,許多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人在軟體開發工作中往往運用「摻假」的辦法,即:在計算機程序中加入沒有意義和作用的指令,或者採用不太可能為盜版者發現和修改的較為獨特的代碼序列,作為「偽裝記號」來保護程序。這樣,如果侵權者進行了復制工作,就會在其計算機程序和文檔中出現與原始軟體著作權人同樣的特徵或錯誤,在法院審理侵權案件過程中,侵權者往往無法向法官提供對這種現象的合理解釋,從而成為原告在訴訟過程中確定被告實施了侵權行為非常有說服力的證據。雖然根據我國的《著作權法》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只要確實存在侵權行為,不管軟體著作權人用不用上述「摻假」的技術保護手段,也不論盜版者做了多少非實質性的表面上的改動,侵權的法律責任都是要承擔的。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技巧,想真正通過法律懲罰盜版者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客觀事實必須通過法律事實予以認證才能受到法律保護。
在法院審理案件確定是否侵權的過程中,如果原告能夠出示被告已經「接觸」了其計算機軟體產品的證據,又能出示在兩個軟體作品中存在實質性相似的證據,則法院會認為原告完成了對指控侵權行為的舉證責任。一旦原告出示了這兩方面的證據,舉證責任便移轉至被告方面,法官將要求被告證明其軟體產品是獨立創作的,或者是有合法授權的,被告需要向法庭提交其獨立創作、完成軟體產品的相關證據,以及得到合法授權的相關證據。舉證責任的轉移有助於原告主張自己的權利。
通過「實質性相似加接觸」形成的相互映證的證據鏈,向法庭呈現的初步的、表面的事實就是:被告自己的軟體是否是通過「使用」原告軟體程序中實質性的、有價值的信息而形成?原告受保護的關鍵軟體程序的表現形式是否受到被告的侵犯?這樣的判斷標准與法院通常採用的傳統判定侵權行為的方法不同,而且這種判斷方式更為全面、客觀,其結果往往較真實地反映了客觀情況,也比較容易被原、被告雙方所接受。
「實質性相似加接觸」標准在立法中尚未得到完全認可,但是司法實踐中已在廣泛應用。在我們辦理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侵權案件過程中發現,許多法官正在慢慢接受這種新觀念,尤其在美國,由於英美法系採用判例法制度審理案件,上述判斷標准在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侵權案件的司法審判中已廣為採用,一直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知識產權突出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共識,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工作已由立法領域逐漸擴大到司法、執法領域,計算機軟體日益成為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重點。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後,參照國際慣例、依據我國參加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章程,建立、健全國內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制度,完善國家的法律和法規已勢在必行。相信在強化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氛圍和社會環境下,「實質性相似加接觸」的判斷標准不僅有利於法官正確審理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侵權案件,而且更有利於軟體企業建立軟體著作權保護意識,從而在充分保護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人利益的前提下,更好地促進我國計算機軟體產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㈣ 抖音火山版被判賠償騰訊800萬,抖音火山版是因為什麼被起訴的
此舉是由於短視頻APP中常見的創作者侵權所導致的賠償事件。據了解,因為一名玩家使用火山版短視頻APP直播騰訊旗下游戲,騰訊認為連續使用其游戲畫面已經構成對著作權的侵犯,騰訊並未授權火山版APP可以直播游戲。因此,法院最終判定支持騰訊訴訟請求,要求火山版APP賠償800萬給騰訊。
我認為此次騰訊起訴也是因為其名下短視頻APP與火山版短視頻APP存在利益上的沖突,競爭關系激烈從而導致的。
㈤ 網路上造謠承擔什麼樣的刑事責任
網路造謠應該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網路謠言的內容和侵犯的客體性質不同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也各有不同,而有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有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在網路上編造謊言、虛構事實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因過錯而對他人的民事權益造成侵害的行為,從民法學角度來看是一種侵權行為。至於這種行為具體侵害了他人的何種民事權益,需要根據行為人行為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如果編造謊言詆毀他人名譽、侮辱他人,可能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榮譽權;如果在網路上宣揚他人隱私,則可能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雖然網路是虛擬的,但是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實施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侵權行為,與其他侵權行為一樣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網路謠言種類
網路謠言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第一類是危害我國的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國防利益的網路謠言。
此類網路謠言發布者或傳播者侵犯的客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民族平等及國防安全等。因為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危害性較大,故構成此類犯罪通常不需要以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結果為前提。
第二類是危害法律實施或破壞社會穩定的網路謠言。
此類網路謠言發布者或傳播者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秩序以及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單位的工作、生產、營業、教學、科研等秩序,公共場所、交通秩序,以及人民群眾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第三類是侵犯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名譽、榮譽權的網路謠言。
此類網路謠言發布者侵犯的客體是商事主體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及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自然人的人格尊嚴及名譽權。
實際上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法律規定當中規定在我國大部分情況下,網路造謠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但是實際在司法實踐當中,往往對於網路造謠很難進行有效的處理,如果一定需要進行制裁的建議可以聯系律師幫忙,華律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㈥ 網路侵權的形式劃分
網路侵權行為按主體可分為網站侵權(法人)和網民(自然人)侵權,按侵權的主觀過錯可分為主動侵權(惡意侵權)和被動侵權,按侵權的內容可分為侵犯人身權和侵犯財產權(也有同時侵犯的情況) 網路空間是一個虛擬空間,但它並不是虛幻的,是依賴於現實社會的客觀存在,網路中依然存在侵犯人格權的違法行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對網上侵犯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的行為,只要受害人能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其合法權益就能夠得到保護。中國早在1996年4月便出現了首例在Internet上侵犯公民姓名權的案件。受網路技術沖擊最大的是隱私權的保護。網路生存使私人領域公共化。私人領域具有排他性、獨占性、非競爭性,但媒網覆蓋、個人對個人的交流卻把私人領域演化為公共注目下的社會產品。任何信息一旦進入網路就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廣為傳播,可以說網路上毫無隱私可言。確立和保護隱私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是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基本和諧,達到整個社會安定目的的必然要求。在當今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每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都有獨立生活在社會上並保持其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權利;只要其所作所為對社會無害,社會就應當尊重其有關私人生活的秘密,法律就理應為保護其私人生活秘密提供依據。從中國的立法狀況來看,許多法律法規都有關於隱私權的內容。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的名譽權的行為。」《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第三款明確指出,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致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此外,1997年12月8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1997年12月30日生效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2000年12月28日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均規定網路上的隱私權受法律保護。由此看出,隱私權在中國法律上不僅逐漸凸現為一種具體的人格權,而且在網路環境下也受到法律的關注和保護。
個人數據、個人私事、個人領域是隱私權的三種基本形式,其中以個人數據為特定形式的隱私權保護猶顯突出和重要。對個人數據的概念,不同國家的法律有不同的陳述。英國1984年的《數據保護法》給個人數據下的定義是:「個人數據是由有關一個活著的人的信息組成的數據,對於這個人,可以通過該信息$或者通過數據用戶擁有的該信息的其他信息&識別出來,該信息包括對有關該個人的評價,但不包括對該個人數據用戶表示的意圖。」歐洲理事會在1992年的《理事會數據保護條例》修改建議稿中規定:「個人數據是指有關一個可識別的自然人的任何信息,不局限於以可處理形式存在的信息,它包括任何種類和任何形式的信息,只要這種信息是有關個人的,不論是活著的人或死去的人;並且只要這個人或者這些人是可以識別的。」此外,瑞典、加拿大、美國等許多國家都對個人數據作了類似的規定。通過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個人數據具有以下三個特徵:(1)個人數據只能為自然人所擁有,公司、企業等法人或非法人組織不能成為個人數據的主體。個人數據是自然人享有的隱私權的保護內容之一,因此個人數據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而公司、企業等法人或非法人組織的信息通常關繫到債務人、利害關系人及公眾的利益,關乎交易的安全,所以在特定情況下不僅不受法律的保護還應該公示,如世界各國的公司法、證券交易法都無一例外的規定了信息披露制度。(2)凡是能夠對主體構成識別的數據均為個人數據。個人數據包括一切有關個人的信息,如個人的身世、血源、財產、婚姻、信仰、經歷、職業、住址、信件等。不論是可以直接獲得的,還是通過分析、核查、比較才能獲取的;不論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不論是依附於何種載體之上,表現形式如何都屬於個人數據。(3)個人數據受法律保護。任何人對其個人數據享有最終決定權,有權獲取、使用並許可他人使用其個人數據,除本人之外的其他人不得通過非法途徑使用、獲取個人數據,否則即構成侵權。即使是通過合法途徑控制個人數據的數據用戶也僅能在法定的范圍內使用並負有保密的義務。同時,個人數據的主體對其個人信息被收集、處理、許可使用及數據控制者的身份等有關事項有知情權;當數據用戶或者有關機構登記的個人數據不準確、不完整的時候,有權進行更正。
信息處理和傳播手段的不斷發展和計算機網路的廣泛應用,使個人數據能通過計算機系統在全球范圍內收集、傳輸和利用,給人們的工作研究提供了方便,同時也使得個人數據的網上保護問題變得日益嚴峻。在網上,個人數據隨時都有受侵害的危險。電子郵件可能被黑客截獲、瀏覽、篡改和刪除;網上購物填寫售後服務卡之後,無數的廣告宣傳單就會蜂擁而至;許多網路服務提供者能夠收集到有關用戶的各種信息;在網上接受社會調查時,往往會不經意的泄露個人嗜好、收入等不願為人所知的事情。此外,根據信息的效益遞增規律,當掌握的信息在質和量上達到一定程度後,該信息就會給掌握者帶來效益,並且效益的遞增率隨信息的應用范圍的擴大而不斷上升。因此當掌握了足夠多的信息之後,一些人禁不住金錢的誘惑,以身試法非法獲取、泄露、使用個人數據也就不足為怪了。
個人數據的網上保護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而且會隨著網路的不斷發展日益尖銳。許多國家紛紛適應網路時代的客觀要求將個人數據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但在中國個人數據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詞語,在立法上仍是一個空白,因此人們應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盡快就個人數據的有關內容予以規定,從而為人們的合法權益提供周密的保護。 自1709年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版權法《安娜法》問世以來,版權制度一直隨著傳播技術和方式的發展而發展;無線電廣播、電視、衛星傳播等新技術的出現,既對版權制度不斷提出挑戰,同時也推動著版權保護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當前網路作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出現的第四媒體,已日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版權作品傳播方式。隨著網路的廣泛應用,網上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層出不窮,如許多網站未經著作權人同意擅自將其作品上載到網路中;未與新聞單位簽訂許可使用合同,擅自轉載新聞單位發布的新聞;在網上傳播走私盜版的音像製品等等。與此相應,法院受理的涉網著作權糾紛案件日益增多。中國《著作權法》頒布時,網路在中國還處於萌芽階段,對此類案件尚無規定,因此在司法實務界和學術界引起了有關法律適用問題的爭論。面對緊迫的形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於2000年12月21日起施行。該司法解釋規定了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管轄地的確定;將數字化作品納入著作權保護的范圍,明確了數字化傳播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根據不同情況規定了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這一司法解釋的出台為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的審理提供了操作性依據,對網路立法的完善具有暫時的填補意義,現結合該《解釋》作如下分析。
數字化作品
《解釋》第2條規定:「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包括著作權法第條規定的各類作品的數字化形式。在網路環境下無法歸於著作權法第3條列舉的范圍,但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其他智力創作成果,人民法院應當保護。」
所謂作品的數字化形式,就是指將傳統作品中的以文字、圖象、聲音等形式表現的信息輸入計算機系統轉化成由0和1組成的二進制數字編碼的形式,在這個基礎上對作品進行存儲和傳輸,並且在需要的時候把這些數字化的信息還原成文字、圖象和聲音以供人們使用。作品的數字化是通過計算機技術由計算機完成的,如同模擬信號的轉換和還原一樣,是一種中間技術過程,純屬機械性代碼的變換,不存在原作者以外的第三人的創造性勞動,也沒有改變原作品中所蘊涵的作者的獨創性,沒有產生新的作品,只是作品的存在形式和載體有所改變。而《解釋》中所說的「在網路環境下無法歸於著作權法第3條列舉的范圍,但是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其他智力創作成果」其實質是一種數字作品,即在創作之時就以數字形式出現並以數字化狀態存在的作品,與傳統的作品相比也僅僅是存在形式和載體的不同。因此,作品的數字化形式和數字作品(即數字化作品)都是具有獨創性的智力勞動成果,並可以復制到硬碟、軟盤或列印在紙張上,即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符合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要求——具有獨創性和可復制性,應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即使從公平和正義的價值理念出發,人們也應該保護數字化作品的著作權。
網路傳播權
網路傳播權與數字化作品是相輔相成的,既然規定了數字化作品就必然涉及到網路傳播權的問題。按照美國版權法的定義,網路傳播又叫數字傳輸,是指以數字格式或其他非模擬格式進行的全部或部分傳輸。網路傳播不同於表演、廣播、展覽、發行等使用作品的方式,網路技術使作品在大范圍內傳播變得非常容易而且成本低廉,著作權人卻由於時間和精力的限制無法了解作品被使用的情況,更不用說收取報酬了。因此如果著作權人無法控製作品在網路上的傳播,其應得的利益就會在網上無聲無息的流走。《解釋》第2條第二款規定:「將作品通過網路向公眾傳播,屬於著作權法規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權人享有以該種方式使用或者許可他人使用作品,並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而且修訂後《著作權法》也明確規定著作權人享有信息網路傳播權。
將網路傳播權作為版權人的一項專有權利加以保障,有利於保護作者的正當權益和激發作者的創作熱情,有利於促進中國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但是,中國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卻使這一規定的意義大打折扣。倘若所有作品的網上傳播都必須經過權利人的同意,並逐一支付報酬,那麼繁瑣的程序對權利人獲取收益和互聯網的發展都將起到阻礙作用,最終造成網上信息的枯竭;對於網路服務提供者來講,他們則可能會鋌而走險,置法律於腦後,這樣網路傳播權便圖有虛名、形同虛設。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是著作權人授權特定機構管理他們的權利,如授權不同的人使用作品、簽訂作品許可合同、收取報酬分發給著作權人的制度。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是專門從事著作權管理的專業機構,配備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效率更高,范圍更廣,具有比個人更強的管理能力和監督能力。而且由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集中行使權利,可以減少單個權利人的重復性勞動,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節約社會資源。中國著作權法僅對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作了原則性規定,其法律地位及基本許可權等根本問題都不明確。因此應盡快建立完善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特別是在當今網路迅速發展的時代,這項任務就更加迫在眉睫。
復制權
復制權是版權的核心,也是版權保護的基礎。復制權是版權法賦予版權人對其作品所享有的許可他人以復制方式使用該作品並收取報酬的權利。版權人通過控製作品的復制從而控制隨後的多種使用行為,使自己的辛勤付出得到回報。然而數字技術的出現,卻使復制權對於版權人的意義變的不再那麼舉足輕重。在網路上,藉助於數字技術對版權作品進行復制極為簡便,任何人想要控制網路上的復制難於上青天;而且,在電子系統的正常使用過程中,也能產生附帶的或瞬間的復製件。因此傳統的復制權的概念不能套用於網路環境,需要加以改進。
中國《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復制權,即指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象、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人們通常認為:復制是永久性的;復制都需要藉助於有形載體,思想的表達只有固定在諸如紙張膠片之類的載體上才稱之為復制,並且這種固定是具體的人主觀能動的操作的結果,是任何人可以感知的。當人們將作品存儲在計算機硬碟、軟盤或通過列印機列印出來的時候,毫無疑問是符合中國《著作權法》復制的概念的;但是當作品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在網路上傳輸時,情況就不同了。信息在網路上的傳輸就是一個不斷復制的過程中,會在所經過的各種計算機系統中(如隨機存儲器)留下復製件,但是這種復製件是由計算機系統自動完成的,不受人的主觀控制;並且通常是暫時性的,一關閉計算機就會隨之消失。顯然中國著作權法對「復制「的定義已經落後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復制的本質是對原作品的再現,只要能達到此種目的的任何一種方式都應歸入復制的范圍。雖然計算機系統內的復製件無法被人們直接看到,但是藉助於機器和裝置等設備人們便可使作品再現,使人們得以觀看和使用。因此,應將網路傳輸中的暫時性復制包括在復制權的范圍內。
按照美國的「知識產權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工作組關於知識產權的報告」即「白皮書」、歐洲委員會1995年7月19日的「信息社會的著作權與相關權」的「綠皮書」和1993年日本通產省的「知識產權對多媒體影響的提案」以及日本文部省1993年11月和1995年關於多媒體和著作權保護的報告,下列行為均視為復制:(1)將一作品或鄰接權的客體存儲在任何一個離線的數字存儲器(比如,CO-ROM)中。(2)將一印刷品掃描成一數字化文檔。(3)將一作品或鄰接權的作品數字化。(4)將一數字化文檔從某用戶的電腦內取出上載到BBS或其他信息伺服器上。(5)從一BBS或其他信息伺服器中下載一數字化文檔。(6)將一文檔從某個電腦網路用戶轉送到另一個電腦用戶。(7)存儲甚至暫時存儲一種作品或鄰接權的客體於一電腦存儲器(比如隨機存儲器RAM)。
1996年12月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日內瓦外交會議通過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WCT)的聲明提出:「《伯爾尼公約》第9條規定的復制權及其例外完全適用於數字化環境,尤其適用於以數字化形式使用作品。受保護作品以數字化形式在電子媒介上的存儲構成《伯爾尼公約》第9條意義上的復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唱片公約》(WPPT)所附的聲明也對表演者和唱片錄制者的復制權作同樣的解釋。
美國在1998年10月頒布的「跨世紀數字化版權法」(DMCA)中對復制權進行了多方面的限制,就網路服務提供者、計算機維護及修理、遠程教學、非營利性圖書館、檔案館和教育機構等作了例外的規定,允許上述主體對計算機自動產生的復製件不承擔侵權責任。歐盟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兩個條約即WCT和WPPT也有類似的規定。
中國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了權利限制的十二種情形,但其內容僅僅是針對傳統復制技術所作的復制而言,並不包括網路環境中的復制。總之,復制權不僅是受版權法保護的基礎性權利,而且與其他版權制度的設計密切相關,中國應該對網路中的復製作出詳細而具體的規定。
㈦ 請問:註明出處構成網路版權侵犯嗎
、楊某於2000年12月以「海某」為筆名,在某網站發表了題為「演藝圈同性戀知多少」的文章,並聲稱不得轉載。但過後有幾十家網站都登載了這篇文章。楊某遂將其中的十幾家網站分別訴至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和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北京千龍新聞網是其中一家。因千龍網在自己網站「網友評說」欄目登載了署名「知情人」發表的「透視影藝圈同性戀現象」一文,原作者楊某認為千龍網的行為系擅自更改標題後發表原作者的文章,侵犯了其著作權,遂將千龍網訴至二中院。
由於該案是北京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第一案,對於涉及的法律問題必須准確把握,並熟悉網路的各種技術問題,才能有效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筆者對此作了充分准備後,在法庭上發表了如下代理詞(概要)。
一、千龍網的「網友評說」欄目系電子公告服務(BBS)類別的「留言板」,以交互形式為上網用戶提供信息發布條件。作為網路內容服務提供商,千龍網為上網用戶提供信息發布和信息查詢是服務內容之一,「網友評說」即是其為上網用戶提供的發表見解的界面。該界面的文章,均繫上網用戶自行發布的,此案中對於」知情人」發布的文章,千龍網既未轉載使用,更未「擅自更改標題」。
二、千龍網自行發布的內容全部由新聞中心編輯完成。而上網用戶發表言論均不通過編輯模板,千龍網每篇新聞信息頁面都有「發表觀點」或「網友評說」這樣的界面,任何人都可進入,由此可見,編輯發表文章與上網用戶發表見解有不同入口,前者必得通過編輯模板,後者不通過編輯模板。
三、眾所周知,網上傳輸信息浩如煙海,相關法律未要求網路服務商對他人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此案中的用戶「知情人」將原作者的文章更改標題後擅自粘貼在「網友評說」欄內,千龍網沒有能力查證其內容是否侵權。三、原告未履行在法定時間內對千龍網提出警告的義務,且千龍網在接到訴狀後即將侵權文章移除。綜上,千龍網對上網用戶「知情人」的侵權行為沒有過錯。
法院經審理,採納了律師意見
2、20日,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雲南首例網路侵權最高賠償作出一審判決,認定昆明海棠旅行社侵犯了雲南旅遊信息網路有限公司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由海棠旅行社立即停止侵權行為,賠償經濟損失10600元,並賠禮道歉。
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理》的有關規定,被告在製作其海棠網網頁過程中,未經得原告許可而大量復制了原告雲游網網頁「景區景點」和「民族文化」欄目HTML源代碼,其行為已經構成對原告計算機的侵犯,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關於被告提出其根據政府規定交納了相關旅遊促銷費,應當有權使用社會公共資源的抗辯,法院認為,由於原告主張的是被告網站建立時非法下載使用了原告的軟體程序,故本案中要解決的問題是判定被告是否侵犯原告計算機著作權的行為,這與被告所提其有權使用社會公共資源的內容無關,因為該「社會公共資源」並沒有包括相關計算機程序問題。因此,該抗辯理由法院不予採納。關於原告提出的賠償經濟損失的請求,法院將根據被告所復制原告HTML源代碼的比例、使用情況、該部分源代碼的作用等情節因素酌定賠償數額。於是,法院作出一審判決,由昆明海棠旅行社立即停止對雲南旅遊信息網路有限公司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侵權行為,賠償給雲游網公司經濟損失10600元,並書面賠禮道歉。
3、案由概述:
青島網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網星公司)於2000年3月24日與中藝名牌用品進出口公司青島分公司簽訂《網站建設合同》一份,約定網星公司為中藝名牌設計網站。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網公司)1998年11月1日、12月15日及1999年1月8日分別與青島百龍大亞綠色塑鋼門窗異型材有限公司、私立青島開發區三佳電腦培訓班、青島高科技工業園志恆工貿有限公司簽訂合同,約定該公司為上述單位製作網頁,版權屬於英網公司所有。2000年2月至4月,英網公司為青島康派特機電工程有限公司設計製作了山東機電網。網星公司認為英網公司在上述網頁設計過程中侵犯其網頁著作權,提起訴訟。
一審案件事實及證據:
一審法院認定的事實是:
網星公司成立於1999年5月19日,於1999年6月10日注冊域名http://www.netstars.com.cn。該公司於2000年3月24日與中藝名牌用品進出口公司青島分公司(以下簡稱中藝名牌)簽訂《網站建設合同》一份,約定網星公司為中藝名牌設計網站,設計費用為:注冊的域名包括國際頂級域名http://www.famousie.com、http://www.intlbnp.com(前兩年費用為一千四百元)、國內頂級域名http://www.famousie.com.cn、http://www.intlbnp.com.cn(前兩年費用為六百元),虛擬主機每年一千五百元、IP解析費四百元、HTML結構頁八百元、英文主頁一萬元(以實際製作頁數多退少補)、FLASH效果一個三千元,費用總計為人民幣一萬七千七百元。合同簽訂後,合同標的中藝名牌網的網頁除首頁中的FLASH是2001年7月30日生成或修改以外,其餘部分源程序生成於2000年3月19日至同年5月15日。中藝名牌實際向網星公司付款共計人民幣二萬七千二百五十元。
英網公司成立於1998年6月25日,於1998年8月20日注冊域名http://www.yingnet.com。該公司於1998年11月1日、12月15日及1999年1月8日分別與青島百龍大亞綠色塑鋼門窗異型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龍公司)、私立青島開發區三佳電腦培訓班(以下簡稱三佳電腦)、青島高科技工業園志恆工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志恆公司)簽訂《網頁製作合同》或《網頁製作與虛擬主機租用合同》,約定該公司為上述單位製作網頁,版權屬於英網公司所有。英網公司依約製作了相應網頁,其中尚未上傳至互聯網發布前的網頁首頁經過上述單位簽章予以確認。2000年2月至4月,英網公司為青島康派特機電工程有限公司設計製作了山東機電網,並於2000年3月30日為該公司申請域名http://www.sdjdec.com,英網公司使用該域名將製作的山東機電網在互聯網上進行發布。
2001年3月28日青島市第二公證處根據網星公司申請,對http://www.sdjdec.com山東機電網網頁進行下載並列印源文件,在列印件第十四頁出現tppabs=「http://www.netstars.com.cn/」的代碼。該代碼出現的原因系英網公司在製作山東機電網網頁時使用了teleport軟體下載網星公司網頁作為參考所出現的標記。網星公司因此支出證據保全費一千元。
將網星公司為中藝名牌製作的中藝名牌網首頁與英網公司為百龍公司、三佳電腦、志恆公司製作的網頁首頁相比存在如下相似之處:(1)頁面上首為一寬幅橫杠,最右側為一幅圖片;(2)頁面縱向最右側為縱向逐項列明的信息項目,各分項目與前述(1)中的圖片通過線條連接;(3)頁面底端為弧行粗橫杠。
將網星公司為中藝名牌製作的中藝名牌網首頁與英網公司為青島康派特機電工程有限公司製作的山東機電網首頁相比存在如下相似之處:(1)頁面上部最左側為圖標,其右側是以寬幅黃色橫杠為底襯的企業名稱,最右側為一幅圖片;(2)頁面最右側為縱向逐項列明的信息項目,各分項目與前述(1)中的圖片通過線條連接;(3)頁面底端為淺藍色弧行粗橫杠,其上中央部位為一經美工修飾的箭頭(形式各不相同),點擊之可向上翻頁,粗橫杠之下以細橫杠填充空白背景。以上三點中除箭頭之外,與前段所提及網頁的相似之處基本類同。但是,網星公司製作中藝名牌網頁所使用的網頁製作軟體與英網公司製作山東機電網所使用的「Microsoft FrontPage 4.0」網頁製作軟體不同,源代碼也基本不同。
一審法院認為,爭議的實質問題在於網星公司抑或是英網公司對存在相似之處的網頁享有著作權;由於兩個網站中展現的信息、圖案各不相同,所以本案只審理網頁的版式設計的著作權歸屬問題。
英網公司製作的山東機電網網頁及其為百龍公司、三佳電腦和志恆公司製作的網頁與網星公司製作的中藝名牌網站的網頁版式方面存在直觀相似性,中藝名牌網站的網頁設計於2000年3月19日至同年5月15日期間,而百龍公司、三佳電腦和志恆公司的網頁設計完成於1998年底至1999年1月期間。
一審法院判決:
人們直觀感受的網頁是通過計算機屏幕等硬體設備展示出來的視覺或音響效果,其本源是能生成這一效果的計算機程序或音像。網頁版式相似,但是相應的計算機程序並不一定相似,英網公司未能證明網星公司抄襲其編制的源程序,單只網頁版式相似的事實不足以證明網星公司存在侵犯著作權的行為。
一審法院認為,英網公司使用了teleport工具軟體下載網星公司編制的網頁源程序作為製作山東機電網過程中的參考,但是雙方製作網頁的時間存在重合,因英網公司完成山東機電網網頁的製作(2000年4月)在時間上總體早於網星公司完成中藝名牌網站網頁的製作工作(2000年5月),所以按照邏輯分析,英網公司不可能下載中藝名牌網網頁全部的源程序,可能下載了中藝名牌網站網頁的部分源程序,也可能下載的是網星公司之前編制的網頁源程序。由於網星公司未舉證證明英網公司下載的部分源程序的具體內容及英網公司以其他開發工具軟體將下載內容予以轉化後用於山東機電網網頁的設計之中。因此一審法院認為。目前網頁設計企業大量使用其不享有著作權的可視化網頁開發工具軟體模板(template)等來設計網頁,網頁設計企業只對網頁製作過程中具有獨創性的編寫和編輯的部分成果(源程序)享有著作權;網星公司並未向一審法院明確說明其因獨創性智力活動而享有著作權的具體源程序代碼,因而一審法院不能確認網星公司享有著作權的具體內容。又鑒於編制山東機電網與中藝名牌網的網頁源程序代碼不同,一審法院不能通過比較以認定兩種源程序存在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實質相似性;網星公司根據現有證據而推定英網公司侵權,缺乏事實依據。
綜上,一審法院認為網星公司與英網公司之間關於侵犯網頁著作權的本訴和反訴缺乏事實依據,相應訴訟請求均不應予以支持;英網公司認為網星公司侵犯其商譽權,不屬本案審理范圍,應另行提起訴訟。一審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前)第二條第一款、第三條的規定,判決如下:一、駁回網星公司對英網公司本訴訴訟請求。二、駁回英網公司對網星公司的反訴訴訟請求。本訴案件受理費人民幣六百九十元由網星公司自行負擔;反訴案件受理費人民幣二千四百九十元由英網公司自行負擔。
二審訴辯觀點:
網星公司上訴稱,一、一審法院認定英網公司適用teleport工具軟體下載了由網星公司編制的網頁源程序作為製作山東機電網網頁參考而沒有認定是抄襲行為,此認定違反了網頁製作的科學程序。英網公司採用teleport抓取網星公司製作的全部頁面,然後將部分文字內容、圖片稍做修改製作自己的網頁,但在電腦程序自動形成超級鏈接的絕對路徑指向網星公司的網址。青島市第二公證處的公證書對此事進行了公證。上訴人在報紙上提出頁面被侵權的有關報道後,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馬上將機電網首頁源文件中的「netstars.com.cn」等字樣刪除,但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的侵權事實已經成立。如果源程序對網頁的製作沒有影響的話,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何必抓取上訴人的源程序。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明顯抄襲了上訴人的頁面設計。二、一審法院推定上訴人在製作中藝名牌時參照了百龍公司、三佳電腦和志恆公司的網頁版式毫無根據。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將從來沒有在網上發表過的網頁向法院提交,法院認定其真實性是錯誤的。網頁著作權必須是在網上展現的頁面才受法律保護。上訴人請求法院撤銷一審判決,判決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侵權事實成立,責令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停止侵權,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承擔訴訟費、公證費等費用。
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答辯稱,英網公司為百龍公司、三佳電腦以及志恆公司所設計的網頁是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上訴人作為設計人對其享有著作權。此類版式的網頁著作權應歸屬於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上訴人所設計的中藝名牌網站主頁與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所先期設計的並擁有著作權的網頁存在結構上的相似,而上訴人不能證明其作品是其獨立構思、獨立創作的,因此應認定上訴人侵犯了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的著作權。一審判決忽略了一個事實,即英網公司所製作的山東機電網是參照自身所有版權的志恆公司的網頁設計製作完成的。英網公司在製作山東機電網時使用teleport下載志恆公司作為參考,由於英網公司員工失誤將對tppabs=http://www.moftec.gov.cn中moftec.gov.cn的修改錯改為netstars.com.cn(應當為yingnet.com)。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製作山東機電網完全是自行設計、製作完成的,一審法院對此的認定分析缺乏事實和邏輯上的依據。
二審法院判決:
網頁以數字化形式存儲於計算機的存儲設備中,能夠以多種形式被復制,如果設計人在製作網頁的過程中對網頁各種要素進行組合編排,做出了創作性的智力勞動,形成新的作品表現形式,那麼該網頁作為數字化形式的作品應當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
通常來說,沒有約定網頁著作權歸屬或者約定著作權屬於設計人時,網頁設計人作為匯編作品的作者對網頁整體享有著作權。但我國著作權法並未對網頁的版式設計單獨進行保護,網頁著作權人對網頁版式設計不享有該著作權的鄰接權利。因此,由於網星公司設計的中藝名牌網與英網公司設計的山東機電網文字、圖形均不相同,上訴人依著作權法要求保護其網頁版式設計的上訴請求法院不能予以支持。
英網公司在製作該網頁時使用了teleport 下載工具下載了網星公司所製作的網頁。但是正如一審法院所認為的一樣,該代碼並不能必然表明英網公司下載的網頁正是網星公司所製作的中藝名牌網站首頁,並且我國著作權法並不禁止進行作品創作時對其他著作權人作品的參考,上訴人網星公司製作中藝名牌網頁所使用的網頁製作工具為dreamweaver2.0,而青島英網資訊技術有限公司英網公司製作山東機電網網頁所使用的網頁製作工具為FrontPage,上訴人沒有提供證據證明兩個網頁源文件存在相同之處。因此上訴人僅以英網公司製作的山東機電網中存在指向上訴人網址的代碼認定英網公司抄襲的證據不足,法院不予支持。
綜上,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上訴人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法院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一)項的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焦點:
? 著作權保護的作品: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我國著作權法保護對象即作品必須具備三個特徵,即獨創性、可以有形形式復制、屬於智力創作成果。
?
? 匯編作品的認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是否構成匯編作品,關鍵看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是否體現了獨創性。
?
? 鄰接權:意思是與著作權鄰近的權利。在我國著作權法中,這種權利稱為「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鄰接權通常是指表演者、錄音製作者(也稱唱片製作者)和廣播電視組織(也稱廣播組織)對其表演活動、錄音製品和廣播電視節目享有的一種類似著作權的權利。享有鄰接權的本質原因,是從事了演繹創作,從而使原作品獲得了新表現形式。
適用法律
《著作權法》第1條:
為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勵有益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14條規定:
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
《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定:
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規定:
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包括著作權法第三條規定的各類作品的數字化形式。在網路環境下無法歸於著作權法第三條列舉的作品范圍,但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其他智力創作成果,人民法院應當予以保護。
學理分析
第一,關於網頁源文件的著作權保護。
網頁是全球廣域網上的基本文檔,用 HTML (超文本標記語言) 書寫,該HTML語言書寫的文檔通常被稱為網頁的源文件。網頁源文件通過有關網路瀏覽程序(例如微軟公司的Internet Explorer)以文字、圖像、聲音及其組合等多媒體效果展現在計算機的輸出設備中,向計算機用戶提供信息。著作權法所保護的著作權並不應為作品的載體不同而進行區別,只要符合《著作權法》規定的作品的條件,作者的著作權都應受到保護。《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因此,我國著作權法保護對象即作品必須具備三個特徵,即獨創性、可以有形形式復制、屬於智力創作成果。網頁源文件以數字化形式存儲於計算機的存儲設備中,能夠以多種形式被復制,如果設計人在製作網頁源文件的過程中,做出了創作性的智力勞動,那麼該網頁源文件作為數字化形式的作品應當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這種網頁源文件實質上相當於計算機程序。
本案中,網星公司製作的中藝名牌網站首頁的網頁源文件是否受著作權保護,應當視網星公司在製作網頁源文件的過程中,是否作出了創造性的智力勞動。雖然法院對網星公司製作的網頁源文件是否享有著作權給予回答,但是法院在經過比較網星公司製作的中藝名牌網站的網頁源文件與英網公司製作的山東機電網網頁及其為百龍公司、三佳電腦和志恆公司製作的網頁源文件後,認定兩類源程序不存在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實質相似性,因此不可能存在侵犯著作權的問題。
作為網頁源文件運行結果的網頁出現相似的情況,並不能認定存在對網頁源文件的抄襲。因為出現網頁相似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網頁源文件存在抄襲,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網頁源文件運行的結果。(在計算機程序領域,使用不同的計算機程序實現相同或近似的功能的情況很多。)網頁版式相似,相應的計算機程序並不一定相似,相同的界面(網頁)可以通過不同的開發工具軟體生成,界面與程序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絕對因果關系。
因此,本案中,英網公司製作的山東機電網網頁及百龍公司、三佳電腦和志恆公司的網頁與網星公司製作的中藝名牌網站的網頁版式雖然相似,但英網公司未能證明網星公司抄襲其編制的源程序,單只網頁版式相似的事實不足以證明網星公司存在侵犯著作權的行為。
第二,關於網頁的著作權與鄰接權。
網頁源文件經過網路傳輸到用戶的計算機上,經由用戶瀏覽器程序的運行,便成為我們所看到的網頁。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規定,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包括著作權法第三條規定的各類作品的數字化形式。在網路環境下無法歸於著作權法第三條列舉的作品范圍,但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其他智力創作成果,人民法院應當予以保護。因此,在網路環境下,網頁也可以成為著作權保護的對象。網頁一般是由以文字、圖形、顏色、錄音、活動等多媒體的元素「匯編」而成。這種匯編的結構就是本案審理過程中提到的網頁的版式設計。二審法院認為,我國著作權法並未對網頁的版式設計單獨進行保護,雖然法律規定出版者對其出版的圖書、報紙、雜志的版式設計享有專有使用權,但是該項著作權鄰接權的主體不能作任意擴大解釋,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網頁著作權人對網頁版式設計不享有該著作權的鄰接權利。因此,由於網星公司設計的中藝名牌網與英網公司設計的山東機電網文字、圖形均不相同,上訴人依著作權法要求保護其網頁版式設計的上訴請求法院不能予以支持。二審法院的這一認定是正確的。
但是,筆者認為,如果某個網頁將顏色、文字、圖案以數字化的方式加以特定的組合,給人以美感,而不是依照客觀規律對客觀事實的簡單排列,是一種獨特構思的體現,具備獨創性,並能被復制和傳播,則該網頁應被視為著作權保護的作品。這種網頁的版式設計雖然因為缺乏法律依據不能成為數字化作品的鄰接權保護的對象,但因為其具有獨創性,根據《著作權法》第14條規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所以,它可以成為著作權保護的對象。因此,二審法院認定,網頁的版式設計通過文字圖形等要素的空間組合以取得良好的視覺表現效果,但是網頁的版式設計不能脫離了特定文字、圖形而獨立存在,單獨的版式設計不構成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因此,網頁版式設計因缺乏構成作品的基本條件即具體的表現形式而不能單獨享有著作權。這一認定是不正確的。
網頁如果有構成匯編作品,則應當受著作權保護。網頁是網頁源文件運行的結果,其著作權應當歸網頁源文件的著作權人所有。作為匯編作品的網頁的著作權,受保護的范圍極為有限,只限於匯編的結構,不延及匯編的內容。因此,在判斷一個網站(網頁)是否構成對另一個網站(網頁)的抄襲時,需要非常謹慎。不能僅僅因為原被告兩個網站(網頁)看起來相似就認定被告抄襲。只有在被告抄襲了原告網站(網頁)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導致原、被告網站(網頁)相似時,被告的行為才可能構成對原告匯編作品的侵犯。匯編作品的保護程度一般與其獨創性呈正比。因此,那些獨創性很低的網頁即使能被認定為匯編作品,但是其著作權保護的范圍一般僅限於與之相同的網頁;他人網頁稍加變化,雖相似但不相同,網頁著作權人已鞭長莫及了。
本案中,一審法院沒有能夠區分網頁源文件的著作權和網頁版式的著作權,因此在審理中僅僅涉及到對網頁源文件的著作權是否侵犯的問題,而沒有對網頁版式的著作權問題進行審理。二審法院雖然區分了網頁源文件和網頁版式設計的不同,但是沒有認識到網頁版式設計可以成為著作權保護的對象,因此,未原告製作的網頁的版式設計是否享有著作權作出回答,也沒能判定被告的行為是否侵犯了原告的網頁版式設計的著作權。應該說,兩審法院的審理不能令人滿意,存在較大的漏洞。
專家點評
鄰接權一詞譯自英文 neighboring right,意思是與著作權鄰近的權利。鄰接權通常是指表演者、錄音製作者(也稱唱片製作者)和廣播電視組織(也稱廣播組織)對其表演活動、錄音製品和廣播電視節目享有的一種類似著作權的權利。在英美法系國家,著作權法很少引入鄰接權的概念。例如英國著作權法,將錄音製作者和廣播電視組織的權利都視為著作權。在美國著作權法中,作者的權利、錄音製作者的權利都屬於著作權范疇。只有在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才嚴格區分著作權與鄰接權的概念。 以法律形式規定鄰接權保護,最早見於奧地利1936年的著作權法。當時的立法者考慮,在文化領域,除了作者的創作勞動成果應受到保護外,還有一種勞動成果也應受到保護。這種勞動同作者創作作品的勞動性質不同,但是同作品的傳播密切相關。因此給予這種勞動成果的保護也同著作權保護相關。基於這個原因,在奧地利的著作權法以及後來的德國著作權法中都將這種保護稱為「有關的權利」保護,而不是稱為「鄰接權」保護。從各國的著作權立法來看,有關的權利一般都包含鄰接權的三種權利。此外,有的國家的法律還包含一些其他權利。現在,有些國家使用有關的權利這一概念,包含的內容就不僅限於鄰接權的范疇。有些國家使用鄰接權概念,一般僅指表演者、錄音製作者和廣播電視組織的權利。
鄰接權圍繞著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而產生,是作品的傳播者依法享有的權利,我國著作權法稱之為「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享有鄰接權的本質原因,是從事了演繹創作,從而使原作品獲得了新表現形式。很明顯,網頁的版式設計與藝術表演人、錄音製品製作人和廣播電視組織對作品的演繹創作不同,在特定版式設計下的數字化作品並不具有任何創新的成分。因此,這種網頁的版式設計不具有鄰接權保護的學理基礎,也不為我國法律所認可,因而其不應受鄰接權制度保護。但是,這種版式設計具有了選擇和編排上的獨創性,則這類網頁可以成為匯編作品,而受到著作權的保護。
㈧ 微博轉發如何界定侵權與否
其實律快車編提醒用擔侵權范圍請看詳細報道
、微博否版權轉發否算復制
()微博受《著作權》保護?
首先需要明確論字數寡作品都享著作權微博例外根據著作權自取原則微博經創作完作者享著作權《著作權》保護象必須獨創性即所微博都享著作權文字微博說表達博主今情或者簡單陳述件事並具獨創性角度獨特、內容新穎自屬於《著作權》意義受保護作品
(二)轉發微博行復制行提供鏈接行?
問題應:轉發含作品微博侵犯著作權復制權信息網路傳播權微博傳播程看般三種行第傳作品內容行;第二傳於網路作品再傳播行;第三使用者瀏覽、載、使用等行筆者認要區傳轉發:傳意思指作品第傳至網路行使公眾首接觸作品行受著作權權利控制行類似概念轉載傳統版權行業轉載全部作品內容進行復制行轉發網路平台已經發表作品進行再傳播行傳播效應再擴轉發其實轉發原作品鏈接並復制所提供作品內容說未經許傳或者轉載已經發表作品侵犯著作權復制權行;轉發信息網路傳播行能侵犯權利信息網路傳播權
圖片微博說發微博經前文字加幅圖片行能帶重侵權肖像權、名譽權、著作權等其僅著作權言該圖片攝影作品或美術作品且受《著作權》保護傳或轉發能侵犯作者復制權、信息網路傳播權些攝影作品或美術作品進行自表達意圖修改能侵犯著作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存權利限制問題微博用戶看權利作品覺十賞悅目或者於享欣賞目轉發微博舉應屬於合理使用范疇承擔侵權責任
二、何判斷轉發者否合理使用
微博追求傳播效應供公眾交流共享信息平台其鼓勵用戶及轉發促進信息廣泛傳播微博公共共享屬性決定信息發布存侵權能性其特屬性同決定信息內容提供者其著作權信息網路傳播權復制權默認許使用甚至放棄所基於權利自願放棄或豁免般侵權行應根據微博享性原則予免責種情況轉發微博網路用戶用承擔侵權責任轉發者具主觀惡意或發顯易見損害必要認定侵犯著作權
《著作權》第22條第2款規定合理使用范圍:介紹、評論某作品或者說明某問題作品適引用已經發表作品經著作權許向其支付報酬需表明作者權利
本案言利用三步檢驗標准判斷告否屬於合理使用行:告配合自文字內容引用原告圖片且未影響原告涉案作品利用未給原告造損失院認告雖未發送商業性內容微博其轉發目增加公司知名度
筆者持同意見告並未轉發權利作品直接獲利雖於商業目發布微博其轉發圖片目具主觀惡意配合文字說明增加資訊讀性配圖應該追究轉發者侵權責任要追究家第使公眾接觸作品傳者責任傳者傳圖片合授權並標明作者權利存面轉發者侵權問題
告稱涉案圖片自於皮皮光機軟體圖片庫皮皮光機針新浪微博發第三微博管理應用工具用戶微博應用面添加使用皮皮光機定發布微博、定轉發新浪微博等功能同提供強微博內容庫資源供使用皮皮光機客戶端包含海量圖庫文本輸入框右邊都微博配圖用戶進入圖片庫自行選擇圖片發布圖片庫圖片版圖字用戶選擇客戶端原置信息圖片發送修改文字圖片再發送些修改及發送操作都皮皮光機客戶端完並沒用戶自傳圖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