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出現醫療糾紛時應如何對待處理
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的途徑有哪些?1、當事人既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衛生行政部門不予受理;衛生行政部門已經受理的,應當終止處理。2、衛生行政部門收到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出具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後,應當對參加鑒定的人員資格和專業類別、鑒定程序進行審核;必要時,可以組織調查,聽取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的意見。3、衛生行政部門經審核,對符合本條例規定作出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應當作為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作出行政處理以及進行醫療事故賠償調解的依據;經審核,發現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應當要求重新鑒定。4、醫療事故爭議由雙方當事人自行協商解決的,醫療機構應當自協商解決之日起7日內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作出書面報告,並附具協議書。5、醫療事故爭議經人民法院調解或者判決解決的,醫療機構應當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的調解書或者判決書之日起7日內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作出書面報告,並附具調解書或者判決書。
❷ 正確處理醫療糾紛的方法有哪些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版權利的處分。可權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❸ "要想正確的處理醫療糾紛案件,首先要"干什麼
一般遇到醫療糾紛案件,患者一方首先要做的是「封存病歷」,到醫院的醫務科和院方代表一起復印病歷並加蓋醫院公章,然後封存到檔案袋中,雙方簽字封條。封存的病歷作為將來醫療事故鑒定或醫療過錯鑒定的依據。
然後是盡量多的保存事故發生時的證據,留病友的聯系方式,現場的錄音,視頻等。現在的手機都有拍照和錄音功能。
醫院一方,一般會通過醫院內部通告的方式,逐層上報。然後由醫院確認是否報衛生局申請醫療事故鑒定。
自《侵權責任法》實施後,醫療糾紛作為侵權糾紛已有明確法律規定,相對於過去《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的規定,依侵權走人身損害賠償訴訟對患者的賠償力度更大。
❹ 如何妥善處理醫療糾紛
妥善處理醫療糾紛,是患者及家屬、醫院、醫療行政管理機構所期待的一個圓滿結果和良好的願望。
但是,如何妥善的處理醫療糾紛,是改革開放以來困擾人們的、癌症級的難題。
可以說,從來就沒有誰能夠妥善、圓滿的解決過,最終只有某些寡頭們滿意,才能得以「皆大歡喜」的解決。
一、歷史性淵源
醫療糾紛的歷史性淵源,就要從傳統醫療行為與現代商業性醫療行為的演變說起。
1,傳統的醫療行為,是建立在傳統的社會道德規范基礎上的社會福利事業。
因此,在全社會良好的道德規范基礎上運行的醫療社會保障體系,在醫學教育、醫療行政管理機構、醫療機構、醫療技術、醫療操作人等等,在社會道德和個體良心上都能得以充分的保證,同時,也贏取了患者以及全社會充分的信任與合作。
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即使出現了偶發性的醫療事故,對於肇事者,能夠給予客觀(在這里不能適用公正一詞。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官方與民間從來就不存在公正。)的評價與處罰,並能夠得到患者及家屬和社會的認可,賠償也只是象徵性的,極少有糾紛,也能得以妥善的解決。
2,政治體制的改變對醫療體系的影響,是造成現代醫患糾紛的始作俑者。
在過去的幾十年前,影響中國各行各業的政治改變(簡稱政變),徹底的影響了包括醫療保障體系在內的所有的人和事,傳統社會道德和醫療道德觀念被摧毀,整個醫學教育和醫療體系受到徹底的改變,醫療事故層出不窮;肇事者得不到應有處罰,受害者得不到應有的安撫,導致醫患關系緊張。
因此,在缺乏全社會良好道德問責機制下,醫療行為的規范是脆弱的,是醫患矛盾不能得以妥善處理的關鍵之所在。
二、經濟領域的改革開放,引發了醫療行為的社會經濟效益含義的改變。
1,醫療保障體系的意義
我們絲毫不懷疑醫療體系對於社會全員的保障意義,而醫療社會保障的意義在於,極大限度的滿足社會全員對醫葯保障日益增長的需求,從而實現整個醫療保障的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
2,在這里,我們有必要解釋一下「醫療保障的社會經濟效益」的真正含義。
我們都知道,醫療體系的作用,就是為社會全體人員提供及時、有效的身體健康保障,極大限度的減少勞動和非勞動減員,以最少的醫葯成本、最有效的醫療手段、最安全的醫療服務,在短時期內使患者康復,投入到社會生產當中去,從而創造最大的社會勞動收益、實現「醫療保障的社會經濟效益」。
3,經濟利益驅使下的醫療手段
然而事與願違,人們、尤其是領導者,為了爭取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瀟灑的放棄了「醫療保障的社會經濟效益」,卻片面的、不擇手段的獲取經濟收益。
更有領導者弄虛作假套取經濟利益。
譬如,某醫院的常務、主管副院長,夥同手下一些人,與患者家屬、派出所幹警等串謀獲取不正當利益。
將一頻臨死亡、或已經死亡的老年女性心源性患者,於傍晚繞過急診直接住院「搶救」,嚴重違反診療程序,以權干擾醫療制度。
在「搶救」過程中,人為造成斷電事故,且「患者」家屬在搶救現場鬧事、大聲地叫罵、指責醫院。
「患者」家屬繼而電話報警,一位五十餘歲的幹警到場,未經現場調查取證,在院領導的主持下,直接進入討論賠償程序。。。
這種行為,加重了醫療機構的負擔,使「醫鬧」行為更加撲朔迷離。。。
這種行為,導致了高端醫檢、高價葯、提成葯的腐敗醫療行為的泛濫,擴大了患者的醫療負擔,並嚴重的傷害了患者對醫療事業的信任。
為此,在醫療行為者拿走了高額醫葯費用時,卻不肯承擔醫療行為所造成的責任。
從而造成了患者不肯承擔「花了足夠多的錢、甚或導致家庭經濟破產的困境,卻不能保證把病人從死亡向上拉回來」的現實,導致醫患矛盾的升級。
三、我國現行社會體制下的醫療糾紛,是時代性的不治之症。
在現代的社會體制不能得以有效的充分改善下,嚴重的、變態的醫療糾紛將會不斷的持續下去。
1,通常情況下,醫療糾紛不會發生在政府官員或企業家身上。
這兩種角色就醫時,醫院領導都會很重視,可以滿足現有條件下的任何要求和最好的服務,由於身份地位的關系,在滿足要求的情況下不會有太過份的行為。
2,醫療糾紛通常發生在社會底層的患者身上,更能成為某些人獲取「醫鬧」利益的道具,使「醫鬧」產業化。
3,妥善處理醫療糾紛的唯一辦法,就是盡可能的滿足患者及其家屬的要求——無論是否合理。
妥善處理醫療糾紛,沒有成功的經驗可談,總是在滿足某些方面要求的情形下結束。
其關鍵在於,找到利益的各方平衡之處,同時獲得利益各方的妥協,方能結束無休止的醫療糾紛。
而作為醫院方面負責醫療糾紛的執行人來說,需要足夠的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只說職責范圍內的話,安撫、軟化對方,及時向領導匯報情況,等待領導決策。
總之,妥善的處理醫療糾紛,就是盡可能地展現你的「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才能,表現出足夠的誠意;不大包大攬,爭取對方同情。
以上所言,僅供參考,未經論證,不足為據。
❺ 怎麼處理醫療糾紛
醫療糾紛案件一直是司法實踐中的熱點、難點,醫患雙方往往各持己見回,矛盾難調。在醫患糾紛中,答患者通常處於弱勢地位。在這些尷尬的「悲劇」中,不少患者及其家屬在面對處於強勢地位的醫院時,要麼不知所措、茫然無奈,過於依賴院方,要麼採取一些不合時宜的極端措施,在激憤中焚燒了自己的合法權益,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這樣往往導致患者在維權時喪失有利條件,最終自己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維護。由於醫療糾紛具有極強的專業技術性,糾紛雙方地位失衡,以及基於醫療行業特性和習慣的信息封閉等,患者的維權之路往往坎坷曲折。那麼,患者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醫療糾紛的官司究竟應該怎麼打呢?131118
❻ 如何處理醫療糾紛
仲裁可按照下列程序進行:(1)當事人申請。提出仲裁要求的醫患一方應當在版糾紛發生之日起規定的權時間內(即受理時效內)向醫療糾紛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2)案件受理。醫療糾紛仲裁委員會應當在自收到申請書之日起規定的時間內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決定。對決定受理的應通知被訴方,並組成仲裁庭。(3)案件審理。仲裁庭處理醫療糾紛應當先行調解,在自願合法的原則下促使醫患雙方達成和解協議。若調解不成功則不應久調不決,仲裁庭應當及時作出裁決。(4)仲裁的執行。
❼ 如何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
一、防範方法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
2、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
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
4、改進服務作風,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切實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5、實施知情同意,醫院在醫療活動的不同階段都要防範醫療爭議,自始至終都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告知明確醫療服務合同的目的、疾病發展轉歸過程和醫療服務的損害特性,明確醫療服務合同履行的風險。
二、解決途徑
醫療民事糾紛與其他民事糾紛一樣,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屬民法的調整范疇。根據 「私法自治」的原則,通常情況下,國家不予干預,因此,雙方當事人可以就醫療糾紛進行協商,也可以進行民間調解和行政調解。
從理論上講,醫療合同糾紛也可進行仲裁解決,但仲裁解決醫療糾紛還不受重視。國家對醫療民事糾紛的干預表現為民事訴訟,需要當事人起訴才能發生。也可以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解決。
(7)如何正確處理醫療糾紛擴展閱讀
醫療糾紛法律法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為了將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保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國務院制定本條例,從制度層面推進醫療糾紛的依法預防和妥善處理,著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條例》明確提出開展診療活動應當以患者為中心,加強人文關懷,嚴格遵守相關法律、規范,恪守職業道德。通過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的日常管理,強化醫療服務關鍵環節和領域的風險防控,突出醫療服務中醫患溝通的重要性,從源頭預防醫療糾紛。
《條例》明確了醫療糾紛處理的原則、途徑和程序,重點強調發揮人民調解途徑在化解醫療糾紛上的作用,並從鑒定標准、程序和專家庫等方面統一規范了訴訟前的醫療損害鑒定活動。
《條例》對不遵守醫療質量安全管理要求、出具虛假鑒定結論和屍檢報告、編造散布虛假醫療糾紛信息等違法行為,設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