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人侵權是什麼意思
上面那個回答你扯什麼,人家問的是法律問題。第三人侵權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版具體概念!比如權合同中的第三人侵權,就是你與合同相對人之間存在合同,但是你的權利收到了另外第三方的侵害,這就是第三人侵權!在比如,A的孩子在B學校上學,期間被外校的人打傷了,這外校的人就是第三人侵權。法律上一般是第三人負主要責任,相對人負與其過錯相信的責任
2. 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誰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三人承擔,如果是在工作中,屬於工傷。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第六條 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
3. 侵權責任法里什麼情況下會出現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民訴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該規定由兩句話組成,第一句是對無獨立請求第三人的定義,即什麼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第二句是關於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即在法院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下所享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關於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定義中有四個概念,即當事人、訴訟標的、請求權和利害關系人。為了准確把握第三人的定義,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這四個概念。關於當事人,在這里僅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即以自己的名義要求人民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人及相對方。通說認為當事人有狹義的當事人和廣義的當事人之分,狹義的當事人僅指原告和被告,廣義的當事人除原告和被告外,還包括第三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民訴法》將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同時規定在第五章當事人一節中,似乎採用的是廣義的當事人概念,但在對第三人的定義中又將當事人與第三人區別開來,且《民訴法》條文中只有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的表述,並沒有當事人三方的表述,似乎採用的又是狹義的當事人概念。關於訴訟標的,在大陸法系國家先後有三種學說,最早出現的是舊實體法學說,認為是原告在訴訟中提出的具體的實體法上的權利或者民事法律關系主張。之後出現的是訴訟法學說(新訴訟標的理論),該學說經歷了從二分支說到一分支說的演變,二分支說認為訴訟標的是原告主張的事實理由以及訴的聲明,一分支說認為訴訟標的是原告訴的聲明。最晚出現的是新實體法學說,認為訴訟標的是原告基於同一事實關系而提出的實體法上的主張。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學界,普遍將訴訟標的定義為當事人之間所爭議的請求人民法院予以審判的民事實體法律關系。關於請求權,指的是民事訟訴中的請求權,即當事人就爭議的法律關系要求法院作出裁判的權利。關於利害關系人,在《民訴法》中有三類:一是訴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包括直接利害關系人和法律上利害關系人,直接利害關系人為原告和被告,直接受判決約束;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人即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實質上就是間接利害關系人,間接受判決約束。二是非訴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包括訴前保全申請人和宣告失蹤申請人等,三是執行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如執行異議人等。雖然利害關系在文義上包括利和害,但實際上的利害關系人均是認為自己利益受到侵害的人。
在了解了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定義中的四個概念後,我們可以發現該定義包含以下內容:第一,第三人是當事人所爭議的法律關系之外的人,不是該法律關系中的權利人和義務人,不能基於該法律關系而主張請求權。《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也就是說只有不履行當事人約定的或者法律規定的義務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既然第三人不是當事人所爭議的法律關系的義務人,也就不應當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第二,第三人是因和當事人一方的法律關系與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有牽連的利害關系人,既不是當事人也不是案外人,介於當事人和案外人之間,當事人受案件處理結果的直接約束,案外人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毫無關聯,而第三人受案件處理結果的間接約束,可能導致其在與當事人一方的法律關系中承擔民事責任。第三,第三人是通過自己申請或者法院通知而參加到當事人之間的訴訟的,而不是根據當事人的意願而參加的,不是當事人所訴求的對象。既然第三人可以申請參加訴訟,其參加訴訟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承擔民事責任,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如果因為申請參加而導致承擔民事責任,將不會有任何人以第三人的身份申請參加訴訟,《民訴法》規定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這一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既然第三人是通過自己申請或者法院通知的方式參加訴訟的,不是當事人的請求對象,也就失去了法院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的理由,否則就成了無訴之判。通過對《民訴法》關於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定義的分析,不難得出結論:法院不得在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中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第三人只是因該判決有可能在與當事人一方的法律關系中承擔民事責任。
關於《民訴法》所規定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可以直接從文義上得出結論:法院可以在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中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判決其承擔責任的,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根據同一法條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規定,對第三人是否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問題得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不能說不是立法上的失誤,有必要盡快予以解決。
還需要指出的是,《民訴法》只規定了法院可以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並未規定對原告還是被告承擔責任,但審判實踐中均是判決第三人對原告承擔責任。而法院判決第三人對原告承擔民事責任的理由,或者是原告申請將被告變更由第三人作為責任主體,或者是法院釋明原告變更由第三人為責任主體,或者是法院以職權變更由第三人為責任主體。在我國並沒有設立原告可以變更責任主體的制度,如果原告認為起訴的主體錯誤,只能通過撤回原來的訴訟而重新起訴,法院以職權變更責任主體更是對原告訴權的肆意干涉。
4. 違約責任的第三人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第三人責任有什麼不同。。講得簡單點,謝謝
違約責任第三人來責任:通俗自說:就是為了第三人而承擔了違約責任。
比如你去買冰箱定好了明天交貨,結果當天晚上被第三人偷了;商家交不出冰箱就違約咯,雖然是第三人侵權的,但是你只可以直接用合同找商家賠,說違約准時不交;至於第三人讓商家自己去追償等待破案;還有就是那個轉租的和再轉第三人承攬的都是好例子
侵權責任的第三人責任:主要是一些無過錯責任。
比如你家未成年侵權別人了,可是負責的只會是家長;雇員執行公務時侵權了,僱主不知情都要承擔責任;狗被第三人挑逗咬了別人,主人的無過錯責任……這時候第三人侵的權可是是那個無過錯認承擔的侵權責任。至於那個倒霉的承擔人要嘛你回家打你孩子,或者靠合同叫你雇員賠償,那挑逗第三人,主人可以賠後再找他追償
5. 誰能解釋侵權責任法二十八條規定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兩個法律關系,樓頂的住戶是被你的太陽能侵權的。你不能免責,如果你有證據證明是太陽能水管被人破壞,你可以承擔了侵權責任後向破壞者追償,但如果找不到人那就沒有辦法!免責不了
6. 能舉出一個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作為第三人的例子嗎
合同的履行由訂立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以外的其他人履行的,稱第三人代為履行,該其他人就是你說的,第三人代為履行中的第三人。合同之債是特定當事人間的一種民事法律關系,因為通常情況下,債應由債務人履行,債權人也只能向債務人請求履行。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債務由誰來履行對於債務人並不重要,債也可以有第三人代為履行。舉個簡單的例子。甲欠乙500元,到期未還,甲向乙索要,乙說沒錢,甲原本只能向乙要錢,這時,乙的好友丙十分慷慨地說,不要找乙要錢了,我現在就替乙還500元。丙當場掏出500給甲。該案例中,甲乙是借款合同的當事人,丙就是第三人代為履行中的第三人
7. 職工受傷是因第三人原因造成的,當用人單位對受傷職工進行工傷賠償後,是否對侵權第三人享有追償權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構成工傷的,勞動者在獲得用人單位工傷保險賠償後,又向侵權人提起人身損害賠償訴訟,要求侵權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能否獲得支持?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該規定明確了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法定情形,只要符合上述法定情形,職工所受傷害無論是否由第三人侵權引起,都應當認定為工傷。換言之,是否存在第三人侵權不影響工傷的認定。
《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因此,第三人侵權造成他人身體傷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侵害人依法享有獲得賠償的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該條第二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根據該規定,勞動者因工傷事故受到人身損害,有權向用人單位主張工傷保險賠償,如果所受人身損害系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所致,勞動者同時還有權向第三人主張人身損害賠償。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構成工傷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享有工傷保險賠償請求權,因第三人侵權享有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二者雖然基於同一損害事實,但存在於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之中,互不排斥。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用人單位應當為本單位全體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因工傷事故受到人身損害的職工有權獲得工傷保險賠償、享受工傷待遇。只要客觀上存在工傷事故,就會在受傷職工和用人單位之間產生工傷保險賠償關系,而不論工傷事故發生的原因。同時,基於第三人侵權事實的存在,受傷職工作為被侵權人,與侵權人之間形成侵權之債的法律關系,有權向侵權人主張人身損害賠償。侵權之債成立與否,與被侵權人是否獲得工傷保險賠償無關,即使用人單位已經給予受傷職工工傷保險賠償,也不能免除侵權人的賠償責任。
綜上,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構成工傷的,勞動者具有雙重主體身份--工傷事故中的受傷職工和人身侵權的受害人。基於雙重主體身份,勞動者有權向用人單位主張工傷保險賠償,同時還有權向侵權人主張人身損害賠償,即有權獲得雙重賠償。用人單位和侵權人應當依法承擔各自所負的賠償責任,不因受傷職工(受害人)先行獲得一方賠償、實際損失已得到全部或部分補償而免除或減輕另一方的責任。
8. 《侵權責任法》第28條中第三人原因有無存在的必要性簡答題
第三人原因,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啊
9. 什麼是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什麼情形下產生這
一、什麼是對第三人侵權責任
所謂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是指因租賃物本身及其設置、使用、保管等造成第三人的財產損害或者人身傷害。
二、什麼情形下產生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這種侵權責任通常有四種情形:
(一)產品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定,租賃物因本身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和財產損害的,應由租賃物的供應商或者製造商承擔賠償責任。出租人雖非租賃物的製造商,但在承租人於租賃期滿行使留購選擇權時,出租人便成為銷售者。在這種情況下,出租人仍不負租賃物的產品責任。這是因為:第一,融資租賃的實質是出租人對承租人的融資,其經濟地位接近於金融業者,而異於商業銷售者,實質的買賣關系存在於承租人和出賣人之間。第二,在融資租賃中,出租人並不與租賃物發生直接聯系,不具備有關租賃物的商品知識、信息、檢測技術和手段等。
(二)高度危險作業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的規定,從事高度危險作業的經營者對因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時,應承擔無過錯賠償責任。當租賃物為高度危險作業的設備時,該設備的經營者應對設備造成的損害後果承擔賠償責任。依民法學說,判斷經營者的標准有兩條: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對高度危險作業的設備擁有支配權並享受運行利益的人為經營者,應對租賃設備造成他人損害負賠償責任。在融資租賃中,承租人對租賃物的運行擁有支配權,並享有運行利益,當然應作為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而出租人並未實際佔有租賃物,對租賃物的運行沒有支配權,同時,出租人收取的租金與租賃物的使用收益並非對價關系,不存在租賃物的運行利益。因此,對租賃物屬高度危險作業設備而致第三人損害的情形,出租人不負損害賠償責任。
(三)建築物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如果租賃物是建築物或者構成建築物的一部分,因倒塌、脫落等致人損害的,出租人作為租賃物的所有權人,承租人作為租賃物的管理人,均應承擔民事責任。但在融資租賃中,出租人對租賃物只擁有名義上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實際上是出租人為保證其收回投資的一種抵押擔保物權,承租人則擁有租賃物的佔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因此應由承租人承擔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