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侵權責任行為有哪些
侵權責任和行為是不同概念。
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是指在一般情況下,構成侵權行為所必須專具備的因素。只有同時具備這些因素,侵權行為才能成立。一屬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有加害行為、有損害事實的存在、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四個方面。
侵權責任是侵權行為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刑事和民事責任。
B. 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的各類侵權責任
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的各類侵權責任:
一、過錯責任原則
《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條是過錯責任一般條款的體現。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侵犯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二、過錯推定原則
過錯推定責任是指法律事先規定,一旦加害人實施了某種加害行為,法律就推定加害人有過錯,被告即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如果加害人能證明自己無過錯,其責任即可豁免。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受侵害時,教育機構的過錯推定責任(38條);2、下列情況下,醫療機構的過錯推定責任(58條);
(1)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2) 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3) 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3、非法佔有高度危險物中所有人、管理人的過錯推定責任(75條);
4、動物園的過錯推定責任(81條);
5、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過錯推定責任(85條);
6、堆放物侵權(88條);
7、林木折斷侵權(90條);
8、窨井管理人的過錯推定責任(91條)。
三、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是與過錯責任相對應的術語,是為彌補過錯責任的不足而設立的制度。
無過錯責任的表現形態主要有:
1.產品責任,指產品生產者、銷售者因產品具有缺陷對他人生命、身體、健康或財產造成損害依法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2.環境污染侵權,指因環境污染而發生的侵權責任。
3.高度危險責任,指因高度危險作業或高度危險物導致他人損害而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
4.動物致人損害,指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人身或財產損害而應由動物的飼養人、管理人等承擔侵權責任,但動物園的動物致人損害,動物園承擔的是過錯推定責任。
C.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有什麼感想600字
通過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感想頗多。為保 護民事主體的合版法權益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 社會和諧穩定,制定了本法。責任法列舉了 11 種侵權行為類型和准 侵權行為類型。就幾個熱點問題,談幾點想法供大家共同探討。 一、立法首次明確精神損害賠償 我國現行民事法律對於精神損害賠償沒有明確規定, 司法實踐中 由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 釋》來規范,實踐中精神損害賠償已經有了不少案例。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 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是《侵權 責任法》的一個亮點,表明我國在現行法律中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精神 損害賠償。這個規定,一是把精神損害賠償嚴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權益 上,侵害人身權益就包括侵害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 但不包含財產權。 二是什麼情況下構成精神損害。 侵權責任法用了 「嚴 重精神損害」這個詞。 二、人肉搜索可能構成違法 第三十六條網路用戶、 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 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D. 2012中央廣播電視大學 1法學調查報告初稿 2調查報告終稿 3論文開題報告表 4論文初稿寫作提綱 5論文初稿
內容提要: 網路侵權只是一種發生在特殊場所的侵權形式,並非一種新的侵權類型,其在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整體上並不存在特別之處。倘若把網路侵權作為一種類型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則形式不斷變幻的網路侵權將嚴重威脅到侵權法的穩定,在對尚處於發展階段的互聯網路侵權運行規律認識並不清楚的情況下,並不是一種好的選擇。《侵權責任法》不將網路侵權作為特殊的類型看待,是一種合適的選擇。
引言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的立法工作進入研究者視野以來,在關於《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研討之中,有關網路侵權責任的類型化問題始終是焦點之一。對此,學者們意見尖銳對立:有學者極力主張將網路侵權作為一種特別侵權類型,分專章予以規定,有學者則堅決反對。[1]盡管《侵權責任法》已於2009年12月26日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但可以肯定的是,有關網路侵權類型化問題的論爭並不會因此而結束,隨著網路侵權的日趨常態化,此一問題的爭論必將持續下去。
筆者注意到,盡管學者們言之鑿鑿,卻並無一篇有分量的著述對網路侵權責任的類型化問題進行專門的分析,學者們多站在自己的視角內自說自話,立場的確定和觀點的形成多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這註定了難以形成有說服力的意見,不利於共識的形成。
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以網路侵權的特點為基礎,考察網路侵權到底對傳統侵權責任理論產生了何種沖擊,應對這種沖擊的辦法是什麼:是將其作為特殊類型的侵權責任規定在侵權責任法中,抑或是通過特別法與司法解釋的方式進行規制較為合適?
一、網路侵權的特徵及類型化標準的提出
網路侵權,即網路用戶、網路內容提供商、網路服務提供商通過網路從事侵害他人民事權利和利益的行為。嚴格而言,網路侵權的表述並不準確:網路是物而不是人,物本身並不能實施加害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自然不能成為侵權的主體。因此,網路侵權只不過是一種習慣性的表述,「它不是指侵害某種特定權利(利益)的具體侵權行為,也不屬於在構成要件方面具有某種特殊性的特殊侵權行為,而是指一種發生於互聯網空間的侵權行為,可以簡稱為『網上侵權'。」[2]基於網路侵權的媒介性質,有學者將其視為一種特殊的媒介侵權。[3]
關於網路侵權的特點,學者們的表述略有差異。王利明教授主持的中國人民大學版《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侵權行為篇》總結為三個,即場所的特殊性、侵害對象的非物質性、網路傳播范圍的不確定性。[4]張新寶教授認為有六個特徵,[5]其他學者的觀點也各有不同。筆者認為,網路侵權責任主要具有如下七個方面的特點:
1.侵權場所具有特殊性。網路侵權是通過計算機在一個虛擬的空間中完成,這使得侵權行為具有隱蔽性,「如果不通過計算機,僅憑人的感觀是無法感知的」,[6]不僅受害人難以覺察侵權行為的存在,侵權人在網上也很容易掩飾自己的身份。
2.責任承擔主體具有多元性。在網路環境下發生的侵權,一般網路用戶就自己的行為後果承擔侵權責任;雇員或民事行為能力受限制的人侵權時,由僱主或監護人承擔准侵權行為責任;網路服務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簡稱ISP)沒有盡到注意義務時,也可能對他人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這種責任以過錯為基礎,屬於所謂的中間責任;計算機病毒感染他人計算機造成資料庫、計算機程序或者硬體損害,製造、傳播計算機病毒者應當對此承擔自己責任。
3.被侵害的客體多具有非物質性特點,雖然有時也涉及電子貨幣這種實際可計算的損失,但多數情況下屬於非物質性的損失,涉及到精神損害的賠償問題。比如,對人格權的侵害一般限於對名譽權、隱私權、姓名權、肖像權等精神性人格權的侵害,而不會涉及對物質性人格權如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的侵害,通常也不會涉及對人身自由權的侵害。
4.網路侵權行為的復雜性。首先,網路傳播具有互動性特徵,使得損害後果難於確定:既難於判斷傳播的范圍,亦難以確定訪問(或者接觸)侵權信息的人數。尤其是在網路侵犯著作權案件中,認定加害行為對受害人造成的經濟損失有時十分困難。其次,網路侵權具有多樣性,包括博客撰文、論壇發帖、語音聊天、侵權作品下載、電子郵件、黑客侵犯、病毒侵犯等多樣形式。
5.被害人收集證據和證明加害行為的存在具有明顯困難。在互聯世界中,網頁總是處於不斷更新之中,BBS和聊天室的內容更是不斷滾動翻新,這給被害人收集和確定證據帶來很大困難,即使通過截屏等技術手段進行取證,行為人只要不予承認也很難具有證據效力。[7]即使原告出示具有侵權信息的某家網站的網頁備份,被告也可能主張網頁是仿製的而否認其侵權責任。
6.遠程訪問的便捷與鏈接的無限性,使得網路侵權行為的打擊范圍可以擴展到互聯世界的任何角落,極大地擴展了侵權影響的范圍和幅度。網路傳播不受地域限制的特徵和網站之間的無限鏈接,使得加害行為實施地和損害後果發生地的認定異常困難,給侵權行為法、民事訴訟法以及國際私法帶來挑戰。
7.損害後果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⑴侵害對象的復雜性,不僅可能侵犯民事主體在現實世界中的權利,還可能侵犯虛擬空間的權利,如網名、網路虛擬財產等;⑵損害後果難於消除。許多信息如隱私、商業秘密等,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公開則再不能恢復原狀。而且,侵權信息一旦在網路上公布,就很難消除。即使網路服務提供商對相關網頁予以刪除,還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搜索到,或通過網路快照之類的工具進行瀏覽。一些侵權信息在被短暫刪除後,過不多久又可能被搜索和鏈接到。
網路侵權的上述特點是否足以表明,其已對傳統侵權責任理論構成根本性沖擊,而到了必須進行類型化程度?
筆者認為,上述特徵只能證明對網路侵權進行類型化探討是有意義的,尚不足以得出須將其類型化的結論。在《侵權責任法》中應否將網路侵權作為一種特殊類型取決於如下方面:1.網路侵權責任與一般侵權責任在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和免責事由等方面有無不同?如果兩者大致是相同的,則沒有類型化之必要。只有不同之處甚多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在侵權法中專章作出規定。因為傳統上,世界各國尚無將網路侵權作為特殊類型規定在侵權法的先例,改變傳統是需要充足理由的。「在我們沒有把握未來一定會更好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現狀。」[8] 2.即使存在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的不同,也並不表明侵權法必然要對網路侵權進行類型化規定,是否進行類型化還要經過充分的利弊衡量:網路侵權的類型化與侵權法的民事基本法性質會否沖突?通過侵權法與通過其他法解決誰更具可行性,產生的效果更好?
下文將在對網路侵權進行分門別類的基礎上,結合上述標准探討其類型化問題。
對於網路侵權可以作不同分類,如依行為主體之不同,可以分為信息上傳者侵權、信息傳播者侵權和網路服務提供商侵權;依行為侵犯之客體不同可以分為網路侵犯人格權、侵犯個人信息財產權、侵犯域名權等。筆者認為,對網路侵權大致可作如下區分:1.通過網路侵害他人名譽、隱私、姓名、肖像權利或侮辱、誹謗他人等侵犯人格權的行為;2.通過網路侵犯商譽、侵犯商業秘密、進行不正當競爭等商事侵權行為;3.通過網路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4.黑客入侵他人資料庫盜取相關信息,或通過電子郵件傳播電子病毒侵害他人資料庫、軟體乃至硬體設備等非法入侵、非法盜取、損毀財產等行為;5.侵害他人域名權的行為;6.網路經營者對他人實施的加害行為疏於採取必要措施的不作為行為。
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項,法學有分:民法,經濟法,刑法,行政法,國際法。。。。
E. 關於侵權責任形式的詳細解釋。
《侵權責任法》第15條規定了8種主要的責任承擔方式:
(1)停止侵害。停止侵害是指被侵權人對於侵害其合法權益的正在進行的或繼續之中的侵權行為有權請求法院予以終止,它可以適用於各種侵權行為,只要這種違法行為正在進行之中或在延續的情形下;
(2)排除妨礙。排除妨礙是由侵權人解除因其行為引起的妨礙他人正常行使權利和實現利益的客觀事實狀態,這種方式主要適用於物權,特別是相鄰權受到侵害的場合;
(3)消除危險。危險是對將來的、有造成侵權損害後果可能的事實和狀態而言的,處在此種狀態中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法院要求侵權人予以消除。
(4)返還財產。返還財產是侵權人將其非法佔有的或管理的財產轉移給被侵權人。一般而言,有權請求返還財產的是財產的所有人;同時該財產必須還存在,如果不復存在,只得賠償損失或承擔其他責任;如果侵權人將該財產轉讓給第三人的,還要看第三人在受讓財產時是否符合善意取得的條件,如果符合,為第三人利益及整個交易安全考慮,也不得請求返還財產;
(5)恢復原狀。恢復原狀主要適用於財產損害的場合,它是請求侵權人恢復到物原來的狀態。請求恢復原狀需具有兩個條件:一是可能性,即被損害的物有恢復到原狀的可能;二是必要性,即該物有恢復到原狀的必要。
(6)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是最常見的侵權責任承擔方式,它不僅可能適用於侵害財產權益的場合,也可以適用於侵害人身權益的情形,損失的范圍不僅包括積極損失還包括消極損失,賠償損失一般以實際損害為限。
(7)賠禮道歉。賠禮道歉是侵權人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向被侵權人承認錯誤、表示歉意,它主要適用於侵害人身權益的情形;
(8)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是指侵權人在不良影響所及的范圍內消除對被侵權人的不利後果;恢復名譽是指侵權人在其造成損害所及的范圍內恢復被侵權人的名譽於其未曾受損的狀態。它們通常只適用於侵害人身權益的情況。
F. 民法典草案侵權責任編有哪些主要內容
8月27日,備受社會關注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這是民法典編纂工作的重要一步,是我國民事立法中的一件大事。
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侵害他人權益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侵權責任編在總結侵權責任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侵權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吸收借鑒司法解釋的有益做法,對侵權責任制度作出了必要的補充和完善。
據了解,實踐中,無償搭乘引發的損害賠償問題爭議較大,為了既保護受害者的權益,又鼓勵大家助人為樂,草案規定,無償搭乘人在交通事故中受到損害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機動車駕駛人賠償責任。
為落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的要求,和「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的決策部署,草案規定侵權人故意違反國家規定損害生態環境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草案還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和賠償制度。
G. 侵權責任分析
1、由具體行為人承擔責任。
2、若雇員系一般過失,由僱主承擔責任;若雇員系故意或重大過失,由僱主和雇員承擔連帶責任。雇員造成僱主傷害的,直接向雇員主張侵權損害賠償。
3、甲和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
4、原則上為甲。
5、皆為甲的扶養人。
6、乙承擔適當減輕的主要責任,丙的父母承擔次要責任。
H. 什麼是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構成侵權的基礎要件,因果關系不成立,就不能要求行為人對損害後果承擔侵權責任。因果關系的學說有必然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學說,目前,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因果關系判斷理論採取的是相當因果關系學說,成立相當因果關系,即有因果關系。那麼,相當因果關系如何判斷呢?根據相當因果關系學說,只要法官依照一般社會見解判斷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在通常情形下存在可能性,即行為通常能夠引起損害的發生,即可認定有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公式為:無此行為,雖不必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即足生此種損害者,是為有因果關系。無此行為,必不生此種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亦不生此種損害者,即無因果關系。故,可以將相當因果關系理解為實際上通過「通常不發生」對條件因果關系的限縮,通過「通常發生」(通常)對必然因果關系的擴張。
I. 論學生傷害事故中的侵權責任文獻綜述怎麼寫
(1)首先要說明寫作的目的,定義綜述主題、問題和研究領域。
(2)指出有關綜述主題已發表文獻的總體趨勢,闡述有關概念的定義。
(3)規定綜述的范圍、包括專題涉及的學科範圍和時間范圍,必須聲明引用文獻起止的年份,解釋、分析和比較文獻以及組織綜述次序的准則。
(4)扼要說明有關問題的現況或爭論焦點,引出所寫綜述的核心主題,這是廣大讀者最關心而又感興趣的,也是寫作綜述的主線。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綜述題目;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引言;正文;總結;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