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商標侵權是如何界定的
如何認定是否構成商標侵權
一、要以包括相關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公眾的一般注意力為標准判斷。
商標的基本功能就在於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服務時便於識別這些商品和服務,以及他們的來源。商標相同或者近似也一般發生在市場中,受影響的主要是相關的消費者和特定經營者。所以事後法官審判案件在認定甄別商標相同、近似時,判斷注意力也要回歸到此種情景,也要以相關消費者和特定經營者的注意力為標准。這種注意力不是該領域相關專家所具有的注意力,專家的注意力過於專業可能出現判斷標准過嚴的情況。但也不是一個與一般消費者有別的粗心大意的消費者的注意力,以他們的注意力判斷又可能施之過寬,可能出現漏掉已經構成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情形。要以前邊所提兩者中間選擇大多數相關公眾通常的、普通的、一般的注意力為標准。這就涉及到行為主體的一種行為能力的判斷,審判實踐中也稱為認定商標相同或近似的主觀標准。法官在分析判斷和採納有關證據作為定案依據和產生心證過程中,都要堅持以相關公眾一般注意力的標准。
二、准確地掌握對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整體、要部和隔離的比對方法。按照消費者在市場中對商標的感知規律,審判和行政執法實踐中常常運用商標整體、要部比對和將商標隔離開比對的方法,來判斷商標的相同,特別是商標的類似。
(一)整體比對,又稱為商標整體觀察比較,是指將商標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觀察,而不是僅僅將商標的各個構成要素抽出來分別進行比對。這是因為商標作為商品或者服務的識別標志,是由整個商標構成的,在消費者的記憶中留下的是該商標的整體印象,而不是構成該商標的某些單個要素。因此,當兩個商標在各自具體的構成要素上存在區別,但只要將它們集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因此而產生的整體視覺,仍有可能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就應當認定為近似商標。反之,如果兩個商標的部分組成要素可能相同,但是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並不會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即整體視覺不同,就不能認定為近似商標。
(二)要部比對,又稱為商標主要部分觀察比較,是指將商標中發揮主要識別作用的部分抽出來進行重點比較和對照,是對整體比對的補充。此種比對方法也是根據消費者在市場中對商標與商品的具體感受和記憶而採用的一種方法。一般地說,消費者對商標的感受和留下最深的記憶,是商標的主要部分或者稱要部,即商標中起主要識別作用的部分。當兩個商標的主要部分相同或者近似,就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誤認,就可以判斷為商標近似。
(三)隔離比對,又稱為對商標的隔離觀察比較,是指將注冊商標與被控侵權的商標放置於不同的地點在不同的時間進行觀察比對,不是把要比對的兩個商標擺放在一起進行對比觀察。這是一種基本的商標比對方法,無論在進行整體比對還是要部比對時,都應當採用隔離比對的方式。一般地說,消費者尋找自己所要的商品,總是憑著以往頭腦中對某種商品或者服務的廣告宣傳所遺留的商標印象,在市場中尋找所感知的某種品牌的商品或者服務。在市場中,不同商標的商品一般也不是同時擺放在同一個櫃台中。在消費者的思維中,多數情況下不是兩種要比對的商標同時存在,而是存在以前見到過在頭腦中記憶的商標,與當前見到的商標的比較。
在事後的侵權判定中,利用消費者的此種思維模式採用隔離觀察比對的方法,更能夠真實地反映出被控商標所造成混淆的可能性和程度。將兩個商標放在一起進行比對,不同於消費者在市場中實際購買交易的情況,有可能使法官更關注兩個商標的不同點,不能准確地判斷消費者實際交易中可能產生的混淆。
❷ 搭便車行為的基本概念
搭便車行為基本含義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的投機行為,是指在一個共同利益體中,某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假裝或不道德地像南郭先生一樣「濫竽充數」的行為與動機。其根本原因在於團體利益同分,責任與成本卻由團體的每個成員承擔,這樣便會出搭便車的投機心理與行為。
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能混在樂隊里裝模作樣,拿到跟其他樂師一樣的報酬。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美國經濟學家曼柯·奧爾遜將這種現象稱為「搭便車效應」。
「搭便車」的根源是一種投機心理,一方面,投機者抱著「就算我不做,總會有別人做」的想法碰運氣;另一方面,在集體行動中,一個人到底出了多少氣力往往難以考證,無形中給「搭便車」者提供了機會。
但是,搭便車的人多了,總體效率必然降低、甚至損害集體利益,出現所謂的「搭便車困境」。因此,安排任務時不妨針對個人、按勞分配,不給搭便車者提供機會。就像齊湣王那樣,讓樂師一個個獨奏,此時,習慣搭便車的南郭先生只能逃之夭夭了。
❸ 認定商標侵權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一、何為商標侵權行為 商標侵權行為是指違反法律的規定,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或者服務上未經商標權人的同意擅自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損害商標權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從我國商標法規定來看,商標侵權行為的構成通常包括以下要件: 1、造成損害後果或即將發生損害後果,即侵權行為給商標權人已經造成損害或者即將造成損害,可表現為產品銷量下降,利益的減少或者商標信譽降低等。 2、行為違法性,即行為人未經許可,也沒有其他法律依據而客觀上行使商標權人依法所享有的權利。 3、損害後果與違法行為有因果關系,即損害後果是由違法行為直接造成的。 4、主觀上的狀態,包括有過錯和無過錯兩種。 一般情況下,行為人非法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的,反向假冒注冊商標的行為,在認定是否侵權時以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為要件;而對於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行為,認定是否侵權時不以行為人主觀上過錯為要件。 根據《商標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可以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權利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對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賠償數額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二、判定商標侵權行為需考慮哪些因素 商標如果注冊了的話就會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商標被他人冒用的話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個人的商標權益。 關於如何界定商標是否侵權,應當著重考慮以下因素: 1、被告是否存在主觀惡意導致權利沖突發生的原因固然存在一些偶然的巧合,但較多情形下,仍是由於一方惡意搭便車,以牟取不正當利益所致。因此,審查被告的主觀過錯、主觀惡意對侵權判斷是十分必要的。 2、是否相同或相似,並造成混淆當事人所經營的商品與商品之間、服務與服務之間、商品與服務之間是否相同或類似,並造成混淆和誤認,亦是判斷侵權構成與否的重要因素。在判斷時,既要對爭議的主要部分進行對比,又要結合整體進行判斷。 3、標識應當具有一定的顯著性,如果是一般的經營者和普通的消費者都普遍認同的通用名稱,一方當事人就不享有獨占的權利,也不能排斥其他經營者的合法使用。
❹ 什麼叫商標侵權商標侵權的定義是什麼
商標侵權是指行為人未經商標權人許可,在同一相似的貨物上使用與正版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干擾或者阻礙商標權人使用其注冊商標,損害商標合法權益的行為。行為人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侵犯商標專用權的,法人有權要求侵權人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償損失。
1.基本分類:
在主體方面,商標侵權訴訟中,有權利主體和責任主體兩個基本范疇。權利主體是商標權的權利人和利害關系人。權利人是商標權的原權利主體。向國家商標局申請商標注冊,取得注冊批准。利害關系人是通過商標權的繼承、轉讓或者許可取得商標權部分或者全部權益的繼承人。
商標專用權是通過注冊產生的。在此期間,商標專用權成立後,經過法定程序和嚴格審查,在法律范圍內受到保護。人們認為,注冊不當的商標在被撤銷前應當受到保護。根據《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六條的規定,撤銷注冊商標的決定,對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撤銷前已執行的商標侵權案件的處理決定不具有追溯效力。
❺ 什麼樣的情況算是商標侵權
1、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版商標的;權2、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3、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4、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這種行為稱之為「反向假冒」;5、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❻ 商標侵權的侵權原因是什麼
1、未經商標來注冊源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商標的;2、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3、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4、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這種行為稱之為「反向假冒」;5、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