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惡搞蔡徐坤打籃球視頻被大量瘋傳並諷刺,工作室會怎麼做
作為新一代的交通藝術家,KUN自出道以來一直備受爭議,其中他的歌曲最具爭議。很多網友表示聽不懂甚至聽不進去,但也有粉絲表示他有自己的特點。網民再怎麼吐槽,也改變不了KUN的高人氣和大量關注,以至於潘長江最近因為不認可KUN而遭受網路暴力,可見他的影響力不可忽視。
就藝術家而言,他們的努力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即使是娛樂圈有經驗的明星也會被別人討厭。所以沒必要在我們不喜歡他們的前提下侮辱他們。不值得鼓勵和傳播。也有開玩笑的程度。惡意剪輯錄制嘲諷視頻,簡直就是沒有底線的惡搞。取笑別人的人即使在互聯網背後也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
B. 目前我國民法領域有哪些前沿問題
民法前沿問題
從各國和我國民法學研究的重點看,近年來民法學研究的重大問題主要包括:
一、公法與私法的關系
目前,我國已經有不少這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公法學者的研究成果,也包括民法學者的研究成果,如環境權的公法與私法保護、公法上的請求權與私法上的請求權、人格權的公法淵源和私法淵源、法律行為中的國家強制與私法自治、物權法定原則中的強制與自由等。我國正處於改革時期,妥善處理公法與私法的關系顯得越來越重要。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直接對應的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兩分模式。國家與社會最理想的狀態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同生共長、相互促進的關系,最終促進國家的善治。任何一方的力量過小都可能引發重大的社會問題。這既是理論的邏輯,也是人類歷史展現的邏輯。在當今社會普遍存在公民政治冷漠、公共領域淡泊、公民與國家的距離越來越遠的情況下,尤其應注意這一問題。在我國,不能走強調私法自治而忽視國家作用的極端,也不能因為強調國家的推動作用和主動性而忽視了群眾的改革想像力和創造力。事實上,制度的形成總是社會自組織和國家推動合力的結果。中國的經驗也表明了這一點。如改革開放後,民間組織日趨壯大,吸納能力增強,這為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在我國,雖然公法與私法的區分已經成為法學界的常識,但是,公法與私法關系的真正澄清和釐定,還有許多技術問題。民法學界有學者討論過德國法關於憲法對第三人的效力問題,很多學者也都注意到了「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的傾向,但大多數議論以宏觀縱論居多,鞭辟入裡、細致精微的微觀問題分析較少。在一切部門法學中,民法學應是最擅長微觀分析的學科。在公法與私法的兩分已經達成共識的學術背景下,我們需要討論更為細致的公法與私法的關系問題。如我國國家賠償法規定的國家賠償與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執行職務侵權行為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某人被公安機關無端羈押,在決定賠償數額時,應適用何種法律?如果對這類侵權行為都適用國家賠償法,那麼國家減輕其責任的合法性是什麼?民法通則的規定還有什麼價值?
我國已經出現了一些典型的、引起公眾關注的公法、私法交融的案件,如山東的受教育權被侵害案。對於本案,公法學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而民法學界相對寂然得多。民法學家研究的是私法問題,是社會的秩序問題,但關注公眾事務,似乎也應該是我們的社會擔當,也是我們的職業(或許還是一種天職)。
二、大規模侵權、風險與賠償
在西方,因為技術的有限性和經濟效益的驅動,因為產品責任而造成的大規模侵權相當嚴重,勞動者和消費者遭受的損害也相當嚴重。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石棉造成的損害。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確認石棉是一種致癌物質,但由於找不到更合適的替代材料,石棉在工業生產中仍然被廣泛使用。近年來最為突出的例子是,瑞士的ABB公司1990年收購了生產鍋爐的CE公司。這一收購將ABB公司帶到了虧損的邊緣。這是因為CE的鍋爐產品使用了含有致癌物質的石棉為隔熱材料,10萬名接觸過這種鍋爐的人(不包括CE員工)對ABB提起集體訴訟。過去10年,ABB為此先後支付了8.65億美元的賠償,官司卻仍未了斷。日本的一些健康專家預計,因石棉導致的癌症大潮還沒有正式到來,在未來的40年中,日本將有10萬人死於石棉引發的各類疾病。美國總統布希在2006年3月的電話講話中,甚至還專門提到「濫用石棉損害訴訟」,呼籲要改革石棉官司的司法程序。
因為科技、權利意識以及救濟技術等原因,中國的石棉損害還遠遠沒有引起索賠風潮。但我國仍是石棉生產國,石棉製品仍被廣泛應用。有專家指出,如不及時採取限制措施,石棉將成為我國公共衛生的極大隱患。目前,我國比較多發的是矽肺,這也是一種較為長期的損害。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矽肺的潛伏期不如石棉損害長。
大規模侵權涉及現代社會的風險分配問題。其各項法律制度的設計也是一個風險分配問題。德國社會學家貝克指出,晚期工業社會則主要通過反思現代化、技術民主化、全球風險控制體系來控制。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僅捲入了風險製造,而且還參與了掩蓋風險真相的活動。風險分配的利益平衡必須考慮以下問題:第一,潛在損害發生之前,有關損害的知識幾乎都為廠商所掌握,消費者和勞動者可能一無所知。吉登斯依據其對現代國家變遷中知識/符號系統功能的考察,指出在風險社會中,社會成員對符號系統和專家系統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無法獨立做出風險判斷。但是,在損害發生後,消費者和勞動者則可能獲得關於因果關系的知識。這樣,讓廠商承擔責任就在雙方的信息獲取能力上達成了一定的平衡。第二,廠商往往因風險而獲得巨大的利益,他們已被豁免了與技術有限性有關的責任,再免除其潛在損害的責任,社會政策上未免失衡。在市場經濟建設初期,由於技術的有限性、勞動力的過剩、國家執法能力與風險管理和控制水平的不足,我國的產品市場、勞動市場幾乎還處於「失范」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讓消費者和勞動者承擔經濟發展的成本,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無疑是不公平的:可能是很多人付出各種代價,成就了一個企業。第三,如果廠商不承擔潛在損害的賠償,可能會造成敗德行為,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初期信用失范的時期。廠商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則至少可間接促進各種社會保障法以及產品責任法的適用。
大規模侵權還涉及許多問題,如公益訴訟的啟動、訴訟時效、損害賠償額的確定等,這些問題需要結合其他相關學科來研究,目前美國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我國的研究還剛剛起步。
C. 急急急,用經濟法知識分析三鹿事件和金融危機
材料一:近期,甘肅等地陸續報告多起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病例 。現已初步查明,導致這些嬰幼兒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患兒服用的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鹿牌部分批次嬰幼兒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是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為加入的。
材料二: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對嚴肅處理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專題做出部署。一是立即啟動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級響應,成立由衛生部牽頭、質檢總局等有關部門和地方參加的國家處理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領導小組。二是全力開展醫療救治,對患病嬰幼兒實行免費救治,所需費用由財政承擔。三是全面開展奶粉市場治理整頓,由質檢總局負責會同有關部門對市場上所有嬰幼兒奶粉進行全面檢驗檢查,對不合格奶粉立即實施下架。四是盡快查明嬰幼兒奶粉污染原因,組織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嬰幼兒奶粉生產和奶牛養殖、原料奶收購、乳品加工等各環節開展檢查。五是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嚴肅處理違法犯罪分子和相關責任人。六是有關地方和部門要認真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和質量監管機制,切實保證人民群眾的食品消費安全。
9月22日,根據國家處理奶粉事件領導小組事故調查組調查,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依據《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黨政領導幹部辭職暫行規定》等有關規定,鑒於河北省省委常委、石家莊市委書記吳顯國同志對三鹿牌奶粉事件負有領導責任,對事件未及時上報、處置不力負有直接責任,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免去吳顯國同志河北省省委常委、石家莊市委書記職務;鑒於在多家奶製品企業部分產品含有三聚氰胺的事件中,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監管缺失,對此,局長李長江同志負有領導責任,同意接受李長江同志引咎辭去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職務 的請求。任命王勇為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免去其國務院副秘書長職務。蒙牛、伊利、光明液態奶中國名牌稱號被撤銷。
材料三,有關人士表示,三鹿問題奶粉事件將對中國整個乳製品行業產生重大影響,除了短期內相關企業利益受損外,這一行業的競爭主體、產品結構、企業架構、供應鏈等都將發生變化。
探究路徑
(1)運用經濟常識的有關知識,分析上述材料。
①用商品的基本屬性分析。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著,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價值。商品生產者要想實現商品的價值就必須重視產品的質量。三鹿奶粉事件說明生產者要想獲利,必須嚴把產品質量。
②用價值規律的內容、作用分析。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生產者要想在競爭中獲利,必須使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努力提高本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走科技和科學管理之路。而三鹿奶粉等廠家為了獲得高額利潤,沒有*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生產價廉物美的放心產品,而是在奶中加進三聚氰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坑害消費者,以牟取暴利。
③用市場經濟的弱點和缺陷分析:
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追求自身的利益。有些企業的生產者和經營者不講職業道德,一切向錢看,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三鹿奶粉事件說明了在市場經濟中,國家必須加強宏觀調控,強化市場的監管,打擊不法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違法活動,確保消費者的利益。
④用市場經濟的法制性和宏觀調控的法律手段分析:
市場經濟的法制性是指社會經濟運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依據市場經濟的法規進行。法律手段是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三鹿奶粉事件說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活動必須置於法律監督之上。國家對有關人員的處理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法制性。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的再發生,每個經濟活動參加者都要學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用法律規范自己的經濟行為。國家必須加強法律手段,使不法生產者和經營者無機可乘。
⑤用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分析: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市場經濟中,經濟利益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但在社會主義社會里,追求利益必須符合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三鹿奶粉事件說明了一些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了一己私利,背離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損害了人民的利益,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⑥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分析:
企業經濟效益是企業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正確方法和途徑是:一是依*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提高企業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二是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最少的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應市場需要的產品。三鹿奶粉事件說明企業要提高經濟效益必須歷練內功,走科技和管理之路。搞歪門邪道不但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反而葬送企業。
⑦用企業經營者的素質、企業的信譽、形象和不正當競爭有關知識分析
作為國有企業經營者應該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任何企業經營者都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要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反對損人利己,敢於同制假售假、非法牟利、投機欺詐等各種違法經營行為作斗爭。三鹿奶粉事件反映了一些企業的經營者缺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職業道德素質低下。為此加強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具有重要性。
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對企業的生存競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的信譽是指企業在一切經濟交往中要誠實守信,反對失信和欺詐。企業形象是指企業的產品、服務在社會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評價和認同。企業的信譽和形象集中表現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上,保證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三鹿等奶製品企業在奶粉中添置三聚氰胺,置企業信譽和形象於不顧,導致其中國名牌稱號被撤銷。這些企業的做法屬於不正當競爭。
⑧用市場交易原則有關知識分析:
誠實信用是現代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精神。企業經營者能誠實信用,可以企業帶來效益;相反,如果缺乏誠實信用,摻雜使假、以次充好、假冒偽劣、非法銷售,既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擾亂市場秩序,又破壞了企業形象。三鹿奶粉事件說明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必須做到誠實信用,企業才能做大做強。
事件回顧
近期,甘肅等地報告多例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病例,調查發現患兒多有食用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歷史,經相關部門調查,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這就是震驚全國的嬰兒「腎結石事件」。
事件發生後,國務院相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對嚴肅處理做出流向部署。國家質檢總局已經派出調查組赴三鹿奶粉生產企業調查事故原因,並在全國范圍內對同類產品進行專項檢查;工商總局加強了對市場上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監督檢查。衛生部已組織聯合調查組開展該事件的調查處理,並在全國范圍內對可能由此造成的嬰幼兒患病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同時緊急組織專家研究制定了診療方案,其他相關部門也已採取相應措施。到目前為止,公安部門對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進行調查,已依法傳喚了78名有關人員。
理論思考
首先,三鹿牌部分批次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為加入的,這反映了不法分子採用假冒偽劣手段欺騙消費者,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違背了市場經濟互利原則,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體現了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具有自身的弱點和缺陷,需要國家運用多種手段進行宏觀調控,堅持和優化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可*保證。
其次,事件發生後,國務院相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對嚴肅處理做出流向部署,體現了國家實施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對經濟運行狀態和經濟關系進行干預和調整,把微觀經濟活動納入國民經濟宏觀發展軌道,及時糾正經濟運行中偏離宏觀目標的傾向,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再次,到目前為止,公安部門對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進行調查,已依法傳喚了78名有關人員,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要使我國市場經濟這樣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協調有序的運行,必須將市場主體行為、市場秩序、政府的宏觀調控等納入法制軌道,促使市場經濟的規范化和法制化。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採取三項措施,進一步加強奶粉市場監管執法,嚴厲打擊銷售假冒偽劣奶粉的違法行為,凈化奶粉市場環境,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這不僅是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也是捍衛和保護公民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基本要求。
最後,事件也說明市場經濟需要道德建設,無論是投資者、經營者還是消費者,都是獨立的經濟主體,需要樹立自我負責的道德意識,既要使自己的經濟行為盡可能為社會、他人和自己都帶來好處,又要篤守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使整個社會生活更加文明和進步。
D. 個人隱私與個人信息的區別是什麼
例如:你的銀行卡就是個人信息,誰都可以知道,知道了並不觸犯什麼;但你銀行卡的密碼和卡里的金額就是個人隱私,別人是無權知道的,如果誰偷偷知道了,那就是觸犯了你的個人隱私,就可以追究其責任了。
個人信息是指與特定個人相關聯的、反映個體特徵的具有可識別性的符號系統,包括個人身份、工作、家庭、財產、健康等各方面的信息。從這個界定來看,它更多地涉及人格,故只要承認個人信息權是一種民事權利,那麼,個人信息權應為一種人格權,而隱私權也是人格權,它們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從比較法上來看,各國之所以沒有解決好二者的區分,主要原因在於兩種權利在權利內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交叉。具體而言,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在以下方面具有以下相似性:
第一,二者的權利主體都僅限於自然人,而不包括法人。
從隱私權的權利功能來看,其主要是為了保護個人私人生活的安寧與私密性,因此,隱私權的主體應當限於自然人,法人不享有隱私權,法人所享有的商業秘密是作為財產權的內容加以保護的。同樣,個人信息的權利主體限於自然人。因為個人信息指自然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婚姻、家庭、教育、職業、住址、健康、病歷、個人經歷、社會活動、個人信用等足以識別該人的信息。這些信息都具有可識別性,即能直接或間接指向某個特定的個人。雖然在個人信息法律關系中,相關信息的實際控制者可能是法人,但是其並非個人信息權的權利主體。法人的信息資料不具有人格屬性,法人不宜對其享有具有人格權性質的個人信息權,侵害法人信息資料應當通過知識產權法或反不正當競爭法予以保護。
第二,二者都體現了個人對其私人生活的自主決定。
無論是個人隱私還是個人信息,都是專屬自然人享有的權利,而且都彰顯了一種個人的人格尊嚴和個人自由。就隱私而言,其產生的價值基礎就是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發展的保護。如,美國學者惠特曼曾經認為,整個歐洲的隱私概念都是奠基於人格尊嚴之上的,隱私既是人格尊嚴的具體展開,也是以維護人格尊嚴為目的的。隱私體現了對「個人自決」、「個性」和「個人人格」的尊重和保護。而就個人信息而言,其之所以日益獲得強化的保護,也與其體現了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存在密切關系,人信息常常被稱為「息自決權」,同樣體現了對個人自決等人格利益的保護。
第三,二者在客體上具有交錯性。
隱私和個人信息的聯系在於: 一方面,許多未公開的個人信息本身就屬於隱私的范疇。事實上,很多個人信息都是人們不願對外公布的私人信息,是個人不願他人介入的私人空間,不論其是否具有經濟價值,都體現了一種人格利益。一方面,部分隱私權保護客體也屬於個人信息的范疇。尤其應當看到,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使得許多隱私同時具有個人信息的特徵,如個人通訊隱私甚至談話的隱私
等,都可以通過技術的處理而被數字化,從而可能因具有身份識別的特徵而被納入個人信息的范疇。某些隱私雖然要基於公共利益而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個人的房產信息在一定范圍內要進行查閱,但並不意味著這些信息不再屬於個人信息,許多個人信息都屬於個人隱私的范疇。如果說隱私權是應對新聞自由而生的,個人信息權則可以說是應對信息社會與信息技術而生的。
第四,二者在侵害後果上具有競合性。
所謂競合性,是指行為人實施某一行為可能同時造成對多種權利的侵害,從而形成多種權利受侵害、產生責任競合的現象。一方面,隨意散播具有私密性特徵的個人信息,可能也會同時涉及到對隱私的侵犯。另一方面,從侵害個人信息的表現形式來看,侵權人多數也採用披露個人信息方式,從而與隱私權的侵害非常類似。所以,在法律上並不能排除這兩種權利的保護對象之間的交叉,或許正是基於這一原因,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法院經常採取隱私權的保護方法為個人信息的權利人提供救濟。
概括而言,個人信息與個人的私生活密切相關,同時也是個人事務的組成部分,只要不涉及到公共利益,個人信息的私密性應該被尊重和保護,而法律保護個人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維護個人信息不被非法公開和披露等; 另一方面,個人信息和個人生活安寧有直接關聯,私密的個人信息被非法公開可能會對個人生活安寧造成破壞。在這種緊密的關聯下,如何界分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反而顯得更加必要。
三、個人信息和隱私的界分
隱私的內容主要包括維護個人的私生活安寧、個人私密不被公開、個人私生活自主決定等。在我國現今語境下,提到隱私,人們通常想到的是私生活的秘密,而隱私權也通常被認為是「私生活秘密權」。隱私權特別注重「隱」,其含義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其是指獨處的生活狀態或私人事務;另一方面,它是指私生活秘密不受他人的非法披露。與此相應,對隱私的侵害主要是非法的披露和騷擾。而個人信息權主要是指對個人信息的支配和自主決定。個人信息權的內容包括個人對信息被收集、利用等的知情權,以及自己利用或者授權他人利用的決定權等內容#即便對於可以公開且必須公開的個人信息,個人應當也有一定的控制權。例如,權利人有權知曉在多大程度上公開、向誰公開該信息以及他人會基於何種目的利用信息等等。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陸法系學者將個人信息權稱為「信息自決權」。
即使一些個人信息與隱私之間存在交叉,但隱私權制度的重心在於防範個人秘密不被非法披露,而並不在於保護這種秘密的控制與利用,這顯然並不屬於個人信息自決的問題。與此相應,對個人信息權的侵害主要體現為未經許可而收集和利用個人信息、侵害個人信息,主要表現為非法搜集、非法利用、非法存儲、非法加工或非法倒賣個人信息等行為形態。其中,大量侵害個人信息的行為都表現為非法篡改、加工個人信息的行為。
四、兩者的保護
界分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於區分不同的保護方式,換言之,在不同的權利遭受侵害時,為權利人提供不同的救濟和保護方式。具體而言,兩者的保護方式存在如下區別:
第一,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應注重預防,而隱私的保護則應注重事後救濟。因為個人信息不僅僅關繫到個人利益,還有可能涉及到公共利益、公共安全,而隱私則更多地是涉及個人,並不涉及公共利益或公共安全。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可能超越私權的保護而涉及公共利益。因此,我國的網路信息安全法應重點規定個人信息而不是隱私。對於個人信息權的保護,應採取注重預防的方式,主要原因還在於應在法律上實現信息主體和信息控制者之間的地位平衡,從而賦予信息主體以知情權和控制權#而對隱私權的保護則並未賦予權利主體類似的權利,因而其更注重事後救濟。
第二,在侵害隱私權的情況下,主要採用精神損害賠償的方式加以救濟,而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除採用精神損害賠償的方式外,也可以採用財產救濟的方法。由於個人信息可以進行商業化利用,因此,在侵害個人信息的情況下,也有可能造成權利人財產利益的損失,因而有必要採取財產損害賠償的方法對受害人進行救濟。有時,即便受害人難以證明自己所遭受的損失,也可以根據「所獲利益視為損失」的規則,通過證明行為人所獲得的利益,對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害進行推定,從而確定損害賠償的數額。
第三,隱私權保護主要採用法律保護的方式,而個人信息的保護方式則呈現多樣性和綜合性,尤其是可以通過行政手段對其加以保護。例如,對非法儲存、利用他人個人信息的行為,政府有權進行制止,並採用行政處罰等方式。對於網上所發布的非法發布不良信息或危害公共安全的信息,政府有關部門有權予以刪除。另外,在侵害個人信息的情況下,有可能構成大規模侵權,但對單個的受害人來說,損害又可能是輕微的。所以,它會形成一種集合性的、針對眾多人的大規模損害。對於此種損壞,由於其侵害的微小性,單個的受害人往往勢單力薄,也往往不願意要求加害人承擔責任。對於此種訴訟動力不足的情況,需要由國家公權力機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理人去追究侵害人的責任,保護公共利益。
當然,由於許多個人信息本身具有私密性,而許多隱私也是以個人信息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當某種行為侵害他人隱私權或個人信息權時,有可能導致同時侵害這兩種權利,從而構成侵權的競合,受害人可以選擇對自身最為有利的方式加以主張。例如,隨意散布個人病歷資料,既侵犯了隱私權,也侵犯了個人信息權。
但整體而言,個人信息這一概念遠遠超出了隱私信息的范圍。正是因為隱私與個人信息之間存在諸多區別,所以,在我國未來的民法典中,應當將個人信息權單獨規定,而非附屬於隱私權之下。對於個人信息權的總體性的確認規范可以交由民法典中的人格權編來完成,但是對於其具體細節性規范內容,未來則應當由立法者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這樣一種民事特別法予以規定。
E. 大規模侵權
盡管現行的民事訴來訟自法規定了共同訴訟、集團訴訟,但是我國司法政策對於大規模訴訟一直採取較為消極的態度。尤其是「群發性事件」,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民事糾紛,更重要的是已經上升為一個政治問題。故而,在此類事件中,行政力量顯然要高於司法力量。(三鹿事件就是一個典型)救濟方式主要是賠償,但由於受損個體復雜,一般都是一攬子賠償方案,但這也造成受損者進一步追償的可能性。
F. 公司法人人格否定
公司人格否定的概念
公司人格否定(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在廣義上是指對公司人格的徹底剝奪,從狹義上僅是指於特定法律關系中予以否認公司人格。而後者在英美國家又通俗地稱為"揭開公司的面紗"(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有的學者認為公司人格否定的概念在邏輯上是混淆了公司人格與股東有限責任兩個概念。
本節僅是從狹義的角度闡述公司人格否定,即當公司的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被公司背後的股東濫用時,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將公司與其背後的股東視為一體並追究其共同的連帶法律責任,以保護公司債權人或其他相關利害關系群體的利益。
正如日本學者鴻常夫指出的,"所謂法人格否認的法理,是指按照法人制度的目的,當認為某公司所保持的形式上的獨立性違反了正義、平衡的理念時,或者公司所具有的法的形式超越了法人格的目的,非法地加以利用時,並不全面否定公司的存在,而是在認為它作為法人存在的同時,針對特定事例,否定其法人格的機能以保障公司與股東在法律上一視同仁的地位"。
按照目前國內學者的概括,"公司人格否認"的基本特徵是:公司業已合法取得法人資格;公司人格否認僅存於具體的法律關系之中,是典型的個案否認,不及於公司與其他當事人之間形成的法律關系之評價;公司人格否認的直接後果是追償股東之責任,希望籍此突破股東有限責任的局限,在股東與公司之間進行責任的再分配。公司人格否定的效力是對人的,而非對世的,是基於特定原因的,而非普遍適用的。
美國將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的理念作為適用法人格否認的一般法理依據,並把該法理的適用看作是一種司法規制或事後的救濟,而不是一種立法規制或事先的預設。德、日在繼受公司法人格否定法理的同時卻傾向於盡量限制和縮小該法理的適用范圍,強調該法理是以成文法上的誠實信用、禁止權利濫用等一般條款為基本法律依據的,並力圖將公司法人格否定法理的適用類型化,充分體現了大陸法系強調其理論體系,具有完備的特點。但是,兩大法系國家在適用公司法人格否定時畢竟都以公平、正義的法理念為最基本的遵循原則。
公司人格否定就是在人格獨立實現一般正義的基礎上實現個別正義,切實維護少數人利益的一種救濟手段。
二.公司人格否定的適用
(一)英美國家判例中對公司人格否定的適用
"揭開公司的面紗"原則是為了在公司形式的正當利用和錯誤濫用之間保持一個道德平衡。一般是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時作為例外而適用的原則。這在英美的判例法中運用的比較多。著名的1905年美國訴密爾沃冷藏運輸公司一案中,法官認為:"公司形式不得被用來破壞公共便利,或使不法正當化,或用來維護欺詐、保護犯罪,否則法律將視公司為數人之組合。"有關"欺詐行為"(fraud);"非法行為"(i11egdity);"虛偽陳述"(misrepresentation)以及"公平"(equity)等都是美國各州的判例法所確立適用的理由,具體說來有 :
1."另一自我"(alter ego)
"另一自我"的理論適用於股東對公司實施了廣泛的控制,且在實際上股東與公司實體沒有真正分離的場合。法院所審查的因素有:股份由少數股東持有,沒有發行股票;公司資產與股東個人資產混合等未能符合足夠的公司形式要求的;股東以公司的現款償付其自身債務;把公司財產廣泛使用個人目的的;這些也是公司與股東的資產不易區分的事實,都可以認為是"另一自我"的證據。股東不能遵循公司傳統的要求如保持公司記錄、召開董事會會議和股東大會等,也是法官審核的因素之一。
2.出資不足
如果公司的財務不足或薄弱,股東須承擔無限責任。公司初始設立時的資本和資產應當足以運營公司的正常業務以及支付可合理預見的將來債務。出資不足的典型是為了逃避債務而設立空殼公司(Shell Corporations)。該理論要求股東必須誠實地出資,這與公司在設立後經營損失致使財務不足不是一個概念。
3.母公司與子公司的關系
法庭在下述情況下有可能讓母公司負責償還子公司的債務:母、子公司之間交易的條件不公平,故意將虧損留在子公司,利潤上交給母公司,使子公司成為一個虛有其名的外殼;子公司向外界宣稱是母公司的一個部門或辦事處,導致與子公司交易的客商產生錯覺,以為交易的對方是實力雄厚的母公司,一旦子公司倒閉,債權人就得不到賠償;子公司的資本不足,這樣就有可能將公司經營所涉及的風險轉嫁給與公司交往的公眾和整個社會;董事會成員和高級職員在母、子公司兼職,同時有幾個頭銜,如果在與客商交往中擔任的角色不明,就會導致外界以為某一個人是在代表母公司或同時代表母、子公司。
在"刺破公司面紗"的問題上,公司的股東是另一個公司話情況將更復雜。如果股東是自然人,公司的面紗被刺穿後股東必須以個人財產償還公司的債務。如果公司的股東也是公司,母、子公司之間的面紗被刺穿後,母公司必須為子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如果母公司的資產還是不夠償還子公司的所有債務,法庭還可能進一步審查母公司與其股東之間的關系,決定是否再刺穿第二層面紗,讓母公司的股東以個人財產償還子公司的債務。
(二)我國司法實踐中公司人格否定的適用
由於我國對公司人格否認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而主要依靠司法審判的實踐作出的一些解釋。因此,應當從具體的個案中總結一般的法律原則,逐步的完善相關的立法。下面列舉的一些情況,有的已經在司法實踐中得到運用,有的則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1.如果投資人出資不到位而未達到法定最低注冊資金標准,但是又領取了營業執照,這時候相對債權人因糾紛而起訴公司,出資人是否承擔無限責任。對於這種出資瑕疵情況,一般承認公司的法人人格。公司首先應當以其資產承擔民事責任,公司不能承擔的,由公司股東在未繳納范圍內承擔。這實際上股東承擔的是資本的充實義務。
2.對於在公司停業或清算時,出資者尚未繳清其認繳的出資或股份的,公司的債權債務尚未清理完畢而公司被注銷。這實際上是給債權人造成了損失,這時應當允許債權人直接向股東追索。
3.關於股東抽逃出資的,《公司法》第209條僅規定了行政或刑事責任,"公司的發起人、股東在公司成立後,抽逃其出資的,責令改正,處以所抽逃出資金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於其民事責任也應按照上述的原則追索股東的責任。
4.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中,對實際上並不具備企業法人資格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又不弔銷其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的企業,人民法院可以對該企業的法人資格不予認定。這就是說,在企業未被撤消或者歇業的情況下,可以否定法人格。
5.對於公司還未注銷、而股東作為清算主體又不盡清算責任時,應當否定公司的法人格,由股東承擔對債權人的賠償責任。在前述情況下,關於要求法院判處股東承擔清算責任,已經有了相應的司法解釋。關鍵是股東不盡清算職責時是否應當承擔無限責任的問題。這方面的爭論主要是兩種意見,一是無限責任,即全額賠償企業的全部債務;二是有限責任,即僅以其出資為限承擔部分賠償責任,或者是其不盡清算責任造成的損失范圍內賠償。
6.對於欺詐或利用法人名義從事違法活動的,例如為逃避債務抽逃、轉移、隱匿公司財產等明顯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應當追究股東的責任。
G. 法人有限 責任是
法人有限責任指的是:法人無限責任、股東有限責任。
這是有限責任的本質。法人以其人格(財產基礎)保證償還債務。如果不能償還則破產(相當於死)。所以債務對於法人來說是無限的。
但股東僅以出資為限承擔責任,所以對股東來說是有限債務。
不要片面的看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就以為法人有限責任。還不了債法人要沒命的。
當然新公司法規定了「法人面紗制度」某種程度上使得股東有限責任也打了折扣。
詳盡內容夠寫一本書,建議你讀讀專著。
剛剛找到一篇論文,轉發給你:
論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
在公司治理中,供應商、消費者和勞動者等利益相關者等都是以債權人身份參與公司治理的,因此,如何保護債權人,平衡債權人與股東的利益是公司法的一個重大課題。現代公司制度賦予股東有限責任保護是生產社會化的必然選擇。而股東受有限責任保護,在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存在固有缺陷及局限性,有限責任不可避免會被濫用。債權人與股東利益沖突就集中表現在公司控制股東利用有限責任的保護,濫用控制權,轉嫁公司經營風險和成本的問題上。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因為各國公司治理的制度環境不同,解決這一問題的制度安排與選擇也就不同,排除或限制股東有限責任的適用並不是解決控制股東濫用有限責任、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唯一手段。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的范圍和條件取決於合同與公司立法等事前制度安排的完備性程度,其本質上是要克服股東有限責任制度固有的缺陷,解決事前防範機制的不完備性,通過排除或限制有限責任對控制股東的適用,追究濫用有限責任的控制股東的民事責任,為因控制股東濫用有限責任而受到損害的債權人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濟,兼顧效率與公平。從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的法律效力來看,它並不影響公司法人格地位,也不影響其他股東依照公司法享有的有限責任。因此,從其本質內涵上來說,美國「揭穿公司面紗」、德國「直索責任」和日本「公司法人格否認」等概念都不能准確表達其本質含義,容易引起誤導。
在司法實踐中,在維護股東有限責任價值與保護債權人權益之間如何掌握一個最佳平衡點,兼顧效率與公平,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存在各種各樣的學說,實踐中的做法也有很大不同。如美國「揭穿公司面紗」理論有工具說、替身說、欺詐說、代理說、企業整體說等學說;德國「直索責任」理論有主觀濫用說、客觀濫用說和法律規定適用說;日本「法人格否認」理論有中義說、狹義說和廣義說。盡管其理論依據及適用的范圍與條件有些不同,但本質上這些制度都是限制或排除有限責任的適用,追究控制股東濫用控制權的法律責任,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英國則把法律調節的重心放到董事身上,通過加強董事責任防止有限責任被濫用。從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的條件看,控制股東是被追索對象,判斷是否是控制股東有兩種途徑,一是從股權結構,二是從股東對公司的影響力;保護對象是債權人;客觀要件是控制股東有濫用有限責任的行為並造成公司部分或全部喪失償債能力;主觀要件爭論焦點在於對欺詐或惡意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因果關繫上要求控制股東濫用控制權和債權人損害之間要有因果關系。
集團公司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普遍採用的一種組織形式,出於戰略統一安排的需要,控股公司之間經常性通過關聯交易安排在集團內部進行資產和利潤轉移,調節資源的分配。集團公司組織結構和股權結構為公司控制股東濫用控制權提供極大的便利,這就給子公司或關聯公司債權人的保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此,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在集團公司越來越多被廣泛地用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在學界有人提出「企業說」,主張將集團公司看成是單一的法人,將集團公司子公司與關聯公司債權債務合並到集團公司進行處理,排除或限制有限責任對控股公司的適用。目前,這一主張已被有些國家在司法實踐和立法中所接收。
長期以來公司被看作是為股東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社團組織,在公司治理中,消費者和勞動者以及社會公眾被排除在外。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公司越來越多被看作是一個高度社會化的組織,其存在與發展關繫到消費者、勞動者和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他們作為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權利越來越多地受到強調。在這種背景下,當消費者、勞動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因為控制股東濫用其對公司控制權而受到侵害時,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也就越來越多被用來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從國外的發展趨勢來看,與公司供應商或貸款人等自願債權人相比較,在保護消費者、勞動者和社會公眾上,法院在適用股東有限責任例外上更為嚴格。
自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確立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由於公司文化基礎薄弱,投資者保護、債權保護法律制度不健全,公司治理水平低,加之我國大多數公司都是國有股一股獨大,股東有限責任濫用現象因此而日漸增多,集中體現在逃廢債現象上。在打擊逃廢債的過程中,我國也逐漸確立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制度,但遠不夠完善,需要在公司治理整體框架中進一步完善。要解決一問題,充分發揮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的價值,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和投資環境,有必要借鑒國外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制度方面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和好的做法,將其納入公司立法,並明確規定其適用的范圍和條件。
一、股東有限責任例外概述
(一)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的價值
19世紀發明股東有限責任公司制度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20世紀早期充分展現,有限責任為資本市場的形成和規模化的社會化大生產創造了條件,人們充分意識到了股東有限責任的價值所在,將其與蒸汽機和輪船同譽為工業革命的三大發明。美國學者菲利普·布魯貝爾格(Philip Blumberg)就指出:「(歷史)會將有限責任原則發明人與瓦特和史締芬和其他工業革命先驅同樣的榮譽。」 美國法律史學家伯納德·施瓦茨更是在評論有限責任公司制度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時,將其看作是美洲大陸得以開發的制度基礎,他認為:「正是公司制度使人們能夠聚集起來對這個大陸進行經濟征服所需要的財富和智慧。」 總結人們的種種贊譽和評價,股東有限責任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企業家精神發揮創造了條件。因為有限責任的保護,投資者可以放心將它們的投資交給企業家營運;而創業企業家更容易從資本市場獲得外部投資的支持,充分發揮其創業、經營管理才能。
2、使社會化大生產成為可能。有限責任有利於企業融資,吸引投資,將民間的閑散資金轉化為資本,從而使社會化大生產成為可能。馬克思對股份有限公司給予高度評價:「假如必須等到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
3、有限責任促進了風險創業資本市場的形成,為現代高科技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美國經濟學家戴爾芒德說:「希望獲得的利潤越大,則風險也越大,只有在投資的預期利益超過預期的風險時,才能促使投資者投資,要預測和減少風險,就要靠限制責任的辦法實施。」如果沒有風險資本,就沒有高科技產業的迅速崛起;而如果沒有有限責任,就不可能出現風險投資家和風險資本。美國之所以在高新技術產業占據絕對競爭優勢,離不開納斯達克創業板資本市場的支持。
4、方便股份的自由轉讓,使資本市場成為可能,降低了投資者的監督成本。美國學者波斯納(Posner)認為,在不完全市場條件下,公司法上有限責任規則是最佳的任意性規則,它的主要優勢在於公司的股份可轉讓性,投資者只需在其投資的范疇內承擔責任。由於有限責任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進入與退出的交易成本,從而使資本市場得以形成,這樣,投資者就可以選擇成本較低方式參與公司治理,通過資本市場用腳投票,而不是成本昂貴的用手投票。
5、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促進了公司管理與監督的專業化。這為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充分發揮其在資本市場和融資市場的作用打下了基礎。同時,有限責任限制了投資者風險,投資者可以通過資本市場規避和降低其風險,無須依靠直接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就可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不僅降低了股東監督成本,通過將企業經營管理委託給職業經理人也有利於企業經營效益的提高。
6、企業治理結構標准化。有限責任制度的確立,使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標准化和模塊化,通過公司章程標准化,減少了交易成本。公司法關於公司治理結構,股東、董事權利義務的界定都標准化了,股東參與公司治理的途徑和方式也都標准化了。企業選擇某種形式,就自動套用這些標准格式,降低了企業成立、營運的交易成本。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有限責任價值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有限責任制度也因此而越來越多被推廣運用。近幾年,歐美國家公司法都普遍認可了一人公司的有限責任,美國許多州有限責任公司法也賦予了合夥企業有限責任。這些立法實際上是對有限責任價值的進一步肯定,通過對有限責任的擴大運用也必然進一步使有限責任價值在經濟發展中得到充分發揮。
(二)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的本質內涵
股東有限責任制度從其創建之日,就伴隨著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矛盾。股東有限責任必然導致公司的獨立責任,公司股東不再直接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債權人無法直接從股東那裡獲得債務清償的保證,這就為股東利用有限責任的保護,濫用公司法人格,將公司經營風險和損失轉嫁給債權人創造了條件。因此,從有限責任制度確立之初,債權人就不斷對股東的有限責任提出挑戰。在19世紀末,當企業大規模採用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形式,有限責任公司在美國普遍推廣應用時,控制股東利用有限責任的保護,將公司經營風險和成本轉嫁給債權人的現象非常嚴重,美國法院越來越多地不顧公司的法人格(disregard the corporate personality),直接判令控制股東就公司債務直接對債權人負責,法院形象將這種做法稱之為「揭穿公司面紗」(lifting the corporate veil)。美國判例法「揭穿公司面紗」後來被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等多國借鑒,從而使其成為判例法上直接追究股東責任,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的一項重要制度。
究其實質,美國揭穿公司面紗實際上是在特定條件下通過限制或排除股東有限責任的適用,為得不到清償的債權人提供的一種救濟。但長期以來,我國學者把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混同於公司法人格的否認,我國學者在研究和討論這一問題時,多是在公司法人格否認的概念框架下討論這一問題,如出資瑕疵、公司設立無效等。虞政平博士則提出了「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的概念,主張用該概念來取代含糊不清用得過濫的「公司法人格否認」的概念,他提出:「所謂股東有限責任的例外適用,是基於法律認可而限制或排除股東有限責任適用的制度。」 這一概念與法人人格否認比較,表達了以下兩層含義:一是當股東有限責任被例外適用時,公司之獨立責任亦相應地被限制或排除適用;二是股東不受有限責任保護,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甚至無限連帶責任。也就是說,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排除的是公司獨立責任適用和有限責任對股東的保護,股東有可能承擔補充責任,也可能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他進一步強調指出,與法人人格否認不同,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以股東有限責任的正當發生為前提。設立中公司的行為人責任,設立無效公司的行為人責任、董事管理人員的職務責任和非有限責任型公司的股東責任都不屬於這一范疇;2、以排除或限制股東有限責任的適用為例外。即並不是完全否定股東有限責任的合法性,並不是完全否定股東有限責任保護的法律內容,而且這種排除或限制是強制性的,而非自願的安排;3、不僅為債權人利益的保護而設立,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可以用來保護債權人以外其他相關利益主體的權益。
他還分析了人們對法人格否認誤解產生的根源。他指出,人們混淆了公司責任與股東有限責任的關系,是因為股東有限責任才產生公司的獨立責任,並非是因為公司獨立責任而產生股東有限責任,因此,排除股東的有限責任的保護才必然導致公司獨立責任的排除,而不是公司獨立責任的排除而導致股東有限責任保護的限制或排除,股東有限責任被限制或排除並不必然導致公司法人人格被否定。公司獨立責任並非公司法人人格必然的附隨產物,而是完全憑借著股東有限責任的法律支撐,正是由於股東有限責任保護股東不再對公司的債務負責,故公司之責任由此走向自負其責的獨立狀態。由於人們經常將公司的獨立責任視為公司法人人格的必然組成部分,故當公司因股東有限責任的例外適用,而限制或排除其法人獨立責任之適用時,人們便認為公司的人格因此亦被否認。事實上,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既不以公司人格否認為前提,也不必然導致公司人格之被否認。同時,他提醒人們注意公司法人人格獨立與有限責任之間因果關系,「公司法人人格並不等於法人責任的必然獨立,公司法人責任的獨立乃淵源於股東有限責任的形成與支撐。」 因此,否認公司法人人格,並不必然會導致有限責任被限制或排除。有的公司法人的股東承擔的並不是有限責任。美國直到20世紀初,股東承擔兩倍或三倍於其出資的責任,或承擔比例無限責任的公司法人都一直存在著。 從全球范圍來看,世界上仍然有大量的責任非獨立型、責任半獨立型和責任補充型法人的存在。
筆者同意這種看法,法人人格否認確實是一個容易引起誤導的概念,「邏輯矛盾和概念含混」, 沒有表達出限制或排除有限責任適用的本質內涵,而「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這一概念則更為准確。
美國從來就沒有在學理上給該制度一個精確表達的概念,使用的都是些模糊的比喻性概念。如「揭開公司面紗(lift the corporate veil)」、「刺穿公司面紗(pierce the corporate veil)」。在判例中,法院使用形象性的概念也隨心所欲,並不限於「面紗」這一種表達,還有如「工具(instrumentality or tool)」、「緩沖器(buffer)」、「殼(shell)」、「傀儡(puppet or mmy)」、「替身(alter ago)」、「化名(alias)」、「外衣(coat)」等等。日本在引進美國這一判例法制度時,使用了「公司法人格否認」這一概念,有可能是英文文獻 「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的誤譯,該表達直譯應為「不管法人資格」,也就是說,揭穿公司面紗是因為控制股東的行為與債權人遭受損失直接相關,而應限制或排除有限責任對控制股東的適用。相對而言,德國的「直索責任」這一概念,在對限制或排除有限責任適用的本質含義的表達上要比日本「公司法人格否認」、美國「揭穿公司面紗」概念清晰得多。但是其缺陷在於,「直索責任」也容易被誤認為是對有限責任制度的根本否定,而不是例外適用。而事實上,德國直索責任的適用是要受到嚴格條件限制,它也不是從根本上否認股東有限責任。
綜上所述,由於美國揭穿公司面紗、日本法人格否認和德國直索責任概念上容易引起混淆,我國在引進這一制度時,不宜生硬照搬,使用「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 更能准確表達這制度的本質含義:1、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是針對特定股東的行為對債權人提供的一種法律救濟,例外適用並不影響公司法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法律效力,而只是針對濫用有限責任的控制股東;2、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是一種財產責任,其目的是為了平衡控制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防止控制股東濫用有限責任和公司法人格轉嫁經營風險和成本,侵蝕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3、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的概念強調對有限責任的尊重,適用上要受到公平與效率原則嚴格的限制,它的終極目的是要捍衛現代公司法的基石????股東有限責任,而不是否定。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承認有限責任在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價值功能,但同時也承認有限責任濫用可能將公司不當經營風險和成本轉嫁給債權人和社會的內在缺陷和局限性。為克服和消除這種缺陷及局限性,一方面,要積極通過完善和改進公司治理促使股東將公司經營風險和成本內在化,另一方面,通過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排除或限制有限責任的適用,為公司相關利益主體提供法律救濟,制裁控制股東濫用有限責任的行為,平衡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排除或限制有限責任的適用是對有限責任濫用的矯正,本質上是維護有限責任制度,因此,其適用的前提條件應受到嚴格限制,其終極目的是要維護有限責任,充分發揮有限責任的價值。
二、股東有限責任例外適用的法理基礎
(一)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的缺陷及局限性
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的缺陷及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事過度冒險的經營活動。由於有限責任的保護,公司控制股東為實現自我盈利最大化,利用債權人提供的信用支持從事風險過大的投資活動,從而將公司經營失敗的風險和成本轉嫁給債權人。
2、通過關聯交易實現利益輸送,侵蝕公司的財產。控制股東利用其控股地位,通過不對等的關聯交易,如資產置換、債務重組、關聯擔保、價格轉移等手段將被控制公司的資產轉移到控股公司或關聯公司,從而將被控制公司的經營風險和成本轉嫁給債權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就普遍存在這種現象。
3、過度分紅,導致公司資本不足。控制股東利用其控股地位,通過高額現金分紅套現,抽干被控制公司,將風險和成本轉嫁給被控制公司的債權人。
4、侵權和欺詐。利用有限責任的保護從事違法行為,侵犯消費者和社會公眾合法權益,或詐害債權人,謀取非法利益。
有限責任的缺陷及局限性是內在的,是有限責任制度本身所固有的,股東很有可能利用有限責任的保護將公司經營風險和經營成本轉嫁給債權人。如果不排除有限責任的適用,直接追究公司股東的責任,該缺陷及局限性就難以克服和突破。
(二)事前防範機制——合同和法律的不完備性
1、合同的不完備性
股東有限責任對於自願債權人來說並不是強制性的,而是任意性的。通過合同安排,自願債權人可以強迫公司接受將風險和成本內在化的交易條件,自願債權人還可以通過其他合約進行分散或規避風險,如保險、分散投資等,但合同的不完備性決定了這些事前安排都無法有效遏制公司或控制股東對有限責任的濫用。如就過度冒險而言,對於那些對信用有持續需求的公司來說,出於維護信用的考慮,公司會主動避免從事風險過大的活動,但對於那些本來就想退出的股東來說,合約安排就很難對它們起作用。再者,合約安排不適用於公司非自願債權人,對於侵權行為受害者來說,它們沒有機會與公司或股東進行談判。這就成了一些人攻擊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的焦點。在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漢斯曼(Hansmann)和卡瑞卡門( Kraakmn)就提出,對於公司的侵權責任,股東應當以按股份比例承擔無限責任以解決侵權風險外部化的問題。在20世紀,大量工業災難不斷發生,許多公司不顧公眾安全,污染環境,放任有缺陷產品流入社會,嚴重威脅到廣大消費者和公眾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上述兩位學者將這種現象歸咎於有限責任,他們認為,是有限責任鼓勵公司經理們冒不適當的風險。由於有限責任的保護,股東有意或無意地放縱公司經理們的行為,從而導致大規模侵權事件發生。因此,他們提出,在公司侵權行為中,應當將有限責任廢除,讓股東按照其所佔的股份承擔無限責任,這樣就迫使股東積極參與公司治理,遏止經理們的不當行為,防範侵權風險的發生。事實上,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直到1931年才修改1879年州憲法,取消股東按比例承擔無限責任制度。在歷史上,美國有六個州要求股東就未支付的薪水對雇員承擔無限責任,紐約和威斯康辛迄今仍然保留這一制度。從1865年到1932年,美國聯邦和州法律都要求銀行股東按其出資比例的雙倍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
按照這兩位學者的看法,如果法律取消有限責任,當事人之間還是可以通過合同的安排來接受有限責任的安排。但這種主張一提出來就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反對第一個理由就是,即便是可以通過合同作出有限責任的安排,但交易成本也異常的高。反對第二個理由就是,無限責任對於債權人與股東而言,都是無效率的,交易成本非常高。反對的第三個理由就是,即便有限責任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有限責任缺陷及局限性所帶來的成本遠遠低於其產生的價值。這些贊成有限責任的學者認為,有限責任的好處還是大大超過侵權風險外部化,如果有限責任股東獲得價值超過侵權給受害人帶來的損失,可以通過收益再分配來解決這一問題。
雖然廢除有限責任制度的意見確實過分偏激,但通過債權人自行通過合約安排來解決有限責任外部性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即便是通過合約安排能夠防止有限責任的濫用,談判和監督合同執行的成本也可能非常的高。
2、事前防範法律機制的不完備性
合約的安排最終仍然是要股東放棄有限責任,所以最終仍然會損害有限責任的價值,而且,由於合約的不完備性,交易成本非常高,且不適用於非自願債權人,因此,在維護有限責任制度前提下,就法律技術面上說,克服有限責任局限性無非兩種選擇,一種是事前防範法律制度的保障,另外一種是事後救濟制度。事前防範法律機制就是建立和完善保護債權人的法律制度,強制公司各相關當事人遵守,防止股東將風險和成本轉嫁給債權人。事後救濟就是在股東有濫用有限責任行為的情況下,准許債權人通過司法救濟渠道獲得賠償,通過法律強制制裁相關責任人的不當行為。
實際上,自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確立以來,債權人保護就一直是公司法的一個重大課題,在公司法框架內,有許多制度安排都是可以用來防範有限責任外部性,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如信息披露制度、維護公司資產真實和完整制度、賦予債權人參與公司重大利益決策的制度。這些制度都立足於克服有限責任的缺陷及局限性,維護債權人利益。
盡管如此,法律事前防範制度具有不完備性,不可能完全有效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要充分釋放有限責任的價值,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又要克服有限責任的缺陷及局限性,防止給債權人帶來額外的風險與成本,克服合約安排和事前防範法律制度的不完備性,有效平衡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剩下的唯一辦法就是為債權人遭受損害時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濟。
(三)兼顧效率與公平的事後救濟機制
根據公司控制權掌握來劃分,現代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劃分為兩種:管理層控制的公司治理模式和控制股東控制的公司治理模式。前者所有權與控制權完全分離,公司實際控制權掌握在以董事會為中心的管理層,後者公司實際控制權掌握在控制股東。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中,由於股東與管理層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有關的法律制度安排重心也就各有側重,法律責任在各治理主體,即股東、董事等分配上也就有所不同。事後救濟機制一方面是要為受害人提供經濟補償,另外一方面是要追究責任人的責任,通過責任的威懾和制裁迫使公司控制人將風險和成本內在化。
從理論上來說,就消除股東有限責任的外部性來說,通過強化董事責任制度和股東責任制度都能夠達到將風險和成本內在化的目的。如果事後救濟制度重心落到公司董事頭上,讓董事對有限責任濫用承擔相應法律責任,那麼董事就會被迫認真履行自己職責,堅持自己的獨立性,一方面抵制公司大股東不當目的之追求,另一方面,會加強對公司經理人員的監督,防止任何有不當損害債權人的行為,從而可以有效防止有限責任的濫用,避免遭受法律的制裁。如果事後救濟制度重心落實到股東頭上,因為存在有限責任例外適用,直接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威懾,公司控制股東必然會積極參與公司治理,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加強監督管理,防止任何濫用有限責任行為的發生,避免因損害債權人利益而被債權人追索。因此,就事後救濟機制來說,存在著有兩種不同制度安排,可以通過強化董事責任制度來達到防止有限責任的濫用,也可以通過排除或限制股東有限責任適用,直接追究股東責任來防止有限責任的濫用。不同國家,可能有不同選擇。但其最終目的來說,都是為了維護有限責任制度,充分發揮有限責任價值,同時又能夠有效防止有限責任制度的濫用。
在實踐中,在治理有限責任制度濫用上,美國事後救濟制度的重心是股東,主要依靠揭穿公司面紗制度來排除有限責任的適用,追究控制股東的責任;日本借鑒美國做法,確立了法人格否認制度;德國也採取類似做法,確立了直索責任制度。而同屬英美法系的英國,把法律調節的重心落實到了董事的頭上,影子董事制度、破產法上的董事欺詐或錯誤交易責任等都是以董事責任為中心來保護債權人利益的(詳情請參見第三部分對英美相關制度的比較)。目前,上述各國這些制度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如何完善這些相關制度,仍然存在各種看法。
1、建立以控制權為基礎(control-based)的責任制度。以控制權為基礎確定股東責任的方法是密西根大學門德森(Mendelson)提出的。他認為,對於控制股東而言,其獲得信息成本相對較低,對管理層決策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從公司獲得利益也更大。因此,不同股東對公司經營管理影響是不同的,控制股東可以更有效地遏止管理者規避風險的行為,也容易濫用控制權,損害債權人的利益。而且更重要的是,控制股東從公司經營活動中獲得特別利益,即控制權租金(control rent)。那些有能力控制公司行為的股東應對公司侵權或違法行為
H. 求關於三鹿奶粉事件的法律論文若干!
http://www.fydxw.com/jjlw/28-1.html http://www.law158.com/news/info/3/2008102/26904.shtml http://www.lawpass.cn/xiezuo/69.html http://www.51cmc.com/article/200809/20080920152815869235.shtml
I. 版權局將對大型網站進行重點監管了嗎
據報道,日前國家版權局負責人表示,「劍網行動」不斷加大對網路侵權盜版的打擊力回度,五年來,全國各答級版權執法部門共查處包括網路案件在內的各類侵權盜版案件22568起,依法關閉侵權盜版網站3908個。
希望所有人的版權意識可以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