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有什麼區別和關系一個是質檢一個是工商,搞不懂哦。
一、地理標志與原產地名稱的相同點
地理標志和原產地名稱是屬於同一概念的,所有的原產地名稱都是地理標志,但一些地理標志不是原產地名稱。
原產地證明商標是將地理標志和原產地名稱納入證明商標制度中,在《商標法》之下加以保護的一種類型,即:原產地證明商標和品質證明商標兩類中的一類,注冊原產地證明商標是保護原產地名稱的有效方式,可以是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名,並不違背《商標法》的禁用條款,理論上認為,該名稱因在該使用中產生了「第二含義」,即人們由地名聯想到的不僅是一個地方而是該地方出產的特定的商品,如涪陵(榨菜)、郫縣(豆瓣)等。原產地證明商標強調的是該地域特定的(地理人文)環境,以及該環境對商品品質特徵的本質影響。
在TRIPS協定中,原產地名稱被地理標志所代替,該協定第三節第22條規定:「地理標志是指證明某一產品來源於某一成員國家或某一地區或該地區內的某一地點的標志。該產品的某些特定品質、聲譽或其他特點在本質上可歸因於該地理來源。」將TRIPS協定對地理標志的定義與巴黎公約、里斯本協定對原產地名稱的定義進行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出,TRIPS協定是在原產地名稱的基礎上來界定地理標志的,二者內涵相同。
地理標志與原產地域產品(標志)其特性、功用、作用都是相同的。首先,地理標志和原產地域產品(標志)其特性都是標明商品(產品)來源的某一地區,本質上都是個地域標志。其次,地理標志和原產地產品(標志)其功用都是標示該產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徵,並且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屬性)所決定,都是商品(產品)的品質標志。第三,無論是地理標志或者是原產地產品(標志)其作用都是區別商品(產品)來源,以實施對特定地域產品的特殊保護,目的是確保這些商品或產品的特定品質,促進和發展傳統特色產業和保護經營者的合法利益,盡管名稱叫法不一致,其內涵和實質是一回事。地理標志保護與原產地產品保護都是對產自特定區域,特定品質產品的保護。
.二、地理標志與原產地名稱的區別
「在國際上,只有馳名商標和證明商標才能得到特別保護。」我國的《商標法》已與WTO規則接軌,因此證明商標就成了特色農產品、工藝品走向國際的通行證和護身符。
(1)法律效力不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保護依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原產地域產品名稱保護所依據的國家質檢總局的《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這個規定是部門規章。因而兩者所產生的法律效力不相同。
(2)申請主體不同。證明商標的申請主體是指符合相關規定的國內法人、事業單位,也包括外國人或外國企業。而原產地域產品名稱保護的申請主體根據《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則為地方的質監部門、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生產者代表成立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機構(簡稱「申報機構」),是比較純粹的一種管理組織。因此,證明商標的主體是「市場化」的,更能體現我國在知識產權領域與國際的接軌,體現了「對等原則」,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3)執法機關不同。根據《商標法》規定,證明商標的執法機關是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而原產地保護的執法機關是各級技術監督部門。
(4)標志形式不同。「證明商標」像普通商標一樣,是一種標志,不同的證明商標具有不同的圖形和文字的個性特徵,沒有固定的、統一的標志,而「原產地域產品」則通過固定統一的標志,實現公眾對此的識別即,所有的原產地產品使用國家質檢局確定「原產地域產品標記」所有商品千遍一律。
(5)受保護的區域范圍不同。目前在加入WTO的100多個國家中,除法國等20多個國家實行的是對原產地域名稱單獨立法保護的外,英國、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等絕大多數與我國貿易關系比較密切的發達國家都是通過商標法律、以證明商標的形式來保護的。證明商標在國際上受保護的范圍比原產地名稱保護的范圍要大得多。按照國際慣例,在原產地名稱與商標權發生沖突時,必須執行「申請在先原則」,原產地名稱只有在國內注冊證明商標後,才可以依據我國加入的國際條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和《馬德里協定有關議定書》),去實現國際注冊,對原產地證明商標進行注冊保護,有效地提高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
(6)品牌提升不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如果符合馳名商標認定條件,可申請認定馳名商標,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增強消費者的忠誠度和青睞度,加大證明商標的保護力度,許可符合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管理規則的企業使用。進而促進品牌效應,使生產經營者獲取更大效益,原產地名稱只有通過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申請注冊核准後才能實現。
註: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即文中的原產地域產品
『貳』 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要受當地政府授權嗎
一、地理標志產品的概念
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於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准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
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范圍
1、來自本地區的種植、養殖產品;
2、原材料來自本地區,並在本地區按照特定工藝生產和加工的產品。
三、質檢總局受理地理標志保護申請,對國內地理標志產品實施專門保護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明確要求,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要對地理標志進行保護。1999年8月17日,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標志著有中國特色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的初步確立。
2000年1月31日,紹興酒成為中國第一個受到保護的地理標志產品,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產品。
2005年6月,質檢總局在總結、吸納原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和《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的基礎上,制定發布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這個規定的制定、發布和施行標志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在中國的進一步完善。地理標志專門保護制度正在成為中國保護地理標志知識產權,提升特色產品質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有效手段,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叄』 如何處理侵犯地理標志權行為
1、固定證據。收集自家地理標志權證書、對方侵犯地理標志權的產品、廣告,電子證據注意公正保全。
2、制止侵害。向質檢、工商等職能部門舉報,從生產、銷售環節制止其進一步侵害。
3、爭取賠償。向法院提告,要求賠償損失、公開道歉。
4、挽回名譽。強化運銷管理,擇機據實宣傳,挽回口碑損失。
『肆』 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有什麼區別
從廣義上說,原產地保護有更加嚴格的規定,而地理標志保護指的寬泛一些,規定也相對較少。
地理標志產品是指標示產品來源於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徵主要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並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它既是一個質量標志,也是一個地理標志。
原產地域產品是在國外尤其是法國、歐盟以及WTO有關原產地命名和地理標志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從本質上講,這是一項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民族 經濟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是國家名優特產品質量與信譽的保證制度。國際通行的原產地命名和地理標志制度。
『伍』 地理標志與商標權的沖突有哪些
給你一篇論文吧。
地理標志權與一般商標權之權利沖突
馬曉莉
[摘要] 我國應采商標法模式,用證明商標從積極方面使地理標志權得到行之有效的保護。同時,用《反不正當競爭法》從消極方面作為補充;對於歷史遺留的一般商標權與地理標志權的沖突,應依據照顧在先權利下的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進行個案審查,區別對待。
[關鍵詞] 地理標志 商標 沖突
知識產權權利競合是知識產權法學界近來頗為關注的話題,作為其子權利的地理標志權與商標權關系之探討仍有待深入。本文擬針對日益突出的地理標志權與商標權的競合問題管抒己見,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地理標志權與商標權概念之界定
(一)地理標志與商標
根據TRIPS,地理標志「系指下列標志:其表示出某商品來源於某成員地域內,或來源於該地域中的某地區或某地方,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徵,主要與該地理來源相關聯。」[1]它具有兩個特徵:(1)真實性。地理標志必須是一個國家、地區或地方的實名,而不是虛假的、臆造的;(2)關聯性。地理標志並非單純的地理概念,它必須與特定產品的質量、聲譽和其他特徵相聯系。
值得注意的是,地理標志不同於原產地名稱。原產地名稱僅指名稱,而地理標志除指名稱外,還可以以符號、標記形式表現,例如,用艾菲爾鐵塔表示巴黎,用天安門表示北京等。
商標可分為一般商標和證明商標。一般商標是指一個企業用來區別另一個企業的商品和服務項目的標志,此種商標完全具備商標的一般特徵[2]。其中,最為本質的是一般商標具有顯著性,使之與他人的同種類商品或類似商品的商標相區別。證明商標是指由對某種商品或者服務具有監測和監督能力的組織所控制,而由其以外的人使用在商品或服務上用以證明該商品或服務的原產地、原料、製造方法、質量、精確度或其他特定品質的商品商標和服務商標。
(二)地理標志權與商標權
地理標志權是指某一地域內特定商品生產者對其地理標志所享有的專有性權利。商標權是指商標注冊人享有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通過使用和轉讓,尤其是許可他人使用可以獲取經濟利益。商標權也可分為一般商標權與證明商標權。對於證明商標權的主體,筆者以為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控制某種商品或服務的具有監督能力的組織;另一方面是該組織以外的使用該證明商標的主體。本文以下論述側重於後一方面。
(三)地理標志權的保護模式
地理標志與商標都是商業標志,在功能方面具有許多共同點,這正如學者所言:「地理標志與商標在本質上都是一種識別性標記,基本功能都是用來區別商品的來源。因此,現代商標往往拓寬了商標的保護種類,將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納入其保護之列。」[3]而以專門法來保護地理標志,「將會使商標和原產地注冊登記機關分離,因而造成注冊審查工作的重復和資源浪費。如在確定商品類別和與在先權利是否沖突的檢索等方面均會造成不便」[4]。因此,在國外,除法國在農業部成立有專門負責原產地名稱的注冊和保護機構外,英、美、加、澳、德、日等大多數國家也通過《商標法》,以證明商標的形式來保護地理標志,這已成為國際慣例。經過近10年的努力,我國也已初步形成了以證明商標保護地理標志的格局。2002年修改後的《商標法》在國家法律層面確認以證明商標保護地理標志。所以,我國應尊重傳統,順應潮流,整合地理標志權與證明商標權,用證明商標保護地理標志,充分發揮現有的商標法律制度的作用,以節約法律資源。這也完全符合TRIPS協議的要求。
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隨著地理標志保護的新發展,權利主體保護自己權利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而由於法律的穩定性和滯後性,使得《商標法》的相關規定難以充分保護地理標志,這可求助於《反不正當競爭法》。因為《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在共同的目標——維護企業、個人對其地理標志的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維護健康的經濟關系特別是公平的競爭關系的激勵下,在共同的原則——誠實信用和利益平衡原則的指導下,分別以不同的機制、不同的切入角度、不同的發展方式出現,針對相同的客體——地理標志產生交易活動,所以,這兩套制度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拋開其中任何一項制度,地理標志的保護機制都是不完善的,權利人只有綜合運用這兩項法律制度,才能充分保護其自身的利益。
二、地理標志權與一般商標權沖突之表現形式及原因
(一)地理標志權與一般商標權沖突之表現形式
1.在先注冊的商標權與在後由商品檢驗檢疫局授予的地理標志權的沖突。即某民事主體已經獲得了以地理名稱的文字或代表圖形或其組合為構成要素的商標。而後,國家質檢總局又受理了該地產品的地理標志保護申請,從而產生兩權論爭。
例如,2002年2月25日,「東阿阿膠」被認定為原產地保護標記(地理標志),並據此予以保護。就在有關公告發布不到一個月里,東阿阿膠集團對此提出異議,理由是該公告侵犯了東阿阿膠集團對注冊商標「東阿阿膠」依法享有的權利[5]。
2.一般商標權與地理標志權(證明商標權)的沖突。我國《商標法》只禁止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作為商標注冊,而不禁止縣級行政區劃以下的地名注冊為商標,這樣的規定顯然使縣級以下行政區劃的地名可被獨占使用。
例如,西湖龍井茶的主要產地——梅家烏,作為一個村,就可以被注冊為商標。這必然損害產地內相關商品生產經營者的利益,並使梅家烏這一龍井茶的傳統產地造成巨大損失。而且若被產地外的單位或個人注冊,以及注冊人允許產地外的市場主體使用,就會混淆商品來源,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6]。
3.期待地理標志權與在先注冊商標權的沖突。即某一區域的眾主體認為某一商品其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徵主要取決於該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人文背景等因素,主張應由眾主體統一享有地理標志權,而此地理標志已先由他人注冊為商標而產生沖突。
例如,金華火腿是金華的傳統名特產品,千百年來金華火腿的生產地域一直限制在舊金山府屬八縣,成為金華的代名詞。但是「金華火腿」卻被注冊為商標,輾轉由不屬於金華地區的省食品公司持有,每年從金華所屬縣市的各火腿廠收取近百萬元的商標使用費,外地廠家只要繳納商標使用費也可生產金華火腿。金華人認為自己的傳統名特產品和商標為人所控,與省食品公司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論爭,主張行使自己的地理標志權。
(二)地理標志權與一般商標權沖突之原因
1.基礎原因:同屬識別性標志權。作為知識產權子權利的地理標志權與商標權均是一種識別性標志權利,其客體地理標志和商標都是用於產品或服務之上的標記、符號,對消費者起著廣告宣傳的作用,在視覺效果上容易產生混淆。這使得各市場主體對自己的地理標志、商標極為重視,欲最大程度地使之能分別實現標示產品品質,區別產品來源的功能。
2.內在驅動:蘊含巨大經濟利益。地理標志與商標所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喚醒了人們的知識產權意識,使曾經潛在的沖突凸顯出來。某一區域的特定商品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淀,獲得了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可,使其本身就具有了經濟價值。而企業在注冊商標時,又會努力尋找一種既具內蘊價值又含外生價值的商標,於是,延續至今的代表著特定品質的地名則成為商標法修訂前的一個極優選擇。
3.歷史遺留:法律改前許而改後禁。我國1982年頒布的《商標法》並未禁止地名商標,因此,許多符合地理標志特點的地名被注冊為商標。1993年修改後的《商標法》則明確規定:「縣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或者公眾知曉的外國地名不得作為商標,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義的除外;已經注冊的使用地名繼續有效。」這樣,在1982年至1993年間的地名商標就得以存留,以致相互產生沖突。
三、地理標志權與一般商標權沖突解決之嘗試
分析地理標志權與一般商標權沖突的各種原因,可以知道,基礎原因是地理標志成為地理標志所必需的,是不可更改的;歷史遺留是歷史的原因,以後不會再發生。因此,要解決地理標志權與一般商標權的沖突,只能從兩者的內在驅動原因切入,通過國家調控確定利益之所向。此外,要解決此問題,還應根據某種價值取向,確定一個基本原則。筆者認為,一個可能的合理的價值取向應是照顧在先權利下的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
我們應尊重國家法律所賦予企業的以地理名稱命名的一般商標權,照顧在先權利,不能因之與地理標志權相沖突而將之一概否定,成為地理標志權的犧牲品。同時,也不能聽憑那些沒有得到很好保護和利用的此類商標苟延殘喘,而應秉承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比較商標所生之增值與其外部性,以確定到底應優先保護哪一種權利。具體如下圖所示:
如圖所示,「a0」表示在國家法律未賦予企業或地域內的眾主體以一般商標權和地理標志權時,地域內某種商品因其所在的特定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人文因素而具有較高品質,從而自發地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並廣為傳播。地域內的眾主體通過對其所產的該特定商品標注原產地名,消費者識記原產地,而自發地受益於其產地的信譽值。「a1」表示在「a0」所代之產地信譽變化過程中的某點(p),個別企業搭了一個便車,將該地理標志注冊為自己的商標,這相當於踩在地域內眾人的肩膀上,繼續利用並創生該地理標志的無形資產。這樣,就會產生如下問題,企業注冊該商標之後,並非只使自己受益,還要產生外部性,這個外部性就是使地域內其他眾主體的利益受影響。以金華火腿為例,一方面,省食品公司取得「金華火腿」注冊商標,其他金華人在其生產的火腿上標注金華火腿的權利就受到限制。他們不能將「金華火腿」作為商標使用,也不能隨便在包裝上標注「金華火腿」,因為這容易引起所謂的消費者的混淆,有不正當競爭之嫌。這時,他們只能在商品的產地欄註明產地金華,而且還得符合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消費者在認牌購物時,一般會首先關注商品的商標,一看商標是「金華火腿」,第一反應往往為這就是產在金華地區的那種質量較好的火腿,於是就購買了。而很少會有消費者先不看商標去找那字體較小,相對並不顯眼的產地:浙江金華。除非是在沒有標注「金華火腿」的火腿中選擇時,才有可能依據產地來判別。這樣,就使原來的a0變成了a2。
再來計算一下社會總價值的變化情況。設y(社會總價值的變化)=一般商標所增之值-地域內主體所減之值。具體到圖示,即是y=y1y0-y0y2。此處,y1y0、y0y2為向量,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y可能大於零,也可能小於零。若大於零,則表示社會總價值增加了;反之,則表示社會總價值減少了。根據先前我們確定的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在社會總價值增加時,應允許一般注冊商標繼續存在;在社會總價值減少時,應注銷一般商標,代之以證明商標保護地域內眾主體的利益。當然,對於允許繼續存在的一般商標,在每次續展時,主管部門都應重新考查y的情況,以便正確審時度勢,作出科學合理的決定。此外,對於那些已經產生第二含義的商標,就可以不必再審查了,因為此時原本缺乏顯著性的地理標記,通過連續使用已成為消費者藉以判明商品來源的標志,從而具備了顯著性。
[參考文獻]
[1]鄭成思.WTO知識產權協議逐條講解[Z].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88.
[2]陶希晉.中國民法學•知識產權法[Z].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557.
[3]吳漢東.無形財產權制度研究[Z].法律出版社,2001:481.
[4]張今.知識產權新視野[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281.
[5]岳善勇.原產地保護起異議——東阿阿膠集團為自家商標討說法[N].知識產權報,2002-04-17.
[6]周燕.完善我國產地標志保護法律制度的思考[J].南開學報,2001,(6).
『陸』 侵犯地理標志權將承擔民事責任和
侵犯地理標志權的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該法第21條規定:經營者偽造或者冒用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處罰;經營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銷售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地理標志權,是指原產地內符合特定條件的商品生產者對地理標志所擁有的權力。所謂符合特定條件,是指 生產者生產的商品具有特定品質,且該特定品質是由原產地的地理環境所控制的。地理標志權的內容主要包 括使用權與禁止權,即權利人自己使用和禁止他人使用地理標志的權利。
『柒』 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規定
地理標志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於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准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
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取決於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准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並進行地域專利保護。
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包括:一是來自本地區的種植、養殖產品;二是原材料來自本地區,並在本地區按照特定工藝生產和加工的產品。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明確要求,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要對地理標志進行保護。1999年8月17日,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標志著有中國特色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的初步確立。
2000年1月31日,紹興酒成為中國第一個受到保護的地理標志產品,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產品。
2005年6月,質檢總局在總結、吸納原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和《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的基礎上,制定發布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這個規定的制定、發布和施行標志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在中國的進一步完善。
地理標志專門保護制度正在成為中國保護地理標志知識產權,提升特色產品質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有效手段,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捌』 如何解決商標權與地理標志權沖突
在先注冊的普通商標權與在後地理標志權的沖突由於歷史原因和客觀不可改變的因素,造成在先注冊的普通商標權與在後地理標志權的沖突在我國比較普遍,一企業主體先前依照我國《商標法》相關規定,依法登記注冊成為普通商標,享有了商標專有權,只是此商標上含有相關地域的特色產品名稱字樣。後來,隨著我國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工作的逐步開展,相關地域的另外一些生產相同產品的企業也向當地質監部門申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並最終得到國家質檢總局的批准,獲得了地理標志權。此時,兩個不同主體同時享有同一地理標志權,而且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都受到法律的保護,金華火腿案是這一權利沖突的典型代表。浙江火腿是浙江金華地區的傳統名特產品,原告浙江省食品公司於1982年獲得「金華火腿」商標,2002年8月金華市向國家質檢總局申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並得到批准,形成了「金華火腿」商標和「金華火腿」地理標志產品兩種權利並存的狀況。浙江省食品公司於2003年將一家使用地理標志的企業告上法庭,控告該公司侵犯了「金華火腿」注冊商標專用權。最終,法院按照依法同等保護原則、尊重歷史和權利義務平衡原則、誠實信用三原則,認為原告注冊商標專用權受法律保護,但是原告無權禁止他人正當使用,該案以允許商標和地理標志並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