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院如何認定教育機構對學生課堂外傷害事故的責任承擔
法律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2.《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第二條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後果的事故的處理,適用本辦法。
第十一條學校安排學生參加活動,因提供場地、設備、交通工具、食品及其他消費與服務的經營者,或者學校以外的活動組織者的過錯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有過錯的當事人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十三條下列情形下發生的造成學生人身損害後果的事故,學校行為並無不當的,不承擔事故責任;事故責任應當按有關法律法規或者其他有關規定認定:
(一)在學生自行上學、放學、返校、離校途中發生的;
(二)在學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離校期間發生的;
(三)在放學後、節假日或者假期等學校工作時間以外,學生自行滯留學校或者自行到校發生的;
(四)其他在學校管理職責范圍外發生的。
法信 · 相關案例
1.學生在校期間被第三人帶出校外導致其遭受侵害,教育機構未盡到相應職責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李玉平訴張貽霞等教育機構責任糾紛案
本案要旨:教育機構在明知加害人與受害人存在糾紛情況下,放任加害人在上課時將受害人帶出校門導致受害人遭受侵害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案號:(2011)沅民一初字第78號
審理法院:湖南省沅陵縣人民法院
來源:《案例導讀-侵權責任法及配套規定適用與解析》,林敏主編,法律出版社2015年出版
2.校車接送中幼兒園在家長到達前對學生脫離管護致學生發生交通事故受到傷害,應當承擔相應補充賠償責任——白某某與魏文生、許文山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和教育機構責任糾紛案
本案要旨:幼兒園學生在校車接送的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受到傷害的,應由交通事故的肇事方和有過錯的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在學生家長未到學生跟前時對學生脫離管護,應認定幼兒園未盡管理職責,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承擔相應補充賠償責任。
案號:(2013)唐民一初字第124號
審理法院:河南省唐河縣人民法院
來源:《法信精選案例》
3.學校對學生的管理、保護義務不僅限於上課期間,而應及於學生的整個在校期間——登封市商埠街小學與馮浩龍、王楷、牛建森、王少敏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
B. 什麼是教育機構的義務
教育機構責任在《侵權責任法》上屬於特殊主體責任。這種責任在審判實踐中曾經被解釋為監護責任的部分變更。近年來隨著審判實踐的發展和研究的深人,逐步將教育機構責仟理解為教育、管理和保護義務,這種認識被《侵權責任法》所採納。 針對受害人行為能力的不同和造成損害的不同原因,《侵權責任法》設置了教育機構不同的責任歸責原則和責任方式;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教育機構的責任適用過錯推定歸責原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校、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的人身損害,是由第三人的行為造成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教育機構在其未盡到管理職責的過錯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
C. 小學生可能遇到的侵權行為
目前,中小學校園侵權案件頻繁發生,學校與家長經常爭執不斷。未成年學生是社會上的一個特殊群體,所以我們應該從法律視角探析學生受傷害事故的法律構成及其責任認定,充分的利用法律手段妥善處理學生受傷害事故,減少學生受到傷害後對學校教育秩序的負面影響,以及切實維護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本文中,筆者將《侵權責任法》第38條至第40條規定的侵權行為,稱為「中小學校園侵權」。校園侵權就是學校作為侵權人(或者侵權人之一)以及校園作為侵權行為主要發生場所而命名的一類侵權事實。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8條至第40條有關規定,概括出中小學校園侵權的概念、性質。中小學校園侵權指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在校學生在學校、幼兒園和其他教育機構對未成年學生負有教育和管理職責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因學校未盡到教育和管理職責而致使未成年學生遭受來自學校或其他第三人的人身損害。
對於中小學校園侵權責任的性質,涉及到了學校與未成年學生之間的關系。本文中列舉了當今存在的幾種觀點,又通過對這些觀點的分析,得出了中小學校與未成年學生之間是法定的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說。
第二部分根據侵權責任法中的有關規定,校園侵權事件中根據學生年齡大小,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應該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第三部分是中小學校園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結合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本文中小學生受傷害事實的存在、過錯、及因果關系這三方面論述。一般侵權行為中的侵權行為在校園侵權中筆者認為可以與過錯一塊進行判斷,判斷一個行為是否存在過錯的同時就可以判斷校園侵權的行為是否存在。
第四部分從校園侵權中舉證責任的承擔以及校園侵權中學校民事責任的免除兩個方面論述了有關學校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在一般民事訴訟中,「誰主張,誰舉證」,在校園侵權中根據歸責原則的不同,舉證責任的承擔也是不同的。受害學生如果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那麼舉證責任應由校方承擔;如果受害學生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那麼舉證責任應由受害學生自己承擔。
第五部分筆者從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保險制度、合理利用協商解決制度以及提高教師素質等四方面提出了建議。
D. 教育機構責任糾紛屬於侵權糾紛嗎
如果在教育機構受傷的屬於侵權糾紛,如果因勞動工資等問題糾紛不屬於。
E. 侵權責任法中關於「教育機構傷害責任」是怎麼規定的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F. 侵權責任法中關於「教育機構傷害責任」是怎麼規定的
在《侵權責任法》第38-40條有規定。從管理責任角度不包括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
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G. 對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教育機構中受到侵權,教育機構承擔過錯致致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
您好!教育機構承擔的是過錯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專兒園、學校或者其屬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H. 什麼是教育機構責任糾紛
教育復機構責任在《侵權責任法制》上屬於特殊主體責任。這種責任在審判實踐中曾經被解釋為監護責任的部分變更。近年來隨著審判實踐的發展和研究的深人,逐步將教育機構責仟理解為教育、管理和保護義務,這種認識被《侵權責任法》所採納。 針對受害人行為能力的不同和造成損害的不同原因,《侵權責任法》設置了教育機構不同的責任歸責原則和責任方式;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教育機構的責任適用過錯推定歸責原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校、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的人身損害,是由第三人的行為造成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教育機構在其未盡到管理職責的過錯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