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幫我介紹一下專利法中不視為侵權的善意取得的幾種情形
專利侵權沒有善意取得制度。
不視為侵權的行為
主要是《專利法》第63條的規定,有四種行為:
(一) 權利用盡
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行為,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這樣規定的原因在於,專利權人在經自己同意合法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售出後,其專利權已經實現,權利人不應該再就同一產品重復獲利,同時,這也有利於專利產品的流通與利用。
(二) 先用權
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做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行為,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這是因為,我國實行「先申請原則」,可能在專利權人提出專利申請以前,已經有人研究開發出相同的發明創造,並且已經開始實施或准備實施,這種情況下,如果在授予專利權後禁止先用者繼續實施其發明創造,顯然有失公平。
(三) 臨時過境
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依互惠條約,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行為,不視為侵犯專利權。這種臨時過境由於時間上的短暫性,可以認為不妨礙專利權人壟斷利益的行使。
(四) 專為科學研究與實驗而使用
這里的使用是指專門針對專利產品或專利方法本身進行的科學研究或實驗,而不是指在科學研究實驗其他課題時使用專利產品或方法。這一例外規定是為了鼓勵科學研究與實驗,促進科技進步。
你說的那個是指買入人從正規合法渠道獲得產品,然後出售,如果該產品侵權,買入人只要披露其上家,即可免除賠償,但是仍舊構成侵權。例子可以是超市從廠家進貨,譬如從春蘭集團買入100台空調出售,後有人起訴春蘭空調侵權,將該超市作為共同被告,超市只要出具當時與春蘭簽署的買賣合同,購貨發票等憑證,就可以免除賠償責任,但是法院還是判超市侵權。呵呵
不知理解了沒有,沒有的話,到我的網路空間里跟我聯系!
㈡ 我國專利法中有哪些不被視為侵權行為的例
您好,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1)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2)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3)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4) 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上述第一項的規定體現了權利一次用盡原則,這也是國際上的通行作法。只要專利權人或被許可人製造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他人對該產品的銷售、使用等行為就不會再構成侵權,原因是專利權人或被許可人已從第一次的銷售產品中獲得了利益,如果允許專利權人或被許可人對售出的產品再行使權利,就會影響他人對該產品的合法處置,同時也不利於經濟秩序的穩定。上述第二項是對先用權的規定,即如果行為人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那麼行為人具有先用權,他在原有范圍內實施該專利的行為就不為侵權行為。但須注意的是行為人不能超出原有范圍實施該專利,否則他仍然會構成侵權。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在2000年8月25日修改專利法之前,第二款規定的行為也可叫作「善意侵權」,但按當時的規定,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是不視為專利侵權的,這種對「善意侵權」者網開一面的作法雖然較符合專利法實施初期的我國國情,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發現越來越多的惡意侵權人利用該規定逃避侵權責任,嚴重地損害了專利權人的權利,因此在本次專利法修改時遂作了上述修改。這樣修改對合法善意的使用或銷售人仍然會網開一面,即如果他提供了產品的合法來源,他就不會承擔賠償責任。但應當注意的是,其只是不承擔賠償責任,而仍應承擔立即停止侵權的法律責任。但如果對於拒不提供產品來源的惡意侵權人來說,他不但要承擔侵權責任,而且要承擔賠償責任,因此這種修改加強了對專利權人的保護。15221213
㈢ 哪些是專利法規定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
有合法專利合格資格證、專利許可證、專利批准資格申請手續等這些屬於不侵犯專利權利的行為。
還有,你申請的專利不同別人的專利名稱相同、專利許可號相同這些也示為不侵犯別人專利的行為。
㈣ 專利法的問題。專利法第70條怎麼理解其中的合法來源指什麼能舉個例子嗎什麼情況下不侵權,什麼情
大律師網 根據專利法:第七十條 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專未經專利屬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能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釋義】本條是關於非惡意的專利侵權行為不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
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並能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行為,本屬於侵權行為,但考慮到這
種行為屬於非惡意行為,故規定不承擔「賠償責任」。依照本條規定,不承擔賠償責任的侵權人,應當能夠證明:第一,本人確實不知道自己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
售的產品是專利侵權產品;第二,該產品有合法來源。應當注意的是,本條規定的情形,仍屬於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法律上只是因其善意行為而免予承擔賠償責任。此時侵權人應當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否則就構成故意侵權,應當依法承擔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責任。
㈤ 懸賞:簡述專利法規定的不視為專利權侵權的情況
構成專利侵權的實質要件,也就是技術條件,實質實施行為是否屬於專利的保護范圍。如果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屬於專利權的保護范圍,那麼該行為人就構成了專利侵權。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1)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全部相同,則構成侵權;2)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多於專利的技術特徵,也構成侵權;3)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有相同的,有相異的,但是,相異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是等效的,仍構成侵權;否則,不構成侵權。這里技術特徵等效,是指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你那能夠推斷出某兩種技術特徵彼此替換後,所產生的效果相同。
專利法》第六十三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一)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
(二)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三)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
(四)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
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㈥ 《專利法》規定不屬於專利侵權的情形有哪些
專利權是一種壟復斷權,具有制排他性,通常未經專利權人同意的專利實施行為,均構成侵權行為,但為平衡專利權人與專利技術使用者、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專利法》列舉了若干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具體包括如下情形: (1)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由專利權人或者經其許可的單位、個人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該產品,即所謂的「專利權窮竭原則」; (2)先用權人的實施行為,即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3)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此所謂「臨時過境」; (4)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 (5)為提供行政審批所需要的信息,製造、使用、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以及專門為其製造、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