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派出所可以管民事糾紛嗎
財產類民事糾紛公安一般不予受理,如出現因民事糾紛產生斗毆等情節,公安局內應對糾紛中的容肇事方或過錯方視情節給予相應的治安處罰:凡持械傷人或故意損壞財物者,應視情必須給予治安拘留或治安罰款的處罰;糾紛雙方均有錯且又均符合治安處罰條件的,必須視情分別給予處罰。治安處罰不影響對民事賠償的調解。民事糾紛案件的調解處理,應製作書面「調解協議書」,交由當事人雙方簽字生效。「調解協議書」應存檔備查。對不服公安派出所調解意見的,應勸導雙方到人民法院提請民事訴訟。民事糾紛的處理方式:1、協商。2、調解。由第三方介入促使爭議各方相互諒解和讓步,最終化解矛盾。3、仲裁。將糾紛提交仲裁機構,由其居中裁決的糾紛解決機制。仲裁一裁終局制,一方不履行仲裁裁決,對方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4、訴訟。一方向法院提出請求,由法院裁決糾紛的制度。訴訟是最終、最權威的糾紛解決機制,是當事人保護權利的最後屏障。
⑵ 民事糾紛是否可以選擇報警處理
民事糾紛是可以選擇報警處理的,有困難找警察。
⑶ 民事糾紛怎麼處理
民事糾紛有四種解決途徑:和解、調解(訴訟外調解)、仲裁、訴訟。
需要明確的是此專處的調解是指訴訟外的屬調解而不是法院調解,而法院的調解屬於訴訟途徑。
【法律依據】
《民法總則》第十條,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⑷ 哪些民事糾紛可以仲裁解決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民事糾紛可以通過相應的仲裁機構仲裁:
1.合同糾紛和其他財內產權益糾紛,容可以通過各級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2.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可以通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3.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如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發生的糾紛;
因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流轉發生的糾紛;因收回、調整承包地發生的糾紛;因確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生的糾紛;因侵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生的糾紛可以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⑸ 民事糾紛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解決
民事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很多種,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和解。即當事人自行協商解決。當事人是民事糾紛的主體,他們對爭議的事項享有充分的處分權能。是否行使處分權能、何時行使處分權能以及以何種方式行使處分權能概由當事人自行決定。
(二)調解。糾紛當事人之外的第三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規范(習慣、道德、法律等規范),在糾紛主體之間溝通信息,擺事實明道理,促成糾紛主體相互諒解、妥協,從而達成最終解決糾紛的合意。
(三)仲裁。所謂仲裁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在民事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參與下,依法對民事糾紛居中審理並製作一定法律文書平息沖突的方法。仲裁屬民間性質。仲裁的基礎是當事人的合意。也就是說,提交仲裁必須以雙方當事人同意為前提,否則,仲裁程序不能啟動。在通常情形下,仲裁庭成員也由當事人選任。仲裁的最大特點是快速、簡便。隨著國家法制的日益健全,仲裁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五)訴訟。民事訴訟即老百姓所講的「打民事官司」。相對於人民調解、當事人自我平息、單位(或部門、社區)處理和仲裁機制而言,民事訴訟是典型的公力救濟形式。這種公力救濟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特殊的法律強制性。民事訴訟還是國家處理民事糾紛的最有效也是最後的手段。因此,國家往往要對訴訟的主體、程序、制度等做出嚴格的規定。
⑹ 民事糾紛怎麼處理
第一、協商。很多民事糾紛都可以通過協商解決。比如質量不合格,有缺陷,我們可以要求商家跟換產品。協商的時候,我們可以多找一些證據,提高談判籌碼,可以更好的維護自身的利益。
第二、調解。出現了民事糾紛,可以找一個比較有權威的第三方進行調解。第三方是一個比較公正的、不偏不倚的一方。由第三方出面,跟能化解雙方的矛盾,達到雙方都滿意的效果。比如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都可以起到調節的作用。但這種第三方達成的調解不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仲裁。出現了民事糾紛可以要求仲裁機構進行仲裁。仲裁主要針對的是一些經濟糾紛的案件,對於婚姻家庭繼承糾紛就不能申請仲裁。申請仲裁的條件比較嚴格,採取的是一裁終局的模式,即經過仲裁之後就不能再次仲裁或是提起訴訟。
第四、訴訟。訴訟是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最後一道防線。訴訟具有權威性,經過法院審判並生效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由於當事人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更多的人希望尋求法院的幫助來解決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