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一般賠償多少
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傷殘賠償金等各項費用,要根據受傷的具體情況賠償。
勞務者受害責任,是指個人之間存在勞務關系的前提下,提供勞務者因勞務活動而受到傷害,在提供勞務者向接受勞務一方主張損害賠償時,由雙方根據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㈡ 提供勞務者受害中雇員有重大過錯應該承擔什麼責任
可以減輕僱主的責任,僱主賠償減少
㈢ "提供勞務者受傷責任糾紛"的案由還適用嗎
勞務者受害責任,是指個人之間存在勞務關系的前提下,提供勞務者因勞務活動而受到傷害,在提供勞務者向接受勞務一方主張損害賠償時,由雙方根據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㈣ 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怎麼劃分
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五條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㈤ 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過錯程度如何認定
不要這么概念化提問,這不是為了寫論文吧!咨詢責任問題,必須詳細說明事故的經過以及相關信息,如此別人才能判斷而不至於誤導你。
㈥ 提供勞務受害者責任糾紛發包人要不要承擔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十三條 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專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屬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
第十四條 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支付超出自己賠償數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
第三十五條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㈦ 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案件中的重大過失怎樣認定
1、在我國民訴採取過錯原則2、在刑訴由於被害人過錯出現犯罪,在量刑事肯定會考慮3、但是這個不是法定情節
㈧ 我和別人因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打官司提供勞務者不能舉證我有任何過錯,而我卻能舉證提供勞務者三條重
我是畢節趙律師,如果不服的可以申請再審
㈨ 法律問題,勞務關系中提供勞務的一方受到損害,誰負責賠償,盡量列舉法條
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
第九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第十條 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9)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過錯擴展閱讀:
目前在社會實踐中,大量存在著個人之間提供與接受勞務的行為,而個人之間勞務關系普遍存在著設施不健全、安全保障措施較少、提供勞務者對安全勞動的意識較差、接受勞務者疏於管理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個人之間勞務關系爭議案件的高發。
本文以一起提供勞務者受害案件為例,試分析侵權責任法實施後因法律規則的變化對提供勞務受害案件責任分擔產生的影響。
甲與丙、丁共同為戊裝修房屋,裝修工程於某日晚7時完工後,戊在家中設宴招待甲、丙、丁三人。甲飲酒後,於當晚9時騎兩輪摩托車與一電動車相撞,電動車肇事後逃逸,無法查找。甲被送往醫院住院12日後,因搶救無效死亡。甲妻乙起訴到法院,訴稱甲受雇於丙為戊裝修房屋,請求法院判決丙、戊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種觀點認為,甲因過錯對損害發生承擔70%的責任,丙因僱傭關系承擔20%的責任,戊因未盡合理照顧義務致甲飲酒後駕車承擔10%的責任。
第二種觀點認同甲、丙的責任承擔,但認為戊承擔10%的責任於法無據,甲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自行承擔酒後駕車的風險。
法律關系的認定
案例中,甲與丙、甲與戊、丙與戊之間法律關系的認定是適用法律的前提。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後,法律關系認定中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使用人責任理論」取代了「僱用人責任理論」。當然,這一變化也與司法實踐的需要密切相關。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一條的規則適用以存在僱用關系為前提,如不存在僱用關系,則駁回原告之訴訟請求。這使得一些難以證明僱用關系的原告在實踐中無法獲得司法救濟。
而侵權責任法實施後,在適用法律規則進行裁判時,只需要確定使用人即可,並不需要原告證明與被告之間存在僱用關系,實際上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的適用范圍有所擴張。
關於使用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認定:
第一,是否提供了勞務;
第二,接受勞務一方是否因為提供勞務而受有利益;
第三,提供勞務者是否接受了指示、控制、管理或者監督;第四,提供勞務是否違反接受勞務一方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
在司法實踐中,使用人的確定是一個難點。在很多情況下,所謂的使用人作為組織者自己也參與勞動,而且僅僅是比別人多拿一些工資,此時,究竟如何認定使用人頗為令人頭疼。
案例中,丙作為提供勞務的組織者,而戊作為房主最終支付了報酬,從上述關於使用人的認定標准來看,筆者認為,丙作為使用人更為合理。
戊雖然是報酬的最終支付者,而且從表面上看也是裝修工程的最終受益人,但其對丙卻不存在指示、控制、管理或者監督,其所獲得的利益是丙所交付的勞動成果,而並非直接享有甲提供勞務的工作成果。
因此,甲、戊之間並不存在著直接的法律關系,其二者表面上看似聯系頗為緊密的原因是,丙、戊之間存在的承攬法律關系,而戊因為丙交付甲參與勞動的工作成果而受有利益,但其受有利益的原因是丙、戊之間的承攬法律關系。因此,應當認定為甲、丙之間存在勞務合同關系,丙、戊之間存在承攬合同關系。
㈩ 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和提供勞務者致害責任糾紛有什麼區別
這兩個責任糾紛最大的不同是歸責原則不同:前者是過錯責任原則,後者是無過錯責任原則。當然具體適用起來還得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