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險代位求償的成立條件
《保險法》第45條是保險人代位權的法律依據。保險代位的理論依據通常解釋為:1不能讓被保險人因投保而取得額外的利益;2不能讓有過錯的第三者逃避他在法律上的賠償責任。
保險人行使保險代位權必須符合的條件大致有三項條件說和四項條件說兩種,三條件:(一)、被保險人因保險事故對第三人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前提條件。(二)、保險人對被保險人已給付保險金,實質條件。(三)、代位求償權的金額以給付的保險金額為限,額度條件⒃,四項條件是在三條件的第一項分出一項,即屬於保險合同所規定的保險責任事故范圍。
代位求償權行使的實質條件和額度條件容易理解,訴訟中引起爭議的往往是保險代位求償行使的前提條件:被保險人因保險事故對第三人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保險教科書和學者文章介紹此條件時有不同的表述,收集有以下幾種:1保險事故的發生與第三人的過錯行為須有因果關系,2保險事故的發生須由第三者的行為所致,3根據法律或合同的規定,該第三人對保險標的的損失應負賠償責任,4第三人的行為或由第三人的行為導致的危險事故,5對有過錯的第三者享有代位求償權。從以上表述看,有明示以過錯為條件的,有含糊不明的,有以應負賠償責任的結果而論的。
侵權行為與合同違約行為導致保險標的損害的兩大原因中,認定侵權以行為人過錯為歸責原則,不存在爭議。因此上述不同表述的本質區別在於合同違約中是否以第三人的過錯為條件。第三人因與被保險人合同違約行為導致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行使保險代位權是否以第三人存在過錯為條件。訴訟上的意義在於正確界定舉證責任,即保險人代位合同違約之訴時,是否應證明被告存在過錯。
2. 保險代位求償權糾紛中能否將責任人投保的保險公司列為第三人或者是被告
代位求償權也稱代位追償權,是指財產保險中保險人賠償被保險人的損失後,可以取得在其賠付保險金的限度內,要求被保險人轉讓其對造成損失的第三人享有追償的權利。在財產保險中,當保險標的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而該項損失應當由第三人負賠償責任時,投保人既可以要求該第三人即責任人賠償,也可以要求保險人賠償,如果投保人選擇了後者,保險人承擔了保險金賠付責任,便取得了對第三人即責任人的追償權利。
代位求償權是由保險法的基本原則損失補償原則派生出來的。當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保險標的損害而引起保險事故時,被保險人一方面因保險事故的發生而取得對保險人的保險賠償請求權,另一方面又作為第三人行為的受害者而取得對第三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為貫徹損失補償原則,被保險人若行使保險賠償請求權就必須將其對第三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讓渡給保險人代位行使。
《保險法》第六十條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
前款規定的保險事故發生後,被保險人已經從第三者取得損害賠償的,保險人賠償保險金時,可以相應扣減被保險人從第三者已取得的賠償金額。
保險人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行使代位請求賠償的權利,不影響被保險人就未取得賠償的部分向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3. 保險人在什麼情況下不得行使代位求償權
在法定情形下。《保險法》第62 條規定,除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或者其組成人員故意造成本法所規定的保險事故以外,保險人不得對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或者其組成人員行使代位請求賠償的權利。
旅客運輸規則
4. 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糾紛車主什麼責任
代位求償權的行使范圍限於財產保險合同,在人身保險合同中,保險人不得享有代位求償權。所以車輛損失可以申請代為賠償,而人員受傷不能享有代為追償權的。
代位賠償又稱為代位追償,是指被保險物品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由第三者責任造成的損失,保險人(保險公司)向被保險人(車主)履行損失賠償責任後,保險人(保險公司)有權在其已經賠付金額的限度內取得被保險人(車主)在該項損失中向第三責任方要求賠償的權利。保險人(保險公司)取得該項權利後,即可取代被保險人(車主)的地位向第三責任方索賠。
申請使用「代位賠償」的前提是需要車主投保交強險和商業保險(如第三者責任險、車輛損失險等),否則保險公司是不會受理申請。
申請代位賠償,車主首先需要攜帶理賠材料包括保單、行駛本、駕駛本、身份證、事故責任認定書、對方車輛信息到保險定損中心申請,之後到指定的修理廠或4S店修車,在修車時等待對方復議,一般周期為15天,復議期間會有交警聯系肇事方。修完車後車主需要墊付修理費用,之後憑發票和維修清單到保險公司領取賠款,但這段期間車主需要配合保險公司和交管部門的相關工作,最後通過法律程序獲得肇事者的賠償後結案。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5. 有哪些是保險公司行使代位追償權的條件
保險公司的代位追償權作為保險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保險公司代理被保險人向第三者行使請求賠償的權力。是指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之日起,有權把自己置於被保險人的地位,獲得被保險人有關該項損失的一切權利和補償。保險人可以用被保險人的名義向第三者直接索賠或提起索賠訴訟,保險人的這種行為,就稱為代位追償;其所享有的權利,稱為「代位追償權」。
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是指保險公司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墊付人身傷亡損失等責任後,同時取得了對事故責任人的代位追償權,但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須滿足以下條件:
1、被保險人因保險事故對第三人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被保險人因保險事故對第三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就是保險人所代位行使的實體權利,因此被保險人享有相應請求權是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不可或缺的條件。
2、保險人對被保險人已給付保險金。
根據法律規定,被保險人對第三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只能在保險人支付保險賠償金後才轉移給保險人,保險代位求償權的權利主體是保險人,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是保險人取得代位求償權的對價,如果保險人尚未支付這個對價,則不得享有保險代位求償權。
3、僅限於法定的四種情形,即駕駛人未取得駕駛資格或者醉酒的;被保險機動車被盜搶期間肇事的;被保險人故意製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4、代位求償權的金額以給付的賠償金額為限。
保險人只能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即保險人的保險代位求償權僅限於保險賠償金額范圍。
延伸閱讀:
保險公司是否賠償誤工費
在我國設立保險公司應當具備哪些條件
發生交通事故如何向保險公司理賠,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6. 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的條件是什麼,內容有哪些
代位求償權條件
1、侵權行為
保險標的因第三人的故意或過失而遭受財產損失,依照法律規定,該第三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因第三人的過失碰撞造成保險人承保汽車的損失而向第三人追償,即為明顯例證
2、合同責任
第三者在履行合同中違約造成保險標的損失或根據合同約定第三者應賠償對方的損失。如停車場收取保管費為車主保管車輛,因管理員疏忽而致車輛丟失,根據保管協議,停車場應承擔賠償責任
3、不當得利
指沒有合法依據而取得利益使他人遭受損失的事實,如拾得他人走失的動物
4、共同海損
保險標的因共同海損造成損失,保險人賠償被保險人上述損失後,有權向共同海損受益人代位追償
5、質量責任
當產品發生責任事故,在具體的責任人無法查清的,由產品生產者承擔責任,則由保險人賠償損失。保險人在賠付後又查明事故的實際責任人是第三人的,應向第三人求償
6、保證追償
保證及信用保險是從民法擔保制度中的保證發展而來的,它是就被保險人履約、信用等向債權人的一種擔保,在被保險人不履行債務或發生信用危機時,由保險人以支付保險金的形式履行保險合同項下被保險人的債務,由此,就產生了向被保險人追償的權利
(6)保險人代為求償權糾紛的主體資格擴展閱讀:
代位求償權成立要件
1、保險人因保險事故主對第三者享有損失賠償請求權
首先保險事故是由第三者造成的,其次根據法律或合同規定,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失負有賠償責任,被保險人對其享有賠償請求權
2、保險標的損失原因屬於保險責任范圍,即保險人負有賠償義務
如果損失發生原因屬於除外責任,那麼保險人就沒有賠償義務,也就不會產生代位求償權
3、保險人給付保險賠償金
對第三者的賠償請求權轉移的時間界限是保險人給付賠償金,並且這種轉移是基於法律規定,不需要被保險人授權或第三者同意,即只要保險人給付賠償金,請求權便自動轉移給保險人
7. 保險合同中代位求償權以誰的名義
代位求償權是保險合同賦予保險人所特有的一項權利,但是,海運和陸運的保險代位也有些不同之處。在代位求償行使的依據、代位求償方式、代位求償的請求時效、有無委付、代位求償的范圍、對《權益轉讓書》的要求等方面均有一些差異。
保險代位求償權,又稱「權益轉讓」,它是指由於第三者的過錯致使保險標的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給付了保險金後,有權獲得被保險人有關該項損失的一切權利和補償,保險人的這種行為,就稱為代位求償;其所享有的權利,稱為「代位求償權」。代位求償權是保險合同賦予保險人所特有的一項權利,是民法理論中債權人代位權在保險法律關系中的運用。代位求償權是各國保險法律、法規共同承認的債權轉移制度,保險的最終目的是使被保險人受損時能得到足夠的補償。由於補償原則的限制,被保險人所得賠償不得超過其保險利益,不能因保險關系而獲得額外利益。[1]在保險代位求償權行使完畢後,保險人依法只能享有其支付的保險賠償金範圍內的數額,超過的部分不屬於保險人所有。這些都有是保險代位在海運和陸運中的共同點。但是,仔細分析,海運和陸運的保險代位也有些不同之處。
1、代位求償行使的依據不同。《海商法》、《保險法》、《合同法》和《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海洋運輸貨物保險條款》均可調整海上運輸保險中的代位求償關系,而陸運則是依據《保險法》、《合同法》、《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和《機動車輛保險條款》等法律、法規。
2、代位求償方式不同。對於保險人是否必須以自己的的名義行使代位求償權,我國《保險法》和《海商法》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似乎以保險人自己的名義和被保險人的名義均可,但在《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中則規定得非常明確。我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94條和第95條規定: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權利時,被保險人未向造成保險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訴訟的,保險人應當以自己的名義向該第三人提起訴訟。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權利時,被保險人已經向造成保險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訴訟的,保險人可以向受理該案的法院提出變更當事人的請求,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人請求賠償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5條規定:保險人依據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95條規定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應當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以他人名義提起訴訟的,海事法院應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從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可以看出,在海運中,保險人應當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第三人請求或提起訴訟或仲裁的代位求償方式,而陸運保險代位的行使則並不是必須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第三人請求或提起訴訟或仲裁的代位求償方式,也就是說,在陸運中保險人以自己的名義或被保險人的名義均可行使代位權。
3、代位求償的范圍不同。1993年生效的《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二條規定,保險標的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是由第三人造成的,被保險人向第三人要求賠償的權利,自保險公司支付賠償之日起,相應轉移給保險公司。第二百五十四條規定,保險公司從第三人取得的賠償,超過其支付的保險賠償的,超過部分應當退還給被保險人。1995年生效的《保險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公司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從法律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陸運保險代位求償只能依據《保險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保險人只能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即保險人的保險代位求償權僅限於保險賠償金額范圍;而海運代位求償可以依據《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保險人從第三人取得的賠償超過其支付的保險賠償的,超過部分應當返還給被保險人。」即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的范圍可不受賠償金額限制,只不過當其獲得的賠償數額超過其支付的補償金額時,必須將超過部分返還給被保險人。[2]
4、代位求償的請求時效不同。《保險法》對保險給付請求權的時效作了特別規定,但對保險人行使保險代位求償權的時效未作規定。保險代位權為保險人對第三人賠償請求權。第三人造成保險標的發生損害而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被保險人以此對第三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屬於侵權之債的債權請求權的范疇,保險人的代位權雖然源於保險法的直接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但亦屬此列。因此,保險公司行使保險代位求償權的時效,應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即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生效期間為二年。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或者應當知道被侵害之日起起算。但是,《海商法》是特別法,海運保險中代位求償的請求時效需要依據《海商法》的有關規定。我國《海商法》第十三章有11個條款對時效問題做了規定,其中與海上保險代位求償密切相關的三個主要條款存在差異。《海商法》第264條規定:「根據海上保險合同,向保險人請求保險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兩年,自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算。」《海商法》第257條又規定:「就海上貨物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承運人交付或者應當交付貨物之日起計算;在時效期間內或者時效期間屆滿後,被認定為負有責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償請求的,時效期間為九十日,自追償請求人解決原賠償請求之日起或者收到受理對其本人提起訴訟的法院的起訴狀副本之日起計算。」《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一條又規定:「有關船舶碰撞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碰撞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本法第一百六十九條第三款規定的追償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當事人連帶支付損害賠償之日起計算。」可以看出,三個條款對時效的規定不同,一是兩年,二是一年,三是九十天。從法律的規定看,我國海運保險代位求償的訴訟時效比陸運保險代位求償的訴訟時效要復雜。
5、有無委付不同。所謂委付是指保險標的發生推定全損時,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將保險標的的一切權益轉移給保險人,而請求保險人按保險金額全數賠付的行為。委付是一種放棄物權的法律行為,在海上保險中經常採用。而陸運保險中則沒有委付的情形。
6、對《權益轉讓書》的要求不同。就法律規定來說,《權益轉讓書》在海事訴訟和陸運保險代位訴訟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8條規定,《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96條規定的支付保險賠償的憑證指賠償金收據、銀行支付單據或者其他支付憑證。僅有被保險人出具的權利轉讓書但不能出具實際支付證明的,不能作為保險人取得代位請求賠償權利的事實依據。由此可見,海事訴訟中《權益轉讓書》對保險人取得代位求償權不具有實際意義,也不能對保險金實際支付起到證明的證據作用,其充其量只能作為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的一種輔助證據,可有可無。但是在陸運保險代位求償訴訟中,一般認為,陸運保險代位訴訟中載明已支付保險金額與時間內容的《權益轉讓書》應具有一般的證明力,除非第三人提出異議,權益轉讓書可以具備保險金已支付的輔證作用,第三人不提出異議的,視為同意保險人已支付保險金的陳述,保險人無須另行提供實際支付憑證。
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不知道能否幫助得到您,謝謝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8. 案例:保險人應如何行使代位求償權
包景林應該使用自己的權利,不要傷害別人,也要保護自己
9. 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糾紛 車主什麼責任
代為求償權:指當保險標的遭受保險事故造成的損失,依法應由第回三者承擔賠償責任時,保答險公司自支付保險賠償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的限度內,相應地取得向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保險代位權是各國保險法基於保險利益原則,為防止被保險人獲得雙重利益而公認的一種債權移轉制度」,通常認為保險代位權其實質是民法清償代位制度在保險法領域的具體運用。
所以為什麼要問車主神秘責任呢?
保險公司只要把錢付了,之後就是車主和保險公司之間的糾紛
10. 保險索賠人的主體資格
業內人士表示,保險公司在9種情況下可以拒絕投保人的理賠要求,如未按期繳納保險費,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缺少必要的索賠單證、材料等等。
據上海金融報9月9日報道,在購買保險時,常聽說保險公司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拒絕投保人的理賠要求。業內人士表示,在以下9種情況下保險公司可以拒絕理賠要求:
1、未按期繳納保險費。在人身保險合同中,投保人繳納第一期保險費之後保險合同開始生效,此後投保人必須按期繳納保險費,超過寬限期之後,投保人仍未繳納保險費又無保費自動墊交功能的,保險合同效力中止。在效力中止期間發生的保險事故,保險公司可以拒賠。
2、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保險合同是一種誠信合同,在訂立合同之前,投保人應如實告知有關情況,否則,出險後保險公司可以拒賠。如某重大疾病保險的被保險人投保前隱瞞了乙肝病史,一年多後確診為肝癌,保險公司可作拒賠處理。
3、保險事故不屬於保險責任范圍之內。如被保險人投保了分紅險,因疾病住院申請理賠,但因該險種的保險責任中不含醫療保障,自然得不到賠付。
4、保險事故屬於責任免除的。保險合同責任免除條款中已明確列明不賠付的項目,如兩年內自殺等。
5、所簽壽險合同為無效合同。保險合同無效,是指合同已訂立卻不發生法律效力。例如: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人身保險合同未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被保險人是未成年人除外),可視為無效合同,保險公司有權拒賠。
6、保險事故發生在免責期。保險合同中,會清楚註明保單生效後,保險公司有一段「責任免除」時間叫「免責期」,在此期 (0)間出險免賠。如一般的長期壽險免責期是180天。
7、缺少必要的索賠單證、材料。被保險人出險後,受益人應及時提供必要的單證、材料,以證實是否屬保險責任事故。
8、弄虛作假。少數投保人謊報保險責任事故,誇大保險事故損失程度,保險公司查清事實後可以拒賠。
9、超過了索賠時效。人壽保險以外的其他保險的被保險人或受益人,自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超過兩年有效索賠時間的,人壽保險的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自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超過五年有效索賠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