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列舉一些事例說明一下什麼是行政立法什麼是行政許可什麼是行政處罰什麼是行政強制什麼是行政指導
1、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立法主要是指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政府、省會市人民政府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規章的活動。涉及幾個部門,則需共同協商起草,並經有關法制機構審查批准。全國性的行政法規經國務院全體會議或常務會議討論決定,由國務院總理簽署發布。部、委規章經部務或委務會議討論通過。地方政府規章經該級政府常務會議或辦公會議討論通過,由部長、主任或省長、市長簽署。重要的部門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須報上級機關審批,然後公布,一般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報國務院備案。 2、行政許可就是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政性管理行為。大體可以劃分為五類:普通許可、特許、認可、核准、登記。如開公司到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如還需要環評、安全生產的到環保部門申請、安全部門申報等。 3、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或其他行政主體依法定職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沒有上述許可,就不能生產、銷售、經營。 4、行政強制,是指行政機關為了實現行政目的,對相對人的人身、財產和行為採取的強制性措施。如在沒有辦理營業執照等相關手續的情況下,進行生產、銷售、經營活動,行政處罰不執行,行政處罰部門可以用行政強制措施處理。 5、行政指導就是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的事務范圍內,根據國家的政策規定或者法律原則,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用非強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該行政相對方的同意或協助,有效地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動的管理行為。如說服、建議、協商、幫助、獎勵等。
記得採納啊
Ⅱ 行政指導是否不產生任何法律後果,行政指導給相對方造成的損害是否應當給予賠償 有相關的法律依據嗎
盡管行政指導行為不具有國家強制力,接受指導與否任憑行政相對人的自願,但如果行政指導行為本身違法、違反政策或不當,而行政相對人在接受指導時未能識別、判斷出這一點,因此接受指導並產生了損害後果,其責任應由指導方承擔(包括承擔賠償責任);,在此情況下,您可以申請國家賠償!
此外,如果該行政指導違反了自願原則,則不再定性為行政指導,因其已具有強制性而變為了行政行為,在此情況下,您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Ⅲ 行政指導是法律行為還是事實行為
行政指導就是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的事務范圍內,根據國家的政策規定,或者法律原則,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用非強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該行政相對方的同意或協助,有效地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動的管理行為。
基本特徵
1.行政指導是非權力行政活動。不以國家權力為後盾。
2.行政指導是一種事實行為。不產生法律效果。
3.行政指導是行政機關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屬於單方行為。
4.行政指導一般適用於有較大幅度彈性的管理領域。
5.行政指導適用法律優先的原則。
6.行政指導是一種外部行為。
Ⅳ 行政指導具有哪些法律性質
行政指導是行政主體為了實現行政管理的目的,基於國家的法律、政策採用倡導、引導、勸告等方式作出的,旨在引導行政相對人自願採取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的一種不具有強制性和拘束力的行政行為。
特徵:1.不具有法律效果,2.不具有強制性。
Ⅳ 行政指導屬於行政行為嗎
行政指導是行政機關在其職能、職責或管轄事務范圍內,為適應復雜多樣化的經濟和社會管理需要,基於國家的法律精神、原則、規則或政策,適時靈活地採取指導、勸告、建議等非強制性方法,謀求相對人人同意或協力,以有效地實現一定行政目的之行為。簡言之,行政指導就是行政機關在其職責范圍內為實現一定行政目的而採取的符合法律精神、原則、規則或政策的指導、勸告、建議等行為。
不直接產生法律效果
Ⅵ 行政法案例分析
本案66戶農民是否有權對鄉政府棄糧種花的「倡議』』行為提起訴訟,首要的關鍵是政府的「倡議」行為屬於「行政指導」,還是「具體行政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88次會議通過,法釋[2000]8號)第1條規定,「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范圍。
所謂行政指導,系指國家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事務的范圍內,對於特定的行政相對人運用非強制性手段,獲得相對人的同意或協助,指導行政相對人採取或不採取某種行為,以實現一定行政目的的行為。行政指導的最大特徵是:它是一種規勸性、引導性行為,不具有強制性。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釋中把它表述為「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這一表述,只是表明:行政指導是不具有強制力的;而不意味著:行政指導有兩類,一類是不具有強制力的,另一類是具有強制力的。如果某種「行政指導」具有「強制力」,那隻能說:這是一種名為「行政指導」,實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為。
行政指導行為一般通過「建議」、「倡議」、「指導」等形式表達出來,但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實質內容。如果實質內容上該行為具有強制力,那不管其冠之什麼名稱,都按具體行政行為,而不是行政指導認定。
在本案中,鄉政府的《倡議書》,從形式上看,不具有強制力,顯然屬於「行政指導」的范疇。但從實際操作來看,鄉政府強制在一個村試點,顯然不具有「指導性」,而具有「強制性」,所以,這是一種名為「行政指導」實為強制性的「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對66戶農民的起訴理應受理。
Ⅶ 列舉一些事例說明一下什麼是行政立法什麼是行政許可什麼是行政處罰什麼是行政強制什麼是行政指導
1、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立法主要是指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政府、省會市人民政府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規章的活動。涉及幾個部門,則需共同協商起草,並經有關法制機構審查批准。全國性的行政法規經國務院全體會議或常務會議討論決定,由國務院總理簽署發布。部、委規章經部務或委務會議討論通過。地方政府規章經該級政府常務會議或辦公會議討論通過,由部長、主任或省長、市長簽署。重要的部門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須報上級機關審批,然後公布,一般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報國務院備案。
2、行政許可就是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政性管理行為。大體可以劃分為五類:普通許可、特許、認可、核准、登記。如開公司到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如還需要環評、安全生產的到環保部門申請、安全部門申報等。
3、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或其他行政主體依法定職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沒有上述許可,就不能生產、銷售、經營。
4、行政強制,是指行政機關為了實現行政目的,對相對人的人身、財產和行為採取的強制性措施。如在沒有辦理營業執照等相關手續的情況下,進行生產、銷售、經營活動,行政處罰不執行,行政處罰部門可以用行政強制措施處理。
5、行政指導就是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的事務范圍內,根據國家的政策規定或者法律原則,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用非強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該行政相對方的同意或協助,有效地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動的管理行為。如說服、建議、協商、幫助、獎勵等。
Ⅷ 本案中工商局的行為是否屬於行政指導一審法院該怎樣判決為什麼案例如下。
應該不屬於,因為行政指導是行政機關對的是公民和法人作出的,而本案中工商版局是對公安局作出了建議,是權行政機關之間的交流意見。
另外股東會參加人數和表決人數都達到了法律規定的比例,作出的決議是有效的,而且看起來沒有侵害未參會股東的合法權益。未參會的股東除非有很過硬的理由和證據,否則很難推翻股東會的決議。
Ⅸ 行政指導具有怎樣的法律效力
行政指導雖然沒有法律上的強制約束力,但是在實際中也是具有決定作用的.比如你是公安民警,有人要求你處理一起民事糾紛,對這超越職權的事你拒絕了,這人就投訴你態度不好不作為.好長時間你不得安寧,本人和單位抽時間處理這事又得不償失,於是領導說了,找這個人的當地領導或單位領導教育他一下不要再無理取鬧了,於是事情解決了.領導的話具有法律效力么?沒有.你聽么?聽了,別人聽了么?聽了,有效果么?太有了!呵呵
Ⅹ 對政府的行政指導行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嗎
北京統計信息網 > 統計方圓 > 法律沙龍 > 正文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 2007-10-22 行政指導是一種常見的行政管理手段,它是國家行政機關在其職權和所管轄事務的范圍內,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通過制定指導性法規、政策、計劃等文件,以及採用具體的示範、說服、教育、勸告、建議、協商、鼓勵、提倡、限制等非強制性的手段或以提供經費幫助、提供技術幫助為利益誘導、促使其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從而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 行政指導行為有一個顯著性特徵,即非強制性,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於行政機關的行政指導行為的服從是可以選擇的,是否服從,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意志。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但如果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指導時,通過利益誘惑甚至威脅等方式強迫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服從的,這種行政指導實際上已演變為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有權提起行政訴訟。附件 相關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