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人權哪些屬於侵犯人權
人權(基本人權或自然權利)是指「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它主要的含義是: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合乎人權的對待。人權的這種普適性和道義性,是它的兩種基本特徵。
侵權行為有:
(1)按構成要件分
一般侵權行為:指行為人基於過錯直接致人損害,因而適用民法上一般責任條款的行為。
特殊侵權行為:行為人雖無過錯 但依民法特別責任條款或民事特別法應承擔責任的行為 。
(2)按侵害對象分
侵害人身權行為:包括侵害他人身體和心理的行為。
(3)按致害人的人數分
單獨侵權行為:致害人僅為一人的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致害人為二人以上的侵權行為 致害人應負連帶的損害賠償責任。
(4)按行為性質分
積極侵權行為:指致害人以積極作為的形式致人損害的行為。
消極侵權行為:指致害人以消極不作為的形式致人損害的行為。
盡管對人權的具體認識與實踐互不相同,但是對於一些人權的最基本的內容還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識。
1、生命權:生命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如果無法充分保障人的生命權,那麼一切其它權利都是空中樓閣。無端剝奪人的生命,或者肆意對人施加恐嚇、虐待和折磨,就是用一種非人權的待人方式。
任由這種情況發生,個人權利就無從談起。所以一般各國的刑法都將侵害他人生命權的罪行量刑最重。「生命權是一個人之所以被當作人類夥伴所必須享有的權利。」
2、自由權:「自由權」這個混合體詞語不應存在,「權」已經是個包含了具體的規范,有容許和禁止的條文,而"自由"(Free)是含有無限制無約束性的主觀感性概念性形容詞,把無限(Free)局限於規范性"權"之內是不合邏輯的表達。
3、財產權:財產權是生命權和自由權的延伸。如果一個人要生存下去、要有能力選擇他喜歡的方式生存下去,一定要有物質作為支持,那麼,對自我勞動的所得進行排他性的佔有,就是生命權與自由權必不可少的保障。
「人能夠工作,能夠靠自己的勞動成果生活,並把生活剩餘的錢存起來留給子女或者自己的晚年,這都是人尊嚴的一部分。」財產權看似是一種物權,但其實質為人支配物,即支配自己正當所得的權利。
4、尊嚴權:尊嚴也是生命權和自由權的合理延伸。如果一個人若無尊嚴,那麼他的生命至多是一種無人格的形式。作為一種基本的人權,尊嚴的價值早在古代就得到普遍的認同,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等。
5、獲助權:獲助權常常和「人道主義」聯系在一起,出現於天災、人禍之後。由於種種不可預知的災禍,人的生命權無時不刻受到威脅。在危難關頭得到夥伴的幫助,是生命權的必要保障。
6、公正權:人權的普適性必然的要求每一個人都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但現實生活中,經濟權力、政治權力、種族、國籍等,都會不同程度將人劃到不同的等級,那麼人權就變成的有限的,有條件的,甚至成為特權階級的奢侈品了。
B. 憲法在公民權利受侵害中的作用
在我國,作為國家主人的人民,享有憲法賦予的管理國家等權力。作為國家的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確認的公民權利。以憲法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權利保障機制,保障了公民的權利。
憲法對公民權利保障的終極目的,體現了國家主人即人民的自由。憲法確認並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公民權利是社會成員的個體自主和自由在法律上的反映,享有權利是社會成員實現個體自主和自由的具體表現。立憲正是為了明確界定國家權力運行的范圍和力度,從而賦予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的大部分領域的權利,以及公民在授予國家權力時所保留的自然權利不被侵犯。
只有大家都遵守和履行公民對於國家和社會應盡的各項基本義務,才能保障大家都享受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公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保障社會主義斜度的鞏固和發展,促進國家的繁榮和富強,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別忘採納為滿意答案哦~
C. 性權利屬於自然權利嗎
自然權利,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權利,並不限由法律或信仰來賦予。但性權利有些不同,雖然也是一種天賦的權利,自然人都享有這種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但這種權利必須要法律來確認和設定,並為法律所保護。
D. 關於自然權利和法定權利的關系正確的是
自由:自由指一個人可以不受他人干涉,按照其意願去思考和行動的能力。相對自由則要在此基礎上加上在不侵犯他人的情況下或合法的情況下。
權利:指某人或某一群體從事某種行為的正當或合法的資格。可分為道德權利 、 法定權利與習俗權利 。這是按照權利的根據所作的一種分類 。 道德權利由道德原理來支持 , 法定權利 法律制度來規定 , 習俗權利則是以習慣 、 民俗為根據 。 [1]
權力:這里特指公共權力,是指某人或某機構具有的要求他人服從的能力。
三者關系:
自由是權利的基礎,是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自由和權利,讓渡出自己的權利形成權力。
在原始社會,人類生來便是絕對自由的。每個人都能按其意願思考和行動,每個人都有做出任何行為的資格。但絕對的自由只會導致絕對的混亂。在無序的社會中,絕對的自由反而不利於人們的生存與發展。
在自由受到侵犯後,人們便將自己包括自由的各種利益合法化。但這樣不受約束的權利僅只是道德權利或習俗權利,依然無法中止社會混亂,每個人的安全還是得不到保障。
因此,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自由與權利,人們簽訂契約,讓渡出自己的全部權力到主權者手中,使各種規則成為法律,擁有強制力。正如盧梭所說:「社會秩序乃是為其他一切權利提供了基礎的一項神聖權利。」[2]主權者通過人民給予的權力構建了社會秩序這種「法定權利」,將其內嵌到人類社會中規范行為,訂立法律。
為了自由,人們可以交出自己的權利。但當權力變質,不在用來保護人民時,同樣是為了自由,人民可以推翻這個政府收回權力。中國古代眾多農民起義便是例子。當中央政府的統治不再有利於人民時,推翻這個王朝是合法的
E. 知識產權是自然權利還是法定權利
從法哲來學理論而言,公民自基本權利和自由概由一國憲法和法律所規定,即是以實定法的名義反映的自然權利。知識產權自然也是如此。按照吳漢東教授的精闢概括:「從權利來源論,它是一種自然權利,創造性活動是知識產權產生的源泉,從權利依據論,它是一種法定權利,法律規定是知識產權產生的依據。」一言以蔽之,知識產權是建立在自然權利基礎之上的法定權利。
F. 名詞解釋:自然權利
自然權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權利,並不限由法律或信仰來賦予。
來源
自然權利源自於古希臘哲學的自然法理論。文藝復興以來,成為西方法律與政治思想的重要議題。
17、18世紀,荷蘭的格勞秀斯、斯賓諾莎,英國的霍布斯、洛克,法國的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對這一思想進行重要的發展。
法律
自然權利是天賦的、不可轉讓、不可剝奪的,是理論上存在的權利。自然權利是人所共有的、任何個體都可對蒂屬對象或社會所要求的重要利益。在當今時代,更為人偏愛的術語是較為片面的"人權"概念。
自然權利,出自古希臘哲學的自然法理論,構成了古典自然法學說的要義。
文藝復興以來,"自然權利"是西方政治和法律思想的一個重要論題。英國哲學家洛克在《政府論》中對"自然權利"作了個人界定:"人們……生來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樣的有利條件,能夠運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應該人人平等,不存在從屬或受制的關系";"人們既然都是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 [英]洛克:政府論(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6)
美國《獨立宣言》對"自然權利"作了這樣解釋:"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有從他們'造物主'那邊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自然權利在資產階級語境中是指人的生存平等權、生命權、自由權、幸福權以及財產所有權,它是最基本權利。
自然權利是一切生物所固有的,不為人類獨有。
自文藝復興以來,"自然權利"被用作思想工具,有力地討伐不公正,直接促進人類的自我解放。但是對自然權利的解讀也陷入片面。中文翻譯的"天賦人權",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造成了其含義的被歪曲。人類作為自然的道德維護者,在哲學定義上應當維護其他物種的自然權利。
G. 什麼是自然權利論
這個網路一大把,你去搜一下。簡而言之,自然權利分為幾個時期,鼎盛時期在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期間表現為天賦人權(後來演變成為社會契約論的理論基礎),提倡人人生而平等,甚至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等(現在美國憲法都有此條);你也可以把自然權利理解為和法律賦予的權利相對的那一種,例我們現在說的受教育權啊、知情權、監督權啊此類等等肯定是法律賦予的。個人認為自然權利具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性,根據社會需要而生,例如資產階級提出的財產權,他們稱為自然權利,他們叫私有財產(private property),而我國只能叫個人財產,區別很大。你如果要完全學術化的理解,拋開意識形態的話。你就要查閱早期提出自然權利的那部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