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國際貿易信用證糾紛案例

國際貿易信用證糾紛案例

發布時間:2021-08-12 09:46:01

『壹』 國際貿易實務兩起預期違約糾紛案分析

我倒是覺得,抄在簽訂合同之時襲,其中就應該有合同撤銷和解除的規定,外貿合同中如果沒有這種規定,那就太可笑了。因此,此條款才是合同的要件之一。
第一個案例,不管雙方合同中有無撤銷規定,中方都不應不予理睬,外貿業務無大小;而對於香港公司來說,他們的可笑之處就在於,沒有根據合同規定,在中方沒有開立信用證的情況下就發貨,因此不管怎麼說,他們這種想通過造成既定事實來脅迫中國公司的做法都是愚蠢的。中方完全可以以信用證未開為由拒絕接貨,至於涉及其他的經濟損失和賠償,可以提交仲裁。但我認為,如果合同中未明確規定合同撤銷和解除的規定,則中國公司十有八九是要承擔一定責任的。
第二個案例,這個很清晰,巴西公司完全可以以不可抗力為由不履行合同。
從這兩個案例來說,不管中方對錯,對於對方的意見不予理睬都是極端錯誤的,也是很容易陷自己於被動的。外事無大小,做外貿工作一個很小的疏忽就可能導致很棘手的後果,請大家三思啊。

『貳』 關於國際貿易實務的一些案例求助

1、賣方對這1000噸小麥的交貨責任在貨物越過船舷時已完成。因做的是CFR,損失由買方與船方及保險公司磋商。

2、這種以好換次原價不變得做法欠妥當。買方依然可以認為所交貨物質量與合同規定不符,從而引發糾紛。

3、數量和金額要同時溢短裝才有意義。該案例是數量可以溢短10%,金額卻規定死了的,8000美元。如果做成22噸x400美元=8800美元議付,與信用證金額不符,遭退單難免。

4、是違約,銀行不可議付。

5、拒付有道理。收到信用證修改書,如不同意要明確向通知行表示並將其退回給通知行,否則視為接受,需按照執行。

『叄』 國際貿易中具有爭議性的問題

國際貿易中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國際貿易壁壘

1、在國際貿易中,影響和制約著商品自由流通的各種手段和措施,稱之為貿易障礙或貿易壁壘。這種壁壘一般可分為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 所謂關稅壁壘,是指進出口商品經過一國關境時,由政府所設置海關向進出口商徵收關稅所形成的一種貿易障礙。按徵收關稅的目的來劃分,關稅有兩種:一是財政關稅,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二是保護關稅,其主要目的是為保護本國經濟發展而對外國商品的進口徵收高額關稅。保護關稅愈高,保護的作用就愈大,甚至實際上等於禁止進口。 非關稅壁壘,是指除關稅以外的一切限制進口措施所形成的貿易障礙,又可分為直接限制和間接限制兩類。直接限制是指進口國採取某些措施,直接限制進口商品的數量或金額,如進口配額制、進口許可證制、外匯管制、進口最低限價等。間接限制是通過對進口商品制訂嚴格的條例、法規等間接地限制商品進口,如歧視性的政府采購政策,苛刻的技術標准、衛生安全法規,檢查和包裝、標簽規定以及其他各種強制性的技術法規。

什麼是貿易技術壁壘?
貿易技術壁壘是以國家或地區的技術法規、協議、標准和認證體系(合格評定程序)等形式出現,涉及的內容廣泛,從科學技術、衛生、檢疫、安全、環保、產品質量和認證等技術性指標體系方面入手,施於國際貿易當中,呈現出靈活多變,名目繁多的規定,由於這類壁壘大量的以技術面目出現,因此常常會披上合法外衣,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最為隱蔽、最難對付的非關稅壁壘。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關稅壁壘逐步被非關稅壁壘所取代,而其中的綠色壁壘更是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徵日益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關卡。綠色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有:綠色關稅、綠色市場准入、環境貿易制裁、強制性綠色標志、強制要求ISO14000認證、繁瑣的進口檢驗程序和檢驗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購、押金制度等等。可以預測,綠色壁壘對未來國際貿易的影響將越來越大,由此而引起的貿易糾紛將成為國際貿易與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新的焦點。和其他貿易壁壘相比,綠色壁壘具有更強的技術性、隱蔽性、靈活性和爭議性。正由於這些特點,綠色壁壘一旦形成,往往使出口方無可奈何,對出口方影響嚴重。

『肆』 國際貿易中關於信用證合同已議付款後,出現糾紛,兩國標准不同,究竟適用哪國法律規定

是合同糾紛還是信用證糾紛?
如果是合同糾紛,那麼一般是按照合同上約定的那個國家的法律仲裁。
如果是信用證條款的糾紛,一般是到國際商會去做仲裁。

『伍』 國際貿易欺詐案例集的目錄

因未注意到合同標的物為法律禁止或限制流通物而受騙
案例一因簽訂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無效合同而受騙
合同訂立方面的欺詐
案例二外商利用我方報盤的有效期堅持合同成立
案例三由合同是否成立引起的爭議
案例四實盤經還盤後合同是否成立
主體形態欺詐
A、主體虛構欺詐
(A)假冒代理人欺詐
案例五假冒代理人騙簽合同並偽造單據進行的欺詐
案例六合同一方假冒代理人身份進行的欺詐
(B)代理人超越代理許可權,以被代理人名義簽訂買賣合同
案例七因代理人超越代理引起的欺詐
案例八因委託人與外商變更進口合同條款引起的欺詐
案例九因購銷合同實為久貿代理合同引起的糾紛
(C)主體無履約能力欺詐
案例十無履約能力騙簽合同的欺詐案
案例十一設備和技術嚴重不符合同的欺詐案
案例十二超越民事權利能力范圍的欺詐案
案例十三無民事權利能力騙簽合同的欺詐案
B、主體關系規定不明的欺詐
案例十四賣方因合同主體關系規定不明而受騙
案例十五代理人因被代理人拒付信用證墊款而受損
案例十六代理人因合同中代理關系約定不明而受損
C、有限責任欺詐
案例十七皮包公司利用合同騙取預付款的欺詐
案例十八買方無能力支付貨款引起的欺詐
案例十九無實際履行合同的能力進行欺詐
案例二十挪用和轉移預付款後企圖以宣告公司破產逃避責任的欺詐
D、主體變更欺詐
案例二十一買方以合同主體多次變理推??付款責任的欺詐
案例二十二買方利用合同付款人的變更而引起的欺詐
案例二十三買方利用合同主體變更而拒付貨款
案例二十四買方以雙方已不存在買賣合同關系為由拒付貨款
案例二十五賣方利用合同轉讓偽造單據進行的欺詐
利用合同條款欺詐
擔保欺詐
合同履行過程中的欺詐
仲裁類案例
參考文獻

『陸』 國際貿易案例

1.在CIF條款下,賣方是代買方投保,所以一切風險必須由買方承擔。買方要求的退款是不合理的,因此不予答應。
2.這不是真正的CIF合同,CIF只是裝運合同而不是到達合同,所以在貨物到了船上以後,雖有風險都轉嫁到了買方身上。
3.1)採用了D/P after sight付款方式,即遠期付款交單。見票後需承兌45天後付款。
2)A商不付款應由代收行承擔。因為是代收行借給A商單據的,而且沒有告知我方,信託收據又只在A商和托收行之間有效,與我方無關,所以代收行無權叫我方去找A商索取貨款,而應該由代收行向我方付款。如果是我方主動授權代收行借單造成,那隻能由我方直接找A商追索。(後面這句不太確定)
4.1)全額即期信用證付款交單方式。
2)信用證是一種銀行信用,開證行承擔第一性付款責任;
信用證是一種自足文件,它不依附於貿易合同而存在;
信用證是一種純粹的單據業務,它的處理對象是單據。
所以對於銀行來說,只要單單相符,單證統一,就可以付款,並不涉及其他因素;反言之,只要單據不符,信用證有不符點,即可拒絕付款。

『柒』 國際貿易的案例分析題求解答

1. 信用證和貿易合同二者是什麼關系?為什麼?

(1)信用證與貿易合同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貿易合同是開立信用證的基礎,開證申請人必須根據貿易合同中規定所規定的有關內容向銀行申請開證;

第二,信用證一經開出就成為獨立於貿易合同之外的自足文件,有關銀行不受貿易合同的約束。在進出口業務中,如受益人收到的信用證與貿易合同的規定不一致,他有權要求申請人修改,直至與合同相符為止。

信用證與貿易合同是兩種不同的契約,它們所約束的當事人不同:貿易合同的當事人是買方和賣方,貿易合同只對買賣雙方有約束力;而信用證則體現了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契約關系,它對開證行和受益人、開證申請人具有約束力。按一般國際慣例,銀行只受信用證約束而不受貿易合同約束,銀行對貿易糾紛不介入。

2. 買賣雙方履約的主要依據應以何者為准?為什麼以它為准?

解析:買賣雙方履約的主要依據應以貿易合同為准。

因為,貿易合同是開立信用證的基礎,一般情況下,貿易合同的一方(通常是賣方)既是貿易合同的當事人,又是信用證的受益人。因此,既受信用證約束,又受買賣合同約束。信用證受益人不能在合同之外要求修改信用證,信用證獨立於合同,但除非雙方存在新協議,信用證必須根據合同開立開立和接受信用證是當事人的合同義務。

信用證一般只能約束信用證的受益人,因此,一般不能作為買賣雙方履行合同義務的主要依據。

本案中的非洲買方不是信用證的受益人,不受信用證條款的約束,因此,信用證上裝運條件僅規定:「最遲裝運期6月30日,分數批裝運。」的條款規定,不能約束買方,買方只依據貿易合同規定的條款:交貨條件為當年12月起至2000年6月,每月按等量裝運**萬米,憑不可撤消信用證自提單日後60天付款。我國出口公司依照信用證上的條款,作出的不顧合同的原訂裝運條款的行為構成了對貿易合同的違約。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捌』 求信用證中出口商遭遇風險的案例以及分析,兩個以上

信用證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現代國際結算方式的發展與創新,信用證結算方式日臻完善。由於使用信用證手續煩瑣費用較高等原因,在發達國家,信用證已經不是一種主要的結算方式,但是在我國,從事出口業務的貿易商在選擇結算方式的時候仍然很青睞信用證。因為與其他的以商業信用作為結算基礎的結算方式相比,信用證確實給賣方提供了銀行的付款保證。但是從事國際經貿活動的人士普遍認為,沒有絕對安全的結算方式。由此看來使用信用證結算也是存在風險的,其風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來自開證行的風險

1.開證行資信不佳。信用證是開證行的有條件的付款保證。信用證開立後,開證行負有第一性的付款責任。因此,開證行的資信和付款能力成為關鍵性的問題。在全球數量眾多的銀行中,並不是每家都能開出讓人放心的信用證。對於一些實力較弱的銀行,或外匯短缺國家的銀行開出來的信用證,受益人一旦接受,面臨的可能就是收匯困難。所以,要了解開證行的資信。
2.開證行因破產或喪失償付能力對受益人構成的風險。在一些國家銀行破產的事時有發生,即使一些歷史悠久的大銀行也不例外。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英國著名的巴林銀行倒閉事件,到現在這一事件仍是銀行界,學術界和有關教育內容研究和引用的典型案例。

二、單證不符引起的拒付風險

在所有的信用證交易糾紛中,由於單證不符引起的拒付佔五成以上。而這一現象實際上是由信用證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因為開證行付款的條件是受益人提交的單據要和信用證的要求一致,即單證一致,那麼對於單證不符的開證行就不再保證付款義務了,至於不符的單據最終是否會被付款,取決於進口商是否有付款的願望和付款的能力,即最終取決於進口商的資信。

三、國家風險

對於出口商來說,國家風險指來自進口商的國家風險,主要包括:外匯管制風險、外貿管制風險以及戰爭或內亂等。外匯管制有些是在交易之前就存在的,有些是突發的,如果貿易夥伴位於突然發生外匯管制的國家情況就更糟糕,因為一旦該國宣布全面凍結外匯,則由該國開出的信用證也被止付。外貿管制這是大多數國家都存在的,因而出口商對於其新的政策調整是難免要受到影響的,如果不能很快適應,也很可能會給履約收匯帶來困難。對於戰爭或內亂顯然其影響是多方面的也是最具有破壞性的。

四、來自進口商的風險

在進口商品的市場行情發生變化即由暢銷轉為滯銷的情況下,信用不好的進口商往往會利用信用證結算的特點拖延或拒絕付款,給出口商帶來風險,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做法:
1.不嚴格按照合同條款開證。例如,不及時開證(不開證或不按合同規定的時間開證)或者在信用證條款中附加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例如提高信用證中的保險險別,變化目的港等來達到變更合同的目的,致使受益人無法按時履行合同而出現違約的現象。
2.開立帶有軟條款的信用證。「軟條款」信用證是指信用證表面要式完整,但是規定了一些受益人難以辦到的條款,這種信用證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因為受益人無法滿足信用證上這些條款的要求而失效,受益人就會面臨收不到貨款嚴重時面臨錢貨兩空的局面,非常被動。例如要求受益人提交不易獲得的信用證某特定人簽字的單據、或註明貨物配船部位、或明確要求FOB和CFR條件下憑保險公司回執申請議付(這兩種貿易術語由買方投保),這些條款對作為受益人的賣方來說根本無法履行或無法控制。
面對以上的風險受益人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防範,爭取把損失降到最小:
1.審查開證行的資信。受益人了解開證行資信可以通過出口地銀行來進行。銀行對開證行的資信調查,要靠平時資料的積累。對一些大銀行的資信情況,則可以從其信用等級中了解大概。國際金融界每年都對世界性大銀行的資信進行評級,譬如:最高評級為AAA,最差為D,若一家銀行被評為C級或D級,則其資信屬於差的行列。開證行資信不清楚的,應在仔細查清其資信後才能使用信用證;開證行所在國與出口人所在國無外交往來的,一般不接受;對於資信欠佳的銀行或政治局勢緊張或外匯匯率動盪的國家開來的信用證,應建議受益人盡量分散風險,或請其它銀行對信用證進行保兌。
2.提高結算人員的素質和責任心,爭取在公司或企業做單時不出錯誤或少出錯誤,另外,對於新加入結算隊伍的人員要請富有經驗的業務人員對其進行培訓,使他們充分認識結算風險給企業帶來的危害。
3.關注進口商所在國的政治經濟和法律等的變化。對於可能遇到的風險要早作防範,即使貨物屬於積壓商品或交易條件很優厚也不能輕易簽下合同。但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務,對於局勢趨於穩定,國內各方面建設趨於正常的國家就要重新考慮與其進行貿易。例如,非洲的安哥拉,在2002年結束內戰後經濟迅速增長,是非洲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也是目前中國在非洲主要的貿易夥伴。
4.重視調查進口商的資信。資信調查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對貿易客戶或合作與投資夥伴的資金及信用等方面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可以通過國內外銀行或專業的咨詢和調查機構調查,也可以通過國內外的商會或我國的駐外使領館商務機構進行調查。總之,在進行貿易的時候一定要對將來的合作夥伴有一個盡量全面的了解以減少貿易風險的發生。對於已經發生的也要冷靜面對。例如碰到「軟條款」信用證首先應該拒絕接受,在審證時如果發現並確認存在軟條款應堅決要求對方修改。如果在貨物發運時發現也要指出對方的不妥之處,同時製作完全符合信用證要求的單據,讓對方找不到疏漏之處,爭取最大限度的避免損失。另外,軟條款形式多樣,作為業務人員要注意搜集並整理案例,提高對軟條款的分析和識別能力。
以上是出口商在使用信用證時,面臨的一些主要和常見的風險以及如何防範風險的建議,但是國際貿易具有線長面廣和環節多的特點,因而在貿易結算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需要當事人考慮周全,靈活變通,爭取安全收匯。

『玖』 國際貿易實務綜合案例分析

本案例有三個問題值得研究:第一,信用證和貿易合同二者是什麼關系 ? 第二,買賣雙方履約的主要依據是以何者為准?第三,當信用證與合同不一致時應該怎麼辦?
(1)按照一般業務程序,買賣雙方簽訂貿易合同後,買方根據合同中支付條件的規定,向銀行申請開出信用證,其中所列的條款要求,理應按照合同內有關條款填列,所以貿易合同的條款一般反映在信用證上,可以說信用證是以貿易合同為基礎的。但是從法律的觀點來看,貿易合同和信用證是兩個不同的各自獨立的文件,貿易合同是約束買賣雙方的法律文件,而信用證是約束開證行和受益人及其他當事人(如議付行、保兌行等)的法律文件。國際商會制定的《眼單信用證統一慣例》指出:「信用證按其性質是獨立於銷售或其他合同之外的交易,雖然信用證可能以該合同為根據,但銀行與該合同則完全元關,也不受其約束」。
以上說明了信用證的基本職能是銀行遵照開證人的請求承擔在規定條件下的履行付款責 任 ,從而為買賣雙方提供信用和資金周轉的方便,以便業務的進行。它並沒、也不可能約束代替買賣雙方對合同全部條款的履行,貿易合同才是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主要依據。
(2)當賣方憑信用證交單時,只要做到准確、完整、及時,就有權向開證行收取貨款。這是基於信用證給予受益人的權利。但從貿易合同來說,賣方對來證未包括的某些合同內容作出任意解釋,在處理上與貿易合同有矛盾時,仍可能被視為違反合同的行為,並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本例的來證上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每月等量裝運××萬米」,但實際上對原合同的交貨條件並沒有改變,我公司如按原交貨條件執行,完全可以達到「證、同一致」、 「 單、證一致」的目的。而我們卻把合同規定一至六月各月等數量交貨提前於一月和二月分兩批全部裝出,即使通過了銀行這一關,但當買方以合同為依據提出異議時,我們是無法推卸責任的。
(3)在業務實踐中,國外來證內容與合同規定不相一致的情況是可能發生的。除了在文字上表述的不同,不影響我們按照原合同規定履約在外(如本案例),如果遇有證上列出一些事先沒有約定的條款,我們不擬接受或不易辦到的,當然有權要求對方刪除或修改。即使我們認為可以接受的,也應根據不同性質、權衡輕重,區別對待。一般來說,如與合同中主要交易條件有重大出人,最好經過雙方確認,作為原合同的修改,以避免引起誤解。
總之,在履行出口合同中,既要注意做到「單、證一致「,保證收匯安全;又要注意符合「證、同一致」,維護商業聲譽,這樣才能真正體現「重合同,守信用」的對外貿易原則。不能只顧來證條款對我「有利」,便將原合同置之不理,這種做法,將可能帶來不應有的糾紛。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信用證糾紛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