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貨物買賣合同糾紛案例

貨物買賣合同糾紛案例

發布時間:2021-08-12 07:58:43

① 買賣合同中產生質量糾紛,怎麼辦

買賣合同質量糾紛買受人如果在約定檢驗期通知出賣人,如沒有約定檢驗期的,應當在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買受人可以不接受物品或者解除合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

第一百四十八條 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

第一百五十八條 當事人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

買受人怠於通知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 當事人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發現或者應當發現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

買受人在合理期間內未通知或者自標的物收到之日起兩年內未通知出賣人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但對標的物有質量保證期的,適用質量保證期,不適用該兩年的規定。

出賣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提供的標的物不符合約定的,買受人不受前兩款規定的通知時間的限制。

(1)貨物買賣合同糾紛案例擴展閱讀:

檢驗期間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既可以由當事人約定,也可以由法官酌定,買賣法還規定了兩年的最長期間。

這些不同的期間含義如何,相互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不同地區的法院有不同的做法。下面擬從幾個案例出發,對相關問題作一探討。

案例一:正達公司與莘鴻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當事人約定了機器質保期為一年,正達公司提出質量異議的期限應當是自收貨之日起一年,檢驗期也應當是一年。在該案中,法院直接將質量保證期認定為了檢驗期。

案例二:漢源公司與雙貴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當事人雖然在合同中約定了「保修期為6個月,並按約定的質量標准進行驗收,貨到工地,安裝調試後止」,但該檢驗期間過短,買受人無法完成全面檢驗,因此原告可以在兩年最長期間內提出質量異議。

而原告在收貨後兩年內向法院提起了訴訟,應當視為在合理期間內提出了異議。在該案中,法院認為檢驗期間過短後,並沒有另行確定合理期間,也未考慮保修期的約定,而是直接適用了兩年最長期間。

案例三:偉達公司訴瑞達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偉達公司雖然主張交付的貨物存在質量問題,但其未在合同約定的到貨30天內提交書面異議,亦未提供相關證據證明貨物的質量問題,對其主張不予採信。

雙方約定了三年的質保期,偉達公司如果有證據證明在質保期內電池有質量問題,可以要求瑞達公司更換,但這屬於雙方自行協商或另行起訴的問題。在該案中,法院認定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提出異議,否則即使未過質保期,也不能再以標的物存在質量問題提出異議。

案例四:啟測公司訴奧爾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一審法院以買受人未在質量保證期內提出質量異議,對其抗辯不予支持,而二審法院則認為雙方沒有約定檢驗期間時,買受人應當在合理期間內或質量保證期內提出異議,否則視為質量符合約定。

檢驗期間為我國合同法所確認,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不僅規定了約定期間、合理期間,還明確了兩年最長期間以及質量保證期等,這種將各種期間雜糅在一起的立法,易造成實踐中對上述各期間相互關系理解與適用上的混亂:

在案例一,法院將質量保證期等同為了檢驗期;

在案例二,法院在當事人有質量保證期約定的情況下,並沒有考慮該約定而是適用了兩年最長期間;

在案例三,法院認為檢驗期間與質量保證期存在根本區別,兩者不能混同;

在案例四,法院認為當事人有質量保證期但無檢驗期間約定的情況下,還應受合理期間的約束。可見,司法實踐對各期間的關系存在較大分歧,在適用過程中也有不同的判斷標准。

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買賣合同解釋),試圖緩解司法實務中的混亂,如明確了合理期間的判斷標准、區分外觀瑕疵和隱蔽瑕疵等,但對於各期間之間的關系並未涉及,實踐中仍然存在不同的做法。

② 買賣合同的糾紛案例

案例介紹:原告起訴稱,其與被告分別於2007年1月25日、3月7日、5月3日和9月25日簽訂了《全乾式單芯電纜戶外終端及接地箱物資購銷合同》、《110KV氧化鋅避雷器采購合同》、《電纜附件試驗合同》、《全乾式單芯電纜戶外終端物資購銷合同》、《110電纜固定夾購銷合同》,約定被告向原告采購變電電力設備元件的相關權利義務。合同簽訂後原告依約供給被告總價1292300元的變電電力設備元件,被告僅支付了919710元,剩餘372590元未付。後經原告分別於2008年1月、2009年5月30日和2009年8月13日委託律師郵寄《律師崔款函》崔收,被告才又支付了部分欠款。到2009年12月30日止,原被告雙方一致確定的欠款為229965元。同日被告向原告出具《還款計劃》一份,承諾從2010年1至11月每月支付原告19000元,第12個月支付20965元,所有欠款保證在2011年1月1日前全部還清,如到期未還清全部欠款,將承擔由此帶來的違約責任。《還款計劃》出具後,被告至原告起訴時均沒有向原告支付一分欠款。2010年1至7月份已構成根本違約,8至12月份已構成預期違約,理應按照《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全面承擔違約責任。故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剩餘貨款229965元及延期支付利息20000元並承擔律師費20000元,合計:269965元。被告在答辯期內未提交答辯。案件審理過程中,經調解達成協議:由被告於2010年12月15日前給付原告229965元並承擔全部訴訟費,該調解協議已履行完畢。

③ 買賣合同糾紛

如果你確實能夠證明你說的單據被對方收了,可以適用下面的法條。
《最回高人民法院關於答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五條 【妨礙舉證的推定規則】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
讓他提供收據條,如果沒有正當理由不能提供的,就有理由相信,你所說的是正確的。

④ 某一買賣合同糾紛案評析怎樣看待

李明謝貞

案情簡介

原告:杭州××水泥經營有限公司

被告:浙江××水泥有限公司2005年4月22日,原告與被告簽訂購銷合同,約定由原告購買被告生產的散裝水泥,型號32.5的為180元/噸,型號42.5的為205元/噸,數量以實際發貨為准。交貨地點為杭州碼頭。運輸方式和結算標准為船運,被告代辦運輸,運費為20元/噸。結算方式約定為被告憑原告授權委託人簽字的發貨回單向原告結算,被告提供稅務發票,一票結算。貨款滿人民幣50萬元結算一次。若原告確因資金困難,被告同意原告延遲數日付款,被告不停止供貨。

購銷合同簽訂以後,被告通過船隻將水泥運至原告處,原告承擔運費。原告將水泥款和運費一並支付給被告。被告起初開具給原告的發票是將水泥款和運費合並在一起,開一張發票。從2005年5月起,被告將水泥款和運費分開,開兩張發票:一張由原告自己開具,是水泥款;一張由被告向運輸公司開具,是運費。然後被告將兩張發票提供給原告,原告收到上述發票後支付水泥款和運費。

原告在2005年7月至2006年間通過中國農業銀行向被告支付水泥款,同時被告向原告開具增值稅發票5份。被告銷售部業務員周××在2005年4-5月去杭州出差時,經人介紹與一個自稱為「盧繼楠」的人認識,可以5%的價格代開運輸發票。後周××找盧繼楠開具了承運人為杭州××汽車運輸公司的5張運輸發票,拿到發票後周××支付了相應的開票費用。被告銷售部經理喻××用上述發票與原告結算運費。原告對上述發票作了增值稅進項轉出處理。該5張運輸發票經杭州市拱墅區國家稅務局稽查後責令原告對上述5張發票補交增值稅23330.43元,相應滯納金4192.33元,企業所得稅102287.27元。原告分別於2006年9月21日、9月25日分六次補交了上述款項。

原告補交上述款項後,要求被告承擔上述款項。被告不同意,原告訴至法院,要求法院判決:1.被告賠償損失129810.03元;2.被告支付利息6480元(從2006年9月21日起計算8個月,利率萬分之二點一);3.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爭談焦點

一、原告支付給被告的款項是否包含水泥款和運費

被告認為原告支付給被告的僅僅是水泥款,不包含運費。原告認為原告支付給被告的款項是包含水泥款和運費的,理由是:

1.購銷合同第3條約定運費為20元/噸,這說明合同明確約定原告除了要向被告支付水泥款外,還要單獨向被告支付運費。

2.被告公司散裝水泥發貨分戶賬中,將運價和銷售價單獨作為兩欄,2004年8月27日至11月18日的運價為23元/噸,11月21日至2005年3月25日的運價為22元/噸,3月25日至5月31日的運價為20元/噸,5月31日至6月22日的運價為22元/噸,6月26日至12月24日的運價為20元/噸,在計算發出金額時將運價和銷售價相加然後乘以數量(舉例說明:2004年8月27日,數量398.38噸,運價23元/噸,銷售價217元/噸,發出金額95611.2元,計算公式為(23+217)×398.38=95611.2),這說明原告支付給被告的款項是包括水泥款和運費的。

3.被告自己開具給原告的增值稅發票的金額也是包含水泥款和運費的。舉例說明:被告2005年4月28日開具給原告的增值稅發票,號碼為06954052,規格型號42.5,數量2547.52噸,價稅合計573192元,計算公式為573192÷2547.52=225。對照被告公司散裝水泥發貨分戶賬,2005年4月23日,水泥編號42.5的運價是20元/噸,銷售價是205元/噸,兩者相加,正好是225;2005年5月1日,水泥編號42.5的運價是20元/噸,銷售價是205元/噸,兩者相加,也正好是225。這說明原告支付給被告的款項是包括水泥款和運費的。

4.喻××在詢問筆錄(第1頁)中講到「問題:你們公司和杭州××水泥經營有限公司有無業務往來?答:有的,我們公司給『杭州××』供水泥的並負責運輸到杭州,我們公司賣給杭州××的水泥價格是包含運費的,不過水泥發票和其運輸發票是分開的,這些發票都是我拿到『杭州××』去和他們結算的」。這也說明原告支付給被告的款項是包括水泥款和運費的。

5.周××在詢問筆錄(第1頁)中講到「這些運輸發票都是我托杭州一個叫『盧繼楠』的人開來的,開來後我把發票交給我們公司銷售部經理喻××,他拿去向『杭州××』結算水泥運輸費用的。」這也說明原告支付給被告的款項是包括水泥款和運費的。

二、喻××、周××的行為是代理行為還是個人行為。應不應由被告承擔責任

被告認為喻××、周××的行為涉嫌犯罪,是其個人行為,應由其個人承擔責任,與被告無關。原告認為喻××、周××的行為是代理行為,應由被告承擔責任。理由是:

1.原告與喻××、周××之間沒有業務往來,不存在原告要求喻××、周××提供發票的理由。

2.原告與被告之間有業務往來,喻××、周××是被告公司銷售部人員,喻××還是銷售部經理。被告作為收款方,有義務向原告提供發票。

3.喻××在詢問筆錄(第1頁)中講到「問題:你目前的職業?答:我從2003年9月開始就在浙江××水泥有限公司銷售部工作,目前是銷售部經理。問題:你們公司和杭州××水泥有限公司有無業務往來?答:有的,我們公司給杭州××提供水泥的,並負責運輸到杭州,我們公司賣給杭州××的水泥的價格是包含運費的,不過水泥發票和其運輸發票是分開開的,這些發票都是我拿到杭州××和他們結算的」。周××在詢問筆錄(第1頁)中講到「問題:你的職業?答:我從2005年3月底開始在浙江××水泥有限公司銷售部做業務員一直至今。問題:那2005年7月25日發票號碼為00716914金額為15962.98元,號碼為00716915金額為57178.88元,2005年9月6日號碼為00285787金額為66793.2元,2005年9月28日號碼為00285831金額為91840元,2005年9月30日號碼為00285840金額為101516.8元,開票單位均為『杭州××汽車運輸有限公司』,貨物為水泥,收款單位為『杭州××水泥經營有限公司』的5張『公路、內河貨物運輸業統一發票』你知道嗎?答:我知道的,這些運輸發票都是我托杭州一個叫『盧繼楠』的人開來的,開來後我把發票交給我們公司銷售部經理喻××,他拿去向『杭州××』結算水泥運輸費用。」(第4頁)問題:「你去開這些運輸發票你自己有好處嗎?答:我一分錢好處也沒有的,開票5%的費用都是廠里出的。」上述筆錄清楚地表明,喻××、周××是代表被告去開具上述發票,然後將上述發票提供給原告,到原告公司結算運費。因此,喻××、周××的行為是代表被告的行為,是代理行為,而不是個人行為,應由被告承擔責任。

三、原告補交的款項是否應由被告承擔

被告認為原告有納稅的義務,這些款項本來就是原告應該繳納的稅款,不應由被告承擔。原告認為這些款項原告是可以抵扣的,只是由於被告提供了假發票才致使原告補交稅款,因此,這些款項應由被告承擔。理由是:

《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本案中,原告向被告購買水泥,向被告支付水泥款和運費,被告應向原告提供發票。根據增值稅發票管理的規定,被告提供的增值稅發票,原告是可以進行抵扣的。被告在此之前向原告開具的符合一票結算要求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原告都予以抵扣,未發生稅務部門對這些發票作增值稅進項轉出處理的事情。這說明,只要被告提供符合一票結算的增值稅發票,原告是可以進行抵扣的。

《運輸發票增值稅抵扣管理試行辦法》第3條規定:「運輸單位提供運輸勞務自行開具的運輸發票,運輸單位主管地方稅務局及省級地方稅務局委託的代開發票中介機構為運輸單位和個人代開的運輸發票准予抵扣。」退一步講,即使被告將運費發票單獨開具,只要是真實的發票,原告也是可以抵扣的。

相反,本案所涉及的5張杭州××汽車運輸有限公司的發票,被告與杭州××汽車運輸有限公司之間不具有真實的貨物運輸關系,被告是通過船隻將水泥運送給原告,即使運送的船隻無法提供發票,被告也可以到稅務部門開具。喻××在詢問筆錄(第3頁)講到「到稅務機關要7%的費用,這么開開只要4%~5%的費用,為了節省點錢就這么開了」。被告也就是為了省點錢,而向原告提供了假發票。正是由於被告提供的假發票,致使原告補交了稅款,如果這些發票是真實的話,比如說被告自己開具的或者到稅務部門開具的,原告完全不必補交稅款,這些補交的稅款對原告而言,就是損失,這個損失是由於被告提供的5張假發票引起的,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因此,這些稅款應由被告承擔。

審理判決

法院經過審理,認為原告與被告之間的水泥購銷合同合法有效,而對於結算方式及結算標准也有明確的約定(船運,被告代辦運輸,運費20元/噸),被告按照約定開具相關的貨物和運輸發票。但被告提供給原告的發票是被告的銷售部業務員通過支付一定手續費的方式虛開的,並由被告銷售部經理交給原告進行運費結算,一方面在整個開具發票的過程中,被告未能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原告存在過錯,另一方面相對於原告來說,被告的銷售部業務員、銷售部經理的行為足以讓原告相信他們是代表被告公司的,由於他們的不當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應當由被告對外承擔責任。因此,在被告不能證明原告有過錯的情況下,由於被告的銷售人員提供給原告的發票,導致原告補交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相應款項的,應當由被告承擔責任,即未能完成合同相應的附隨義務,而應該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被告在庭審中提出的抗辯理由,無相應證據以及法律法規予以支持,故對其抗辯理由不予採信。據此,依照《合同法》第60條第1款、第107條之規定,判決被告償付原告補交的增值稅23330.43元、企業所得稅102287.27元、相應滯納金4192.33元,合計129810.3元。

一審判決之後,被告不服判決,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但被告在法定期間未交納上訴案件受理費,又未提出減免、緩交訴訟費用的申請,不履行二審訴訟義務,被二審法院裁定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⑤ 貨物買賣合同糾紛起訴狀怎麼寫

原告: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被告: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訴訟請求:

1、判令被告向原告返還全部貨款人民幣96000元,利息人民幣 元(截止2013年 月 日,請求支持至實際支付之日,按照同期銀行貸款利率計算);

2、判令被告向原告賠償因其違約給原告造成的全部損失計人民幣 元;

3、判令被告承擔本案的全部訴訟費用。

事實和理由:

201*年3月7日,原告與被告於南京市六合區簽署了《采購合同》(合同編號:RJCH20130315),約定原告向被告采購2噸DW萃取劑,合同價款為人民幣96000元,若貨到後經檢驗不合格的,原告有權退貨,被告應在收到原告退貨通知後一周內到原告處自提貨;《采購合同》還約定,被告違反合同約定的,原告有權解除合同,被告應在三日內返還合同價款,並承擔由此給原告造成的損失。

合同簽訂後,原告於2013年3月21日向被告支付了全部貨款並於2013年3月29日對被告所供貨物進行了取樣檢驗,檢驗結果顯示貨物質量不合格,原告遂通知被告解除《采購合同》,並要求被告返還全部貨款,被告於2013年5月23日向原告發函表示願意在2013年5月29日退還貨款,但此後被告並未按期退款,雖經原告多次催收,被告對此置之不理。被告的上述違約行為已經嚴重損害了原告的合法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原告依法向貴院提起訴訟,請求貴院查明事實,依法裁判,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

此致

區人民法院

具狀人: 有限公司

20**年 月 日

⑥ 關於買賣合同的糾紛問題

你的糾紛應該是涉及貨物進出口合同吧,如果是則為涉外合同糾紛。涉外合同糾紛處理方面的重要問題是管轄權和適用法律的問題。因為涉外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是外國法人或公司,合同有時會涉及到外國法律管轄和法律適用問題。而外國的法律和中國法律是不同的。因此,在合同的訂立過程中,當事人一般盡量約定合同適用本國法律,這樣對當事人來說是有利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26條第1款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以明示方式選擇處理涉外合同爭議的法律可以選擇我國法律,也可以選擇外國法律。選擇需要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當事人選擇合同所適用的法律不得違反國家主權原則。不得故意藉助選擇法律方式規避我國法律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范,否則選擇無效。
對於涉外合同,除根據最密切聯系原則之外,我國法院對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性採取如下原則:
1.當事人協議原則
我國法律允許合同當事人雙方協議選擇合同的管轄及法律適用。也可以選擇仲裁。只要經過選擇的國家與合同爭議有實際聯系,且不違反我國的法律、法規。只有在當事人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才適用最密切聯系原則來確定。
2.適用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原則
當事人可以選擇適用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在當事人選擇中國法律時,如果是與某個國際條約的參加國,則優先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在中國法律和國際條約均沒有規定時,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
從你所談的情況分析,看來甲公司與乙公司在簽訂合同時沒有訂立合同發生糾紛時的解決方法和具體適用法律的條款,所以,現在你們如果最終仍各持己見不能達成協議,就可依據上述法律規定,直接向有管轄權的中國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依照中國法處理。

⑦ 請解釋一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中的一個條文,謝謝

看了以後抄的理解;
在種類物買賣襲實踐中,常有出賣人一次托運一次未經分開的貨物以履行數份合同的情形(特備是大宗散裝貨時),或者一次托運超量的貨物去履行已經簽訂的合同之情形,如果出現貨物毀損、滅失,在貨物未具體特定化在合同項下的情況下,將無法分清究竟是哪個合同的貨物發生了貨損。
所以以防止出賣人謊稱不是你的是你的,所以,買受人不承擔責任,人民法院是支持的。

閱讀全文

與貨物買賣合同糾紛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