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侵犯隱私權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浩帶來的影響
論隱私權對我們生活的重要影響
在當代中國,
與國際接軌顯得尤為重要。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
常年的封建統治使得除
了皇親貴族外隱私權顯得甚是單薄。
改革開放後,
人們逐漸意識到隱私權的重要性。
本文我
准備由點及面,討論隱私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隱私權的核心內容是「隱私」,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
當事人不願他
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
當事人不願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個人私事和當事
人不願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隱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1
)個人信息,是有
關自然人的一切資料,
如身高﹑體重﹑婚戀家庭﹑財產狀況﹑生活經歷﹑個人愛好等。
姓名
﹑肖像也屬於個人信息。
2
)個人私事,是自然人進行社會活動的有關情況,如社會交往﹑
電報﹑電話往來以及通信等情況。
3
)個人生活領域,是指自然人個人的私有領域,如其住
宅﹑記等。
我國民法學家王利明則認為,
隱私權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
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隱私權最早是在
19
世紀末美國學者沃倫
和波蘭戴斯在《哈佛法學評論》
上發表的論文中提出的,
主張一種新的權利,即「不被了解
的權利」。人格權可以分為物質性人格性與精神性人格權,比如身體權就是物質性人格權。
隱私權屬於精神性人格。
從深層的主觀意義考慮,
隱私觀念較之其他人格利益,
其產生更加
決定於一定社會文化環境:
倘無將個人空間與公眾空間相分離的強烈願望和必要,
倘此種分
離不被認為具有支配個人生活之安寧和幸福的重要價值,
則「隱私」的觀念大概是不會產生
的。「隱私是一個受時間和文化制約的概念」,是『生活的緊張和復雜度』以及『文明演
進』的必然產物」。
隱私權在西方國家得到了發展和完善。
但對於發展中的中國來說,
隱私
權的實質和功能還沒有很好得到闡述,
對於隱私權的規定少之有少,
幾乎是零。
假如隱私權
得不到保護,
這個國家的人民的民事權利就沒有真正的得到實現和獨立。
在現代的信息社會
中,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隱私。
作為一項民事權利,
隱私權的實質就是公民可以自主地保有
私人信息、過私人生活、決定私人事務,而不受外界的非法干涉。對於他人非法接觸、獲取
和公布、利用公民私人信息的行為,
或者非法侵擾公民私人生活、
干涉私人事務的行為,公
民可以尋求法律救助。
可見,
隱私權是法治社會中公民的一項必可少的重要人格權。
沒有隱
私權,公民就不可能正常地生活。
1
舉一個例子,公眾人物,即作為一個法律概念起源於美國
,
其對隱私權問題的探討具有
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美國的西迪斯訴出版公司案是一個關於公開公眾人物隱私的典型案
例。權利限制理論是公眾人物隱私權問題的理論基礎
,
公共利益是公眾人物隱私權的行使界
限,在認定時應進行個案判斷
,
並對隱私權的限制進行嚴格把握。
《民法典
(
草案
)
》首次在立法上使用了
"
公眾人物
"
的概念,但在隨後的九屆全國人大常
委會第
31
次會議的審議中即被刪除。《略論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On
Privacy
of
the
Public
Person
》的筆者認為,今天的中國已經具備了對「公眾人物」進行社會監督的基礎和空間。
「公眾人物」
也是人,
他們也和普通人一樣享有憲法和其他法律賦予的一切權利包括隱私權,
同時又由於他們是
"
公眾人物
",
其權利應該受到一定的限制。
2
相對的,
狗仔隊這種莫名其奇妙的職業就產生了。
每天都能聽到某明星夫婦想方設法躲
避別人拍他們的新生兒,
某女星某男星的親密照等等。其實,
作為一個公眾人物,
他們的隱
私權已經嚴重遭到威脅。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
雖然沒有他們的曝光率那麼高,
但作為憲法保
護下的公民,享有個人隱私權,在社會中保護自己顯得尤為重要。
但我們首先要分清隱私權和名譽權的區別。
1
引用於億佰論文網
2
應用於姜淑明女士的《略論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On Privacy of the Public Person
》的評論
隱私權,是指公民就自己個人私事、個人信息等個人生活領域內的情事不為他人知悉、
禁止他人干涉的權利。
名譽權是公民或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即自己的
名譽,
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我國法律沒有對隱私權加以規定,在實踐中,侵犯隱
私權的行為是作為侵犯名譽權來處理的。
雖然隱私權與名譽權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
二者都是與精神利益有關但不體現直接財產
內容的人身權利,
侵害他人的隱私權有時會導致名譽權受損害的結果,
但並非所有侵犯隱私
權的行為都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犯,
而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可能包含了侵犯隱私權。
二
者是相互獨立的民事權利,主要區別在於:
1
)主體不同;
2
)性質不同;
3
)侵權方式不同;
4
)侵權結果不同;
5
)處置權不同;
6
)責任方式不同。
3
名譽權是權利主體就自己的社會評價所享受利益的權利。名譽權的主體除了公民之外,
也包括法人。
法人名譽權的好壞直接影響它的對外交往及經濟利益。
而由於隱私權的宗旨是
保護個人的內心安寧不受攪擾,
法人則不具有自然人的生理功能,
不存在精神上的愉悅和痛
苦問題,法人雖然也有不宜公開的秘密,但這屬於商業秘密的范疇,而不是隱私權的內容,
所以法人不能享有隱私權。而隱私權則主要是指權利主體的個人信息不被非法獲取和公開,
私人生活不受非法干擾,個人私事的決定不受非法干涉的權利。
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一般是採取無中生有,
侮辱、
誹謗等方式貶損他人的人格,
從而使其
名譽受到損害;
而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則多為非法獲取、
擴散有關他人私生活的事實,
干涉他
人私生活等等,
從而他人的內心安寧受到攪擾。
前者散布的是虛假的情節,
後者披露的則是
真實的情況。對他人名譽的侵害,肯定會造成人格的貶損、名譽的降低;而對他人隱私的侵
害,則未必造成名譽的降低,有時甚至會提高他的聲譽。
例如,某夫婦自幼收養了一個父母
雙亡的孤兒,
為了孩子的心靈不受創傷,
他們一直對其隱瞞這一事實。
一位知情者違背他們
的意願把這件事向社會披露,
這顯然是侵犯了這對夫婦的隱私,
但他們的名譽並不會因此受
損,而可能會得到社會廣泛贊揚。
隱私權包括個人信息不被非法獲悉或公開,
個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擾,
個人私事的決
定不受非法干涉三項內容,
其中有關個人信息的保密並非絕對的,
當事人可以自行將其公布
於眾,
也可以授權他人公開發表,
也就是當事人可以放棄這部分隱私權;
而名譽權的中心內
容是社會對當事人的評價,
這一權利是不可放棄的,
他不能自行或授意他人貶損自己的名譽。
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方式有停止侵害、
消除影響、
恢復名譽、
賠禮道歉、
賠償損害等方式,
而侵害隱私權的責任方式主要是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方式。
例如,
2002
年
3
月
8
日,工人貞某應聘到深圳市某表業廠做工,上班第二天上廁所時,
猛然抬頭,
發現廁所上方正有一架電視探頭在來回轉動,
嚇得他趕緊停下正在進行的
「
活動
」
逃走。
後來他買了一台照相機,
在廁所里拍下了
「
探頭
」
監視的鏡頭作為證據。
該廠的其他工
人證實,
因工作需要多次進入裝有閉路監視器的寫字樓辦公大廳,
好幾次透過玻璃窗看到廠
方老闆辦公室里的兩台閉路監視器正在放映男廁所內部的情形。本案另外兩名原告也表示,
也曾在該辦公室里看到過男廁所內的錄像情形。
3
月
22
日,貞某等
18
人向法院提起侵權賠
償訴訟請求,要求判令被告在媒體上賠禮道歉,支付原告精神撫慰金每人
5000
元。
在廁所中安裝攝像頭,
監視員工上廁所的情形,
當然是侵害隱私權的行為。
這種侵權行
為,就是非法監視私人活動的侵權行為。
4
在現代社會的企業或者單位,
很多老闆為了監督員工的活動,
在工作場所安裝電子監視
設備,
使員工的活動在老闆的眼皮底下進行。
對此,曾經有過很深入的討論,有的認為這是
老闆對員工權利的侵害,
有的不認為是對員工權利的侵害。
我認為,
對於員工正常的工作活
動進行監督,應當是准許的。員工要維護自己的權益,老闆也要維護他的權益。老闆聘用員
3
引用於《民法總論》
4
案例引用於《楊立新民商法總論》
工,而員工出工不出力,在工作時間不作好本職工作,也是對老闆的權益的侵害。但是,對
員工的監督應當適度,
應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
超出了法律規定的范圍,
非法監督員
工的私人活動,
就是不準許的。
本案監督職工在廁所中的活動,就是這樣的行為。
還有老闆
監督員工的換衣間、
浴室的活動,也是這樣的行為。當然,非法監視私人活動的侵權行為不
僅僅就是這些,其他非法監視他人私人活動的行為,都是這種侵權行為。
由此可見,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
隱私權就像一把保護傘,
時刻保護著復雜社
會中脆弱的我們。
這絕對不是媽媽偷看你的日記本這樣的小事情,
這涉及到你的前途、
名譽、
人生未來。
所以,
隱私權是法治社會中公民的一項必可少的重要人格權。
沒有隱私權,
公民就不可能正常的生活
❷ 公民的隱私權的法律的判決說明了什麼
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隱私權是公民對自己個人信息、個人寧靜生活以及決定私人事務等享有的一項重要民事權利,它包括個人信息的保密權、個人生活不受干擾權和私人事務決定權。作為公民的一項人格權,隱私權在性質上是絕對權,其核心內容是對自己的隱私依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負有不得侵害的義務。然而,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化社會里,隨著信息傳播手段和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隱私越來越面臨著被侵犯的威脅。據了解,全國各地法院受理的因公民隱私權受侵犯而引起的損害賠償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
隱私權糾紛增多的原因在於許多人尤其是一些新聞媒體對公民的隱私和隱私權及其法律保護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甚至錯誤地以為我國法律對個人隱私權沒有明確保護,以至於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還不知是違法。其實從70年代以來,國際上對於隱私權的保護就已經從消極保護演進到積極保護。我國採取間接、分散的立法方式,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層面的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
有關的法律文書包括:
1、《憲法》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2、《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人格權就包括隱私權】
3、《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4、《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註:目前盛行的網路「人肉搜索」,也會造成侵權。法律中指出:「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而民事權益則包括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和隱私權等權利。「人肉搜索」中,難免會涉及到當事人照片、閱歷等內容,其間不乏個人隱私,網路公開之後又常為當事人帶來負面影響。】
第六十二條【患者的隱私權】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5、《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八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第一百三十四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
第一百五十六條公眾可以查閱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除外。
6、《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第一百五十條 採取技術偵查措施,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措施種類、適用對象和期限執行。偵查人員對採取技術偵查措施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保密;
第一百八十三條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❸ 法律問題:怎樣公開他人姓名算侵犯隱私權
所謂隱私,指不願告人或不便告人的事情。隱私權的特徵有: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隱私權的內容具有真實性和隱秘性,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算侵犯隱私權以下十類: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❹ 為什麼個人的隱私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請您指教!!!
我就不從法律條文上講了,信息是有價值的,隱私一般是指與個人密切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被他人知曉後,當事人的利益就有可能被侵犯。這里的價值和利益,既指錢財,還指個人的獨立自由和尊嚴。
如果你理解個人財產是不可侵犯的,那麼再從我說的去理解隱私也是不可侵犯的就容易理解了。
❺ 在新聞媒體上對案情描述時公布被告的名字是否侵權
你要看是不是公開審理的案件?公開審理的案件任何人都可以去聽,不存在所謂保密的問題
另外,新聞媒體客觀描述案情不存在主觀惡意,也沒依此牟利,很難認定侵犯名譽權或是姓名權
❻ 公開他人隱私,並有事實,會犯罪嗎
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根據法律規定,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要承擔民事侵權責任,被侵權人可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要追究侵權人的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予以治安處罰 。
一、《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
140.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二、《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三、《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❼ 什麼是隱私權 名譽權和肖像權
1、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
2、名譽權:人的名譽是指具有人格尊嚴的名聲,是人格的重要內容,受法律的保護。任何人對公民和法人的名譽不得損害。凡敗壞他人名譽,損害他人形象的行為,都是對名譽權的侵犯,行為人應負法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 101 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了,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3、肖像權就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對自己的肖像上所體現的人格利益為內容的一種人格權。採用攝影術或者造型藝術手段反映自然人包括五官在內的形象的作品。 肖像權為人格權之一種,是自然人對於肖像的製作權和標表使用權。法律上的肖像為自然人人格的組成部分,肖像所體現的精神特徵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轉化或派生出公民的物質利益。法律保護公民的肖像,是基於肖像上多方面體現了公民的精神利益、人格利益。
❽ 關於隱私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隱私權的法律規定如下:
一、《憲法》
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三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刑法》
第二百四十五條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第二百五十二條 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三條 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而竊取財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 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三、《民法通則》
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四、《侵權責任法》
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只有《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講民事權益范圍中包括了隱私權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證號碼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11、未經他人許可,私自公開他人的秘密。
五、《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十九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
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
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查閱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閱。
(8)公開他人私人事務的隱私侵權擴展閱讀:
隱私權的司法解釋:
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
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因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人民法院應根據不同情況處理:
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隱私權。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隱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