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幫我找一篇公眾人物隱私權侵權的法院判決書,我請他吃飯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
(2003) 西民初字第6631號
原告方是民(筆名方舟子),自由撰稿人。 委託代理人王京武,北京市華鵬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託代理人馬紅民,北京市華鵬律師事務所助理律師。 被告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住所地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號乙。 法定代表人王邦佐,副主席。 委託代理人富敏榮,上海市新文化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託代理人屠銘,上海市新文化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方是民與被告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名譽權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後,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本案原告方是民及其訴訟代理人王京武、馬紅民,被告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訴訟代理人富敏榮、屠銘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方是民訴稱,被告主辦的《探索與爭鳴》雜志在2003年第3-5期連續刊登署名「野鶴」的文章:《關於方舟子現象的反思與斷想(一)——令人生疑的反腐英雄》、《關於方舟子現象的反思與斷想(二)——洋奴氣十足的絕對真理觀》、《關於方舟子現象的反思與斷想(三)——為辯而辯的偏執狂》。文章使用大量侮辱性的言辭點名指責、謾罵原告。如將原告稱為「假洋鬼子」、「學術警察」、「江湖騙子」等。文章還捏造事實,惡意誹謗原告為了政治目的或為了獲得政治權勢而從事學術打假活動。文章斷章取義,無中生有,對原告進行惡意誣蔑和誹謗。如「……(原告)也唱起了『反愛國主義』的『高調』了」;「真正是個洋奴氣十足的、打著科學旗號反科學的江湖騙子」等等。由於被告未履行對其主辦雜志的監督、審核職責,致使該雜志連續三期發表無中生有、捏造事實、斷章取義的文章,對原告進行侮辱、誹謗、謾罵、誣蔑,嚴重侵害了原告的名譽權,對原告的人格和名譽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並給原告身心造成巨大傷害。原告請求判令被告在《探索與爭鳴》雜志顯著位置連續刊登三期致歉聲明,向原告賠禮道歉;判令被告賠償原告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7041.23元;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精神撫慰金人民幣10萬元;判令被告承擔本案的訴訟費。
被告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辯稱,被告下屬《探索與爭鳴》雜志社在2003年第3-5期《探索與爭鳴》雜志上刊登的《關於方舟子現象的反思與斷想》一組文章系由作者投稿而來,具有合法來源,文章內容並未超越學術爭鳴的范疇。本案爭議文章經過雜志社審核予以刊登,已盡到出版單位審慎的義務。文章所批評的問題是真實的,引文也有合法的出處,並且模仿了方舟子等慣用的筆法和文風。本案爭議文章始終圍繞對方舟子有關言論的學術批評,文章批評的是方舟子現象,而非原告個人,不存在惡意中傷、攻擊原告人格的文字。其中一些尖銳的字眼也源自於原告批評他人的文章,或出自其他作者批評原告的文章。這種文字表現方式是文人慣用筆法。本案爭議文章沒有侮辱原告人格的內容,原告並沒有因為被告刊登的文章而名譽受損,被告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經審理查明,被告下屬《探索與爭鳴》雜志社在2003年第3-5期《探索與爭鳴》雜志學術爭鳴欄目分別刊登署名「野鶴」《關於方舟子現象的反思與斷想(一)——令人生疑的反腐英雄》、《關於方舟子現象的反思與斷想(二)——洋奴氣十足的絕對真理觀》、《關於方舟子現象的反思與斷想(三)——為辯而辯的偏執狂》的文章。上述文章以學術打假的實質、反腐與國情、不計目的的辯論狂、運用自如的詭辯術等為題對方舟子的一些觀點及方舟子現象進行批評。該組文章中多處引用原告及他人的文章、觀點,其中有少部分內容涉及對方舟子為人的評價。《探索與爭鳴》雜志社經過三審後在上述刊物分期編發該組文章。庭審中,原告提出調查費、交通費等經濟損失7041.23元。
上述事實,有原、被告當庭陳述、稿件審理單、2003年第3、4、5期《探索與爭鳴》雜志在案佐證。
本院認為,爭議的文章刊登在《探索與爭鳴》雜志學術爭鳴欄目,該文主要涉及對原告一些文章觀點的反駁與批評,也涉及對方舟子現象的批評,屬於爭鳴性質。因文引到人,雖個別文字對原告有過激評價,但該文文風是開展批評,屬於學術爭鳴的范疇,不構成對原告名譽權的侵害。原告之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綜上所述,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方是民之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用八十元,由原告方是民負擔(已交納)。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於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曹寧審判員:劉紅代理審判員:王建
二OO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B. 侵犯隱私權:網路發布判決書屬侵權嗎
這個要看是誰發布的.如果是法院在找不到人或者因為政治任務,或者根據法律回規定發布的判決書,在不答涉及個人秘密或者國家機密的情況下是允許的,如果是個人這個不一定.要看情況,因為有些判斷在當事人不到庭的情況下是可以缺席判斷的,並且可以公告送達.你說都公告送達了,這還存在是否侵犯隱私么?
C. 向案件以外的第三方公布生效判決書里的案情和結果 是否會有侵犯隱私權或其他侵權
沒有任何問題
對於民事案件,存在法定情形,如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個回人隱私答時,可以不公開審理。但任何時候判決都是公開的,既然是公開的判決,就沒有什麼秘密或侵犯他人隱私的問題。根據最高法的要求,任何判決都是可以公開查閱的。
D. 原告公告被告敗訴的法院的判決結果(判決書)算侵犯被告的隱私權嗎
不算,法院的判決理論上都是應當公開的。除非是涉及隱私或國家秘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
E. 個人判決書被他人從法院調取出來公開於眾是否侵犯個人隱私權
所有判決書(除國家機密外)全部在中國法律文書網上公布,沒什麼隱私!
F. 公開判決書,就沒有個人隱私
判決書的公開是依法公開,對於個人隱私已經處理過的。
公開判決書,是促進司法公正,促進社會守法和進步,是依法治國的提現。
G. 法院公開判決書,我可以起訴侵犯隱私權嗎
根據現行相關法律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下列情況不公開專審判:①屬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案件,一律不公開。②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14歲以上不滿16歲的一律不公開;16歲以上未滿18歲的,一般也不公開。③離婚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上述案件不論是否公開審理,宣告判決一律公開進行。如果屬於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公開判決書對不屬於公開審理,通常沒有公開當事人全名或以化名公開,都不構成侵犯隱私權。
H. 被告客觀真實的公布法院的判決結果(判決書)算侵犯原告的隱私權嗎
這個不算隱私,屬於公眾可知情部分,在法院會有公示,在法院的網站也可查看判決結果,而法院開具的判決書,是體現判決結果的證明,如果某人敗訴而謊稱勝訴,對別人造成了名譽損害,可以起訴
I. 法院把2016年的判決書實名公布百度網 屬於侵犯隱私權嗎,2016年9月公布到現在,
當然不是,法律規定,普通案件應當公開審理,即使是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其判決結果也應當公開,因此,判決書本來就是公開的,對公開的信息進行轉載,不存在侵犯隱私權的問題。
1、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2、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3、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
4、宣告離婚判決,必須告知當事人在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結婚。
J. 公民的隱私權的法律的判決說明了什麼
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隱私權是公民對自己個人信息、個人寧靜生活以及決定私人事務等享有的一項重要民事權利,它包括個人信息的保密權、個人生活不受干擾權和私人事務決定權。作為公民的一項人格權,隱私權在性質上是絕對權,其核心內容是對自己的隱私依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負有不得侵害的義務。然而,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化社會里,隨著信息傳播手段和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隱私越來越面臨著被侵犯的威脅。據了解,全國各地法院受理的因公民隱私權受侵犯而引起的損害賠償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
隱私權糾紛增多的原因在於許多人尤其是一些新聞媒體對公民的隱私和隱私權及其法律保護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甚至錯誤地以為我國法律對個人隱私權沒有明確保護,以至於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還不知是違法。其實從70年代以來,國際上對於隱私權的保護就已經從消極保護演進到積極保護。我國採取間接、分散的立法方式,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層面的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
有關的法律文書包括:
1、《憲法》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2、《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人格權就包括隱私權】
3、《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4、《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註:目前盛行的網路「人肉搜索」,也會造成侵權。法律中指出:「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而民事權益則包括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和隱私權等權利。「人肉搜索」中,難免會涉及到當事人照片、閱歷等內容,其間不乏個人隱私,網路公開之後又常為當事人帶來負面影響。】
第六十二條【患者的隱私權】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5、《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八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第一百三十四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
第一百五十六條公眾可以查閱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除外。
6、《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第一百五十條 採取技術偵查措施,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措施種類、適用對象和期限執行。偵查人員對採取技術偵查措施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保密;
第一百八十三條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