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處理孩子與同學之間的沖突糾紛
1.不問清原因,制止孩子打架。 2.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以顯得自己的公平或發泄一下心中的不快。 3.嚇唬、訓斥對方的孩子:「下次如果你再和我們家明明打架,我就……」或者直接動手打別人的孩子,以替自己的孩子出氣。 4.與對方家長互相吵罵,大打出手,成為「冤家」。 5.謹慎對待,不隨意評判孩子的打架行為,而是探究孩子打架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肯定的回答是第五種好。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應當正確認識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為。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們在群體交往中協 調、解決矛盾的一種手段,孩子們就是通過這種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學會怎樣堅持獨立的見解,學會怎樣競爭又怎樣協調,學會適度地表現自己,培養忍耐能力,鍛煉孩子的勇敢、意志和陽剛之氣,不斷增長與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識。因此,如果孩子的打架行為發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並不十分厲害,家長就不應過多干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好了。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協調性和社會交往能力。 2.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家長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體傷害。對問題的解決應堅持: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孩子自己解決不了,求助於父母,父母切莫簡單處理,武斷對待,或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孩子與同學之間發生了糾紛,在他們看來是天大的事,但在我們大人的眼中,只不過是小事一樁。孩子受了委屈回來,我們一定不要激動地去找對方家長,也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找對方家長,無疑是在暗示孩子:「受了委屈可以找媽媽。」「犯了錯可以由家長承擔。」孩子有了這種觀念後,容易產生對父母的依賴心理,失去獨立性。埋怨孩子,無非是說些「惹不起還躲不起」之類的氣話,這樣只能加深孩子對同學的不滿,卻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也不利於他們日後和解。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家長應該先設法讓孩子從激動中平靜下來,再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幫助孩子弄清楚究竟是誰錯了。在這一過程中,家長一定不要輕易地認為,既然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一定就全是對方的責任。其實,有些糾紛恰恰是最後受了「委屈」的孩子挑起的。 另一方面,孩子之間相互爭吵、打架,然後又自己和好,就在這一來一去之中,孩子的交友能力便鍛煉出來了。對孩子來講,這種小矛盾和沖突能促使他慢慢地了解 「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知道蠻橫、不講理、任性和霸道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從而學會與人相處和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 這其中「原諒別人」有著獨特的作用: (1)有利於克服「自我中心」意識,知道「我」與「他人」的含義。 (2)有利於人際關系的和諧,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合作精神。 (3)能幫助孩子學會寬容、忍讓,為別人著想。 (4)能促進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所以,家長在了解到孩子與同學之間有了摩擦之後,不要急於越俎代庖地處理糾紛,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家長可以先適當地給予撫慰,並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發生的原因,讓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分析原因後是自己孩子不對,父母應明確指出孩子的不對之處,並進行教育,還應該讓孩子向對方賠禮道歉,指導孩子道歉時應注意的禮貌用語。假如分析原因後是對方的不對,父母也應指導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屬於在正常交往中發生的小沖突,可讓孩子採取忍讓、不予理睬的方法,這有利於培養謙讓寬容的良好品質;如果屬於孩子的既得權益受到侵犯,可讓孩子據理力爭;對經常欺侮人的同學,可以採取迴避的方法,或向教師、家長反映情況,這個時候成人才可介入。孩子之間發生沖突,家長要以誠相待,寬以待人,講文明禮貌,從而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切莫因孩子在交往中的問題引起家長之間的不和睦,造成不良的影響。
㈡ 家長應如何處理孩子在學校里與其他孩子的糾紛
有的事情孩子自己就能解決,有的事情需要老師的調節,有的事情需要家長的協助。但在處理孩子之間的各種各樣的矛盾與糾紛時,很多時候遇到家長參與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與糾紛的情況,但給我的總體印象是,多數家長護短,只找別人家孩子的毛病,不說自家孩子的錯誤,致使孩子之間很小的事情讓家長搞得復雜而且難以收拾。 記得我帶二年級的時候,班上有個男孩子叫小偉,人長得真是帥,虎頭虎腦,給人第一印象就是特別可愛。但是接觸一陣子,就會發現這個孩子特別好動,手閑不住,老喜歡撩閑,別的孩子都不喜歡和他玩。可別的孩子越這樣,他就越撩閑,老師教育多次,效果甚微,畢竟孩子年齡太小,還不能理解自己這樣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也不能理解這樣的行為會在別人心中留下什麼樣的影響。 有一天,小偉不知道什麼原因,和我們班的第二大撩閑之人打起來了,這個第二大撩閑之人也是男孩子,名叫小鄒,長的也是虎頭虎腦,就是個頭矮了些。他平時愛惹是生非,經常打架,在同學們當中影響很壞,也是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玩。這兩個撩閑之人打架還能有個好,真是水火不相容,針尖對麥芒,一個不讓一個。班長告訴我後,我就火急火燎的趕到班級看情況。還沒有走到教室,一大堆的孩子就把我圍住,七嘴八舌的告訴我打架的情況,我顧不得應答,急忙推開眾人直奔教室。進到教室,又看見一些孩子吵吵嚷嚷的在喊:「別打了,張老師來了!」我分開圍觀的孩子,走到兩個小傢伙跟前,看見兩個人互相揪住對方的衣領,眼睛瞪著,小臉漲得通紅,手還沒有撒開。我厲聲說道:「還不放手?」他們看見我生氣了,才把揪衣領的手鬆開。但是眼睛還不放開,依然仇恨似地瞪著對方。我把兩人叫到教室前面,先不忙處理,冷落他們一會,也讓他們冷靜幾分鍾。我先整理了一下書,招呼其他孩子進教室,然後向班長詢問當時的情況,班長還沒有說,其他孩子已經按捺不住,你一句我一句的把當時的情形詳細匯報了一下。主要原因是小偉在走路時故意碰了一下小鄒,小鄒本來就是好鬥分子,這下不幹了,就和小偉打起來了。於是乎就出現剛才那樣的場面。不過,問題好像嚴重了一些,因為我發現兩個孩子的臉上都掛花了。小偉的臉上被小鄒抓破好幾處,小鄒的鼻血被小偉打出來。我暗自尋思,先把兩人教育一番,再通知家長,否則,這種情況下,家長會有意見的,畢竟孩子被抓傷了。 我把兩個孩子叫到跟前,讓他們各自在說說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說自己的不對。我一看還是我指出他們的錯誤,講明打架的危害。兩個孩子這時候冷靜了,也聽明白我的話了,也知道自己做錯了,都有些慚愧。不過,兩人必須請家長。 我打電話把兩個家長都請來,小偉的家長一看自己的孩子的臉被抓成那樣(也就是破了點皮),氣不打一處來,失去冷靜,當著我的面,指著小鄒的媽媽破口大罵,罵話十分難聽,那氣勢好像要把小鄒的媽媽和小鄒吞了不可。要不是我攔著,可能小偉的爸爸就會對小鄒拳打腳踢,以解心頭之恨。而小鄒的媽媽只是陪著笑臉,說著好話。我一看這情況,連忙安慰小偉家長,請他們冷靜,別沖動,有事情好好商量。可是好言相勸半天,依然沒有讓小偉的爸爸消火,我有點生氣了,把兩個孩子領回教室,把教室門一關,不理了。小偉爸爸一看,覺得自己有點過分,罵人的聲音慢慢小了,好一會,走廊里沒有聲音了,我才出來問他們想怎麼辦,小偉爸爸說,讓小鄒的媽媽領自己孩子看臉去,我徵求小鄒媽媽的意見,她說沒有意見。我就讓他們領孩子去醫院給孩子看臉。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本來我的本意是把家長叫來,好好談談關於孩子打架的事,結果什麼還沒有說,就讓家長弄成這樣。 從這件事情看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存在誤區,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缺少家校之間的緊密溝通,更缺少對孩子成中的長遠眼光。很多家長(主要是低年級家長),當看到自己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或者打了,不問青紅皂白,不問是是非非,只管護著自己的孩子,把別人家的孩子罵得狗血噴頭或者親自動手打別人家的孩子,還美其名曰替別人教育孩子。像這樣的家長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嗎?這樣的做法又會給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有些事情小孩子之間很容易自己解決,因為他們之間沒有什麼仇恨,也沒有什麼利益沖突,更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矛盾,他們或許前腳打架,後腳和好。也可能這會怒目圓睜,一會就心平氣和。只是家長心疼孩子,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而不依不饒。 一、做家長的首先要冷靜,搞好調查研究。 對於孩子在學校里和其他孩子產生的糾紛,家長首先要冷靜,先問問自己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事情的經過怎麼樣,結果如何。然後再問問班級中知道這件事情的其他孩子,看是不是和自己孩子說的一樣,然後再給孩子出主意,想辦法,找對策。這其中的方寸家長要掌握好,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那就明確指出來,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如若是別的孩子錯了,家長也應該本著善良誠懇的態度,教孩子學會原諒他人。 二、當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不要捨不得。 孩子在學校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或者因小事吵架,往往因自己膽小而不敢告訴老師,而是回家跟父母哭訴,希望父母能替自己伸張正義,討回公道。這時候的父母一定要冷靜,仔細聽孩子述說。不要看見孩子哭就心裡不好受,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心疼的不得了,馬上就要為孩子出頭;也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計較,去度量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它們之間的矛盾很簡單,根本不用家長提心吊膽,更不用家長親自上陣,非要決定勝負。應該讓孩子受點挫折,受點委屈,受點挑戰是必要的,家長不要不捨得,要放寬心,孩子不是瓷娃娃,只要再合適的度內,完全可以讓孩子自然成長。 三、當家長的不要因為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就限制孩子的交往。 在學校生活,眾多孩子生活在一個集體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也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只要正確的對待,較為公正的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會很快煙消雲散,化為烏有。如果家長因為自己的孩子與某個孩子鬧了不愉快,就橫加阻攔,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那樣只會激化矛盾,只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蒙上陰影,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孩子是要長大的,是要走上社會的,它需要承擔它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風險,一味躲避只會對社會形成不信任感,終究一事無成。孩子自己會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家長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孩子就是在和夥伴的打打鬧鬧中長大的,不能因為一次小小的矛盾就斷定別的孩子不好,孩子有他選擇朋友的權利,家長不可以用成人的狹隘眼光評判和限制。 四、孩子之間的矛盾或者不愉快,家長不要枉下結論。 孩子們之間的糾紛沒有利益沖突,更沒有不可化解的仇恨。他們之間只是一些聽上去像小孩子們玩的過家家游戲。不是這個碰了那個,就是那個撩了這個,有時候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孰是孰非,更何況我們這些局外人。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最好不要無端的評價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到底誰對誰錯,更不要當著自己孩子的面去指責別人的孩子,這樣做只能加深矛盾,使自己的孩子在班級中遭到其他孩子的孤立。也許家長很在乎誰對誰錯的時候,孩子們卻已經化解了矛盾手拉手又成為朋友了。 五、家長不要就事論事,替孩子處理事情。 當家長的遇到自己孩子遭受挫折和委屈時,不是要教孩子怎麼還手,或者幫孩子處理事情,而是要教會孩子與人友好相處,用豐富的知識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朋友。家長的這種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既能給予孩子心靈的安慰,又能給孩子精神上的幫助,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用自己的善良、大度、寬容、博學、正直、勇敢去吸引別人,影響別人,這樣做就會讓身邊的好朋友多起來,自己的力量自然就壯大了,這就是我們成人世界裡的權威。
㈢ 當孩子之間發生糾紛時怎麼辦
先要孩子如實地將事情的經過講清楚,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以「是他先動手打你的,是嗎?」等話語誘導他們,而是鼓勵孩子做誠實的人。 和孩子共同探討「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孩子受欺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別人無意識的行為;
其二,歸根結蒂是自己孩子不對;
其三,確實有一些專橫的孩子恃強凌弱,以大欺小。
我們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發生的根源,有利於**地解決好糾紛。可以問問孩子「你准備怎麼辦」,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自己解決身邊發生的事。凡事都由父母拿主意,會使孩子失去主動性和獨立性。因此,在找到孩子受欺負的原因後,我們不要急於發表意見,而是讓孩子想一想該怎麼辦。 與孩子一起商討處理問題的方法。對於別人無意而造成的傷害,我們和孩子都應持著原諒對方的態度,及時給予安慰。倘若原因出在自己孩子身上,則應說服孩子先向對方道歉。如果責任完全在對方,則鼓勵孩子去和對方講理。 不要因為孩子受欺負,而約束孩子的交往。有些**因為孩子生得弱小,常被人欺負,而將其關在屋內,**他與同伴交往。這種做法好似愛護,實質上是害了孩子。痛楚的經歷,加上父母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問題的經驗,對孩子的個性未嘗不是一種良好的磨練。請各位媽媽也談談自己的看法
㈣ 如何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
首先教會幼兒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幼兒初步懂得不侵犯同伴的道理。第二,引導幼兒在與同伴交往時,能運用適當的語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習使用准確的禮貌用語,如不小心碰到人家,要立即說「對不起」;人家幫助了自己,要多說「謝謝」,要借用人家的東西的時候,採用商量的口吻——「請問我可以用一下你的筆嗎?」第三,要懂得謙讓。比如排隊時候,不要爭站在排頭,讓一下人家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如果做錯事了,要勇於承認錯誤、改正缺點,平時要多點幫助同伴,幫助了人家,以後人家也會幫助你的。2.學會自我保護。 告訴孩子要學會保護,不可以欺負別人,但是別人欺負我們時,盡量躲開,也可以與人理論,告訴老師。很多受到欺負的孩子具有畏懼陌生人或在集體里表現得內向、畏縮等不良個性,因而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開始時不妨為孩子安排適當的玩伴,建立與他人相處的信心,為自我保護奠定基礎。 3.教孩子自己解決糾紛。 「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做法是很不理智的,而讓孩子毫無原則地隱忍退讓,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怯懦膽小,讓人看不起而更喜歡欺負他,適當地反抗也在情理之中,比如以大聲喊叫來震懾對方。如果對方不是有意的,要懂得諒解包涵,如果對方存心挑釁,要當機立斷加以制止,然後再和他講道理。 4.家園配合。 有家長教導孩子,如果別人跟你打架的時候,你要「正當防衛」,或者奮起反抗,給點顏色人家看,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是誤導了孩子,如果孩子打不過人家,將會增加自卑和焦慮的情緒,就算打贏人家,受傷了,對雙方都不好,正確與人相處之道才是預防糾紛之根。此外,家庭不可過度寵愛孩子,凡事遷就孩子,而且在家裡做小霸王,這對孩子預防糾紛不利,家長要引起警惕。 從糾紛中學習和成長 其實,孩子之間的糾紛,主要是他們的天性決定的,而不是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分標准,無論是爭執、吵鬧甚至打架,都是成長過程中一段小小的插曲,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養孩子社交能力和積極性。他們在爭吵中掌握了集體生活方式。孩子們吵架時間是短暫的,尤其是3歲前,彼此也不記仇。
㈤ 家長如何正確的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呢
當孩子之間抄出現糾紛時,家長們應首先管教自己的孩子。這有利於讓孩子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錯誤和不足。即便完全是對方的過錯,也可以坐下來協商,協商解決不了的,還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家長以武力參與孩子糾紛,無助於孩子之間的和解,反而會激化家長之間的矛盾,使原本孩子們之間的糾紛,變成了大人之間的恩怨。
從另一個角度講,家長時時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不利於培養他們直面糾紛的勇氣和解決糾紛的能力,反而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家長能「保護」孩子一時,但不能「保護」他一世,所以,讓孩子自己面對糾紛、解決糾紛,在與同伴的吵吵鬧鬧中學會如何與人為善、如何化干戈為玉帛,才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㈥ 關於幼兒園孩子之間發生的民事糾紛怎麼解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孩子們為了爭一件玩具而弄得面紅耳赤,甚至是滿臉淚水這樣的情況,家長見了,有大聲訓斥的,有出面調停的。歸根到底,原因只有一個,在家長眼裡,爭吵歷來是不被認可的、影響友好關系的事情。但事實上,幼兒之間出現糾紛是自然的現象,並非都是壞事,往往有利於他們交往能力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有著成人施教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首先,我認為孩子間產生糾紛,是孩子體驗寬容、謙讓的好時機。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玩具都是他一個人玩,大人也會讓著他,沒有人會去爭搶。到了幼兒園,同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走到一起,出現磕磕碰碰是難免的事情,同伴間對事件的不同意見,不同看法,可以使孩子懂得和同伴友好相處,學會互相謙讓。
其次,孩子間的糾紛是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課程。理論上講,孩子之間的糾紛是他們在最初的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的表現。在應對糾紛中,他們逐步學會觀察和思考,有了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機會,逐步掌握人際交往的本領。作為家長應給予孩子處理糾紛的機會,當幼兒處理得當時,應給予肯定、鼓勵。但又不能聽之任之,應適時加以引導。當孩子處理不當時,應抓住機會,幫助孩子分辨是非。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學會了如何與別人相處,學會了怎樣協調與別人的關系。這種技能的掌握,對孩子們而言將終身受益。
除此之外,孩子間的糾紛,還有利於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之間出現糾紛時,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應持冷靜觀察的態度,而給孩子一個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當出現處理困難時,家長也不一定要馬上出面,可以提幾點建議供孩子選擇,讓孩子懂得,自己的問題還是要自己解決。這樣,不僅增強了孩子的自理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
一個正在向獨立、自我完善方向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都與別人保持一致,差異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我想作為家長,對待孩子間的糾紛,不必大驚小怪,而應冷靜對待、正確引導,這樣才對幼兒的健康發展有所幫助。
教師案例:鏡頭一游戲活動:趕小豬
老師:「她推我。」老師:「他也推了我。」兩個情緒激動的孩子,跑到我面前相互指責著對方的不是。經過了解得知:原來是在游戲時,排在後面的萌萌插隊到淘淘前面,於是淘淘就推了萌萌一下,萌萌也回推了淘淘一下。
鏡頭二
案例分析
一、環境因素: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由於成人的溺愛、嬌慣,養成了孩子任性、粗暴、行為無約束。生活上的優越環境和過分地照顧,使幼兒產生了「自我中心」的毛病。
二、年齡因素: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年幼的孩子由於對生活經驗的缺乏。使他們在道德認識和行為意識上背道而馳,易於與他人發生糾紛。
三、個體差異因素:
由於社會和教育條件不同,以及遺傳因素而使幼兒心理發展的情況也有各種差別。在不同環境中,孕育出不同的性格。
綜上述原因,我認為對幼兒在相互交往過程中產生糾紛時,教育者應明辨是非,處理公平;方法靈活,使人信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有利於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
反思:
對幼兒不正確行為要認真了解,分析發生的原因、動機和後果,具體地向幼兒解釋、說明,指出錯誤的行為及後果,幫助幼兒分清是非,抑制或制止其錯誤行為。不能簡單粗暴的解決了事。孩子發生糾紛固然上破壞了教學秩序給老師增添了負擔,但孩子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是他們在集體中學習交往,待人接物的一種方式。
(一)、分析
幼兒之間的糾紛是困擾父母和教師的一個主要問題。成人都希望幼兒之間能友好相處,能夠避免矛盾和沖突,因此往往更加關注幼兒之間因游戲、玩耍而產生的爭執和不愉快。父母和教師會認為幼兒太小,不會解決糾紛,同時又怕幼兒吃虧,形成什麼心理陰影。所以常常想利用成人的權威和優勢,採取及時制止和干預的方式。事實上矛盾和沖突不僅有助於認知的發展,而且有有助於提高個體和他人合作的能力。過多的干涉反而會阻礙幼兒社會認知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充分體驗成功或失敗。
(二)、策略
1、給幼兒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幼兒身心放鬆,促進幼兒之間融合關系的發展,避免緊張關系的發生。
2、有意識地教給幼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加強幼兒的常規訓練,使幼兒避免一些糾紛。並嘗試自己解決。
3、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發生糾紛的教育活動,讓幼兒觀看並進行討論,讓幼兒在情景設計中嘗試解決糾紛,教師進行隨機教育,引導幼兒自我反思、自我判斷,促進幼兒道德水平的提高。
4、事實上幼兒的矛盾來的快去的也快,這也是此階段幼兒「自我調節機制」發展的一個特點。幼兒之間的糾紛現象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人際交往形式。對幼兒來講,他們正是通過交往中的「糾紛」來明辨是非、調整自己,尋找與同伴交往的適宜方法,並逐步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與合作,學會一些社會的道德規范和做人的准則。為此,教師要敢於放手並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
(三)、家園配合、共同努力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但是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太小,不會解決糾紛,同時又怕幼兒吃虧,形成什麼心理陰影,所以常常會利用成人的權威和優勢,採取及時的制止和干預,更甚者會要求孩子受到欺負了,就要「報復」回來。
㈦ 應怎樣正確看待孩子之間的糾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孩子們為了爭一件玩具而弄得面紅耳赤,甚至是滿臉淚水這樣的情況,家長見了,有大聲訓斥的,有出面調停的。歸根到底,原因只有一個,在家長眼裡,爭吵歷來是不被認可的、影響友好關系的事情。但事實上,幼兒之間出現糾紛是自然的現象,並非都是壞事,往往有利於他們交往能力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有著成人施教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首先,我認為孩子間產生糾紛,是孩子體驗寬容、謙讓的好時機。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玩具都是他一個人玩,大人也會讓著他,沒有人會去爭搶。到了幼兒園,同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走到一起,出現磕磕碰碰是難免的事情,同伴間對事件的不同意見,不同看法,可以使孩子懂得和同伴友好相處,學會互相謙讓。 其次,孩子間的糾紛是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課程。理論上講,孩子之間的糾紛是他們在最初的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的表現。在應對糾紛中,他們逐步學會觀察和思考,有了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機會,逐步掌握人際交往的本領。作為家長應給予孩子處理糾紛的機會,當幼兒處理得當時,應給予肯定、鼓勵。但又不能聽之任之,應適時加以引導。當孩子處理不當時,應抓住機會,幫助孩子分辨是非。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學會了如何與別人相處,學會了怎樣協調與別人的關系。這種技能的掌握,對孩子們而言將終身受益。 除此之外,孩子間的糾紛,還有利於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之間出現糾紛時,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應持冷靜觀察的態度,而給孩子一個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當出現處理困難時,家長也不一定要馬上出面,可以提幾點建議供孩子選擇,讓孩子懂得,自己的問題還是要自己解決。這樣,不僅增強了孩子的自理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 一個正在向獨立、自我完善方向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都與別人保持一致,差異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我想作為家長,對待孩子間的糾紛,不必大驚小怪,而應冷靜對待、正確引導,這樣才對幼兒的健康發展有所幫助。 教師案例:鏡頭一游戲活動:趕小豬 老師:「她推我。」老師:「他也推了我。」兩個情緒激動的孩子,跑到我面前相互指責著對方的不是。經過了解得知:原來是在游戲時,排在後面的萌萌插隊到淘淘前面,於是淘淘就推了萌萌一下,萌萌也回推了淘淘一下。 鏡頭二 案例分析 一、環境因素: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由於成人的溺愛、嬌慣,養成了孩子任性、粗暴、行為無約束。生活上的優越環境和過分地照顧,使幼兒產生了「自我中心」的毛病。 二、年齡因素: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年幼的孩子由於對生活經驗的缺乏。使他們在道德認識和行為意識上背道而馳,易於與他人發生糾紛。 三、個體差異因素: 由於社會和教育條件不同,以及遺傳因素而使幼兒心理發展的情況也有各種差別。在不同環境中,孕育出不同的性格。 綜上述原因,我認為對幼兒在相互交往過程中產生糾紛時,教育者應明辨是非,處理公平;方法靈活,使人信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有利於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 反思: 對幼兒不正確行為要認真了解,分析發生的原因、動機和後果,具體地向幼兒解釋、說明,指出錯誤的行為及後果,幫助幼兒分清是非,抑制或制止其錯誤行為。不能簡單粗暴的解決了事。孩子發生糾紛固然上破壞了教學秩序給老師增添了負擔,但孩子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是他們在集體中學習交往,待人接物的一種方式。 (一)、分析 幼兒之間的糾紛是困擾父母和教師的一個主要問題。成人都希望幼兒之間能友好相處,能夠避免矛盾和沖突,因此往往更加關注幼兒之間因游戲、玩耍而產生的爭執和不愉快。父母和教師會認為幼兒太小,不會解決糾紛,同時又怕幼兒吃虧,形成什麼心理陰影。所以常常想利用成人的權威和優勢,採取及時制止和干預的方式。事實上矛盾和沖突不僅有助於認知的發展,而且有有助於提高個體和他人合作的能力。過多的干涉反而會阻礙幼兒社會認知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充分體驗成功或失敗。 (二)、策略 1、給幼兒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幼兒身心放鬆,促進幼兒之間融合關系的發展,避免緊張關系的發生。 2、有意識地教給幼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加強幼兒的常規訓練,使幼兒避免一些糾紛。並嘗試自己解決。 3、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發生糾紛的教育活動,讓幼兒觀看並進行討論,讓幼兒在情景設計中嘗試解決糾紛,教師進行隨機教育,引導幼兒自我反思、自我判斷,促進幼兒道德水平的提高。 4、事實上幼兒的矛盾來的快去的也快,這也是此階段幼兒「自我調節機制」發展的一個特點。幼兒之間的糾紛現象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人際交往形式。對幼兒來講,他們正是通過交往中的「糾紛」來明辨是非、調整自己,尋找與同伴交往的適宜方法,並逐步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與合作,學會一些社會的道德規范和做人的准則。為此,教師要敢於放手並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 (三)、家園配合、共同努力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但是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太小,不會解決糾紛,同時又怕幼兒吃虧,形成什麼心理陰影,所以常常會利用成人的權威和優勢,採取及時的制止和干預,更甚者會要求孩子受到欺負了,就要「報復」回來。
㈧ 如何處理孩子與同學的矛盾,家長投訴如何處理
.不問清原因,制止孩子打架。
2.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以顯得自己的公平或發泄一下心中的不快。
3.嚇唬、訓斥對方的孩子:「下次如果你再和我們家明明打架,我就……」或者直接動手打別人的孩子,以替自己的孩子出氣。
4.與對方家長互相吵罵,大打出手,成為「冤家」。
5.謹慎對待,不隨意評判孩子的打架行為,而是探究孩子打架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肯定的回答是第五種好。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應當正確認識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為。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們在群體交往中協
調、解決矛盾的一種手段,孩子們就是通過這種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學會怎樣堅持獨立的見解,學會怎樣競爭又怎樣協調,學會適度地表現自己,培養忍耐能力,鍛煉孩子的勇敢、意志和陽剛之氣,不斷增長與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識。因此,如果孩子的打架行為發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並不十分厲害,家長就不應過多干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好了。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協調性和社會交往能力。
2.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家長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體傷害。對問題的解決應堅持: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孩子自己解決不了,求助於父母,父母切莫簡單處理,武斷對待,或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孩子與同學之間發生了糾紛,在他們看來是天大的事,但在我們大人的眼中,只不過是小事一樁。孩子受了委屈回來,我們一定不要激動地去找對方家長,也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找對方家長,無疑是在暗示孩子:「受了委屈可以找媽媽。」「犯了錯可以由家長承擔。」孩子有了這種觀念後,容易產生對父母的依賴心理,失去獨立性。埋怨孩子,無非是說些「惹不起還躲不起」之類的氣話,這樣只能加深孩子對同學的不滿,卻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也不利於他們日後和解
㈨ 如何正確處理小孩子之間的矛盾
班裡成績很不錯又乖的一個小女生竟然和班裡有名的調皮鬼竟然打架了!
當班裡的同學來告訴我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簡直是控制不住的語調上揚。
網路圖片
隨後,小男生來到了我的辦公室,竟然眼角紅通通的,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我記得上次因為調皮數學老師那麼罰他他都沒有流一滴眼淚,現在竟然出現這種情況。我看了一眼,他身上沒有任何的傷痕,我不禁有些好笑。
「你去把跟你打架的那個女孩叫過來。」我覺得還是找齊他們兩個人一起處理比較好。
過了一會,小女孩來了。五年級的女生,個子已經很大了,關鍵她還長得很漂亮。
「你倆怎麼打架啦?誰來說說。」
兩人互相看了一眼,然後又各自低頭。女孩的眼眶開始濕潤潤的,男孩的眼睛裡也是濕噠噠的。
「你倆誰先動手的呢?」這一問不得了,兩人開始互相來勁了,互相扯皮。
我默不作聲,聽著大概也就知道是什麼情況了。
其實小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在大人眼裡看起來很簡單甚至有些可笑,可是在他們眼裡這些都是「大事」,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他們同學之間的感情,還會對老師產生抵觸,從而影響老師的「權威」。
我聽完整個過程後,開始梳理經過,然後指出兩人各自應該道歉的點。很明顯女孩開始服軟了,但是男孩子還是捏緊拳頭,看樣子很是不服氣啊!
這或許就是這個年齡階段男女生的區別,女生不僅身體發育的比男生快,心裡上也成熟得比男生好。所以我只能多花點精力去說服小男生。
後來,我讓他們就自己的錯誤點向對方道歉。為了激勵他們我只能使用「激將法」。
「我看看你們誰的度量更大點,誰先道歉啊?」然後我一臉笑意地看著他們。
男生已經從開始的委屈、氣氛開始變得有些綳不住想笑了,可是這個階段的男生啊,都是「面子」第一。
果不其然,小女生竟然一低頭向他鄭重地說了聲對不起,這一刻我很是感嘆,果然能屈能伸的不一定只有「大丈夫」啊。
我也是個奇葩老師,這一刻我竟然直接對著小男生發出笑聲,:「哈哈,你的肚量竟然沒有人家小女生的大。」
原諒我的不厚道,確實是我知道這個男孩平時雖調皮但也很討喜。
我明顯感覺到他的神經緊了一下,然後捏緊的拳頭開始鬆了,竟然也似模似樣的學者女生低頭道歉,女孩子也是個要強的,很直接地回了句:「沒關系。」
看著他倆,我實在忍不住笑了,他們看著我笑也開始嘴角上揚,然後兩人就那麼樂呵呵地走了。
網路圖片
其實小孩子之間的問題真的很好處理,首先家長和老師要重視他們的問題,然後家長和老師要秉承著「以大化小」的原則,我見過很多家長明明只是小孩子之間很小的問題,然後雙方家長過來為孩子出頭,然後倆孩子就開始「老死不相往來」,將問題擴大化。我也見過很多老師將小孩子間的問題上綱上線。這樣的處事原則會直接影響到這個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和處事能力。我覺得真的沒必要。
要知道,孩子的忘性很大,也許前一秒有矛盾,下一秒大家就忘了。只要大人們能告訴他們哪些點錯了,錯了就要道歉、改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