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合理使用他人注冊商標不構成侵權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來發布的《自關於商標執法中若干問題的意見》指出,善意地使用自己的名稱或者地址,或者善意地說明商品或者服務的性質或者屬性,尤其是說明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用途、地理來源、種類、價格及其日期的行為不屬於商標侵權行為。
『貳』 下列行為中不屬於商標侵權的是( ).
A.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注冊商標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稱和圖形
『叄』 哪些情況不構成商標侵權
你好,
(一)在先權利使用時不構成商標侵權。
使用人對自己享有權利的標記進行正當使用。如正當使用自己的姓名、商號或其他標記。因使用人的在先權利合法,其正當使用不構成商標侵權。
(二)指示性使用不構成商標侵權。
使用人為表明商品或者服務的用途,合理使用他人注冊商標,不構成商標侵權。如某品牌墨盒合理的標明出其專供於某品牌列印機。
(三)敘述性使用不構成商標侵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注冊商標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稱、圖形、型號,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質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數量及其他特點,或者含有地名,注冊商標專用權人無權禁止他人正當使用。」
商品的通用名稱、圖形、型號,商品的質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數量及其他特點,地名,不具有區別商品或者服務來源的顯著性,一般不能作為商標注冊,但其可與其他具有顯著性的詞彙組合進行注冊,或者通過長期使用獲得了表明商品或者服務來源的「第二含義」而得以注冊。但是,上述詞彙作為商標注冊後,不得禁止他人對該詞彙本身「第一含義」的正當使用。所謂正當使用,是一種善意使用,不具有不正當競爭的意圖,僅是為了描述自己的商品或服務,並非作為商標使用,也並未造成消費者的混淆和誤認。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肆』 注冊了商標有人在使用不屬於侵權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2] 第五十七條 ,規定了七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專:
1、未經商標注冊屬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
2、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
3、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
4、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
5、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
6、故意為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便利條件,幫助他人實施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的;
7、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伍』 不公開,不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其他公司商標是否違法
四個要素
具備下述四個構成要件的,構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侵權行為:
1)必須有違法行為存在,即指行為人實施了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的行為;
2)必須有損害事實發生,即指行為人實施的銷售假冒商標商品的行為造成了商標權人的損害後果。銷售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商品會給權利人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同時也會給享有注冊商標權的單位等帶來商譽損害。無論是財產損失還是商譽損害都屬損害事實。
3〕違法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即指行為人對所銷售的商品屬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事實系已經知道或者應當知道。
4)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必須有因果關系,即指不法行為人的銷售行為與造成商標權人的損害結果存在前因後果的關系。
商標侵權,是指:行為人未經商標權人許可,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或者其他干涉、妨礙商標權人使用其注冊商標,損害商標權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其具體表現內容如下:
一切侵害他人注冊商標權益的行為,都是侵犯商標權的行為。根據《商標法》第52條的規定,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的行為。
2、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行為 .這種行為在理論上也稱為"反向假冒 "行為。
3、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行為。結合《商標法》第56條第3款的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這種形式的商標侵權行為是需要銷售者主觀明知為要件的。
4、偽造或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須注意的是,這種侵權行為是商標標識的侵權行為,包括"製造"和"銷售"兩種行為。
5、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
根據商標法實施條例第50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屬於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給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包括:
1、在同種或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
2、故意為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的;
3、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為企業的字型大小或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
4、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文字注冊為域名,並通過該域名進行有關商品交易的電子商務活動,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
『陸』 什麼樣的情況是不構成商標侵權
構成商標侵權的條件:
(1)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相同或者近似商標的;
(2)銷售明知是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商品的;
(3)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商標標識的;
(4)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主要有:
銷售明知或者應知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的;
在同一種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並足以造成誤認的;
故意為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的。
關於如何界定商標是否侵權,應當著重考慮以下因素:
1、被告是否存在主觀惡意導致權利沖突發生的原因固然存在一些偶然的巧合,但較多情形下,仍是由於一方惡意搭便車,以牟取不正當利益所致。因此,審查被告的主觀過錯、主觀惡意對侵權判斷是十分必要的。
2、是否相同或相似,並造成混淆當事人所經營的商品與商品之間、服務與服務之間、商品與服務之間是否相同或類似,並造成混淆和誤認,亦是判斷侵權構成與否的重要因素
3.、標識應當具有一定的顯著性,如果是一般的經營者和普通的消費者都普遍認同的通用名稱,一方當事人就不享有獨占的權利,也不能排斥其他經營者的合法使用。
『柒』 不構成商標侵權的情況有哪些
已經有別人問過這類問題,答案相當完善,拿過來借鑒一下。 認定商標侵權注意什麼 (一)未撤銷之前的注冊商標均應受到保護 商標專用權是通過注冊產生的,其間經過了法定的程序和嚴格的審查,因此,商標專用權確立後,就應當在法律范圍內予以保護,即使是認為注冊不當的商標,在撤銷之前,也應如此。 撤銷注冊商標的決定或裁定,對在撤銷前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做出並已執行的商標侵權案件的處理決定,不具有溯及力。 注冊商標有效期滿後,在法律規定的6個月寬展期內,如果原注冊商標所有人仍未提出續展申請,或續展申請被駁回的,他人在此期間使用與該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不構成商標侵權;如果原注冊商標所有人提出續展申請且被核准,他人在此期間內使用與該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構成商標侵權行為。 (二)准確認定近似商標 近似商標或標識的認定,是商標侵權判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只有同時具備「商標或標識構成近似」和「在同一或類似商品上使用」兩個條件,侵權才能成立。 近似商標與相同商標有所不同,在視覺上雖有一定差異,但在其他方面如發音、含義等方面與注冊商標近似,並足以造成消費者的誤認或混淆。考察兩個商標是否屬近似商標,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商標外觀。 即對兩個商標的文字、圖形或其組合的視覺形象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進行觀察,看是否能引起誤認或混淆。如江蘇某公司使用的「HOVER」圖形商標與英國某公司的已注冊的圖形商標「HOOVER」僅一個字母之差,視覺類似,加上發音基本相同,足以造成消費者誤認,應認定為近似商標。再如天津某公司使用的「SAFINO」與法國某公司在先注冊的「SANOFI」商標字母完全相同,僅最後4個字母排列順序稍有不同,但兩商標在文字整體結構和讀音上十分近似,極易使消費者誤認,因此構成了使用在類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標。 2、商標讀音。 從人們的聽覺出發,判斷兩商標是否因讀音近似而導致混淆。如江蘇某公司以「夏奈爾(SUNNER)」作為商標,雖與法國「CHANEL」(中文譯音「夏內爾」)含義不同,英文字母也不相類似,但因讀音近似,尤其是在漢語語言環境中使用,構成近似商標。再如「今日」和「金日」等。 3、商標含義。 分析兩個商標是否含義相同或近似並導致消費者對商品來源產生混淆。如「BLUE SKY」與「藍天」,中文含義一樣,很容易使人誤解生產廠商與特定商品之間的關系,誤認為標注「藍天」的商品系「BLUE SKY」的系列產品。 (三)正確判斷類似商品 確定判斷同一或類似商品的標准,是對兩種商品進行比對的關鍵。 國家商標局雖然編發了《類似商品區分表》,但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很難解決實踐中是否類似的問題,因此《類似商品區分表》和《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表》並不是劃分類似商品的依據,只能作為認定類似商品的參考。根據兩種商品在功能、用途、原料、生產企業、消費對象、銷售渠道等方面是否類似、且這種類似是否易使消費者對商品的來源產生誤解等方面來進行判斷,是實務中唯一可行的選擇。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並非不同類、不同組就等於不相類似,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名為「某某礦泉冰」的飲料和礦泉水屬於第32類商品,而冰磚、冰棍等屬於第30類商品,兩者不屬同一類別。但因原料、用途、銷售途徑、消費群體等基本相同,生產工藝近似,應認定為類似商品。而且類似商品的標准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一些原先不相類似的商品可能因新材料、新工藝、新形式的出現,以及功能、用途、銷售渠道等的變化而成為類似商品。 在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商標的情況下,與注冊商標核定使用的商品在功能、用途、原料、生產企業、消費對象、銷售渠道等方面近似,易使消費者對商品的來源產生誤認的商品為「類似商品」。 判斷是否屬「類似商品」,前提是商品之間的關系,並考慮商品和商標之間的關系。商品的功能、用途相同,並且具有共同的消費對象、銷售渠道的,一般認定為類似商品,但商品的原料、生產企業等因素,能夠明顯表明商品的來源,不會使消費者產生誤認的,不應認定為類似商品。如果商品與服務之間存在著特定的聯系,使用相同或者近似商標易使消費者認為是同一企業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該商品與服務應認定為類似。 (四)不以商品質量的優劣作為判定 《商標法》的主要內容在於保護注冊商標專用權,因此,在處理商標侵權案件中,商品質量優劣不會影響到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他人擅自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即使其商品質量優於注冊商標所有人的商品質量,也應當認定為商標侵權行為。至於注冊商標所有人的商品質量低劣甚至粗製濫造,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可以適用《產品質量法》和《商標法》的其他條款處理,與商標侵權認定沒有直接的關聯。 (五)商標注冊人的違法使用 商標專用權是一種民事權利,注冊人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其權利。如果注冊人在使用注冊商標過程中,有違反《商標法》和《實施細則》的情形,可以適用相關條款處理,要求注冊人承擔相應的行政法律責任,但不影響對商標侵權的認定。在這種情況下,他人擅自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應認定為商標侵權行為。盡管商標注冊人的違法使用不影響對商標侵權的認定,但有可能影響其權利的行使,甚至使其喪失賠償請求權。 (六)合理界定正常使用行為 他人擅自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並不一定就構成商標侵權。這要視其使用是否具有正當理由而定。例如,「三株」商標是某企業使用在葯品上的注冊商標,另一企業在口服液商品包裝上使用了「三株菌十中草葯」文字,以表示口服液商品的成份(經查證屬實)。由於「三株」在這里既不是作為商標使用,又不是作為商品名稱使用,而是對商品的正常說明,因此不應認定為對「三株」注冊商標專用權構成侵犯。 (七)綜合衡量其他因素 在商標侵權案件認定過程中,除上述需要把握的因素外,還有可能涉及其他因素,如商標的知名度、顯著性、具體使用方式、主觀過錯程度及商品的零部件與整體之間的關系等。由於個案涉及的其他因素不一致,對商標侵權的認定也會不一致。就商標的知名度而論,一般來說,知名度越高,受保護的范圍就越寬,他人擅自使用時被認定為商標侵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以上就是對商標侵權怎樣認定,認定商標侵權應注意什麼問題的解答。商標侵權認定是個復雜的過程,提醒當事人要認真對待,認定時思維要嚴謹。如果當事人對究竟是否構成商標侵權不太有把握,不妨去咨詢有相關經驗的律師,律師有嚴謹的思維和豐富的知識,可以給您准確的回答
『捌』 如何使用企業名稱不構成商標侵權
如果企業名稱沒有注冊商標的話,用企業全名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