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行政賠償的責任形式是什麼
行政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行政賠償,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違法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所承擔的賠償責任。行政賠償責任由以下4大要件構成:
(一) 主體要件。
實施行政侵犯行為的人,必須是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行政機關及行政執法人員。具體包括:
(1)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及其行政執法人員;
(2)受行政機關委託執行行政職務的管理機構及其人員;
(3)自願協助行政事務的人員。
(二)行為要件。
行政侵權行為是行政賠償責任最根本的前提要件。行政侵權行為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1)必須是執行行政職務的行為。既包括行政主體本身直接做出的職務行為,也包括行政工作人員或者受委託組織所做出的履行職務的行為。
(2)必須是在法定的職責范圍內行使職權,違法侵犯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行為。
(三)損害事實。
損害的發生是行政賠償責任產生的基礎條件。損害包括人身損害與財產損害。
(1)必須是已經發生的、確實存在的損害。對於某種將來可能發生也可能未發生的不確定狀態的損害,不能請求行政賠償。
(2)損害必須是直接損害,不包括間接損害。
(四)因果關系。
只有當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違法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與行政相對人的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行政機關才承擔賠償責任。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行政機關不承擔賠償責任:
(1)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行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2)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行政賠償的含義及范圍
行政賠償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其賠償范圍是:
(1)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措施的;
(2)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3)毆打或者以其他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的;
(4)違法使用武器、警具造成公民身體傷害的;
(5)違法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的;
(6)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的;
(7)違法徵收財物、攤派費用的;
(8)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侵犯財產權造成損害的其他違法行為。
行政賠償程序(一)--行政賠償請求程序
受害人向行政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行政賠償請求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直接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請求;另一種是通過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由賠償義務機關的上級部門決定或者由人民法院判決或裁定。
一、直接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受害人直接提起行政賠償請求的,必須首先向行政賠償義務機關提出。只有在賠償義務機關不予賠償或者賠償請求 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賠償請求人才可以向上一機關申請復議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賠償:
(1)爭議雙方對行使職權行為的合法性沒有爭議,但賠償問題達不成協議;
(2)該侵權行為已經被確認為違法或者已經被撤銷、變更;
(3)該侵權行為已經被法院判決違法而撤銷;
(4)該爭議行為的裁決是終局裁決;
(5)該爭議行為是事實行為。
二、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是指請求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中一並提出賠償要求。復議機關或者人民法院通常先確認該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然後再決定是否賠償。
三、提出賠償請求的限制。《國家賠償法》規定,請求人根據受到的不同損害,可以同時提出數項賠償請求。但是,如果造成的損害是單一的,請求人只能就該項損害提出賠償請求,不能因為該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提出賠償請求。也就是說,行政賠償的賠償金數額以直接損失為限。
四、提交賠償申請書。請求人提起行政賠償請求時,必須遞交賠償申請書。賠償申請書應包括以下內容:
(1)受害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工作單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
(2)具體的請求、事實根據和理由;
(3)申請的年、月、日。
賠償請求人書寫申請書確有困難的,可以委託他人代書;也可以口頭申請,由賠償義務機關記入筆錄。
『貳』 行政公務員損害了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要完全承擔賠償責任嗎
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嚴重的需要國家賠償。
(1)行政侵權賠償是由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引起的。
行政侵權賠償產生的原因是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這種違法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包括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和違法的事實行為,即只有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和違法的事實行為才能引起行政侵權賠償,如果是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和事實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則不會引起行政侵權賠償,只能產生行政補償的問題。如果不是在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行使職權的過程中發生的侵權行為,例如民事侵權行為,也不會引起行政侵權賠償。
(2)行政侵權賠償的請求人是合法權益遭受行政侵權行為侵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行政侵權賠償的請求人是合法權益遭受行政侵權行為損害的對象,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無論是否屬於行政相對人,只要其合法權益遭受行政侵權行為的侵害,就可以請求賠償。當然遭受侵害的權益必須是法律承認的合法權益,違法權益即使遭受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也不能請求行政賠償。應該注意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遭受的侵害必須是現實的、已經確定的,將來可能發生的損害不能引起行政侵權賠償。
(3)行政侵權賠償的義務機關是造成行政侵害的行政機關,賠償的責任主體是國家。
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行政侵權賠償的義務機關為造成侵害的行政機關。而行政侵權賠償的最終責任主體是國家,因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法律上代表國家,其實施的行政職權行為是代表國家實施的,無論是合法的還是違法,其法律後果都歸於國家,國家行政侵權賠償的責任主體主要表現時賠償費用從國庫支出。
(4)行政侵權賠償的賠償方式主要是支付賠償金。
行政侵權賠償的賠償方式以支付賠償金為主,以消除影響、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禮道歉等方式為輔。
『叄』 民事賠償和行政賠倍的區別
您好:
民事賠償是一方當事人因侵權行為而向遭受損害的另一方當事人承擔的賠償責任。世界各國行政賠償制度的早期階段都借鑒民事賠償理論(如歸責原則、構成要件),適用民事賠償的程序。民法通則第121條也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過程中的侵權行為規定為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確立了國家的民事賠償責任。在國家賠償法實施以前,國家賠償都是按照民事賠償的標准和程序處理的。因此,民事賠償與行政賠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是,兩者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區別,表現在:
1.主體不同。
行政賠償是國家向公民個人承擔的賠償責任,形成的是國家與公民之間的法律關系;而民事賠償責任是公民個人向公民個人承擔的賠償責任,形成的是公民與公民之間的法律關系。
2.原因不同。
行政賠償的原因所行政侵權行為,而民事賠償的原因是民事侵權行為。行政侵權行為所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實施的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是國家權力的作用;而民事侵權行為既沒有「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這一主體方面的限制,也沒有「行使職權過程中」這一限制。
3.范圍不同。
民事賠償的范圍大於行政賠償的范圍。行政賠償的原因行為、損害的范圍由國家賠償法作了限制,國家並不對所有的侵權行為都承擔賠償責任,也不對行政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所有損害都要賠償,而只賠償行政侵權行為對人身權和財產權造成的最低限度的直接損害。與此不同,民事賠償存在於所有的民事侵權行為,民事侵權行為人不但要全額賠償給受害人的各種合法權益造成的直接損害,而且要賠償一定的可得利益的損失即賠償間接損失。
4.歸責原則不同。
民事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主、危險責任原則為輔,而行政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多種多樣,有的國家實行過錯責任原則,有的國家實行公務過錯責任原則,有的國家實行違法原則。
5.程序不同。
解決民事賠償糾紛的程序是仲裁、民事訴訟,而解決行政賠償爭議的程序是行政處理程序、行政復議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
6.依據不同。
行政賠償是公法上的法律責任,其法律依據是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公法法律規范;而民事賠償是私法上的法律責任,其依據是民法通則等私法規范。
『肆』 行政賠償與民事賠償有什麼區別
行政賠償與民事賠償的區別:
1.主體不同。
行政賠償是國家向公民個人承擔的賠償責任,形成的是國家與公民之間的法律關系;而民事賠償責任是公民個人向公民個人承擔的賠償責任,形成的是公民與公民之間的法律關系。
2.原因不同。
行政賠償的原因所行政侵權行為,而民事賠償的原因是民事侵權行為。行政侵權行為所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實施的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是國家權力的作用;而民事侵權行為既沒有「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這一主體方面的限制,也沒有 「行使職權過程中」這一限制。
3.范圍不同。
民事賠償的范圍大於行政賠償的范圍。行政賠償的原因行為、損害的范圍由國家賠償法作了限制,國家並不對所有的侵權行為都承擔賠償責任,也不對行政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所有損害都要賠償,而只賠償行政侵權行為對人身權和財產權造成的最低限度的直接損害。
4.歸責原則不同。
民事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主、危險責任原則為輔,而行政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多種多樣,有的國家實行過錯責任原則,有的國家實行公務過錯責任原則,有的國家實行違法原則。
5.程序不同。
解決民事賠償糾紛的程序是仲裁、民事訴訟,而解決行政賠償爭議的程序是行政處理程序、行政復議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
6.依據不同。
行政賠償是公法上的法律責任,其法律依據是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公法法律規范;而民事賠償是私法上的法律責任,其依據是民法通則等私法規范。
『伍』 什麼是行政侵權行為
行政侵權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侵害他人財產或人身權利回的職務行為,將引賠償。答它屬於行政違法,但並非所有行政違法都侵權。
「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最新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由該行政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在的行政機關負責賠償。」
這就是《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行政侵權賠償責任。構成行政侵權賠償責任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必須是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只有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才能申請行政賠償。
2.必須有造成損害的事實。若沒有造成損害的事實,賠償則無從談起。
3.違法的行政行為和損害的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就是說因為行政行為的原因,才造成了損害的事實結果。
4.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確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錯誤)。
『陸』 行政侵權賠償責任的特點是什麼
構成行政侵權賠償責任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必須是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只有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才能容申請行政賠償。
2.必須有造成損害的事實。若沒有造成損害的事實,賠償則無從談起。
3.違法的行政行為和損害的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就是說因為行政行為的原因,才造成了損害的事實結果。
4.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確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錯誤)。
『柒』 什麼是侵權賠償責任
侵權賠償責任 指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而給予賠償的法律後果。
『捌』 行政部門侵犯個人權利賠償金是多少
可以享受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的醫療期待遇,在解除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支付經濟補償金或同時支付相應的救助金。
對於用人單位沒有為勞動者建立社會保險關系問題,屬於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應當受到勞動保障監察機關的處罰。但個人自願放棄勞動保障權(簽訂了合同),用人單位不能對個人予賠償或補償。
『玖』 行政賠償與司法賠償有什麼區別
您好,行政賠償與司法賠償的區別:
(1)實施侵權行為的主體不同。在行政賠償中,實施侵權行為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還包括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受委託的組織及其公務人員以及事實上的公務員。在司法賠償中,實施侵權行為的主體是履行司法職能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以及軍隊的保衛部門,國家檢察機關,國家審判機關,監獄管理機關及在上述機關的工作人員。
(2)實施侵權行為的時間不同。行政侵權行為發生在行政管理過程中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實施的。而司法侵權行為發生在司法活動中,以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刑事訴訟中違法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監獄管理權以及在民事、行政審判中人民法院採取強制措施、保全措施以及執行措施為構成要件。
(3)追償的條件不同。行政追償的條件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這種標准具有明顯的主觀性。司法追償的條件是:①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實施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②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法律|敎育網編輯整理③在處理案件中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相比較之下,司法追償的范圍要比行政追償的范圍窄。
(4)程序不同。行政賠償程序分為單獨提出賠償請求的程序和一並提出賠償請求的程序。單獨提出賠償請求的程序實行行政處理前置的原則,行政賠償爭議在行政程序不能解決的,最終可以通過行政訴訟途徑解決。而司法賠償沒有單獨提出賠償請求和一並提出賠償請求的劃分,賠償請求人對賠償義務機關的決定不服的,要向其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向復議機關所在地的同級人民法院的賠償委員會申請,由其作出最終的決定。可以看出,司法賠償自始至終都是通過非訴訟途徑來解決的。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拾』 具體行政行為侵權的賠償程序與行政事實行為侵權的賠償程序的比較
具體行政行為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和履行職責的行為。內行政事實行為不僅包括容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和履行職責的行為,還包括與行使職權和履行職責相關的行為,如暴力的侵權行為。
相關法律知識:
(1)客觀方面的要件不同。具體行政行為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和履行職責的行為。行政事實行為不僅包括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和履行職責的行為,還包括與行使職權和履行職責相關的行為,如暴力的侵權行為。
(2)法律效果要件不同。具體行政行為能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產生影響。行政事實行為是一種非法律行為,無論是否發生相應的法律效果,都不影響行政事實行為的存在。
(3)主觀方面的要件不同。具體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意志的外在表現。行政事實行為也是行政機關的一種意志,但意志並不是事實行為的構成要件,同時事實行為也沒有具體的形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