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面試:1,如何對待醫患糾紛2,如何看待現在很多醫生跳槽事件!
1.回答如下:
醫患之間存有問題,醫患關系緊張不應成為醫務人員不良行醫行為、社會公眾與患者不良就醫行為的理由。患者對醫務人員表示信任的接近一半,而醫務人員認為醫患之間相互信任的更低。拋開一些技術上的客觀因素,本調查結果證實,醫患關系並未到非常緊張的狀況,相反是社會公眾及醫務人員在認識上有所誇大,特別是醫務人員對醫患相互信任的比例較低顯示出這一點。
另外,醫務人員包括醫學生對醫患關系表示出了比患者群體更多的恐慌和擔心。這種心態會影響到他們對待患者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有可能引發新的醫患糾紛,加劇醫患關系的緊張程度。
2.回答如下:
針對醫生頻頻跳槽的現象,我認為要全面看待這個問題。「首先,醫生跳槽甚至改行都不算新鮮,當年孫中山、魯迅也都是從醫生改行的」。現在醫生跳槽有一個新動向,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因對大環境不滿意而跳槽。我認為,醫療行業需要精英,需要創造一個能留住人才的環境。醫生轉行短期內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從長遠來看,不利於醫療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醫生跳槽有利於人才的合理分配。在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醫院,每個科室的人才梯隊往往呈「金字塔型」,住院醫生位於金字塔底層,人數較多,而教授位於塔頂,只有一個。而我國很多大型綜合醫院是「倒金字塔」,教授一大堆,年輕醫生很難出頭。因此,他們跳槽到其他醫院,有益於醫療人才的合理配置。對病人來說,不必擠到大醫院排隊,就能享受到高質量服務,無疑也是件好事。我更認同這個看法。
B. 請從患者的角度分析產生醫患糾紛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
患者認為醫生,或者說是整個醫生這個職業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使得醫生成為了一個可以版賺大錢的職業,而權非救死扶傷的人。加之有些醫生做的確實過分,唯利是圖,終導致病人的傷殘或死亡。解決之道無法從道德、法律、職業操守等方面入手,加強道德約束,制定嚴格的法律條文,加強醫德建設。這其中,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很重要,不僅僅對醫生重要,而對每個人都重要,如果每個人都能為他人著想,那整個社會將向好的方面發展,若反之,則無論採用什麼方法均事倍功半。
C. 為什麼學歷高的人討論醫患糾紛的時候,為什麼總是習慣性的站在醫生的一方
因為對於學歷高的人來說,他們的思維更加的敏捷,更加的理性,所以他們說出來的話一般都是比較有真理性的。而且一般醫生說的都比較有道理,所以從醫生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的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醫生懂得醫學知識是很多的,他們了解的也是很多,所以他們在說出自己觀點的時候,也是深思熟慮的,這也是為什麼別人喜歡站在醫生的一方回答問題的原因。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高學歷的人喜歡站在醫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的原因,其實都是因為他們的本能反應吧,畢竟只要和自己了解的專業知識所相關的,那麼他一定也是很了解的,而且正確的表述答案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D. 如何理性看待醫患糾紛.ppt
醫者與患者一直是一對矛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尤為突出,如何處理這一對矛盾,作為代表醫方的我,總覺得還是要從自方做方文章,抓好醫療服務質量是緩解醫患矛盾的關鍵.同時主動化解也是目前從醫者必修的課之一了.如何做呢?
一要不斷學習。在所有的職業中,醫生是最難速成的職業,學好五年的本科只是邁出了成為一個好醫生的第一步,醫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青的科學,說它古老,它與人類的出現相伴,說它年青,它永遠納入新鮮的內容。這就要求每個醫生要一生都在不斷的學習,但是我們的醫生是否都做到了這一點呢?是否有走下手術台,坐上四方桌。脫去白大褂,擺開龍門陣的現象呢?有些年輕的醫生派他到外地醫院脫產進修都不去,怕丟失病人。有的醫務工作者參加工作十幾年,沒有寫過一篇學術論文,一個不會總結提高的人,技術再好你永遠只是個匠,不能成為師。就學習的目的和動力而言,它具有兩個特性:一是功利性;二是愉悅性。學習原本是辛苦的,而要把它當成愉快的事,那是一種高境界,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不可能對每個醫生提這個苛刻的要求,只提倡每個醫生從功利性的方面去抓好學習,也就是說為了勝任你的本崗位需要,說白了為了謀生的需要,大家必須不斷的學習。公務員的評定有四檔,優秀,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而醫生只能有兩檔:稱職和不稱職。一個醫生如果長期處在基本稱職的狀態中,會是什麼後果,醫而優則學,醫而不學則庸。
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醫療機構是提供特殊公共產品的地方,說他特殊,那就是消費者對這個產品有著不可選擇性,人們可以選擇不逛商場,不下餐館,不進歌廳,不去泡腳,但沒法選擇不進醫院。基於這種理解,所以患者在沒有形成糾紛,沒有紅臉之前,他們的確是弱勢的一方.1948年12月聯合國通過了一個《世界人權宣言》規定:健康權是一項基本的人權。所有學臨床的人,都有一本《希氏內科學》它序言開頭就是「醫學是一門需要博學的人道主義職業,它的道德性質更類似於宗教的傳教士」,醫者父母心,你沒有這份仁者之心,你就別當醫生。希波克拉底說一個好的醫生關注的不是一個人患了什麼病,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患病。
三是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旺盛的工作熱情。我曾給縣醫院的醫生算過一組數字:門診82951人次,住院2854人次,住院病人的工作量至少是門診的五倍以上,綜合計算10萬人次以上,剔除在家休息待崗的人,全年候在崗醫師30人,那也就是說,每個醫生全年工作量是3300人次,工作量很大,很容易出錯。有人說一個好廚師一天當中技術發揮最好的時候也就兩小時,其它時候炒出的菜也很一般。而我們醫生難就難在不能炒出很一般的菜來。因為你擺弄的是人的生命,你出一次錯在你3300人次中雖然佔比率很低,但對於你對面的那個患者來說那就是100%。你在其他環境中產生的諸如老婆吵嘴,小孩成績下降等等心理雜念,在你穿上白大褂那一刻就必須徹底拋去腦後,你必須全神貫注地投入你的工作中,必須全天候地炒出好菜來。
四是嚴守操作規程。教科書里對我們行醫的各領域有著很嚴格的操作規程,你必須機械地遵守。2005年一個醫院的產科一個產婦死於大出血,患者家屬指著我的鼻子說,術前為什麼不做凝血功能測定,我又不是付不起幾十塊錢?我後來了解過,這個科一直以醫葯費用低來吸納病人,不出事,患者會說你便宜,出事了,就不會說你是出於為他省錢。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從那時開始,100多年來的診療依據已逐步演變成了一系列的圖表和數據。這些直觀性很強的圖表、數據既是我們診斷疾病的依據,也是一旦有了糾紛時保護醫患權利的法律依據。我們反對濫檢查,但不是提倡少檢查。醫生同志們千萬不要犯農夫與什麼故事中那位農夫的愚蠢的錯誤,規程就是規程,必須機械地遵守。
五要搞好團結。文人相輕,同行生妒,這是民族的劣根性,早就應該拋棄。但在我們的醫務人員當中,至今擺不正這份心態。前年有一個老人大腿骨折,沒錢來縣治療,求著當地一位鄉村醫生治,鄉村醫生說:我不是骨科醫生,但最後出於同情,幫他進行了復位。換了兩次葯後,他沒錢就沒來了,三個月後,好是好了,只是有點拐。他拿著一張訴狀來衛生局告那位鄉醫,說他超范圍行醫,屬非法行醫的行為。我們問,你一個70多歲的孤老頭子,大字不識,怎麼會說出這么專業的詞彙,他說是×××對他說的,×××就是本地的另一位鄉村醫生。我們支持患者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健康權利,但我真不贊成這點子由一位醫生去出。類似的事經常有。老是聽人說,這事如果是我就不會那樣做,更有醫生在手術出現危情時大聲叫嚷,什麼材料又沒有了,監護儀又壞了等等.認為責任不是我,在院方,這是什麼心態,集體觀念到哪去了。所有的人都要有危機感:這次不是我,但很有可能下次就輪到了我.和諧、安全、有序的行醫環境靠大家共同構建,要構建必須團結。
六要掌握溝通藝術。事業的成功靠兩個因素:智商、情商。當一個好醫生,也同樣兩者不可缺一。智商是什麼大家都知道,情商是什麼?是一個人用理智控制情感和操作行為的能力,是協調人際關系的技巧.美國心理學家丹尼斯.戈爾曼對情商的內容進行了科學的價定:認知自我情緒,妥善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人際關系管理。在強調以人為本,注重和諧的今天,情商的開發成了我們醫生的一門新課程。很小的時候,我娘帶我去看醫生,問:醫生,我孩子這病怎樣?那醫生技術是很好的,但脾氣很不好。醫生說:吵什麼?不死就會好,不好就會死。他說的是真理,但我們很難接受這表述形式,我至今還記得。這話如果放到今天來說,你不是沒事找事嗎?去年12月一個喇叭在我們一所醫院門口響了三天.事後那位醫生在我這坐,她說:我只注意了與小孩的奶奶說話,沒注意邊上另一個老太太的意見,我沒理她,後來得知那是外婆。在糾紛的全程中,也就是那外婆鬧得最凶。這就是個醫療以外的問題了,你如果正確認知了他人情緒,給那位外婆一部分重視,以滿足她的需求尊重的慾望,可能那次糾紛就鬧不起來。醫學的發展太快了,僅僅100多年前,醫患關系還建立在1對1的溝通平台上,也就是說,1個患者只面對一個醫生,現在不同了,一個醫生只負責自己所能負責的那一部分器官,這樣,一個患者即使走進我們縣級醫院,你要面對的都是一路的醫生。一對一的溝通有利於情感的交流,但醫學發達到這么細,只有全科醫院沒有了全科醫生。所以有人說,科學尤其是醫學科學的發展是以人類溫情的缺失為代價的。客觀現實就是這樣,這就為醫生們進行良好的醫患溝通創造了難題。但盡管有難題,醫生們沒有選擇,只有適應,不溝通是不行的,一個只會對著門外叫:「下一個」的醫生不是一個好醫生,也是免不了會有糾紛的。提供一次醫療服務,結交一個真心朋友,大家都這樣做,對構建和諧、安全、有序的醫療環境絕對有好處。
E.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
這個就是消費者商家有糾紛差不多,只不過醫療這種服務比較特殊,涉及到人的生命,更容易導致矛盾發生,今年因為COVID-19發生,大傢伙對醫務工作者又有了新的認識,可能醫患糾紛會比過去好許多
F. 求助一篇,醫療糾紛的議論文2000字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人民日報:醫患關系再也「傷不起」
2012-03-27 來源: 人民日報
一起惡性的醫患沖突事件,讓許多人無法享受周末的輕松。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患者持刀行凶,致一死三傷。遇害的實習醫生剛剛接到香港一大學的博士錄取通知……
輿論一片唏噓。罵行凶者喪心病狂者有之,嘆醫生沒有溝通技巧、不諳患者心理者有之,怨醫生已成低收入高風險職業者有之,盼醫生有尊嚴地活著者有之,憂未來病無所醫者亦有之……甚至竟有零星的叫好聲,讓行醫者更添痛楚,身心受傷。
盡管我們大力提倡醫患和諧,但醫患沖突在近年來依然時有所聞,醫患關系緊張的憂慮依然揮之難去。「醫者父母心」,中國傳統曾最受人尊敬、並與人倫至尊父母相提並論的職業,屢屢因沖突事件受傷,令人深思。
其實,不管在哪個國家,總有病重不治者、鋌而走險者,也總有缺乏溝通技巧的醫者,醫患沖突何以在今天令人震驚?這次哈爾濱被殺的醫生,和兇手並無直接接觸,受傷的醫生在替誰挨刀?
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在社會保障事業方面積累了不少欠賬,而「教育」和「醫療」就是被拖累的兩個大戶。今年,我們終於有望實現一個承諾近20年的目標——教育投入佔GDP的4%。然而,政府醫療衛生的財政投入也是一個長期低迷、至今仍未引起重視的指標。2011年,我國政府的醫療衛生支出僅佔GDP的1.35%,低於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而發達國家的政府衛生支出佔GDP比例一般為6%—8%,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2%—6%。
投入偏低,造成醫療保障水平偏低,城鄉與東西部醫療資源配置失衡,醫葯不分家帶來的「以葯養醫」、大處方等亂象,醫葯市場監管不力帶來的醫托作祟、假葯橫行……這一切恰與國民物質生活的日漸富裕形成反差。百姓在溫飽之後,健康長壽的慾望激增,求醫問葯時卻殫精竭慮。人命關天,一些非理性患者便將怨氣宣洩到了一線臨床醫生頭上。
醫務工作者的道德水準絕不會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相反大多數都是醫者仁心。對13億人而言,這是接觸最多、依賴最深、受益最大的職業之一。絕大多數醫生護士,都在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支撐著13億人的健康大業,為了治病救人,他們拿著低工資,「白加黑」地工作,承受著超乎常人想像的心理壓力,以及被一些無良同行倒出的、潑向這個職業的污泥濁水,甚至還得挨上雖然個別、卻令人痛心的無妄之刀,承受直接傷害。
醫生和患者,本該是同一戰壕的戰友,攜手迎擊共同的敵人——疾病。處於對立的兩極,只會兩敗俱傷。因此,請將手術刀對准制度之弊,請像提升教育投入一樣,為提升醫療投入而呼籲努力。
這,才是讓醫生再不挨刀的治本之策。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實習醫生命喪患者刀下醫患沖突何時休
來源:青年導報網 2012-3-27
3月23日下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一起患者在醫院內刀捅醫生的惡性傷害事件。一名來該院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男患者,在看病後因對醫生醫療建議不滿,手持水果刀闖進醫生辦公室,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重傷。(03月25日《廣州日報》)
又是一起患者在醫院內刀捅醫生造成一死三重傷的惡性傷害事件。3月23日下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名來該院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男患者,在看病後因對醫生醫療建議不滿,手持水果刀闖進醫生辦公室,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重傷,這恐怕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新聞。然而,這樣的悲劇卻時常是我們的生活中上演,為此,筆者想問:是誰讓我們這個社會布滿了「戾氣」?又是誰讓患者走極端將怒火撒在醫生的身上?這背後到底是誰惹的禍?是醫院、醫生太「黑」,逼患者過度防禦喪失理性,還是我們的社會風氣和醫療體制要需要反思?
說實話,看過這則報道後,只能說是這位患者太不理性了,做出如此非理性的暴行,實在是讓人痛心!要知道,你這樣針對醫生個體的非理性的暴行,只能是挫傷年輕一代醫生服務病患的熱情,最終受損的還是普通公眾,因為咱百姓的健康最終還是要託付給有尊嚴感的醫護人員。但是,如今「醫患沖突」事件的頻發,總還是事出有因的!曾幾何時,在我們的記憶里,醫生和病人之間是那麼的融洽,而今天,造成年輕醫生王浩之死的原因,不僅是患者的極端自私,可以說也是國內醫療體制改革不健全帶來的惡果。
針對此案的發生,可以說是醫患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信任惹的禍。大家也知道,人類在社會的交往中,做任何事情70%靠交流,就更不要說「醫患之間」了。如今在醫患之間的糾紛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醫患缺乏溝通造成的。醫生和患者可能就差了那麼一句話,這句話可能是一句解釋,可能是一句安慰,也可能是一句道歉……然而有很多的醫生覺得醫學知識很復雜,很難也沒必要向患者解釋得太清楚。正是由於醫患信息間的不對稱,再加上一些醫生高高在上的態度,讓病人及其家屬對醫生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
另外,醫患沖突還有著復雜的經濟和社會根源。筆者在網上看到,有專家針對此事的總結:「如今的醫療服務提供能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之間存在矛盾;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要求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之間存在矛盾;醫學技術發展的有限性與患者期望值的無限性之間存在矛盾;醫療行業的高風險性與缺乏有效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之間存在矛盾;醫療糾紛處理機制的不完善與人民群眾的訴求需求之間存在矛盾。」可以說,正是由於這些矛盾的日積月累,才造成今天「醫患矛盾」緊張的局面!
其實,醫患關系的實質應該是「利益」的共同體,是共同對抗病魔的朋友,而不是敵人。大家知道,我們到醫院看病既要靠醫生精湛的醫術,又要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積極配合。但現在醫患為何水火不容?多年來「醫療市場化」的體制改革,政府對醫療衛生投入不足,把醫院推向市場,醫生要創收謀利,而病人看病也從以前的「政府全包」變成「自己掏錢」,醫患的利益沖突越來越直接,矛盾沖突也就越來越突出。筆者認為,要改變現狀,就必須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政府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和監管,讓醫生不再為創收苦惱,讓病人看病基本能報銷,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醫患矛盾。
由此看來,這次事件的發生,雖說尤其偶然性,但事實上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他暴露出社會公德與法律的欠缺,事實上患者不能以犧牲醫生的身體來換回自己的利益。同時,筆者認為,社會各界關注當前嚴峻的醫患矛盾和醫院工作者嚴峻的職業環境。院方和患方都有自己的合法權利可以維護,院方有正常工作不受干擾的權利,醫護人員有身體和健康不受侵犯的權利;患方對治療方案、可能發生的後果以及醫療事故的處理規定享有知情權和選擇權。但是,不管哪一方都應採取合法的方式和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我們在為這28歲年輕的生命逝去感到悲痛的同時,我們的社會是不是需要徹底反思?究竟是誰惹的禍?如今,在這「醫患沖突」中,年僅28歲的實習醫生,能否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喚醒社會的良知?醫患之間的和諧之風何時能吹到?我們翹首以待……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哈醫大醫患沖突釀命案65%網友「高興」憐憫心何在?
2012-03-27 | 來源:福音時報
核心提示:黑龍江某醫院發生了一起醫患沖突惡性傷害案件。案發後,行凶者自殺未遂,被趕到的警察抓捕當場。消息傳出舉國震動,主流媒體均對悲劇中逝去的年僅28歲的實習醫生表示哀悼,亦對該未成年人行凶殺人的行為給予譴責。
(福音時報) 3月23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了一起醫患沖突惡性傷害案件:一名年僅17歲未成年患者因不滿醫生的治療建議,持刀闖入醫生辦公室砍人,最終造成1死3重傷的慘烈後果。案發後,行凶者自殺未遂,被趕到的警察抓捕當場。消息傳出舉國震動,主流媒體均對悲劇中逝去的年僅28歲的實習醫生表示哀悼,亦對該未成年人行凶殺人的行為給予譴責。
然而主流之下暗藏逆潮,某網調查,6000多人次參與,竟有4000多人次選擇「高興」;23日下午悲劇發生,當晚23點多有網友發帖「應該舉國歡慶啊,喝點小酒,放起鞭炮……」而3萬多人參與此帖評論,轉發量5000多次。
知名節目支持人白岩松對此幾欲掉淚,表示「這社會病重了」。
著名音樂人李光平先生對此沉痛地說:「哭吧,沒有信仰的社會,讓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叫對生命的尊重、愛與寬恕;只有仇恨、兇狠與殘忍!」
誠然當前我國社會在醫患沖突中有緊張之處,這是國家和民眾都在努力改變的一個事實。只是在本案之中,輿論不當成為擴散仇恨的道具,人之所以為人,就當有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無論是死去的,還是活著的生命,都當有一種本能的敬畏之心。
生命因愛而存在,若是失去了愛,那麼我們就算社會再如何的發展完善,人活著什麼意義呢?對於失去的年經醫生,每一個國民都當秉承良心表達自身的哀傷,這不是一種強加於眾的情緒,乃是同為人者的一種同悲之情。缺乏這樣的心者,談何去解決處理其他的現實問題!
古人說「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對於當前社會上出現的各種現實問題,自有歷史來進行最終評議,我們要確信的是都有其解決的時候時期,無須把自我一時的情緒宣洩在個別事件之上以表達自己對整個現實社會的不滿,這是非常不明智和不可取的作為。當問題出現,不是情緒表達的時候,而是在信心和愛的層面上,我們的理性要真正發動起來的時候,這樣才有利於推動並更快更好的解決問題。
沒有慈悲心的人和社會最終只能走向毀滅與倒退。聖經勸勉世人說:「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聖經·路加福音》6章)」
一網友為此呼籲說:只求主憐憫這世代,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他們所說的他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不是足夠讓他們知道誰是真理和生命呢?悔改吧,耶穌是神!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南方日報:沒有權利保障,醫患都是弱者
洪 丹
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患者捅死1人、致傷3人事件,一名前程似錦的實習醫生無辜慘死於患者手中。這是一起讓人悲哀的事件,但更悲哀的在於,騰訊網轉載的此事件新聞報道後面,竟然有4018人次在網站設置的「讀完這篇文章後,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選擇了「高興」,佔到所有6161投票人次的65%。
很多人都認為把這起事件歸結為「醫患矛盾」是不正確的。確實,在這起悲劇中,我們並沒有看到當事醫生太多的過錯,而受傷死亡的醫生亦非就診醫生。我們不能排除有些人性格偏執、沖動易怒,恰如那個拿著尖刀胡亂揮斬、完全喪失理智的17歲少年,殘忍奪人性命只因為自認為醫生「故意刁難」自己。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加震驚,如今的醫患關繫到底對立到了何等地步?一個萍水相逢的人竟成了緊張醫患關系下的犧牲品,實在讓人誠惶誠恐。而這種讓平常人感到惶恐的新聞,居然成就了某些人心中的「高興」,幸災樂禍之情溢於言表,讓人震驚!
一些醫生收回扣、收紅包、開大處方、過度檢查等黑幕早已被輪番曝光,莫說一些精神偏執的人容易走向極端,就是普通人來到醫院、見著醫生,對於醫生開出的各種處方用葯檢查,都總不免作出戒備、以疑惑之心看待。鍾南山院士日前公開批評一些醫務人員「連基本的道德底線都沒有」,網上支持者眾。許多醫療糾紛表面上看是患者對就診醫生不滿,但實際上已超出對具體醫療人員的意見,他們是對醫療行業、相關政策和制度甚至整個社會體制不滿意。於是,那些「沒有基本道德底線」的醫務人員咎由自取,即便醫患間信息嚴重不對稱,但患者也絕不是傻子,任你擺布;而另外那些心懷醫德的醫務人員就為這些害群之馬的惡行以及整個不完善的醫療制度埋單,甚至付出血的代價,成為「替罪羔羊」。
醫患矛盾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雙方都「搶著」表明自己是弱勢一方。站在專業知識的層面上,醫生一方無疑是佔領高地的,正因此,一些無良醫生才有可能憑借各種大處方大賺昧心錢。這就涉及醫生群體自律與他律的問題,包括醫生真正濟世救人、心懷父母心,主動排除各種金錢利益的干擾;也同樣包括監管部門對這種黑暗現象決不姑息,遇一例嚴厲查處一例,堅決把害群之馬清除出醫療隊伍。目前看來,一些醫院與監管部門對於一些「沒有道德底線」的醫務人員仍然睜隻眼閉隻眼,放任、縱容甚至同流,大有大貪,小有小貪。
事實上,沒有相應的權利保障,醫生與患者註定都是體制下的弱者。要做一個有醫德的醫生,意味著必須恪守清貧、耐住寂寞。在現有體制下,醫生的專業能力與知識處於一種被嚴重低估的狀態,因此,一些醫生才會耍各種小動作,自甘墮落。除了政府對於醫療系統加大投入以改變現狀之外,醫療費用的合理性、醫療行為的安全性、醫療流程、醫療事故的鑒定、賠償都應該有規范的法律體制來保障,而這些同樣是政府責任。目前看來,政府所做的仍不足夠。但如果任由醫患關系緊張,必然導致弱者繼續相殘,最終結果便是「叢林規則」——誰擁有暴力,誰「贏」。
G. 從我國醫療體繫上來看,醫患沖突的根源在哪
從我國的醫療體繫上看,醫患沖突的根源主要就是信任和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現在大部分患者對醫學知識都不是很了解,對醫療診療的期望值過高,大部分人都認為治不好病,就是醫院的過錯。
現在對於醫患沖突這樣的事情真的是需要立即去解決了。希望醫院加強管理,醫生們能對自己的病人更加負責,讓病人感覺到醫生的關愛。努力提升自己的醫療技術,增加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度。患者也要多理解一下醫生,醫生的工作也是非常累的,對醫生和患者共同的努力下,來緩解醫患關系,減少醫患沖突。
H. 醫者應秉持著怎樣的態度對待病人
耐心傾聽,虛心講解。好的醫師要能傾聽病人的需求,因為需求畢竟是主觀的,唯有患者本身才最清楚自己的所需何在,手術進行前,建議必須咨詢兩位以上的合格醫師,綜合參考不同意見,多所比較,減低風險。而病人在醫院時,也是非常虛弱的,是需要得到更多的關心的,而醫生的一言一行則會更大的影響病人的心情,耐心的講解,耐心的聽取病人的感受,更好的安慰,更好地照顧好自己的病人,開導病人。
保持道德,救死扶傷,熱情助人。醫生應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和高超的醫術,才可以更好地救治病人。
I. 談談你對當今醫患關系的看法,感情真摯,100字左右
當今社會就醫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關注熱點,而醫患之間的矛盾尤為明顯。國家正內在努力容改革當今的醫療體制以緩解這種問題並為患者帶來福利,當然造成現狀的也有個別不良醫生的責任,但我作為一名年輕醫生,現在只單方面從社會對醫療行業的錯誤認識這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醫患關系是建立在醫療衛生保健活動過程中特定的人際關系,也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醫療人際關系。狹義的醫患關系是指行醫者與患者的關系。
和諧的社會需要和諧的醫患關系。隨著市場制度的不斷完善,政府的責任意識、人們的權利意識、參與意識以及醫方對利益的追求等諸多因素使得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患糾紛明顯上升。醫療糾紛頻繁發生,且影響范圍越來越大。
不僅有損醫護人員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有損醫療秩序和質量,最終會損害患者的切身利益,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一直是醫務工作者和患者共同關心的敏感話題,引起了衛生界、新聞界的廣泛關注。
醫療糾紛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問題,已經演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首先當今的患者就診時就帶著不良的抵觸情緒,一些常規檢查也會被誤認為是醫生的無良行為,耐心的解釋也只會換來不屑的表情和不理解。
J. 醫生面對醫患糾紛怎麼調整心態,不被影響到生活
醫院主管機來構應該做你的後源盾,患者來家裡鬧,報警,患者要求賠償,請他們到法院起訴,你個人不和他們交涉。如果是你的過失,與醫院領導坦率溝通,請求醫院幫助。條件允許,換家醫院就職。心態調整,就要做到實事求是,坦誠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