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處理涉外合同糾紛時,必須適用的中國法律有哪些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
❷ 簡述合同糾紛的處理類型及區別
1、定金合同的性質。 當事人在訂立定金合同時,應當在合同中明確定金的性質。當事人在定金合同中未明確定金性質的情況下,應當予以推定。如果定金於合同訂立前交付,應當推定為立約定金;如果定金於主合同訂立時或者訂立後、履行前交付,則推定為違約定金,並且有證約定金的性質。 2、定金合同的債權的范圍。 定金合同應當明確定金擔保的債權的種類和范圍。 3、定金合同的數額。 當事人應當在定金合同中約定定金的數額,該數額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20%。超過的部分,不適用定金罰則,該部分定金應當原額返還給對方。 4、定金合同的交付期限。 當事人在定金合同中應當明確約定定金交付的期限。立約定金應當於主合同訂立前交付;成約定金、解約定金、證約定金和違約定金應當於合同訂立時或者訂立後、履行前交付。 5、定金合同中定金罰則的適用條件。 違約定金的定金罰則適用於當事人不履行合同、部分履行合同以及其他不適當履行合同構成根本違約的情形。具體適用於何種情形。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 二、怎麼解決定金合同糾紛? 1、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定金罰則的適用規則。 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2、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實際交付定金數額多於或者少於約定數額處理規則。 定金合同簽訂後,如果應當交付定金的一方實際交付的定金數額多於或者少於約定數額,可視為變更定金合同;收受定金一方提出異議並拒絕接受定金的,定金合同不生效。 3、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遲延履行或者其他違約行為處理規則。 實踐中如果當事人一方延遲履行合同的,應當按照延遲履行部分所佔合同約定的比例,適用定金罰則。 4、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合同部分履行時的處理規則。 全部不履行的,當然適用定金罰則,部分不履行,其不履行的部分仍在擔保范圍之內,定金的效力對其仍具約束力,部分不履行部分,應當適用定金罰則。當事人一方不完全履行合同債務,應當按照未履行部分與占整個合同的比例,未履行部分的定金額,適用定金罰則。 5、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未按合同交付定金的處理規則。 雙方當事人確定了定金條款和數額後,定金合同並不立即生效,以當事人實際交付金為准,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一方未支付定金,該合同不可強制執行,當事人不因定金合同的不生效而產生締約過失責任。 6、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合同中既約定定金又約定違約金的處理規則。 有些當事人在合同中既約定違約金,也約定定金,在一方違約時,對方要求違約金與定金條款並用。選擇適用違約金條款或定金條款,就可以達到彌補因違約受到損失的目的;違約金相當於一方由於對方違約所造成的實際損失。 7、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訂約定金的處理規則。 當事人約定以交付定金作為訂立主合同的擔保的,給付定金的一方拒絕訂立主合同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拒絕訂立主合同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對立約定金作的解釋,立約定金也被稱為訂約定金,實踐中如果當事人違反立約定金的應當按照擔保法第89條的規定進行處理。 8、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第三人的過錯導致合同不能履行適用定金罰則。 合同關系以外第三人的過錯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的,除該合同另有約定外,仍應對違約方適用定金罰則,合同當事人一方在接受定金處罰後,可依法向第三人追償。 以上即是關於定金合同的相關內容,重點講解的是關於定金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相信您看了本文後,對這些內容已經有了初步了解。
❸ 發生涉外合同糾紛怎麼選擇適用法律
《民法通則》第145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法律規定強制適用中國法律的涉外合同有以下幾種:
(一)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
(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
(三)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
(四)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企 業股份轉讓合同;
(五)外國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包經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的合同;
(六)外國自然 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購買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非外商投資企業股東的股權的合同;
(七)外國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非外商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增資的合同;
(八)外國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購買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非外商投資企業資產的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當事人可以選擇涉外民事關系適用的法律,當事人選擇適用法律的,人民法院應認定該選擇無效。因此以上這八種合同,即使當事人選擇了適用其他國家的法律,依然會強制使用我國的法律。
❹ 解決合同糾紛應當適用新頒布的法律還是應當是用簽訂時的法律
一般來說,刑事法律中,以新法沒有溯及力為原則,但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罰較輕的,適用新法。
民事法律規范中,情況復雜一些。原則上,有關侵權、違約的法律,一般法律不溯及既往。但比如著作權方面的規定,在法律條文中明確規定了有溯及力。
勞動合同的情況更為特殊一些,所以先還是要看具體法律規定出來後,條文中有沒有說明,沒有的話估計是不溯及既往的。
❺ 處理合同糾紛適用什麼法律
民商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勞動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參考內容:法律界網站法務通VV
❻ 在處理合同糾紛中,如何正確運用律師函
律師函在解決合同糾紛中的作用:
1.正式函告,督促履約。
合同糾紛中很大一部分是拖欠貨款或工程款糾紛,通過訴訟程序解決將耗費巨大的時間成本和訴訟成本,並且執行起來也比較麻煩。通過發律師函的方式,闡明主張,分析法律後果,有履約能力的對方當事人在考慮訴訟等各方面成本後往往會選擇繼續履約,支付欠款。
2.澄清事實,創造證據。
對於委託人證據不足的情況,可以通過發律師函的方式,在跟對方往來的過程中通過還原事實創造新證據。
3.進行協商,促成和解。
通過通知對方在指定期限來人、來電或來函方式進行協商,解決了委託人自己找不到對方當事人進行協商的問題。
4.通知解除合同。
根據《合同法》九十三條關於合同的協商解除規定、九十四條關於合同的法定解除規定和九十六條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 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需要注意的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5.中斷訴訟時效。
一般的債務糾紛訴訟時效為2年,在債務到期後的2年內,如沒有證據證明債權人曾向債務人要求過支付,債權人2年後起訴,對方以時效抗辯的,法院將不支持債權人要求債務人支付的主張。通過律師簽發律師函,可以起到中止訴訟時效的作用。
6.其他事項告知。
如通知追認無權代理人的代理行為、不安抗辯權的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行使、先訴抗辯權的行使、通知合同無效、撤銷權的行使等等,凡是當事人具有的告知權利,都可以通過律師函來完成。
❼ 我國法律對涉外合同當事人選擇處理合同爭議適用的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使用中國的訴訟法,依照中國的訴訟程序進行,但是在合同法上雙方可以約定,選擇那一個國家的法律,當然,婚姻、收養、繼承等有另外的規定。
❽ 雙方發生糾紛時,應適用什麼法律
一接手國際貨物買賣糾紛案件,程序方面,首先是確定是否有管轄權,其次是法律的適用。這也是律師在代理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糾紛時,首先要考慮的兩項重要內容。法律適用,實踐中,出現爭議比較大的是我國《合同法》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適用。具體操作來說,主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除了三種情形必須使用中國法律,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所適用的法律。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26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二、雙方都符合國際公約適用條件的,優先適用國際公約。
1、《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只在成員國之間具有法律效力。截至2005年上半年,核准和參加《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共有65個國家,我國是該公約的成員之一。在簽訂合同時,如果合同雙方的營業地分別在我國和其它締約國成員的,合同自動適用《公約》。
截至2010年8月,核准和參加該公約的共有76個國家,包括:阿爾巴尼亞,阿根廷,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蒲隆地,加拿大,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克羅埃西亞,古巴,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多明尼加,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加彭,喬治亞,德國,希臘,幾內亞,宏都拉斯,匈牙利,冰島,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立陶宛,盧森堡,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荷蘭,紐西蘭,挪威,巴拉圭,秘魯,波蘭,羅馬尼亞,韓國,俄羅斯聯邦,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塞爾維亞,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土耳其,烏干達,烏克蘭,美國,烏拉圭,烏茲別克,委內瑞拉,尚比亞等。
2、國際公約有的屬於任意性規范,有保留條款,即某些條款可以選擇,參加國可以在送交批准書時聲明某些條款對該國不適用,參加國當事人可以在訂立合同中明文予以排除而不適用於該合同。中國在提交《公約》核准書時,提出了兩項保留意見:一是不同意擴大《公約》的適用范圍,只同意《公約》適用於營業地位於締約國的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合同。二是不同意用書面以外的其他形式訂立、修改和終止合同。符合中國對於《公約》的保留條款情形的,則不受公約約束。
3、《民法通則》第142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即,在可以適用國際公約的情況下,應優先適用國際公約。
三、前兩種情形都不存在的情況下,則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於2007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糾紛案件法律適用若干問題的規定》來確定法律的適用。
你仔細看看,應該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