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婚姻權及其侵權責任初探

婚姻權及其侵權責任初探

發布時間:2021-08-09 07:00:16

1. 侵害婚姻自主權的責任構成

侵害婚姻自主權的責任構成。侵害婚姻自主權的侵權責任構成,應具備一般侵權行為責任構成的全部要件。
1、行為人必須有侵害婚姻自主權的違法行為。其行為首先須違反保護婚姻自主權的有關法律規定,其次一般須有暴力、脅迫、限制自由、強制干涉等特徵。侵害婚姻自主權的違法行為,一般應是積極的作為方式。
2、有侵害婚姻自主權的損害事實,主要是權利人的權利無法行使或不能行使,具有這種損害事實,即成立此要件。受害人還可能造成人身傷害、自由受限、名譽受損、財產損失等損害,這些也是損害事實的內容,但其有無不影響侵權損害事實的成立,具有這些損害後果的,應作為侵權行為的嚴重情節和擴大賠償范圍的依據。
3、侵害婚姻自主權的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要求其違法行為必須為該損害事實的原因,而該損害事實正是其違法行為的結果。在侵害婚姻自主權的因果關系中,行為與婚姻自主權利行使受限的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至為明顯,容易判斷;行為與人身、自由、名譽財產所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則應依這些侵權責任因果關系構成要件的要求仔細判斷。
4、侵害婚姻自主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必須是故意,過失不構成侵害婚姻自主權的侵權責任。應注意,侵害婚姻自主權的責任確定,只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不適用過錯推定規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

2. 談我國婚姻家庭法上的配偶權及其性質

一、配偶權的含義與法律特徵
配偶是指依照法定程序確立夫妻關系雙方相互間的同一稱謂和地位。合法有效的婚姻關系一旦建立,就具有法律上的意義。男女雙方建立夫妻關系,互為配偶。
什麼是配偶權?這在理論界有不同的認識。有的學者認為,配偶權是夫妻之間互享的身份權(註: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修訂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53頁。);也有學者認為,配偶權是指配偶之間要求對方陪伴、鍾愛和幫助的權利(註:韓松:《婚姻權及其侵權責任初探》,《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第35頁。)。上述對配偶權的定義,均不夠准確。前者對配偶權的解釋,過於籠統,未能揭示配偶權的准確內容;後者的解釋,則很難說是一種法律意義上的權利。筆者認為,配偶權是指男女兩性依法結合為夫妻後,其相互間基於配偶身份所享有的對配偶利益的專屬支配權。配偶權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配偶權屬於身份權的一種。身份權是民事主體基於特定的身份關系所產生的、為維護民事主體的特定身份利益所必需的人身權。配偶權就是按照婚姻家庭法的規定,在夫妻關系建立後,基於對夫或為妻的特定身份而產生的權利。當夫妻關系終止時,配偶權也隨之消失。如果沒有按照法律規定建立夫妻關系,就不享有此項權利。
2.配偶權是權利義務一體性的權利。現代身份權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人身支配性質逐漸減弱,權利義務相結合的立法趨勢日益明顯。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親權同時也是他們的義務。配偶權也具有此種特徵,因為在現代社會,男女平等、人身自由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各國的婚姻家庭立法一般都以「夫妻別體主義」(separate exitence scheme)為指導思想,主張夫妻在婚姻關系中各為獨立主體,各有其人格,雙方互享權利,互負義務,權利義務完全一致,任何一方均不享有高於或低於對方的權利。這樣,封建法制和近代資產階級民法中以確認夫的特權地位的夫權逐漸演變成為配偶間基於配偶身份而享有的平等的配偶權,使配偶權成為一種權利義務合為一體的新型的身份權。
3.配偶權具有絕對權和相對權的雙重屬性。配偶權的同居權、相互協作權具有相對權的性質,但配偶權的性質不僅只是夫妻之間的相對權,而且具有對世權、絕對權的屬性,即配偶雙方的特定化,使其他任何人均負有不得侵害該配偶權的義務,這種義務為不作為的義務,違反不作為義務而作為,如第三者與配偶一方通姦,就構成侵害配偶權的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配偶權是一種支配權。配偶權的支配性,不是指對配偶他方的人身的支配,而是對基於配偶關系所體現的身份利益的支配。在早期羅馬法中,已出嫁的婦女通常屬於丈夫家庭的成員,服從丈夫的權力,這種服從就是「歸順夫權」(conventio in manun)(註:[意]彼德羅。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20頁。)。妻歸順夫權,發生人格小減等,由自權人變為他權人;妻對他人造成侵害時,由丈夫負責;丈夫不願負責時,可將妻交與受害人,妻因而人格大減等,處於奴婢地位;妻子品行不端,丈夫有權處罰之(註:江平、米健:《羅馬法基礎》,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112頁。)。可見,古代法律中,配偶之間的權利是一種丈夫對妻子的人身進行支配的專制權。現代民法上的配偶權不具有人身支配性,而是夫妻雙方共同對配偶身份利益的支配,是一種在平等基礎上的非人身的、新型的支配權。
二、我國配偶權制度的現狀分析
我國現行《婚姻法》對配偶權的規定,主要有四方面的內容:一是夫妻雙方都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權利;二是夫妻雙方都有參加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自由權;三是夫妻雙方都有互相扶養的權利和義務;四是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從我國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看,這些規定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保護了出嫁婦女的權益,符合當時的時代要求。然而,必須承認,現行《婚姻法》誕生於改革開放之初、法制建設剛剛起步的1980年,在立法觀念上仍然受前蘇聯的影響,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多疏漏、粗糙之處,並在配偶權制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現行《婚姻法》對配偶權的規定過於簡單、籠統,尤其是沒有對婚姻內部夫妻間基於配偶身份所產生的特殊權利義務關系加以規定。例如,由於受前蘇聯婚姻立法理論的束縛,現行《婚姻法》沒有規定夫妻間的同居義務和貞操義務,認為社會主義婚姻應該以愛情為基礎,同居義務和貞操義務是對人的感情的限制,是對真正愛情的褻瀆,並認為我國在法律上取消同居義務和貞操義務是婚姻發展史上的重大進步,是社會主義婚姻家庭關系的重要特徵。事實證明,這種忽略、漠視夫妻關系自然屬性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婚姻是一男一女以共同生活為目的的合法結合,是作為男女兩性精神生活、性生活和共同生活的共同體而存在的,強調同居義務和貞操義務是維持婚姻關系穩定的關鍵,也是家庭和人類發展的自然基礎。因此,充實、重構、完善配偶權的具體內容十分必要。
2.現行法律對配偶權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我國《婚姻法》、《民法通則》等法律對侵犯配偶權的認定,對有過錯一方的懲處都缺乏明確、具體的規定,以致於夫妻關系的行為規范主要憑借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和人們內心信念來調節,道德倫理的譴責成為懲處侵犯配偶權行為的主要手段。應該承認,由於道德具有對人們在婚姻家庭領域行為的是非、善惡、美醜、榮辱進行評價的功能,對調節指導人們的婚姻關系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道德評價在改變人們行為上缺乏直接強制力,難以單獨勝任在婚姻領域調整婚姻主體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沖突的使命。正是由於道德調整的無力和社會輿論譴責力度的疲軟,導致婚姻關系以外第三人對他人婚姻關系的性介入及配偶一方對婚姻關系以外的性染指現象泛濫成災,因通姦、姘居引起的離婚案件呈不斷上升的態勢,這是目前侵犯配偶權的最突出的表現形式。由於缺乏對配偶權的有效保護措施,使眾多的受害人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並與那些侵害人惡意地、有步驟地促成婚姻解體並能免受任何法律追究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救援無門的情況下,有的受害人轉求用非正常手段保護自己,如兇殺、自殺或轉向社會施以同態復仇。

3. 侵權責任糾紛 與 損害賠償糾紛 的案由有何區別

侵權責任法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版稱民事權益,包括生權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因此凡是侵犯以上權益的,都可能會發生侵權責任糾紛。

4. 婚姻自主權的侵權要件有哪些

主要有:
一、包辦婚姻,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他人採取各種手段使權利人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與另一方結婚。
二、買賣婚姻,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無視權利人的婚姻自主權,利用權利人的婚姻為自己謀利,使權利人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與另一方結婚。
三、其他干涉婚姻自主權的行為,泛指任何干涉權利人婚姻自由的權利。
如婚姻自主權受到侵犯,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等。
以暴力干涉婚姻自主權的,可能會構成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承擔刑事責任。

5. 論文,題目是婚姻法中的配偶權,哪位高手有好的建議,給個提綱,要求以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來寫、

配偶權是我國新的婚姻家庭法擬規定的一項重要的婚姻家庭權利。這項權利內涵豐富,筆者就其中一個方面的內容——配偶權的侵權及民法救濟,略陳所見,以求教於同仁。
一、關於配偶權的侵權
由於配偶權是一種新型的婚姻家庭權利(民事權利),因此,現行《婚姻法》對配偶權的侵權的規定闕無。我國《憲法》第49條,《民法通則》103條和104條,對此也只是作了原則性和保護性規定:「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權,禁止買賣、包辦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婚姻家庭、……受法律保護」。但是,這些規定只流於形式,尚不涉及配偶權的具體侵權行為,起不到真正保護配偶權利不受侵害的作用,因而,很難使合法婚姻關系免於外來侵害。
縱觀西方國家的民法、婚姻家庭法或侵權法,都有關於侵害配偶權而承擔法律責任的規定,有的甚至相當完備。如《法國民法典》規定,認為妻子不貞而給丈夫造成的精神損失可以金錢計算賠償。英美法等國家把誘拐、通姦、虐待、離間夫妻感情作為對配偶權的違法侵權行為而要負賠償責任。[1]因此, 我國新的婚姻家庭法應當借鑒西方國家的有關規定,針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侵害配偶權的行為,明確規定受害方可以採取的救濟方法,侵害方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從而,切實地保護公民的配偶權。
配偶權是法律賦予的合法婚姻關系中的夫妻,基於夫妻身份而應當與享有的配偶身份權利。它是一種權利的集合,內含各種派生權利。例如夫妻同居權、夫妻忠實請求權(貞操權)、住所決定權、相互扶助權、生活事務代理權和共同生育權等。這些權利相互支持,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有機的權利體系。若干權利的失落或受到侵犯,必將影各響其他權利的存在、行使和功能發揮,進而影響到夫妻感情生活的各個方面及婚姻關系的質量。[2]根據侵害配偶權的侵害主體的不同, 配偶權的侵權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外部侵權型;二是內部侵權型。
(一)外部侵權型
所謂外部侵權型,是指侵害配偶權的侵權主體即非夫也非妻而是來自夫妻以外的第三人。第三人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侵害配偶權,直接侵害配偶權即通常所說的「第三者插足」;間接侵害配偶權主要有拐賣、引誘配偶分居、離間夫妻關系等行為。下面分別加以論述。
1、直接侵害配偶權——「第三者插足」
「第三者插足」,在法學界,一般認為是指明知對方有配偶,而與其發生不正當男女關系,從而導致雙方夫妻感情破裂的行為。[3] 這種直接侵害配偶權的行為,應當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根據我國侵權行為法理論,它包含四個方面的要件:

(1)損害事實。「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權的損害事實, 是使配偶身份利益遭受損害的事實。這種損害事實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損害事實, 其表現為「第三者插足」破壞了配偶身份的純正和感情的專一。[4]即第三者直接侵害配偶一方的同居權、忠實請求權等等,從而導致夫妻關系破裂以及因配偶身份的沖擊而導致的配偶精神受損狀態。例如,精神壓抑所致的肉體傷害與病痛;社會地位、名譽、尊嚴等社會價值受到貶損;自我意識產生消極、否定情感、絕望等精神創傷。在認定損害事實時,我們要注意,如果夫妻關系在「第三者插足」之前已經破裂或者受害配偶方已拋棄配偶權力,則不能認定「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權。
(2)行為違法。侵害配偶權的行為, 指與有配偶者為非合法婚姻關系的兩性生活的行為,這類行為表現為通姦、姘居、重婚等。「第三者」一方面違反了婚姻家庭法和法律規范,另一方面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3)因果關系。 「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權的因果關系較易認定,只要侵害配偶權的行為與配偶權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皆屬侵害配偶權的行為。但需指出的是,現實生活中確有夫妻感情出現裂痕而導致一方有「第三者插足」的情形。此種情形中,「第三者」的出現似乎只是一種結果而非原因。但是,法律所保護的婚姻,只是婚姻所衍生的權利而非感情。在婚姻面臨危機時,配偶權利並非喪失,且雙方並未作出解除婚姻的決定,即說明雙方的婚姻仍有存在意義,是「第三者」的介入導致了婚姻的最終破裂。同時,「第三者」入侵所造成的婚姻破裂比之婚姻的自行終結給受害人所造成的損害更為嚴重。[5]
(4)主觀過錯。 「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權的行為主觀上必須是故意,過失不構成侵權。正如我國台灣學者錢國成所言:「故意或過失,因任何一種均足以構成侵權行為,但以背於善良風俗加損害於他人之侵權行為,則應以出於故意為限。」[6]侵害配偶權的故意, 是指「第三者」明知對方有配偶而與之進行准夫妻生活。這種故意應介於如下三個層次之間,其一,是明知其行為違法而仍然為之;其二,明知其行為違法並會導致對方配偶有損害而仍然為之;其三,明知其行為違法並會導致雙方配偶以損害而希望或意欲這種後果的發生。[5]
以上是侵害配偶權的構成要件,在現實生活中,「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權的具體情形有以下三種:
第一,通姦。這里所指的通姦是指雙方或一方有配偶的男女自願發生的不正當兩性關系的侵害配偶權的行為。「對於多數夫妻來說,性生活的忠誠是婚姻存續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並構成婚姻的生命基礎。因此,通姦行為完全可能毀滅婚姻。[7]它是與一夫一妻制原則不相容的,對婚姻家庭穩定和睦和社會安定以及社會道德風尚存在嚴重的消極影響,因而,通姦是一種極其嚴重的侵害配偶權的行為。
第二,姘居。姘居是指已婚男女雙方或一方為非法的、缺乏長久共同生活目的的臨時性公開同居。姘居也是一種嚴重侵害配偶權的行為,它同通姦有明顯不同,前者是一種臨時性的同居生活,後者則不存在共同生活;而且,姘居具有一定的公開性,通姦則具有隱蔽性。
第三,重婚。第三者與夫妻一方登記結婚或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構成重婚。「第三者插足」引發的重婚行為,從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來說,違反了一夫一妻原則;從配偶權侵權來說,嚴重地侵害了配偶另一方的同居權、忠實請求權,共同生育權、相互扶助權等一系列的配偶權利。由於我國刑法對此已有較為完備的規定,筆者不復再述。
2、間接侵害配偶權
所謂間接侵害配偶權,是指除了「第三者插足」直接侵害配偶權以外的,其它外部侵害配偶權的行為。這些行為在現實生活中也屢有發生。例如,引誘配偶分居;離間夫妻關系等。因為這些行為對社會危害性並不是很大,或者雖然危害性很大,如拐賣配偶一方,但有關法律已有規定,因此,筆者暫對闕如。
(二)內部侵權型
內部侵權型是同外部侵權型相對而言的,所謂內部侵權型,指配偶一方違反婚姻家庭法中配偶權利的規定而實施的對配偶另一方權利的侵害,致使另一方配偶專有配偶身份權益得不到實現的行為。內部侵權行為多數是同外部侵權行為結合在一起,特別是與「第三者插足」型結合在一起實施。但也有自己單獨實施的。前者如配偶一方與「第三者」通姦、姘居、重婚等直接侵害配偶權;後者如配偶一方濫用家庭生活事務代理權;不盡夫妻相互扶助義務;不履行同居義務等等。這些內部侵害配偶權的行為,其構成要件同樣也應符合「四要件說」(已如上述)。
二、關於侵害配偶權的民事救濟
在現代社會中,特別是在法治社會中,有權利就有救濟。[8] 正如上面所述,侵害配偶權的侵權主體具有兩重性,即外部侵權型中的第三人和內部侵權型中的配偶一方。受害方可以根據不同的情形,請求給予民事救濟。
(一)外部型侵權行為的民事救濟
外部型侵害配偶權包含直接侵害行為和間接侵害行為。針對這兩種侵權行為,受害方可以採取不同的救濟方法。
因「第三者插足」而直接侵害配偶權的行為,是一種嚴重侵害配偶權的行為,對此侵權行為,受害方可以採取兩種救濟方法:除去侵害請求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
第一,除去侵害請求權。「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權,受害配偶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請求法院或有關單位排除侵害,或者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訴請法院責令侵權人停止
侵害,恢復名譽, 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同時,對於「第三者插足」導致的嚴重侵害配偶權的行為,例如,因「第三者插足」而引起的自殺、兇殺事件,還可適用《民法通則》第134條第3款規定的民事制裁。正如有的學者所主張的:「侵害配偶權的行為,是一種民事違法行為,對其進行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非法所得,罰款或拘留,是可行的」。[4]
第二,損害賠償請求權。「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權,既可能造成財產損害,也可能造成精神損害(但主要是一種精神損害,已如前述)。前者指配偶權受損時,所發生的財產損失,後者是指配偶權的其他派生權利受侵害時,權利人所受到的精神痛苦。而「財產民事責任,是一種私法責任,這種責任以補償為核心」。[9] 侵害配偶權可以適用財產損失的民事責任形式,已成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常用的做法。我國學者對產賠償的范圍甚有批評,[10]提出了各種標准以決定賠償范圍。有謂依相當因果關系理論來決定賠償范圍;有謂依法規目的來決定賠償范圍。但通常說到為應分別所受損害與所失利益兩種情形來決定其賠償范圍,對於前者應予賠償,而對於後者則不予賠償。故受害之配偶可請求的財產損害賠償主要有:偵查通姦事實之費用;通姦之子生產費用;對通姦之子扶養費;撤銷通姦之子為自己婚生子女之費用;離婚訴訟費用;聞悉通姦事實,情緒激動,致身體健康所受之損害。至於所失利益,例如繼承期待權,及基於婚姻關系存續所生之財產利益,則不得請求。[11]當然,這里並不排除「第三者插足」而導致的受害方的其他財產損失。這些損失應由受理案件的法院或有關單位靈活把握。
關於精神損害賠償,是否可請求損害賠償金,各國立法和學說均有分歧。但從本世紀的立法和判例發展的情形看,承認對精神損害的金錢賠償,已是民法發展的潮流。[12]「第三者插足」侵害他方的配偶權,導致夫妻關系破裂直至離婚,多數是引起配偶另一方的精神創傷,使配偶權出現不完整性,如配偶忠實請求權、同居義務遭受破壞。因而立法明確規定第三者的精神損害賠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這是弘揚配偶權的道德價值、法律價值的需要,也是統一執法標准,實現法律功能的需要。它對維護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有效地制止違法行為,全面保護公民配偶權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它也是同國際立法全面保護公民人身權的發展趨勢接軌的需要。
「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權而賠償的精神損害主要是賠償精神創傷和精神痛苦的損害,具有慰撫金的性質。正如台灣學者王澤鑒先生所指出的:「與有配偶者通姦而造成損害者,實屬不多,縱或有之,賠償數額亦甚微小,故若不使受害人請求相當之慰撫金,則加害人幾乎不負任何賠償責任,實不足保護被害人。因此,「第三者」侵害配偶權,負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應系一項促進法律進步的活動,在法學方法論上是最可採取的途徑。[13]具體賠償數額,就目前我國實際而言,立法上可採取以受害配偶的月最高收入為計算單位,由義務主體支付1—10 個月的精神
4樓

損害賠償費。同時,法官可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權,但賠償總額應不超過10000元為宜,情節嚴重的除外。
至於因第三人間接侵害配偶權的行為,致使他方配偶的配偶權受到損害的,第三人應給予受害配偶方一定程度的賠償,具體范圍和數額可參照「第三者插足」的賠償的有關規定。
(二)內部侵權行為的民法救濟
內部侵權行為的民法救濟不同於外部侵權行為的民法救濟。對於內部侵權行為的民法救濟,我們應分清權利義務主體,正確把握受害方的民事救濟方法,以及侵害方的責任承擔。筆者認為,我們可以採取以下辦法給予受害方以民法救濟。
1、對配偶一方超越生活事務代理權所為的代理行為, 配偶另一方可行使其除去侵害請求權,但第三人是善意的除外。
2、對配偶一方不盡相互扶助義務或虐待、遺棄另一方的, 受害方可訴請法院責令侵害方承擔履行法定扶養義務的責任,即判決侵害方給予受害方一定的扶養費。
3、對配偶一方不履行同居義務,與他人通姦、姘居、 情節嚴重的,如果造成對方配偶精神痛苦、精神創傷,另一方可以訴請法院。若法院判處離婚的,應由過錯方補償受害方慰撫金。但是,必須指明的是,慰撫金的賠償應參照前述的精神損害的規定,不能隨意地擴大其比例和數量及范圍。除此以外,法院在受理這類離婚訴訟中,還可以借鑒墨西哥民法典的規定,限制過錯方的離婚訴權和過錯方再婚的權利。同時,還可以借鑒緬甸佛教法的規定,因反復虐待行為或因妻通姦判決離婚的,分割財產時,法院作出有利於受害方的指示,使有責任者喪失其全部財產權利。[16]
【參考文獻】
[1]江平.西方國家民商法概要〔m〕.法律出版社,1988.
[2]陳林林.婚姻侵權及保護——以配偶權為基點〔j〕.學術交流,1999(2):125.
[3]陳小毛.第三者插足現象的法律思考〔j〕.律師世界.1998, (6):6.
[4]楊立新.具體侵權行為的法律界定暨實例評析(中冊)〔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5]石春玲等.婚姻家庭法應當明確規定第三者的民事責任〔j〕.當代法學,1998,(6):42—45.
[6]刁榮華.中國法學論著選集〔m〕.中華民國,1965.
[7](美)威廉•傑毆•唐奈、大衛•艾•瓊斯著,顧培東、 楊遂金澤.美國婚姻與婚姻法〔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2.
[8]沈宗靈等.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9]孫箋俠.法的現象與理念〔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5.
[10]李銀河,馬憶南.婚姻法修改論爭〔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11]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12]梁慧呈.民法學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15).
[13]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14]韓松:婚姻權及其侵權責任初探〔j〕. 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3,(3).

6. 離婚損害侵權責任是什麼權

根據我國民法侵權責任的一般原理,離婚精神損害侵權責任有如下幾個構成要件:

第一,損害事實。損害事實是侵權責任構成的前提。離婚精神損害賠償中過錯方造成的的損害事實,主要是指使配偶身份利益遭受損害的事實。這種損害事實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損害,其表現為離婚過錯方破壞了配偶身份的純正和感情的專一。[2]即直接侵害了配偶一方的同居權、忠實請求權等等,從而使無過錯方遭受精神上和感情上的痛苦和折磨,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並導致婚姻關系的破裂。例如,精神壓抑所致的肉體傷害與病痛;社會地位、名譽、尊嚴等社會價值受到貶損;產生消極、否定、絕望等情感。

第二,行為人有過錯。過錯是侵權責任構成的重要要件。過錯責任是侵權法歸責原則體系中的一般原則[3]。構成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侵權行為,是侵害夫妻配偶權的行為,屬於一般侵權行為,因此,在離婚精神損害賠償中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在此應注意,離婚本身並不構成侵權行為,離婚是對婚姻破裂事實的認定,構成侵權行為的是引起離婚的原因,如通姦、姘居、重婚、虐待和遺棄等行為。

第三,客觀存在的危害行為。行為人的主觀意志外化為行為時,才具有法律上的意義。構成離婚精神損害的過錯行為主要有:其一,重婚,從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來說,重婚違反了一夫一妻制原則;嚴重地侵犯了配偶另一方的同居權、忠實請求權,共同生育權、相互扶助權等一系列的配偶權利。其二,通姦,通姦是指雙方或一方有配偶的男女自願發生的不正當兩性關系。「對於多數夫妻來說,性生活的忠誠是婚姻存續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並構成婚姻的生命基礎。因此,通姦行為完全可能毀滅婚姻」。[4]它是與一夫一妻制原則不相容的,對婚姻家庭的穩定和睦和社會安定以及社會道德風尚存在嚴重的消極影響。其三,姘居。姘居指配偶一方與第三人為非法的、缺乏長久共同生活目的的臨時性公開同居。姘居也是一種嚴重侵害配偶權的行為。姘居也是侵害一夫一妻制的行為,侵犯了無過錯一方的人格尊嚴和配偶權,屬於過錯行為。

第四,過錯行為與損害事實間有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指過錯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相互聯系,即過錯行為導致了損害事實的產生。根據侵權行為法的一般原理,因果關系是歸責的前提和基礎,過錯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是確定行為人責任范圍的依據。在離婚精神損害賠償中,行為人的過錯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系,即過錯方的過錯行為是造成無過錯方精神痛苦的原因,無過錯方的精神痛苦是過錯方過錯行為的結果,受害人才能要求精神損害賠償。但需指出的是,現實生活中確有夫妻感情先出現裂痕而導致一方出現「過錯行為」的情形。此種情形中,「過錯行為」的出現似乎只是一種結果而非原因。但是,筆者認為,法律所保護的婚姻,只是婚姻所衍生的權利而非感情。在婚姻面臨危機時,配偶權利並非喪失,且雙方並未作出解除婚姻的決定,即說明雙方的婚姻仍有存在意義,故仍可以認定為「過錯行為」導致了婚姻的最終破裂。

第五,離婚的發生。這是婚姻精神損害賠償的特殊要件。只有離婚的發生,才導致受害方取得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權。而且,我國大多數家庭實行夫妻共同財產制,只有在離婚時才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在離婚前財產權屬未確定,賠償也無法進行。而且,由於過錯行為導致婚姻完全破裂,也是損害事實的一部分和考量受害方精神損害程度的標准。

7. 民法通則、物權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這些法是什麼關系那些是特別法

民法通則是民法的「基本法」,內容涵蓋民法各部門法包括(物權法、擔保法專、侵權責任法、婚姻法),類似於屬民法各部門法的「母法」,但在法律效力上不是高於民法各部門法,有時反而低於民法部門法。相對於民法通則,這些民法部門法都是「特別法」。而特別法的效力高於一般法。

民法調整的主要是財產關系,也有少量法律調整人身關系,如婚姻法。因為第一部婚姻法制定於1950年,比民法通則早(制定於1986年,2009年修正),所以民法通則沒有涉及婚姻人身關系,

8. 關於婚姻法

夫妻可以對婚前財產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做明確的約定,約定哪些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哪些屬於個人財產,這個約定是有效的,並且對雙方具有約束了,一般叫做夫妻財產協議,當然你也可以把這個協議看做是一個合同,這個協議和《合同法》中的合同是一樣的,都是意思自治的表現,只要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意思表示真實,不侵害第三人的利益,約定的效力要大於法定的效力,對雙具有約束力。這也是集中體現了我國民法意思自治的表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十九條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我國沒有所謂獨立的財產法,我國很多法律如《民法通則》、《物權法》、《婚姻法》、《侵權責任法》等等都對公民的人身與財產做了調整。

閱讀全文

與婚姻權及其侵權責任初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