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出國勞務產生糾紛怎麼打官司
應該適用中國《勞動法>調整。
Ⅱ 由中介介紹到國外打工,產生勞務糾紛,適用於《勞動法》嗎
如果你是屬於勞務派遣性質,即你與國內的勞務派遣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由勞務派遣公司派遣你到國外的用工單位工作,那麼受中國的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約束和管轄。
如果你僅僅是向勞務中介公司支付了一筆中介費,由勞務中介公司為你介紹了一份工作,而你是與國外的公司簽訂勞動合同的,那麼你與國外公司的糾紛不受中國的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約束和管轄。如果是與中介公司的糾紛,雖然不適用勞動法,但是可以作為普通民事糾紛向法院起訴中介公司。
Ⅲ 在國外老闆拖欠工資怎麼辦
在國外老闆再中國境內辦企業需要按照《勞動合同法》執行。
用人單位拖欠勞動者的工資,勞動者有3個途徑可以要求支付工資:
1、勞動者可以到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監察投訴;
優點:方式簡單。
缺點:各地執法力度可能不是很大;
2、可以到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支付工資。如果未簽訂勞動合同,可以要求支付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如果是以拖欠工資提出的解除勞動關系,還可以要求支付經濟補償金。
優點:除了工資外,還可以主張經濟補償、雙倍工資等,並且一般都可以最終解決;
缺點:申請勞動仲裁就是打勞動官司,程序稍多,需要專業人士指導。
3、有欠條的,可以直接起訴到法院,要求支付欠條里的工資數額。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勞動法》
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八條各級勞動行政部門有權監察用人單位工資支付的情況。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行為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支付勞動者工資和經濟補償,並可責令其支付賠償金:
(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二)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的;
(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經濟補償和賠償金的標准,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Ⅳ 國外勞務糾紛 當地大使館不處理怎麼辦
首先,問公司是不是給加錢,
一般來說,這就是自己承擔風險了,
終止合同的話專,就屬找航班回了唄,就是檢查隔離啥的費用……
使館才不管了。
那次在馬拉維,遇到吸血鬼事件,使館是發了通知,可是你終止項目回了,那再做的費用可是自己的,所以冒險做了,還花錢請倆警察跟著……這就是項目的風險,自己擔
Ⅳ 和美國人有勞動糾紛應該如何處理
在國內按照國內勞動法處理,在國外按照所在國勞動法律法規處理。
美國勞動爭議處理方式
在美國,勞資爭議指僱用者與被僱用者之間對既存權利和利益要求發生的糾紛,一般按權利和義務分為權利爭議(對既存權利的爭議)和利益爭議(要求新權利的爭議)。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主要是針對集體談判建立的,即主要處理利益爭議,包括開始談判前的爭議處理和談判過程中的爭議處理。
權利爭議處理
權利爭議是指對既存權利的執行、解釋造成侵犯而引起的爭議。這種權利一般是根據法律法規、團體協約、僱用契約的規定而取得的,如最低工資和工時、勞動安全衛生、養老金等。這類爭議大多數通過司法程序處理。集體合同簽訂以後雙方因履行合同發生爭議,一般不允許採取產業行動,可根據集體合同約定的申訴程序提請仲裁或向法院上訴。
利益爭議處理
在美國,勞資雙方接受調解或仲裁遵循自願原則,即勞資雙方如果不能就集體談判達成協議,經雙方同意可提請聯邦仲裁調解局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提請仲裁解決爭議,而一些私營部門會採取罷工或關廠等產業行動。
調解方式
勞動利益爭議發生後,由勞資雙方或政府指定的第三者出面進行調解,使爭議能夠得到及時處理。該第三者由私人、官方人士或社會團體擔任,無強制權力。在雙方意見基本接近後,調解人即可退出,由勞資雙方作出最後決定。
仲裁方式
——自動仲裁方式。發生爭議前,勞資雙方商定一旦發生爭議,通過仲裁方式(由雙方同意的仲裁人)解決。程序:勞資雙方將爭議提交給第三者仲裁;材料提交給仲裁者調查,在爭議交付仲裁後到作出裁決前,勞動者不能罷工,僱主不能閉廠;仲裁人頒布裁決書;執行仲裁裁決書。自動仲裁主要在於自動性,任何一個環節都以雙方同意、自動為條件,如果有一方不同意就不能進行仲裁。仲裁裁決雙方同意就行,不同意就停止執行。
——自願仲裁方式。勞資爭議雙方願意將自己不能和解的爭議,交付第三者處理,且雙方約定服從仲裁決定。採用這種方式的手續和程序比較簡單。勞工部和各州、美國仲裁協會都有仲裁員名單,將仲裁人(教授、專家、學者、律師等)的資料列入名單中,供企業勞資雙方選擇。一般在簽訂集體合同時就附有仲裁人員名單,以便在發生爭議時可以從中選擇。目前美國約有90%~95%的集體合同都規定自願仲裁方式解決雙方爭議的內容。在仲裁過程中,一般先由仲裁人邀請雙方當事人舉行聽證會議,聽取雙方申訴,而後仲裁人調解。若調解不成,則由仲裁人作出仲裁裁決。如果一方或雙方當事人人認為仲裁裁決收有違法情況或歪曲集體合同內容時,有權向聯邦法院或州法院提起訴訟。法院一般只對仲裁程序進行審理,除非仲裁員發生了腐敗、造假、欺詐等行為,否則不會再審推翻原仲裁裁決。
——強制仲裁方式。按照聯邦法律,要求勞資雙方將某類爭議通過政府專設聯邦機構以仲裁方式解決。採用這種方式主要因為有些產業部門及職業對於國計民生有密切關系,一旦發生爭議,如果政府不進行干涉,可能破壞社會的安定。因此,對這種勞資爭議,政府採取直接干涉政策,由政府設置仲裁機關主持,實行強制仲裁。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必須將爭議交付仲裁,且無選擇仲裁機關或仲裁人員的權力,必須接受政府任命的仲裁人員的仲裁決定。在美國,由於普遍認為鐵路交通涉及公共利益,對鐵路工人爭議實行強制仲裁的時間較長。
和解方式
勞資雙方對爭議問題進行協商討論,最後達成一致。這種方式是在發生爭議後由勞資雙方當事人自行處理,達到和解目的;不能自行處理時,將爭議問題提交工會,由工會出面與僱主交涉,由勞資雙方代表按照集體合同所規定的爭議處理程序進行處理。勞資雙方代表一般按集體合同的規定組成常設的爭議處理委員會,對爭議問題進行磋商解決。
非常方式
勞資爭議採取以下方式不能解決,可能加深矛盾,最後導致雙方採取非常方式解決。工會方面可以採取糾察方式,在企業入口處設置糾察線,要求本工會會員不得進廠工作,或者聯合抵制和罷工,包括長期罷工和短期罷工。僱主方面則可以發布禁令,從當地法院取得有關禁止工會糾察或採取其他行為的命令。
Ⅵ 中國企業在國外發生的勞務糾紛是否適用於中國國內法律
發生糾紛在國外起訴,適用法院所在國家的法院,也就是外國的法律。
Ⅶ 中國公民在國外發生勞資糾紛怎麼辦
(一)自行協商(勞資談判)1、提出談判意向,明確要談判的主要議題;2、確定並相互告知雙方參加談判的主要成員;3、確定談判的時間、地點;4、舉行談判,提出和交換勞資糾紛中的處理意見;5、就焦點問題進行磋商、讓步或變通,提出綜合解決方案;6、談判達成一致意見,執行談判成果;7、談判破裂,邀請第三方介入,繼續談判或者尋求談判外其他解決途徑。(二)勞動仲裁從目前的法律規定以及司法實踐來看,勞動仲裁是解決勞動糾紛的主要法律途徑,也是民事訴訟前必經的前置程序,未經仲裁的勞資糾紛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於通過勞動仲裁的方式解決勞資糾紛,具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和相應的程序規范,如《勞動法》、《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均有明確規定,因此對其流程在此不再一一詳述。(三)民事訴訟根據《勞動法》規定,勞動爭議當事人對勞動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因此,一般來講,經過勞動仲裁裁決後的勞資糾紛案件,通常都會進入民事訴訟程序。起訴勞資糾紛案件經過勞動仲裁裁決以後,如果對裁決結果不服,應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與勞動仲裁機關同一區域的相應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勞動仲裁中的申請人還是被申請人,都可以原告的身份提起訴訟;如果雙方均起訴的,一般以先起訴的列為原告。上訴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程序同一審。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申訴同其他民事糾紛案件一樣,在勞資糾紛案件中,如果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但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如果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超過兩年,當事人則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申訴。通常情況下,人民法院對於申訴案件的受理並無嚴格的時限要求。
Ⅷ 中國施工隊在國外工作發生的勞務糾紛是否適用於中國國內法律
國內企業在外國施工的,應當按照國內法律規定處理;
派駐合資企業的工作人員,兩個國家的法律都適用。
Ⅸ 勞務糾紛或拖欠農民工工資:中國人在國外注冊的公司簽訂的勞務合同,發生勞動糾紛,在國內怎麼拿回勞動報
屬於國外法律管理,可以在國外打官司。
既然發生勞動糾紛,說明你與老闆已經撕破臉,基本上沒有可能在國內拿到勞動報酬。
Ⅹ 在國外工作與中國的公司發生勞務糾紛向哪個單位申訴
請問中國企業在國外發生的勞務糾紛是否適用於中國國內法律 發生糾紛在國外起訴,適用法院所在國家的法院,也就是外國的法律。 不一定能適用中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