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吳中郟勤糾紛

吳中郟勤糾紛

發布時間:2021-08-09 05:28:45

① 郟姓的來由

【姓氏】:郟

【內容】:郟,西周時,周成王在郟辱定鼎,當地人為此深感榮耀,就以郟為姓氏。郟檀,北宋太倉人,曾兩次擔任司農寺丞。他在興修水利方面很有作為,著有《吳門大利書》。

一姓氏起源

郟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種: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裔。周成王姬誦定鼎於郟蓐,於是他的子孫中有遷往這個地方居住的,於是改為郟姓。原來就居住於這個地方的人,也有的根據這個地名或這個事件來取姓的,也稱為郟姓。

2出自春秋時期的鄭國。鄭國有大夫叫做張的,因為他的祖上受封於郟這個地方,於是他的後代就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世代居住在武陵郡。

3出自羋姓。羋姓為春秋時期楚國的王族。楚國有楚共王審,他的孫子叫做員,字敖,被立為王。後來敖被他的季父康王的弟弟公子圍殺害。公子圍自立為王,稱作靈王。敖在王位上只呆了四年。他被殺害以後葬在郟,稱為敖郟,他這一支的子孫就以郟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遷徙源流

郟姓望族居住在今天的河南境內、武陵(今天的湖南省漵浦縣南部)。

三郡望堂號

【郡望】

1滎陽郡:三國魏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地區。

2武陵郡:漢朝的時候置郡,治所在義陵,相當於今天的湖南省漵浦縣南部。【堂號】

1司農堂:宋代的郟僑。特別有才氣,他繼承父親完成了《水利書》的編撰。他的父親開始是廣東安撫機宜,向朝廷獻了《吳中水利論》,朝廷委任他為司農丞。後來皇帝聽信了奸臣的話,罷了他的官,他回到家以後按自己書中所寫的方法興修了水利農田,一年以後就獲得了特大豐收。皇帝於是知道了他的方法是對的,於是恢復了他的官職。

四歷史名人

1郟敖:春秋時楚國王孫,被嗣立為王。因為他季父的公子圍掌管軍事,所以方便對他下毒手。就在圍出使鄭國的時候,郟敖生病了,圍在路上聽到這個消息,覺得這個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很快回到了楚國。公子圍趁著入宮探望郟敖的病情的機會,殺死了郟敖。而且殺死了郟敖的兒子莫和平夏。在位四年的他被公子圍奪取了王位,死後葬在郟,稱為郟敖。

2郟僑:宋代將仕郎,字子高,很有文才,被王安石所看重。

3郟滂:唐朝時期的有名宦官。

4郟倫逵:清代時期的著名畫家,字蘭坡,號「鐵蘭道人」,江蘇長熟人。擅長於畫山水墨蘭,在當時名震一時。存世的作品集有《白雪山房集》。

② 有關蘇軾

http://ke..com/view/2517.html?wtp=tt

很全面!

from:網路

③ 郟姓的由來

郟姓:

一 姓氏起源 郟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種: 1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裔。周成王姬誦定鼎於郟蓐,於是他的子孫中有遷往這個地方居住的,於是改為郟姓。原來就居住於這個地方的人,也有的根據這個地名或這個事件來取姓的,也稱為郟姓。 2 出自春秋時期的鄭國。鄭國有大夫叫做張的,因為他的祖上受封於郟這個地方,於是他的後代就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世代居住在武陵郡。 3 出自羋姓。羋姓為春秋時期楚國的王族。楚國有楚共王審,他的孫子叫做員,字敖,被立為王。後來敖被他的季父康王的弟弟公子圍殺害。公子圍自立為王,稱作靈王。敖在王位上只呆了四年。他被殺害以後葬在郟,稱為敖郟,他這一支的子孫就以郟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 遷徙源流 郟姓望族居住在今天的河南境內、武陵(今天的湖南省漵浦縣南部)。 三 郡望堂號【郡望】 1 滎陽郡:三國魏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地區。 2 武陵郡:漢朝的時候置郡,治所在義陵,相當於今天的湖南省漵浦縣南部。【堂號】 1 司農堂:宋代的郟僑。特別有才氣,他繼承父親完成了《水利書》的編撰。他的父親開始是廣東安撫機宜,向朝廷獻了《吳中水利論》,朝廷委任他為司農丞。後來皇帝聽信了奸臣的話,罷了他的官,他回到家以後按自己書中所寫的方法興修了水利農田,一年以後就獲得了特大豐收。皇帝於是知道了他的方法是對的,於是恢復了他的官職。 四 歷史名人 1 郟敖:春秋時楚國王孫,被嗣立為王。因為他季父的公子圍掌管軍事,所以方便對他下毒手。就在圍出使鄭國的時候,郟敖生病了,圍在路上聽到這個消息,覺得這個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很快回到了楚國。公子圍趁著入宮探望郟敖的病情的機會,殺死了郟敖。而且殺死了郟敖的兒子莫和平夏。在位四年的他被公子圍奪取了王位,死後葬在郟,稱為郟敖。 2 郟僑:宋代將仕郎,字子高,很有文才,被王安石所看重。 3 郟滂:唐朝時期的有名宦官。 4 郟倫逵:清代時期的著名畫家,字蘭坡,號「鐵蘭道人」,江蘇長熟人。擅長於畫山水墨蘭,在當時名震一時。存世的作品集有《白雪山房集》。

④ 唐宋八大家是誰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⑤ 熱帶魚老是爛尾怎麼辦尾巴經魷至押郟揖

1-燙尾病
當養魚的水過老,綠苔過多時,金魚常患此病。
其病因主要是,在充足的陽光照射下,飢餓的魚沒有餌料可攝食,被迫攝取綠苔之類的食物。
一部分綠苔被魚攝取而消化,另一部分綠苔碎片到了魚的鰓器,隨著血液循環而輸送至魚的尾鰭之微血管中;
在陽光照射下,這些綠苔碎片增生許多細胞,便在尾鰭中形成1個大泡。
嚴重時,使尾鰭血管破裂,或斷去部分尾尖;
輕者在尾鰭葉上生長許多泡點,魚的頭部朝下,尾鰭朝天,浮在水面。
一旦發現這種病魚,應立即將其移入清水中,次日便可恢復正常。
平時注意養魚的水不能很長時間不換,尤其夏季氣溫很高,綠苔長很快,要勤換水。
投喂餌料的時間應適當提早,上午九時以前喂完,數量要適宜,使魚不吃其他食物。
2-爛鰭病
當水質不良,長期處於混濁狀態,受新水刺激過多,pH值不適宜,以及魚體吃不飽而相.互廝咬導致細菌感染,致使魚鰭腐爛。
防治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消毒;或用100千克水加入3~5片痢特靈,進行浸洗消毒;或在100千克水中加入5—8片土黴素進行浸洗;
或用低濃度高錳酸鉀溶液浸洗消毒10小時;或用慶大黴素溶液浸洗。此外,必須注意調整水質的酸鹼度。

⑥ 含有勤的古詩句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手方悔讀書遲。

⑦ 郟的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並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范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津市市由省直轄。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復,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為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為南雍州,西魏改為襄州。隋朝時期改為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為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台,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台為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為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堂號
滎陽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襄陽堂:以望立堂。
司農堂:宋代的郟僑。特別有才氣,他繼承父親完成了《水利書》的編撰。他的父親開始是廣東安撫機宜,向朝廷獻了《吳中水利論》,朝廷委任他為司農丞。後來皇帝聽信了奸臣的話,罷了他的官,他回到家以後按自己書中所寫的方法興修了水利農田,一年以後就獲得了特大豐收。皇帝於是知道了他的方法是對的,於是恢復了他的官職。
三吳堂:北宋朝時期的崑山人郟亶,字正夫,宋嘉祐年間進士,歷官司農丞、溫州知州。曾上書《吳中水利論》,詳細論述吳中水利的六失、六得。又著有《吳門水利書》。「三吳」,地區名,《水經注》以吳郡、吳興、會稽為三吳。後人以其功糜三吳,立以為堂。 六合堂:唐朝時期的人郟滂,官六合縣宰,能詩,所到之處,都有題詠,後人因其著稱於六合縣,立以為堂。

⑧ 雙鳳的江蘇太倉市雙鳳鎮

全鎮總面積63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5.5萬人。2003年在雙鳳維新村考古發現的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遺址,將太倉的歷史向前推進到4500年,雙鳳被譽為「太倉之根」同時榮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江蘇省衛生鎮、蘇州市知識產權示範鎮和蘇州市文明鎮等榮譽稱號。
雙鳳鎮緊緊圍繞「二次創業」發展目標,以「提高標桿、提升層次、提速發展」為總體要求,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推動先進製造產業、福地文化產業、水鄉生態產業三大特色產業的逐步形成,構築了雙鳳的產業優勢和品牌特色。
----雙鳳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以204國道為軸心,富豪工業園、溫州工業園、鳳中工業園三大園區為主體的工業走廊已形成規模,入駐企業400多家,總投資額近40億元。根據雙鳳的發展特點,突出特種膠帶、精密機械、汽車配件、生物醫葯等產業特色,打好溫州工業園、五金機電環保專業區、精密機械產業園這幾塊品牌,雙鳳先進製造產業得到了加快發展。
----雙鳳文化底蘊深厚,雙鳳寺、玉皇閣等三教俱全的宗教文化源遠流長,全羊宴、燠雞等美食文化享有美名,龍獅文化獨具特色,歷史文化博大深遠,這四張文化名片,蘊育出別具一格的福地文化特色。為做優福地文化產業,雙鳳鎮以羊肉美食品牌為載體,傾力打造一品羊肉美食街,美食街以明清風格建築為主體,已匯聚了新、老羊肉館共15家,總投資4000萬元。並連續兩年成功舉辦雙鳳福地文化羊肉美食節,以節造市,吸引人氣,助推了雙鳳文化旅遊業的繁榮發展
----雙鳳水資源豐富,生態資源保護良好,為水鄉生態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雙鳳立足長遠做好了5平方公里生態區的戰略性規劃,勤力萬畝特種水產生態養殖基地首期1500畝核心區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實施,其中380畝垂釣區將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生態休閑垂釣中心。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慶豐萬畝水稻豐產方中心示範方拓展到5000畝。川盪牌甲魚、鳳湖牌青蝦、勤立牌梅山豬等生態農產品品牌不斷做大做強。
雙鳳 因寺而名,因教而興,距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故有「千年古鎮、雙鳳福地」之美名;
雙鳳 中國龍獅藝術之鄉,有歷史遺存良渚文化維新遺址,又有「龍獅之鄉、太倉之根」之美譽;
雙鳳 中國羊肉美食之鄉,秉承百年傳統,融合現代品味,更獨具「江南一絕全羊宴」之美食。 雙鳳春秋時屬吳國。
戰國時,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屬越國。
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國滅越國,屬楚。
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屬秦。秦廢分封,設郡縣,雙鳳北境屬會稽郡吳縣,南境屬會稽郡婁縣(以吳涇、寺涇、沿門涇、司馬涇為界)。秦漢間,南境建惠安鄉,屬婁縣。
西漢初為荊國吳縣及婁縣地。西漢十二年(前195年),改封劉濞為吳王,雙鳳屬吳。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劉濞封地撤,雙鳳北境屬會稽郡吳縣,南境屬婁縣。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析會稽郡浙江以西地域另立吳郡,雙鳳北境屬吳郡吳縣南沙鄉,南境屬婁縣惠安鄉。
三國時,北境屬吳國吳郡吳縣南沙鄉,南境屬婁縣惠安鄉。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國,北境屬揚州吳郡吳縣南沙鄉,南境屬婁縣惠安鄉。
東晉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封皇弟司馬岳為吳王,改吳郡為吳國。北境屬揚州吳國吳縣南沙鄉,南境屬婁縣惠安鄉。咸康七年(341年)在南沙鄉設立南沙縣,隸於晉陵郡。
東晉咸康年間(335—342年),北境建雙鳳鄉,屬揚州南沙縣雙鳳鄉,南境屬婁縣惠安鄉。
南朝劉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改吳國為吳郡。仍屬揚州。
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分婁縣置信義縣,屬信義郡,南境惠安鄉隨屬信義縣。北境雙鳳鄉仍屬南沙縣。大同二年(536年),分信義縣置崑山縣,南境屬吳郡崑山縣,北境屬晉陵郡南沙縣。大同六年(540年),於南沙之地置常熟縣,北境屬信義郡常熟縣。
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分揚州吳郡地置吳州,北境屬吳州吳郡常熟縣,南境屬吳郡崑山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平陳,吳州改蘇州,廢崑山縣,雙鳳全境屬蘇州常熟縣。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復置崑山縣,北境屬蘇州常熟縣,南境屬崑山縣。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復改蘇州為吳州;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吳州為吳郡,北境屬吳郡常熟縣,南境屬崑山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吳郡復稱蘇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蘇州又稱吳郡;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吳郡又復名蘇州,常熟縣、崑山縣隨屬。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封錢繆為吳越王。北境屬吳越國蘇州常熟縣,南境屬崑山縣。貞明三年(917年),蘇州升為中吳府;後唐光二年(924年),又升為中和軍,常熟縣、崑山縣隨屬,鄉隸不變。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改中吳軍為平江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平江軍復稱蘇州,北境屬蘇州常熟縣,南境屬崑山縣;宋政和三年(1113年),蘇州升為平江府,北境屬平江府常熟縣,南境屬崑山縣。
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裕元年(1275年),平江府降元,改為平江路,北境屬平江路常熟縣,南境屬平江路崑山縣。
元貞元年(1295年),升常熟縣、崑山縣為中州,北境屬常熟州雙鳳鄉,南境屬崑山州新安鄉、惠安鄉。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取平江路,改隆平府,隸屬隨改。次年,張士誠降元,隆平府復名平江路。
吳元年(1367年),改平江路為蘇州府,北境屬蘇州府常熟州雙鳳鄉,南境屬崑山州新安鄉,惠安鄉。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常熟州為常熟縣,降崑山州為崑山縣,改昆為昆,南北境隨屬。
明弘治十年(1497年),劃崑山之新安、惠安、湖川三鄉;常熟之雙鳳鄉(5個都);嘉定之樂智、循義兩鄉建立太倉州,隸蘇州府。此後的現雙鳳南北境均屬太倉州的西鄉,北境為州的十六都,南境為州的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
清雍正二年(1724年),太倉升為江蘇省直隸州,雙鳳屬直隸州西鄉。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太平軍攻入境內,隸天朝蘇福省太倉州。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十五日太平軍撤走,恢復清制,隸屬關系不變。
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1月,州縣合並,稱太倉縣。雙鳳隨屬太倉縣。
1949年5月13日太倉解放,建立太倉縣人民政府,雙鳳隨屬太倉縣。1993年1月撤縣建市,雙鳳隸屬太倉市。
鎮境
雙鳳鎮位於太倉市西部。鎮政府駐地離太倉市區10公里。東與城廂鎮偉陽村、電站村、萬豐村、沙溪鎮半涇村相交;南與城廂鎮偉陽村、崑山市周市鎮腰溇村相接;西與崑山市周市鎮的腰溇村、東明村、斜塘村、市北村、西北與常熟市的支塘鎮蔣巷村、豐聯村相鄰;北與沙溪鎮的半涇村、泥橋村相連。
雙鳳鎮處常熟、崑山、太倉三市的交界之地。
鎮名由來
雙鳳鎮名源於雙鳳寺,相傳晉咸康年間(335—342年),河南高僧支遁來建寺,掘地現一石盒,開盒見一對神龜,旋即化作雙鳳飛去。寺成以雙鳳為名,後於晉咸康年間該地的方園百里之鄉,皆以雙鳳冠名。
區劃
【宋、元】北境屬常熟縣雙鳳鄉,南境屬崑山縣新安鄉、惠安鄉。
【明、清】明弘治十年(1497年)建太倉州。全境為屬州之西鄉,其中北境為州之十六都,轄四圖十二圩,南境為州之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
清宣統二年(1910年),奉行城鄉自治。州、縣劃分為1城、24鄉,州轄1城、9鄉,縣轄14鄉。雙鳳屬州9鄉之一。
【民國時期】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州、縣合並,合稱太倉縣。行政區劃改為1市25鄉,雙鳳為25鄉之一。民國18年(1929年)8月,奉行「縣組織法」,行政區劃改為區、鄉鎮建制。民國19年(1930年)全縣共設9區、358鄉、50鎮。雙鳳為第八區。民國23年(1934年)7月,全縣改設6個區,雙鳳為第六區。民國24年(1935年),推行保甲制度,全縣行政區劃改為6區、93鄉鎮、694保、7363甲。雙鳳為六區,轄12個鄉鎮:雙鳳鎮、直塘鎮、戚浦鄉、日暉鄉、鳳尾鄉、積善鄉、丁江鄉、永寧鄉、雙林鄉、阜民鄉、項脊鄉、織履鄉。
民國26年(1937年)11月,日軍侵佔太倉,次年,恢復6區、93鄉、鎮建制。民國28年(1939年)8月,改為民國初期的26個鄉鎮建制。民國29年(1940年)7月,改26個鄉鎮為區署,復置94個鄉鎮。民國30年(1941年)1月,又改26區為6區,下轄94鄉鎮、699保、6883甲。雙鳳為六區,由原雙鳳、毛市、直塘3個區署合成,下轄12個鄉鎮、106保、1038甲。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縣政府於民國34年(1945年)9月,恢復抗戰前6區、93鄉鎮的行政區劃。次年10月,改為6區、50鄉鎮、335保、4567甲。雙鳳區署轄雙鳳鎮(7保、94甲)、直塘鎮(5保、82甲)、豐上鄉(7保、102甲)、毛東鄉(10保、131甲)、毛西鄉(8保、109甲)、惠安鄉(7保、91甲)。
民國36年(1947年)3月,撤並為3區、25鄉鎮。雙鳳鎮(16保、208甲)、直塘鎮(10保、150甲)、毛市鄉(19保、250甲)歸屬沙溪區。民國37年(1948年)7月以後,又撤銷3個區,改為3個區域,直至太倉解放,太倉縣人民政府成立。
【新中國成立以後】1949年5月,成立太倉縣人民政府,全縣設6區25鄉鎮,雙鳳區轄雙鳳鎮、直塘鎮、毛市鄉。鄉鎮以下仍利用舊時保甲。1949年11月,全縣劃分為8個區、109個鄉鎮、1250個村。雙鳳區轄16個鄉、159個街村。其中:
太平鄉轄12村:小字、安南、月台、安西、安中、安東、大江、安北、雙林、森林、西林、東林。
金星鄉轄12村:廣大、荷葉、鳳凰、葉南、凌涇、雙毛、邢橋、金橋、小陸、長浜、三東、莫干。
翻身鄉轄12村:新涇、馮浜、仗東、仗義、仗涇、項脊、鳳其、鳳錫、孟奣、康義、梅園、中涇。
塘東鄉轄14村:總溇、杜漕、馬漕、吳涇、三合、寺涇、郭家、雙農、東徐、雙涇、鳳新、鳳鳴、和鳳、李和。
慶豐鄉轄8村:東鳳、鳳利、繆鳳、周鳳、鳳凰、姚涇、青秧、迎貴。
戚浦鄉轄14村:迷西、郁涇、小涇、顧丫、鹿西、張涇、陶涇、邱橋、戴涇、橫浜、鹿東、洋漕、迷東、瞿涇。
直塘鎮轄6街:安里、灣東、西中、灣西、普濟、河南。
鳳凰鄉轄10村:吳塘、鳳尾、鳳心、斜涇、鳳凰、新民、沼涇、廟涇、鳳周、龍鳳。
日暉鄉轄9村:青鳳、張涇、戴涇、中涇、瞿涇、埝頭、泥橋、沙渠、養庫。
同新鄉轄10村:三灣、興隆、西南、何庄、西林、保國、雙涇、蔡九、東涇、潘涇。
雙鳳鎮轄8街:起鳳、和平、東新、永平、新民、新政、太平、西新。
新安鄉轄11村:鳳新、新涇、鳳西、斜塘、洗馬、近市、寺前、新南、東新、璜涇、建國。
民力鄉轄8村:柴場、九里、三官、民涇、王涇、雙浜、新新、永樂。
民樂鄉轄9村:西徐、嚴涇、新民、勇員、胡廟、雞鳴、丁江、大灣、六同。
維新鄉轄7村:木涇、東涇、車浜、福利、福新、安全、永安。
新毛鄉轄10村:中心、陳涇、新寧、大溇、南園、善涇、巷西、岳河、蘇王、架木。
1954年8月,全縣改為6區、108鄉鎮、雙鳳為6區之一。
1956年3月,撤區並鄉。全縣為4區、33鄉、3個縣屬鎮。雙鳳區撤銷,塘東鄉、雙鳳鄉、直塘鄉歸屬沙溪區,金星、新毛鄉歸屬城區。
1957年7月,撤銷區制,33鄉合並為14鄉,縣屬鎮不變。雙鳳鄉屬14鄉之一。
1958年9月,全縣實行公社化,政社合一。雙鳳公社屬14公社之一,轄10個大隊。
1960年,將10個大隊劃為20個大隊,至1965年劃為24個大隊。
1966年,縣區域調整,將雙鳳公社的鳳凰、青秧、直塘、泥橋、沙渠、青鳳等6個大隊劃給新建的直塘公社管轄;將新興、新湖、民樂、民豐等4個大隊劃給新建的新湖公社管轄。雙鳳公社轄14個大隊。1966年漁業改革時,新建雙漁大隊,雙鳳轄15個大隊。1968年4月,社鎮改為革命委員會。1981年9月,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原稱。1983年7月,體制改革,恢復鄉鎮人民政府,並設經濟聯合委員會,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和經濟合作社,生產隊,改稱村民小組。行政區劃不變。
1993年2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雙鳳鄉,建雙鳳鎮,轄15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1999年9月,並為11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000年7月,撤銷新湖鎮,並入雙鳳鎮。轄23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2004年4月,調整為10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2006年9月調整為9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慶豐、鳳中、黃橋、勤力、泥涇、維新、新湖、新衛、新闖村委會,雙鳳、湖川橋居委會) 。 江蘇太倉市雙鳳鎮域總面積為62平方公里,人口3.3萬人。轄社區居委會(雙鳳、湖川橋);村委會(南新、塘東、鳳新、慶豐、繆涇、鳳東、鳳中、新揚、黃橋、同新、勤力、新紅、泥涇、湖川、維新、新湖、新樂、新星、新衛、新立、共和、新闖、南圩)。
在太倉市委、市政府「科教興市、以港強市、國際經濟化」三大發展戰略的有力推動下,雙鳳鎮以「一年打基礎、兩年求提高、三年謀跨越」的思路,依託良好的區域位置資源,充分發揮「沿江」、「沿滬」優勢,主動接受上海浦東開發區和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的輻射,並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各項配套服務,傾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平台。通過近兩年來的努力,雙鳳經濟社會呈現出跨越發展的新態勢。 一文人
⑴據清道光年《雙鳳里志》載:自明至清道光年,雙鳳籍進士28名,舉人50名,進士名單分列如下:朱昶、陸昶、唐韶、范輪、蔡坤、顧守元、周墨、徐禎卿、朱辰、周坤、周在、唐符、茅貢、朱郟鼎、周土、顧允楊、徐 、張振之、龔起鳳、周鐸、丁元復、劉玉成、錢九思、錢世錦、唐孫華、陳福、顧 。他們出仕在外,皆有美譽。
⑵吳中四才子之一徐禎卿
據《雙鳳里志》載:徐禎卿,字昌國,一字昌谷。他的祖上從洛陽遷來雙鳳,父因補長洲縣學生,流寓郡城(蘇州),徐禎卿年少時與祝允明、唐寅、文微明號稱四才子。以進士授大理寺評事。與大梁李夢陽、信陽何景明友善,肆力為詩歌,其詩熔煉精警,為吳中詩人之冠。
⑶《永樂大典》編纂總裁陳濟
陳濟,字伯載,陳洽之兄,官至右春坊左贊。明初,陳濟是個沒有功名(未參加科舉考試)的大學問家,他博學強記,時人稱他《兩腳書櫥》。其弟陳洽任大理時,太宗對洽說:「聽說你有兄,博學而能寫文章,可任修史之職,你可諭聯意!」於是陳濟召去京師修史。陳濟秉性善良而謹慎,皇太子很尊重他。五位皇孫都跟隨他學習經學。永樂年間,陳濟應詔修《高廟實錄》,他與學士解縉等為編纂總裁。永樂中,明成祖朱棣下詔纂修《永樂大典》,總裁官為學士胡廣、楊榮、金幼孜。惟陳濟以布衣薦入編修館任總裁,編采中遇不明白之事,都向他請教,故大家稱他為陳頭巾(頭目)。
⑷明末婁東著名文士顧夢麟與顧湄
顧夢麟,字麟士,人稱織簾居士,世居雙鳳,後因避時亂,流寓常熟唐市,與當地名士楊彝相友善,時人並稱「楊顧」。兩人慨然思振時弊,相與講說辨難,力明先儒之學,遠近稱弟子者不下數百人。明天啟四年(1624年)顧夢麟與楊彝、張溥、張采等同道相聚常熟唐市,約定創辦應社(復社前身)。顧夢麟著《四書說約》20卷、《詩經說約》28卷、《四書十一經通考》20卷、《織簾居詩集》4卷、《中庵瑣錄》1卷、《韻珠》4卷、《雙鳳里志》8卷等著作。
顧湄,字伊人,縣諸生。為顧夢麟養子。少能詩,承繼家學,拜陳瑚(確庵)、吳偉業(梅村)為師。吳偉業曾選《婁東十子詩》、列其名於黃與堅、周 之後,位居第三,著《虎丘山志》、《載庵集》、《水鄉集》、《太倉詩選》、《 物詩選》、《載庵瑣錄》等著作。
⑸康熙年有名進士陸毅和唐孫華
他們同在康熙27年(1688年)戊辰科中式,金榜題名。
陸毅,字干迪,號匪 。平原陸姓,在元代從上海浦東遷到太倉雙鳳之後,到清朝陸毅一代,已是遷婁第十二世祖。本邑清代道光庚辰科狀元陸增祥為十八世祖。陸毅於康熙33年(1694年)到江西新建縣任知縣,因「為政精勤,修水利,舉義學,捕劇盜,察冤獄」擢升戶部主事。不久,官至陝西道監察御史,協理山西道事,奉命巡視北京中東兩城。陸毅著述甚豐,有《自知錄》2卷,《入台偶筆》、《巡城瑣記》、《北廬詩鈔》2卷等。唐孫華,字實君,別號東江。55歲中進士,曾「選陝西朝邑知縣,召試詩賦,遷禮郭主事,調吏部。」康熙35年,充浙江主考官,以失誤辭官歸里。他幼有神童之目,體貌清癯,博聞強記,言論風采傾一時,尤熟於史事,為詩古文引筆千言,著有《東江詩鈔》等。
⑹太倉四先生之一陳瑚
陳瑚,字言夏,號確庵,崇禎舉人,明末清初學者,太倉四先生之一。先生精研理學,學說博大精深,以經世自任。世儀《格致篇》首提「敬天」二字,先生潛心研究頗得要領,認為只要加強德學修養,「人皆可以為堯舜」。明之後,隱居雙鳳蔚村,先生帶領鄉人築圩御水,使農田獲得豐收;先生倡導孝友、 愛,鄉風為之一新。清初詔舉隱逸,先生力辭。卒後,門人私謚安道先生,故居立為安道書院。
⑺郟 (北宋水利專家)後裔郟鼎
郟鼎,字薦和,號梅岩,宋司農郟 的後裔。他曾祖名璇,出贅於雙鳳里劉氏,始為里人。郟鼎聰明俊秀勤力學習,成進士後現政於工部,授官知嘉定州改茶陵,繼提拔為工部都水員外轉營繕郎中,再升為浙江右參議,未滿年,罷官歸里,辟樊春圃。
二官吏
⑴兵部尚書陳洽
陳洽字叔遠。陳洽於明洪武年間,經地方推舉及大吏引薦任兵科給事(軍 官),朱元璋很賞識他,賜其一襲金織羅衣。永樂初,安南兵起,朱棣命陳洽赴廣西參謀軍務,不久,平定安南,繼而跟隨永樂帝北征九年,參與軍機,授兵部尚書。陳洽戰死於疆場,朝廷追贈他為《少保》頭銜,賜謚號《節憫官》,民間呼其為「節憫公」。明永樂13年,官府在雙鳳迎仙橋南為陳洽建尚書坊。明宣德四年,在雙鳳影仙潭為陳洽建宗祠。
⑵湖州府通判周錫
周錫字子純,號芝山,晚號七岡老人。嘉靖中,因貢生謁選進京,授官湖州府通判。為官清正,文武雙全,敢於直言,御史們都敬畏他,著書立說垂三十年。著有「鳳林備采」等著作,在「鳳林備采」中,周錫為民請命,敢於抨擊州大夫,已屬難得,並提出「賢能官」,應「為民先事會計」,以勉後事者,實屬可貴。
⑶福建參政陸昶
陸昶字孟昭,號微庵,因進士歷任刑部郎中官職,判決訴訟,公正明恕。又因為文才好,出任河南、山西參謀眾事,又升福建省參政,巡迴視察海防。以前該地海盜劫掠殺人,終不得破案,陸昶到任後,馬上擒得盜首,正元以法。漳州和泉州兩郡城,常受潮水沖蝕,他派人築堤岸,免除水患,後因被奸人誣告免官回故里。陸昶祖居雙鳳,年少時遷入州城(太倉),發跡後,州城為其建賢科坊,進士坊,晝錦坊。
⑷浙江按察副使張振之
張振之,字仲起,號 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因積勞成疾回家亡故。為政清正廉潔,他為台臣告辭時,僅拿著五金出都門,在吉安罷官時,俸余不滿三金,解任兵備時,家人拿公家一隻銅盤,出境五里後被振之發覺,即命家人丟在章江中。是時,江南有七樣弊政,振之能昌言無忌。亡故後,兩衛官軍,涕泣要求上官為他立專祠。故在杭州及太倉均有張振之專祠。州城(太倉)文政輔張振之祠堂廢後,其玄孫張繼芳在其家鄉鹽鐵塘之東蔡涇河北岸又建祠堂,後來演變為張繼芳廟。
三佛老
⑴雙鳳寺創始人支遁
支遁,又名支道林,東晉著名佛教學者,河南開封市南人。二十五歲出家,後至建康(今江蘇南京)講經,與謝安、王羲之等友善,好談玄理。注《莊子,消遙游》,見解獨到。作《即色游玄記》,宣揚「即色本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釋即色本無義》等。
支初居余航山,後來吳住支硎山。東晉咸和中來南沙(雙鳳舊屬南沙),創立雙鳳寺。
⑵普福觀創始人周靜清
周靜清,號靜境,又號陸孫,世居雙鳳。年少時喜愛道家之學,也兼通百家之言。後游江西龍虎山,拜演道靈應沖和元靜真君為道士。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八月,回雙鳳創建普福觀,制授清寧抱一凝妙法師,為普福觀開山始祖主持提點,歷加平江路道 提調山西三宮觀事,後置提點銅章,為五品道官,終年六十歲。
⑶雙鳳寺中興開山祖濟普
濟普字穆文,一字潤堂。靈隱具德和尚法嗣。原名溥德,參學後道行日進,具德命改為濟普。其人精神勇邁、才識過人,立志起建廢剎,清順治辛卯(1651年)孑身卓錫於雙鳳寺,時大殿東地一片丘墟,他拮據興建,次第落成,為雙鳳寺中興開山祖。

閱讀全文

與吳中郟勤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