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醫療糾紛辯論四辯

醫療糾紛辯論四辯

發布時間:2021-08-09 04:40:43

① 請問法庭處理醫療糾紛的過程

一、審理前的准備
1、起訴狀、答辯狀的傳送
按照我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受理醫療糾紛案件、立案之日起的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醫療機構,被告醫療機構在收到起訴狀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或者答辯意見。醫療機構提出答辯狀、或者答辯意見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答辯意見副本發送給患者及其家屬。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2、法院的告知、調查
按照我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對已經決定受理的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向醫療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告知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或者口頭告知。法官做出的合議庭,其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並且可以在開庭時,由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提出迴避的事由。如果患者及其家屬接到相關的文書材料的,應當及時了解訴訟程序和訴訟權利、義務,這些基本的訴訟知識對於患者及其家屬是很重要的,在庭審過程中會遇到相關的權利義務的規定,如果患者及其家屬對於相關的規定不明確的,可以向你的代理律師詢問情況。避免在法庭上「說錯話」,「搞錯程序」。
人民法院審理醫療糾紛案件,在開庭三日前會書面或者口頭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開庭審理的,應當在法院門口的公告欄中公告醫療糾紛當事人的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等等。為公開開庭審理醫療糾紛案件准備條件。
在法庭庭審開始前,審判人員就開始審核訴訟材料,調查收集必要的證據。包括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各項申請、調取的訴訟證據材料。因此,如果在這個時候患者及其家屬仍然沒有取得相關證據資料的,就應當及時向法官提出證據保全、證據調取的申請。由法官通過法律途徑取得相關的證據和資料。
如果人民法院派出人員進行調查時,應當向知道醫療糾紛情況的被調查人、或者本案的「關鍵證人」出示證件。調查筆錄經被調查人校閱後,由被調查人、調查人簽名或者蓋章。為了保障人民法庭收集證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有時人民法院在必要時還可以委託外地人民法院進行調查。委託外地法院調查時,會提出明確的調查項目和要求。受委託人民法院收到委託書後,會在三十日內完成調查。因此,從法律的設定上就可以看出在訴訟開始前,主審法官就已經明確調查情況,在心中已經有了對於本案的一個大體的印象。其實,有一些醫療糾紛案件如果損害事實比較清楚的,庭審的主要目的就是審核證據了。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有相關的證據證明的,就可以認定損害的結果,案件的審判就可以做出了,所以,在這里還是要再次強調證據的重要性。
3、共同訴訟人
按照訴訟法的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也就是說,如果死者的家屬、患者的家屬有很多的,並且每一個家屬都是有「原告資格」的都應當參加到訴訟中來,如果其中有的原告不能夠參加到訴訟中來的,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庭審。如果確實由於其他原因不能夠參加庭審、或者不願意參加到庭審中來的,按照法律的規定,應當通過授權委託書的形式,將本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委託其他原告行使。如果確實不願意參加訴訟的,可以聲明放棄其權利,判決結果對其也沒有法律效力。
二、開庭審理程序
1、公開開庭審理
通常情況下,法院的庭審過程都是公開開庭的。也就是說一般是允許旁聽,允許新聞媒體采訪報道的。開庭公開審理是訴訟程序的一般狀態,如果新聞媒體對患者及其家屬的案件很感興趣的,各個媒體會與法庭的主審法官聯系,在得到法官的許可後,就可以對案件的庭審過程進行報答和分析,如果本案件在社會上影響重大的,甚至我們可以看到「現場直播」的庭審過程。從言論糾紛訴訟的實際情況看,地方的法院都有相關的規定,如果想通過新聞媒體介入庭審過程的,患者及其家屬應當及時咨詢當地法院的相關規定。
如果是患者家屬、朋友參加庭審、旁聽法庭庭審過程的,要隨身攜帶身份證、戶口本等等證件。在法院的安監、登記部門辦理安監和登記後,發給旁聽證,就可以旁聽庭審過程了。在旁聽過程中,要保持安靜,不允許錄音、錄像、做記錄等等。並且旁聽者是沒有原告資格的,沒有發言權,不允許發表言論、或者與他人爭辯。僅僅是旁聽者!
另外,訴訟法也同時規定,人民法院審理醫療糾紛案件,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是不允許公開開庭審理的。這樣的案件除原告、被告、法官外,不允許任何人員參加庭審過程。新聞媒體也是不允許介入的。從言論糾紛訴訟實踐看,涉及個人隱私而不公開開庭的情況多一些,其他情況引起的不公開開庭的情況很少見到。
2、身份審核
按照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在醫療糾紛訴訟案件開庭審理前,書記員應當查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在這一系列訴訟程序的過程中,患者及其家屬應當認真聽取法官及其書記員的宣布,其實,這些相關的宣布就是在訴訟中患者及其家屬擁有的訴訟權利。在訴訟過程中相關當事人的行為都是通過「訴訟權利」來實現的。沒有超越「訴訟權利」的法庭權利,哪怕是患者及其家屬所認為的事實確實存在,但是,並不在相應的法律程序中的,仍然會被及時的制止!從我們代理的醫療糾紛案件看,患者及其家屬最常遇到的情況是,當患者及其家屬看到醫療機構的代理人在說明情況、表明理由、質證證據時,總是急於與對方進行辯論。急於反駁對方的答辯,將訴訟程序變為「法庭辯論」!而嚴格的訴訟程序可謂是「釘是釘鉚是鉚」,什麼程序說什麼問題,其他程序中探討的問題在此程序中是不會涉及的。由於患者及其家屬不了解訴訟程序的規定,經常「跑題」,也經常被法官制止。所以,在庭審過程前,應當與代理律師充分交流,適當學習訴訟法律知識,不至於經常被法官經常告知「這些問題都某某程序再說」。如果患者及其家屬實在是不知道訴訟程序的,就直接由代理律師發言。患者及其家屬起到輔助訴訟的作用,積極配合律師的庭審工作。
3、法庭調查、質證
當所有程序的工作完成後,訴訟程序就進入了法庭調查的階段,法庭調查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當事人陳述、答辯;通常情況下是有患者及其家屬、代理律師宣讀起訴書,提出案由、訴訟請求、陳述案件事實及其經過。在這個過程中,建議由律師發言,對於事實部分的敘述簡明而突出重點,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由於部分患者家屬不清楚訴訟的方式,恨不能把心裡的所有冤屈統統倒出來。往往敘述的內容繁雜和無條理,對於「關鍵問題」沒有突出重點,對於非重要的問題有過分細致。患者及其家屬說了一大堆,法官是「一頭霧水」,當發言應經是不知所雲的時候,法官往往是直接打斷患者及其家屬的發言,直接詢問案件事實!您想這樣發言的效果還不如什麼都不說呢!所以,建議該部分內容由代理律師發言,並且在開庭前准備好發言的文書,做到有的放矢,言簡意賅。
在患者及其家屬陳述完畢後,被告醫療機構會針對原告方的起訴,進行答辯。通俗將就是反駁原告的起訴、說明自己的事實和理由、提出自己的訴訟請求等等。這個時候往往患者及其家屬「聽不得」對方的「反駁」,就要與對方「辯論」。但是,這個時候就是讓雙方敘述的過程,患者及其家屬不要在此時,急於「反駁」對方的敘述,哪怕對方說的是假話。
(二)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
從代理醫療糾紛案件的實際情況看,證人直接參與庭審程序的,是很少見到的。往往是證人提供「證人證言」,以書面證言的形式提交到法庭。因此,在這個程序中,往往是宣讀證人證言。在此之前要准備好能夠證明證人身份、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
(三)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
如果患者及其家屬在訴訟前,收集了相關的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的,也可以在訴訟庭審過程中向法庭提交。這個時候就是我們在前面向大家介紹的,證據的准備在訴訟前,在平時的觀點了!如果患者及其家屬在頭腦中始終樹立「證據的觀念」處處留心收集證據的,勢必對我們的醫療糾紛訴訟起到關鍵的作用。我代理的一個醫療糾紛案件的當事人是公安幹警出身,在其父親去世後,其他親屬與醫療機構大吵大嚷的時候,他始終是「和顏悅色」的與醫療機構進行「協商和調解」,當他來到我的律師事務所的時候,給我提交的是與醫療機構協商過程中,主治醫師承認自己醫療過錯的錄音和錄像,這樣的證據材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他的話語更為直接,「卧薪嘗膽」獲取證據資料。至今想起來,我們做律師的都很佩服他的「堅忍不拔」!當然,可能與他本身是「搞司法行當」有關系,但是,我想如果我們普通患者及其家屬通過律師的指導能夠取得「關鍵證據」同樣是十分可喜的,這畢竟是我們普通公民學法用法的具體體現,是我國法制文明的進步。所以,希望文明的患者及其家屬有充分的「證據觀念」。
從我們代理的醫療訴訟案件看,大型醫療機構的醫療糾紛處理人員的法律素質同樣是很高的。我在一個醫療糾紛案件庭審過程中,對方醫療機構出示一段,他們偷錄的患者在沒有任何輔助人員、沒有任何輔助用具的情況下自己走到廁所方便的錄像,而本案就是要追究醫療機構鋼釘打偏,造成患者不能夠自己行走,構成殘疾的訴訟。在法庭上對方出示這樣的證據顯然是對文明十分不利的!所以,在這里提醒我們的患者及其家屬也要具備「反偵察」的能力。不要給對方留下對自己不利的證據。否則,你的代理律師就是「口若懸河」、「巧舌如簧」也不可能否定「板上釘釘」的事實的!
(四)、對證據的質證
在原告和被告方出示和提交相關證據的時候,對方都有權利對證據的真實性和關聯性進行質證。通俗講,就是對對方提出的證據「認不認」,或是對真實性提出異議,比如:偽造、刪改的病歷資料,虛假證人的證言等等。在這個時候患者及其家屬就可以對對方的證據敘述提出自己的看法了!或者是提出該證據資料與本案的事實無關的異議,比如:提出另外一個患者與本案患者情況相同等等的言論,由於與本案沒有關系,是不能夠作為證據使用的,因此,是缺乏關聯性的證據,同樣可以否定作為證據的原因。
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患者及其家屬會提出要求做「病歷鑒定」確定病歷是否是後來修改、偽造的情況。但是,從目前我國「文書鑒定」的技術能夠和情況看,往往達不到患者及其家屬的預期想法,在技術上是存在很大的難度的,在全國各地的鑒定機構情況看,地方差異很大,鑒定水平有限,不要把全部的希望完全寄託在「文書鑒定」上,否則,將不利於患者及其家屬維權的初衷。
在質證的過程中,為審查證據的真實性,法官會向雙方提問,也可以在庭審後調查取證、向相關人員、證人核實證據等等。
4、訴訟中的法律權利
根據我國訴訟法的規定,患者及其家屬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患者及其家屬可以要求重新進行調查、鑒定或者勘驗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也就是說如果患者及其家屬能夠在訴訟程序期間取得新證據的,可以向法庭提交。不過從我們代理醫療糾紛案件的訴訟經驗看,已經進入訴訟程序後,醫療機構應訴也是有代理律師的,對方往往也是很小心的。到了庭審的時候在去取證,往往不會取得什麼證據。就是能夠取得的證據也往往是「擦邊球」,不能夠直接證明案件事實,所以,取證在訴訟前,在平時!
如果患者及其家屬對於證人、鑒定人的證人證言、鑒定結論存在異議可以向法庭提出、也可以申請重新鑒定。但是,從訴訟經驗看,往往這些人員是不會直接到庭參加庭審的。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都是直接對證人證言、鑒定結論直接進行質證,確定其真實性和關聯性。
5、鑒定程序
在進行了上訴的程序後,法庭會委託相關的醫療事故鑒定機構或者人身傷害的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在鑒定完成後,將鑒定結論交到法庭,法庭宣讀鑒定結論、宣讀勘驗筆錄。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對該結論再進行質證。就鑒定、勘驗的事實和結論的真實性和關聯性再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如果鑒定結論對患者及其家屬十分不利的,就應當提出再次鑒定的申請,不過,如果患者及其家屬不能夠找到鑒定機構明顯違反法律事實的原因,通常情況下,法官是不會同意再次做相關鑒定的,因此,患者及其家屬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再次鑒定上,這樣的申請在程序上本身就存在障礙。已經是「下策之選」了!
6、法庭辯論
在上述法庭程序進行完成後,按照我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應當進行法庭辯論,法庭辯論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二)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
(三)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
(四)互相辯論。
由於醫療糾紛的特殊性,在醫療技術的事實認定上是通過鑒定來確認的,所以,在這方面雙方或是認同,或是不認同,與對方辯論的情況不大。所以,雙方的代理律師往往更注重在法律適用、賠償數額的計算、責任的分擔上。不會出現我們在影視作品中,尤其是刑事案件庭審過程中的「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的激烈辯論的場面。
同時提醒患者及其家屬在此程序中,辯論的內容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切忌不要「跑題」,將自己的感受、心理狀態等等,一股腦的傾倒出來。如果可能的話,還是由律師代為發言好。否則,法官又會以與本案無關制止發言了!
7、最後意見
在法庭辯論終結後,由審判長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後順序征詢各方最後意見。這個「最後意見」就是我們是否堅持自己的觀點,是否不改變自己的訴訟請求。也就是一句話的問題,與上面說的情況一樣。不要「跑題」。不要「長篇累牘」的訴苦。
8、調解及判決
按照我國訴訟法的規定,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做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也就是說,法官在判決前還是會詢問雙方當事人是否願意調解。從我們代理的醫療糾紛案件看,如果雙方可以調解的在訴訟前,就可以調解完成的,更多的是因為調解不成才進入訴訟程序的。因此,訴訟程序走到這個階段,雙方要求調解的情況很少出現。進入判決程序的情況更為普遍。
上面的敘述就是整個一個醫療糾紛訴訟程序的鑒定描述。在這個基本程序的基礎上,法官根據具體情況控制和掌握程序的進行和添加。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在法官的指揮下進行訴訟程序。下面講一下,在訴訟程序中經常會出現的情況及其法律結果。
1、不到庭的法律後果
在我們代理的醫療糾紛案件中,常常出現一方當事人不能夠出席庭審的情況。按照我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原告(患者及其家屬)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醫療機構)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也就是說,庭審的程序對於雙方當事人都是有約束的。如果患者及其家屬確實有其他的原因,不能夠參加庭審的,可以「全權委託」你的代理律師代為發表意見,進行訴訟程序。
2、延期審理的情況
按照我國訴訟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開庭審理:
(一)必須到庭的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正當理由沒有到庭的;
(二)當事人臨時提出迴避申請的;
(三)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重新鑒定、勘驗,或者需要補充調查的;
(四)其他應當延期的情形。
從我們代理的醫療糾紛案件看,第二、四中情況出現的很少。更多的是第一、三中情況。如果是「必須到庭的當事人」的,往往在訴訟前,法官會以傳票的形式很「嚴肅」的通知到的,如果通知不到的,還會通過公告送達的方式送達到。因為,法官也很清楚,如果該當事人不能夠到庭的,是不能夠說明案件事實的。他能夠按時參加庭審是必須通過延期的方式等待他的到來!最常見的情況是第三中情形,有新的情況出現在訴訟程序中,有的時候也是一方當事人為了「策略」上的考慮,作為一種達到其訴訟目的的手段,比如:拖延時間、等待患者的病情恢復等等。因此,患者及其家屬、代理律師要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避免對自己不利的訴訟程序;合理利用訴訟的規定有利於自己的訴訟結果。
3、訴訟中止和終結
按照我國訴訟法的規定,在訴訟中出現特殊情況的,法官可以決定訴訟中止和終結。
訴訟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宣布中止訴訟:
(一)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由於醫療訴訟是患者及其家屬一起作為原告進行訴訟的,因此,即使在訴訟過程中,患者死亡的,死者家屬仍然可以繼續進行訴訟程序;
(二)一方當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這樣的情況類同於上面的敘述的情況,也不是太大的問題。不會成為患者家屬的訴訟障礙。按照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一方當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患者家屬就是其法定代理人,就可以代理患者進行訴訟程序;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這樣的情況比較少見,某些民辦醫院偶爾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過萬一出現這樣的情況的,很可能就不是等待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了。往往是對方見到情況不妙,「卷鋪蓋」跑人了!患者及其家屬面臨的不是中止的情況,更可能的是法官宣布終結訴訟,就是下面我們敘述的情況了!
(四)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
(五)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
(六)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
為了防止案件「久拖不決」,訴訟法同時規定,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醫療糾紛訴訟程序會繼續進行下去。
訴訟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宣布終結訴訟:
(一)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
(二)被告醫療機構或者組織破產或者被撤銷,沒有財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患者及其家屬將面臨無法得到判決結果的問題。就是有判決結論,患者及其家屬勝訴,也會遇到「執行難」的問題。這樣的情況往往是「誠信極差」的醫療機構做出的事情。也是患者及其家屬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好在,上述兩種情況出現的幾率都不高!由於醫療訴訟是患者及其家屬一起作為原告進行訴訟的,因此,即使在訴訟過程中,患者死亡的,死者家屬仍然可以繼續進行訴訟程序,這在法律上不會成為什麼重大的障礙。法院有相關的執行程序,患者及其家屬還可以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
4、庭審筆錄的形成
按照訴訟法的規定,庭審過程中書記員應當將法庭審理的全部活動記入筆錄,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簽名。
法庭筆錄應當當庭宣讀,也可以告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當庭或者在五日內閱讀。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認為對自己的陳述記錄有遺漏或者差錯的,有權申請補正。法庭筆錄由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簽名或者蓋章。
如果患者及其家屬對於判決的結果不服,想通過上訴審程序進行二審程序的,二審法院會調取一審法院的庭審筆錄,審查一審的訴訟程序,作為二審改判的法律依據。因此,患者及其家屬要在簽字前,閱讀和審查庭審筆錄的內容。
5、宣判的形式和時間
按照我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
判決書是一個訴訟階段結束的標准,如果患者及其家屬對判決結果滿意的,應當等待上訴期的經過,這樣才是一份生效的法律判決。患者及其家屬可以申請法院執行判決結果。如果患者及其家屬對訴訟結果不服的,應當按照判決書中規定的時間,及時提出上訴。由於上訴是根據對一審的不服提出的,不同於上訴的訴訟要求,因此,建議患者及其家屬由代理律師撰寫上訴狀。針對性的提出上訴請求事實和理由。
6、關於審理期限
按照我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的訴訟程序分為: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相關的審理期限也不相同。
一、普通法律程序審理期限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按照我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在醫療訴訟程序中,鑒定的時間是不能夠計算到審理期限的。也就是說上面的時限是「純庭審」的時限,不包括鑒定的時間,因此,這樣計算過來,一個訴訟階段下來,患者及其家屬得到一審判決書的時間會在十個月到一年的時間上。可以說醫療糾紛訴訟是一個「持久戰」,是一次「曠日持久」的不斷提交材料、進行程序、說明事實、開庭、開鑒定會的過程。對於患者及其家屬和代理律師來將都是一個非常勞心、勞力的過程。因此,在這里再次提醒患者及其家屬在訴訟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要做好「持久戰」的准備,患者家屬同時要做好時間、精力、金錢的准備。
二、簡易程序審理期限
針對我國醫療糾紛層出不窮的事實,我國訴訟法也規定,對於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醫療糾紛案件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醫療糾紛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對於簡單的醫療糾紛案件,患者及其家屬可以口頭起訴。醫療糾紛當事人雙方可以同時到基層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請求解決糾紛。基層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可以當即審理,也可以另定日期審理。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簡單的民事案件,可以用簡便方式隨時傳喚當事人、證人。簡單的醫療糾紛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適用簡易程序的往往都是案件事實非常清楚、對方完全承認的案件。實踐上這樣的案件更多的就是為了確定賠償數額一個問題。否則在認定事實這一個方面就要走鑒定程序,時間就會增加很多,就不再是簡易程序了。按照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就適用簡易程序提出異議,人民法院認為異議成立的,或者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的,應當將案件轉入普通程序審理。也就是說將簡易程序轉變為普通程序的,還是為六個月的審理期限。
7、判決書的形成
按照我國訴訟法的規定,判決書應當寫明:
(一)案由、訴訟請求、爭議的事實和理由;
(二)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
(三)判決結果和訴訟費用的負擔;
(四)上訴期間和上訴的法院。
判決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前面我們說過,判決書是一個訴訟階段結束的標准,如果患者及其家屬對判決結果滿意的,應當等待上訴期的經過,這樣才是一份生效的法律判決。患者及其家屬可以申請法院執行判決結果。如果患者及其家屬對訴訟結果不服的,應當按照判決書中規定的時間,及時提出上訴。由於上訴是根據對一審的不服提出的,不同於上訴的訴訟要求,因此,建議患者及其家屬由代理律師撰寫上訴狀。針對性的提出上訴請求事實和理由。由於患者在遞交的上訴狀中有對一審判決、審理法官、對方當事人不滿意的敘述,因此,在上訴狀的遞交上不願意直接遞交到原一審法官的手中。想直接提交到二審法官的手中,其實這是對訴訟程序的誤解。按照我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直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移交原審人民法院。因為,這關繫到法院之間的一個工作程序問題,原審法院是必須對上訴案件寫出法律意見提交到二審法院的。也就是說一審法官是必須看到上訴狀的。在這個問題上患者及其家屬不要「繞道求遠」,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如果你的身邊有代理律師的,這都會成為問題。哪怕是該律師沒有醫療專業背景,對於訴訟程序還是很熟悉的。律師代理案件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8、判決書的生效
按照我國訴訟法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以及依法不準上訴或者超過上訴期沒有上訴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通常情況下,上訴期為十五天,從患者及其家屬接到判決書之日起計算。只有經過了上訴期才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才可以申請法院的執行。

② 辯論賽:安樂死是否應該合法化!!

我認為,安樂死不應該合法化,從實施安樂死的具體操作來看,安樂死實施不具有可行性,安樂死其自身具有非常大的不合理性。而且,於社會而言,安樂死不是幫助病患解除痛苦的唯一途徑,相比於安樂死,臨終關懷或許才是給生命以尊嚴更好的途徑。


1,安樂死在中國合法化將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首先,對於身患絕症的病人,如果允許幫助其選擇死亡,那麼就有可能改變或減少社會成員對病人生存願望的支持。人們對於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病人的第一感觸將不再是:「你要堅強,勇敢地活下去!」而會漸漸變成:「你都病成這樣了,還是安樂死了算了。」安樂死的合法化會使已經病弱不堪的弱勢群體處於一種「應該提出實施安樂死申請的」暗示之中。


2,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不高,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更是參差不齊,惠及民生大眾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尚未建立,缺乏完善的醫療救護和基本的法治保障。安樂死的定義中的無法救治的標准也因這一狀況而無法准確判定,公民自願摒棄生命權利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摻雜著許多無奈的其他原因,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權利自主。除此之外,民眾中大多數對於安樂死認知模糊。


3,「安樂死」剝奪了患者的生命,是對神聖法律的蔑視與踐踏,是一種違法犯罪的行為;在道德上「安樂死」是對社會公德與文明的玷污與敗壞,特別是對於醫務工作者來說,它違背了職業道德和人道主義精神,充其量不過是虛偽的人道主義。

一個敏感而有尊嚴的人,會解讀周圍的信息。如果他感到自己已經被放棄了,肉體痛苦再加上精神痛苦,將是完全無法忍受的。如果這時候他提出安樂死,那意味著,他要求的不是安樂,而是他不希望再跟這個世界有任何聯系了。這樣的安樂死,是社會悲劇。

但是,「安樂死」這一社會問題正是順應時代發展而出現的。然而安樂死畢竟是一個涉及到醫學、倫理、道德、法律、社會學、哲學等諸多領域的復雜的綜合性社會問題。實施安樂死有三個條件:

1,醫生必須確認病人正在經受著「難以忍受的持續痛苦」,且當代醫療手段根本無法解除這種痛苦;

2,醫生必須採取過一切可能的治療方法,但均宣告無效;

3,醫生必須向患者本人求證其自願實施安樂死,而不得有任何脅迫及威逼的情況發生。

③ 醫療糾紛可以請律師嗎

本人浙江執業的律師,原三甲醫院ICU醫生十餘年,我來說句實話。
首先,遇到醫療糾紛其實很多情況下打官司不是個好選擇,醫療官司各種成本真的太高,你隨便去搜索一個醫療侵權訴訟的判決書,仔細讀一下就會發現,從醫療損害發生的時間點,到拿到判決書的時間點,平均都過去2-5年不等,算上二審、再審,還有更長的。我平時接到各種醫療糾紛咨詢,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不適合打官司的,我會告訴當事人。有的一聽情況就知道,有的看當事人拿來的資料就可以判斷,明明醫院沒過錯的案子,你就是神仙來代理打官司也是不會贏的。但是當事人拿來的醫療資料是不是完整、真實,可以用於分析,這個倒是關系很大的。如果根本就不適合打官司,律師為了賺全程委託訴訟的錢,就支持當事人去打,最後當事人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這種手段一般不專業的、急功近利的律師會搞,還有一種就是司法黃牛,根本不是正經律師。
其次,有些案子是明顯的醫方過錯,我打個比方,你如果有證據能證明患者出現危象,而值班醫生不在場,患者得不到搶救死亡的,這種官司當事人自己直接去法院起訴就好了,只要態度堅決,法官那裡跟的緊一點,多問問,法官也會大概教你一些流程的知識的,一般都能拿到相對公正的結果,或者在醫方過錯明確的情況下法官會組織調解。這種情況請專業律師,或者不請專業律師光是請個萬金油律師,或者直接自己上,都差不多的,犯不著浪費那個錢,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我說句實在話,當事人畢竟是弱勢群體,自己去法院打官司,法官也不敢隨便亂來,昧著良心做事情是會被當事人盯牢的。
最後,當損害結果很嚴重,醫療過程確有蹊蹺,但是你苦於沒有專業知識,沒有能力與醫院在法庭和鑒定機構抗衡時,你才真正需要一個專業的醫療律師。你可以通過網路、通過熟人朋友介紹,這些都是用來建立一個初步入選律師名單庫的可行方法,然後別忘了現在是大數據的時代,你可以登錄中國裁判文書網,通過輸入律師名字查詢這個所謂「專業律師」有沒有一些擺得上檯面的醫療勝訴案例,有沒有真正給當事人賠到過錢,這個才是完全做不了假的。
專業醫療律師全國范圍內都很稀缺的,如果你能在本地,或者說省際范圍內吧,找到一個真正靠譜的專業醫療律師,那恭喜你邁開了成功維權的第一步。

④ 醫療糾紛

你可以先申請醫療過錯鑒定,如果說有過錯才能找醫院承擔責任。選擇律師時主要是看要適合內您的就行。同容一個法律問題,不同的律師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個案子,不同的律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辦案思路和方法,還有法庭上辯論的能力,法律的綜合知識能力等等。給您親自辦案的律師的個人能力決定您這個案子的服務質量。誰是給您親自辦案的律師對您的案件能否取得好的訴訟效果至關重要。

⑤ 辯論題求解:患者的醫療知情權和醫生對危重病人的善意謊言矛盾嗎

為讓患者真正擁有對自己病情和用葯的知情權,江西1日起實施《江西省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

這本長達180頁的實施規范,是由江西省衛生廳制訂並頒布實施的。該試行條例不僅詳細規范了病歷書寫的體例,還對以往病歷中存在模糊不清的一些問題作了明確界定。除病歷外,還首次對39種醫療告知文書內容和格式作了詳細規定。如醫生在病歷書寫中疾病名稱將不能中外文混用;簡化字、外文縮寫字母要一律按國家規定和國際慣例書寫,不得自行濫造;對各種有償性或費用較高的檢查、治療、手術、輸血或自費葯品等,都要徵得患者或親屬同意後方能施行;醫生簽名應書寫在病歷右下方,並且應簽正楷全名,字跡要清晰易辨。

《規范》中還特別加入了「處方書寫要求」,其中規定麻醉葯品處方應由主治醫師以上的技術職稱醫師或麻醉醫師方能使用,有麻醉品處方權的醫師簽名字樣,除送葯劑科、醫務科外,還要報衛生行政部門備案;葯品名稱應書寫化學名稱,一種葯不能同時使用兩種文字書寫;處方上葯品用量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葯品用量單位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毒、麻葯品按規定須開專用處方,並要記錄患者的單位或住址;精神葯品使用規定處方,不得和普通葯品開在同一張處方上。

江西省衛生廳醫政處處長姜國平說,規范病歷的書寫不僅是為了讓患者能了解自己的病情和用葯,也能更好地保護患者和醫務人員雙方的合法權益。《規范》將對處理醫療糾紛和醫學科學研究都有較為重要的影響。

核心提示

醫生如實告知病情,老太太被「嚇死」。

保護患者的知情權,怎樣做才恰當,如何做才合法?

典型案例

醫生說病情,老太被「嚇死」

江蘇某市的王老太因身體不適被子女送往醫院檢查,卻不想老太太獲知病情後竟被「嚇死」,除了留給子女眾多的傷痛以外,還由此引發了一場醫療糾紛。

2004年8月,王老太發現自己的胸前長了一個包塊,在子女的安排下前往該市的某醫院檢查。經過醫院診斷確診為惡性腫瘤,醫生建議王老太的家屬立即進行手術,但並未將病情告訴王老太。王老太隨後住進了該醫院的胸心外科,准備擇期手術。

不久,醫院准備給王老太進行手術,一位女麻醉師在手術前檢查時對王老太說:「你的病情很重,需要馬上做開胸手術,你要做好思想准備。」孰料,從不知道自身病情的王老太聽醫生這么一說,嚇得面如土色,突然「撲通」一聲摔倒在地,不省人事。急救人員迅速趕到,並立即將王老太送往急救室搶救,經過約90分鍾的搶救後,王老太還是因心源性心臟病突發猝死而搶救無效。

王老太的突然死亡讓其子女不知所措,他們一致認為,「醫生不該將病情像這樣毫無遮掩地告訴她,老太太的心臟本來就不好,醫生哪有不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就將病情告訴患者的?」因此斷定老太太是讓醫生透露病情後「嚇死」的,並以此上訴法院要求醫院承擔法律責任。

王老太的家屬說,「病人的病情確實很重,但通過手術完全有可能康復。醫院不能借口不侵犯病人的知情權,而不考慮病人的接受能力就將病情如實告之病人,導致悲劇發生,醫院對此負有告知不當的責任。醫院為了避免『不告知』帶來的麻煩,而導致病人出現意外,這也與醫院救死扶傷的目的相背離。」

醫院則認為,「王老太身患惡性腫瘤,身體狀況不佳,得知病情後,誘發了心源性心臟病而猝死,並非受到『恐嚇』而死。麻醉醫師將病情告知患者,是為了讓患者手術時能夠有心理准備,也是在保障患者的知情權。而醫院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在給患者即將進行大手術前將病情及手術內容告訴患者,是合理合法的。因此,醫院不應承擔任何責任。」

患者說法

重症病人的病情,豈能隨意告知

針對上述的醫患糾紛案例,有關患者知情權的話題再次引人關注。

記者為此做了一次調查。在廣州市中山一院、廣州市十二醫院、廣州市空軍醫院等幾家綜合性醫院的門診大廳,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前來就診的患者。對於上述案例中的情況,絕大多數的被訪者表示,不管醫院有沒有什麼硬性規定,對於像王老太這樣同時患有心臟病的重症病人,當然不能隨意將病情告知其本人。

在中山一院的門診大廳,前來就診的市民宋先生說:「我認為老太太肯定是被嚇死的,就算是死於心臟病,那也是因為麻醉師那句話誘發了老太太心臟病發作。如果我是老太太的子女也不會接受這樣的事情,你醫生把病情告訴子女不就行了嗎?我們年輕人有時候都難以承受這樣的事情,何況一個老人。」

在空軍醫院就診的陳秉則有些激動,「這樣的事情比醫療事故更讓人難以接受。說實在的,醫生是應該保障患者的知情權,但也得看對什麼樣的人,可以告訴其子女家人,讓他們來選擇要不要告知病人。誰聽到自己得了重病心裡不會跳一跳的?」

陳秉向記者說起了他朋友的一件事情,「我的一個已經去世了的朋友,生前在一次檢查中被查出身體內有一個良性腫瘤,當時醫生並沒有告知其本人,而是告訴了她的妻子。在醫生的治療下,他的病情回復得很快,出院回家一段時間後,他決定再去醫院復查一下,只是他去了另一家醫院。這家醫院的醫生在復查後告訴他說『你這個腫瘤恢復得很快,看來治療效果不錯』。朋友一聽說自己患的竟然是腫瘤,一下子不能接受,再也無法聽進去醫生的解釋,從此以後心灰意冷、鬱郁寡歡,也不願再去接受治療。最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良性腫瘤終於轉化為惡性腫瘤,他郁悶之極地離開了人世。」

陳秉最後說:「如果第二家醫院的醫生不那樣說,也許我的朋友就沒有事。」34106ed194a71f0e醫葯經濟報

在記者隨後的采訪中,只有極少部分人認為醫生應該適時告訴患者病情。患者常小姐認為,每個人的性格和心理承受度是不一樣的,隱瞞真實病情這個方法並非對所有的癌症病人都適用,所謂的善意的謊言有時候帶來的可能是無盡的遺憾。

醫院做法

謹慎告知是人性化服務的體現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從理論上說,告訴患者病情確實是為了保障其知情權。一些醫院的管理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醫院對此有成文規定,醫生要按照規定去做。」

江西九江市婦幼保健院醫務科的曹先生告訴記者,「一般的病情,不需醫院特別說明,醫生肯定會選擇及時告知病人,因為這有利於患者配合治療。而且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62條規定,『醫療機構應當尊重患者對自己的病情、診斷、治療的知情權利』。《執業醫師法》第26條也明確規定,醫師應當如實向患者或者其家屬介紹病情。」

不過曹先生也表示,「考慮到一些重大疾病或者已經有生命危險的重症,我們也會按照醫院『保護性醫療』措施,以『特殊情況告知書』的形式告知患者家屬,並在採取保護性醫療診治時告知病人以實情,在得到病人家屬明確答復並簽字之後才開始實施治療。」

曹先生還告訴記者,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對這種病情告知形式的一些要求比較含糊,沒有一個固定的做法模式,醫院只好從保護自己、避免患者誤會的角度來制定醫院規定,盡可能避免由此出現的醫療糾紛。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教科的一位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醫院對一些重症病人的病情告知是很謹慎的。我們曾經目睹過不少此類的醫患糾紛,有時候感覺比處理醫療事故還頭痛。我們醫院一直強調對病人的心理干預,實際上這對患者病情的恢復效果影響較大。遇到重症病人時,我們盡可能准確地向患者家屬表述患者病情,並與他們一起商量如何告知患者本人病情。其實,這也是醫院人性化服務的一種體現。」

律師說法

適當告知是知情權保護的延伸

在上述案例中,醫院到底應不應該承擔責任?記者專門咨詢了處理醫療事故方面的法律專家。

北京律師協會醫療事故委員會主任陳志華律師認為,這是一個難以定論的醫患糾紛,按照現有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醫生確實有責任將患者病情告知患者本人,即保障患者的知情權,但也應當避免對患者造成影響。

陳志華說:「因告知患者本人而導致其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這樣的醫療風險應該如何處理,現有法律法規並沒有給予明確的處理要求,所以我認為,國家現行法律法規對此類案件處理的指導性法規的操作性應該重新予以審視和重視,否則這樣的爭論將永遠沒有結果,對醫患雙方而言,可能都有失公允。」

山東龍頭律師事務所專門從事醫療糾紛案件研究的資深律師宋中清表示:「要不要承擔法律責任,應該看這個老太太的死亡是否與醫生告知病情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如果有,那麼醫院當然應該承擔部分責任;如果沒有,醫院無需承擔責任。」

宋中清說:「因為病人住院期間完全可能會因為其他正常原因導致死亡,並不是所有的病人死亡醫院都有過錯。這不是由哪一個人說了算的,得以相關司法鑒定為准。對於老太太『經過約90分鍾的搶救後』死亡,也要看其中是否有醫療事故因素。因此,醫患雙方可進行醫療事故鑒定,通過鑒定結果才能認定責任承擔者。」

宋中清還認為,患者知情權不僅僅是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有關患者的病情,《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62條規定:「醫療機構應當尊重患者對自己的病情、診斷、治療的知情權利。在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時,應當向患者作必要的解釋。因實施保護性醫療措施不宜向患者說明情況的,應當將有關情況通知患者家屬。」針對患者治療方案中可能出現的一些風險需要患者及其家屬簽字時,醫院應該明確向其解釋清楚,否則對於造成的傷害,醫院是要承擔一定法律責任的。

廣東君信律師事務所的一位法律人士認為,患者有權了解治療的相關真實信息,這也是醫生應盡的義務。無論是治療行為的優點還是缺點,醫生均應毫無掩飾地向患者進行真實客觀的介紹。他說,《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在醫療過程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知患者,及時解答咨詢;但是,應當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後果」。《執業醫師法》對此也有規定。

這包含兩層含義:首先,醫院必須確保患者的知情權;其次,醫院在確保患者知情權時應當注意方式,避免不利後果發生。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醫護人員可選擇適當的時機或方式,以避免對患者的疾病治療和康復產生不良影響,或向其近親屬介紹病情,視為對患者知情權保護的延伸。

⑥ 民事醫療費糾紛,求助律師朋友

可以。
根據《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中的規定,
醫療費的賠償數額,按照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實際發生的數額確定。器官功能恢復訓練所必要的康復費、適當的整容費以及其他後續治療費,賠償權利人可以待實際發生後另行起訴。但根據醫療證明或者鑒定結論確定必然發生的費用,可以與已經發生的醫療費一並予以賠償。

⑦ 醫患關系辯論賽策劃怎麼寫

範文,供參考:
各位評委,各位觀眾,大家下午好.首先從辯題出發,醫患關系中的醫與患分別指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和患者、患者家屬兩個群體。關系緊張是兩個群體

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善待,在該辯題中就是醫生遵守職業操守與履行職責。
我方認為,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是醫生不善待患者。現在請各位觀眾試想一下,為什麼醫生不善待患者會引起醫患關系緊張呢?我們來做個假設,有一百

位患者,50個信任醫生,50個不信任,當醫生善待患者時,那50個信任的患者與醫生並不會產生矛盾,而50個不信任的,可能有30個因為醫生的善待而轉為信

任醫生,剩下的20個則是極度偏激的,仍然不信任醫生,從而引起關系緊張。這種由於患者不信任醫生引起的醫患緊張為少數。我們再來看一下,當醫生不善

待患者時,那50個不信任的患者會繼續不信任,而那50個信任的患者也會因為醫生的不善待從而開始不信任醫生,這時糾紛就會出現,醫患關系變得緊張。這

種由於醫生不善待患者引起的醫患緊張為多數。我們再回頭看一下這個事例,我們不難發現,作為矛盾的兩個方面,醫顯然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患為矛盾的

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因此,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主要在於醫生不善待患者。
而作為醫患關系緊張的表現,最突出的就是醫鬧。為什麼會出現醫鬧呢?一方面是因為醫生不善待患者,患者不滿,從而鬧。而另一方面是醫生已經善

待患者了,但患者不理解醫生,不信任醫生,從而引發醫鬧。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當醫療事故發生後,患者不可能馬上就鬧,可是最後為什麼會演變成醫鬧呢

?根據國家衛生部2012的統計數據指出,醫務人員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不夠,未能讓家屬充分了解醫學的局限性及疾病發展的不可預測性。而事發後,院方沒能

正確及時處理。往往採取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處事態度,只求息事寧人。從而導致醫鬧事件的爆發。
面對當今醫患關系緊張的狀況,從其主要原因,醫生不善待患者這一觀點出發,我方提出以下幾點解決方案:1、醫生的理念必須改變,要先給病人開

「關懷處方」,再來談治病。牢記一句箴言:「有時去治癒,經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2、破除「以葯養醫」,還醫者與患者一個潔凈的醫療環境。3、醫

院要正確面對並解決醫療糾紛,避免事件升級,地方處理醫療事故的措施和途徑要明了得當。4、要對患者家屬及公眾加強醫學知識的普及,使患者及家屬了解

自己所患的疾病,使公眾了解當前醫學發展狀況及臨床醫學的局限性,促進醫患的相互理解。5、完善醫療責任保險制度。建立強制性醫療責任保險制度,以商

業保險模式,規定醫療執業責任保險由醫療機構固定保費和醫生個人風險儲金兩部分組成,將保險賠償責任與醫師掛鉤。對醫療損害的賠償由保險公司受理,

不再與醫院及醫務人員發生直接關系,由獨立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仲裁機構決定賠償。
終上所述,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是醫生不善待患者.

⑧ 求辯論高手!題目是「護士在學好醫學知識的前提下也該掌握大量法律知識」

(一)借力打力

武俠小說中有一招數,名叫"借力打力",是說內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對方攻擊之力反擊對方。這種方法也可以運用到論辯中來。

例如,在關於"知難行易"的辯論中,有這么一個回合:

正方:對啊!那些人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嚴,可謂"知難"哪,對方辨友!(熱烈掌聲)

當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難"的實例論證於知易行難"時,正方馬上轉而化之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強化己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扭轉了被動局勢。

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證反治其身,是因為他有一系列並沒有表現在口頭上的、重新解釋字詞的理論作為堅強的後盾:辯題中的"知",不僅僅是"知道"的"知".更應該是建立在人類理性基礎上的"知";守法並不難,作為一個行為過程,殺人也不難,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剋制內心滋生出惡毒的殺人慾望,卻是很難。這樣,正方寬廣、高位定義的"知難"和"行易"借反方狹隘、低位定義的"知易"和"行難…的攻擊之力,有效地回擊了反方,使反方構建在"知"和"行"表淺層面上的立論框架崩潰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對方論據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換上於我方有利的觀點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我們把這一技法喻名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難行易》的論辯中曾出現過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說"蜀遭難,難於上青天",是說蜀道難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難,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

正方:孫大聖的小名是叫孫行者,可對方辯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孫悟空,"悟"是不是"知"?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辯例。反方的例證看似有板有眼,實際上有些牽強附會: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為駁難,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佔了上風。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片面性,果斷地從"孫悟空"這一面著手,以"悟"就是"知"反詰對方,使對方提出關於"孫大聖"的引證成為抱薪救火、惹火燒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論辯理論中屬於強攻,它要求辯手勇於接招,勇於反擊,因而它也是一種難度較大、對抗性很高。說服力極強的論辯技巧。誠然,實際臨場上雄辯滔滔,風雲變幻,不是隨時都有"孫行者""孫悟空"這樣現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說,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辯手對對方當時的觀點和我方立場進行精當的歸納或演繹。

比如,在關於"治貧比治愚更重要"的論辯中,正方有這樣一段陳詞:"…對方辯友以迫切性來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訴您,我現在肚子餓得很,十萬火急地需要食物來充飢,但我還是要辯下去,因為我意識到論辯比充飢更重要。"話音一落,掌聲四起。這時反方從容辯道:"對方辯友,我認為』有飯不吃』和』無飯可吃』是兩碼事……"反方的答辯激起了更熱烈的掌聲。正方以"有飯不吃"來論證貧困不足以畏懼和治愚的相對重要性,反方立即從己方觀點中歸納出"無飯可吃"的旨要,鮮明地比較出了兩者本質上的天差地別,有效地扼制了對方偷換概念的傾向。

閱讀全文

與醫療糾紛辯論四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