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合作辦廠,一方中途毀約造成貨款無法回收怎麼判決
首先要看合同里有沒有明確的條款,以合同條款里提出的解決方式解決,沒有明確合同條款又無法和解的,只能法院起訴了。合作辦廠,雙方是存在連帶責任的,如果一方毀約,受到損失一方可以要求賠償自己的損失,自然也包括因貨款未收回使自己應當得到的損失要求索賠。
參考相關法規條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第九十六條合夥人執行合夥事務,或者合夥企業從業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應當歸合夥企業的利益據為己有的,或者採取其他手段侵佔合夥企業財產的,應當將該利益和財產退還合夥企業;給合夥企業或者其他合夥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九條合夥人違反本法規定或者合夥協議的約定,從事與本合夥企業相競爭的業務或者與本合夥企業進行交易的,該收益歸合夥企業所有;給合夥企業或者其他合夥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零一條清算人執行清算事務,牟取非法收入或者侵佔合夥企業財產的,應當將該收入和侵佔的財產退還合夥企業;給合夥企業或者其他合夥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零二條清算人違反本法規定,隱匿、轉移合夥企業財產,對資產負債表或者財產清單作虛假記載,或者在未清償債務前分配財產,損害債權人利益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零三條合夥人違反合夥協議的,應當依法承擔違約責任。
合夥人履行合夥協議發生爭議的,合夥人可以通過協商或者調解解決。不願通過協商、調解解決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按照合夥協議約定的仲裁條款或者事後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合夥協議中未訂立仲裁條款,事後又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貳』 案例501 李某訴張某合夥糾紛案
你問的太多了,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你可以去看民法通則的規定。關於他們合同的效力問題,可以李曉彬個人名義以張某具有欺詐為由撤銷合同。
『叄』 兩個人合夥辦廠有一方不經過對方同意私自用廠里的設施謀私利違法嗎
你好,不違法。屬於貪小的一種做法,你看不慣,可以協商解決。
『肆』 三兄弟合夥辦廠,結賬時遇到很大糾紛
首先兄弟之間做生意一定要先商量分潤的事情。要不最後傷感情。
現在按你說內的肯定沒事容先約定好。
在不傷害兄弟感情情況下。讓你大哥先還貸款,剩下的再平分吧。
估計你也沒有什麼可以證明你就投了8萬你哥投了9萬的證明吧
『伍』 合夥做生意詐騙罪 典型案例經濟糾紛與詐騙罪區別
詐騙指的是以不法佔有為目的,採用欺詐手段使他人基於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的行為.
經濟糾紛與詐騙的主要區別在於行為人是否有不法佔有的目的,是否使用了欺詐的手段。
『陸』 合夥做生意發生糾紛怎麼辦
民事糾紛協商解決,協商不成法院起訴。
《合同法》第十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一條及相關司法解釋,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當事人之間沒有書面合夥協議,又未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但具備合夥的其他條件,又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合夥協議的,法院才可以認定為合夥關系。因此,法院認定合夥關系的主要依據是書面協議。
案例:
法院:書面協議是認定合夥關系的主要依據
記者包斌斌通訊員楊甜甜王群華
如今老百姓家裡但凡有點閑錢都想拿來投資,拉上幾個朋友,湊上幾個親戚,大家一起做點小買賣的也很常見。可誰知這小生意里也有大學問,搭夥搭不好還會搭出糾紛,鬧上公堂。
近日,三門縣人民法院審理了兩起合夥協議糾紛案,原、被告席上坐的不是親戚就是曾經的生意好夥伴。
案例一
被告承認合夥關系法院調解解決問題
原告高某與孫某原系夫妻關系。2012年6月份,被告王某也就是孫某的姐夫,與高某和孫某商量,要他們籌錢去福建承包土地種植蠶豆。見有賺錢機會,高某讓父母將房產抵押向銀行貸款,並將20萬元投資款通過銀行轉至王某的賬戶,同年10月,高某和孫某兩人先後到了福建幫忙干雜活。
但不久後,孫某與高某發生矛盾,鬧起了離婚。為了照顧小姨子的情緒,王某稱無法繼續與高某合夥,並提出承包的土地全部由其經營,高某投入的錢及銀行貸款的利息等蠶豆收成後將一起結清(高某同意扣除其中的1萬元)。
今年4月,合夥承包種植的蠶豆大獲豐收。王某卻不肯把高某投入的資金歸還。高某多次催討無果,只得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依法判令由被告王某歸還給原告高某投資款本金19萬元及利息。
雙方合夥時並沒有簽訂書面的合夥協議,原告高某手裡的證據只有一張銀行轉賬匯款的憑證。所幸的是被告王某在庭審時承認合夥事實,但是要求原告高某與孫某應當先歸還以前欠被告的錢,賬算清楚才願意歸還投資款。
經過法院調解,高某同意歸還欠王某欠款,王某也歸還了高某的投資款。
原被告之間的合夥糾紛得以圓滿解決。
案例二
被告不承認合夥關系原告訴訟請求被駁回
但並不是所有的合夥糾紛都得以圓滿解決。
在三門法院之前審理的一起合夥協議糾紛。原告齊某、黃某訴稱,2011年,原告與被告張某合夥聯繫到三門某小區建築工程施工業務,雙方達成口頭協議,一致同意把該業務介紹給他人施工,所得業務介紹費三人均分。後原、被告一起把該業務介紹給鄭某施工。
2012年1月12日,鄭某承諾給原、被告業務介紹費43萬元,並出具了承諾書。後被告張某分三次擅自從鄭某處領取了43萬元介紹費,並據為己有。兩原告得知情況後,多次要求被告按照口頭達成的協議對業務介紹費進行分成,但遭到被告拒絕,無奈之下只好訴至法院。
庭審時,被告張某辯稱本案並不存在合夥事實,原、被告之間也沒有達成書面或口頭的合夥協議,原告提供的鄭某出具的承諾書中沒有兩原告的名字,43萬元業務介紹費是被告一人所有。
根據法律規定,雙方合夥一般必須有書面協議,且原告也沒有提供雙方存在口頭合夥協議的證據,合夥的具體比例和分成也都不確定。故此三門法院駁回了兩原告的訴訟請求。
釋法
書面協議是法院認定合夥關系的主要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一條及相關司法解釋,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當事人之間沒有書面合夥協議,又未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但具備合夥的其他條件,又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合夥協議的,法院才可以認定為合夥關系。
因此,法院認定合夥關系的主要依據是書面協議。
但在沒有書面協議的情況下,如果另一方對合夥事實認可也無妨,正如高某合夥中蠶豆一案,雙方之間只要算好賬目糾紛便容易化解。
如果另一方對合夥事實不認可,就如前文所述齊某、黃某一案,兩原告不能提供有效的證據證明雙方之間的合夥關系,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法院也無法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
俗語說「親兄弟,明算賬」,親朋好友一起投資做做生意本是好事,誰曾想這小買賣會變成大麻煩,在此法官提醒市民,投資有風險,合夥須謹慎,合夥前最好白紙黑字立下字據,以防日後出現紛爭有口說不清。
『柒』 合夥辦廠發生了矛盾
哇。。。看完之後我也發火了,那你之前不是跟他定了什麼合同書的嗎?如果有合同,去法院申請律師告他就行了。但是這樣子,因為你哪裡只寫股份一人一半,但沒有寫清楚途中退出,他也可以硬著說現在經營中,所有的錢都經營到裡面去沒有錢給你,也沒有想到你要這樣退出,臨時退出他就覺得這個價錢,你可以拿他怎樣!不打官司的話虧可能是你吃定了,現在我看你和他的關系都應該弄得很僵硬吧。再合夥的話也沒有意思了。我也是合夥做生意的,你還好兩個人。我四個人啊!生意好的時候斗氣,不好的時候罵架!所以以後打死我也不合夥。你找個比較好的律師咨詢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再作考慮吧!
『捌』 合夥辦廠,不按合同行事,可以起訴他嗎
你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明確有規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所以如果對方有違反合同是可以起訴的。並且每年社會上有大量因為合同產生的糾紛,屬於常見法律案件。大多數這樣的案例都是按照合同的協議判罰當事人的對錯。
簡單來說,一般的商業合同是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的。所以你可以去大膽起訴。順便祝你好運。
『玖』 判決下來被告與人合夥辦廠可以執行嗎
可以執行,先凍結,而劃扣的前提是必須先進行結算。
《合夥企業法》第48條和第49條規定了合夥人退夥的兩種類型,即擅自退夥和當然退夥。被法院強制執行扣劃合夥人的全部財產份額屬於當然退夥的情形之一,不管哪一種退夥,在退夥時都應當對企業財產狀況進行結算,合夥企業法第51條規定:「合夥人退夥的,其他合夥人應當與該退夥人按照退夥時合夥企業的財產狀況進行結算。」因此,法院執行措施作為退夥之一的情形也應當按照該法律規定的程序執行。
如果合夥企業在未進行結算時,盈虧狀況不明,如果企業處於虧損狀態,合夥人投入的資金則減少,此時法院的扣劃超出被執行人在企業的財產份額,將損害其他合夥人的權益。而如果企業產品積壓庫存難於變現,此時合夥人以現金形式退回投資款,也顯得很不公平。
實際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對該類情形的執行措施要求的只是「凍結」。《規定》第五十三條指出,對被執行人在有限責任公司、其他法人企業中的投資權益或股權,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凍結措施。意味著被執行人在企業的投資權益數額不明的情況下,法院只能採取凍結措施,而不是扣劃措施。只有在企業結算後,法院才能按照結算確定的數額進行執行。
『拾』 合夥清算糾紛處理
1、確認合夥關系糾紛。
有的人在辦理個體工商戶或者合夥時缺乏資金,向他人拆借一部分甚至全部資金,是完全的借貸關系;也有的時出資人局限於某種原因,如是在職職工、在職工作人員、國家幹部以及怕露富等,在出資時口頭約定作為合夥人但在登記時不記名;也有的當時說法含混,說掙了錢不能白了你;還有的是出資人自己不便作合夥人便以自己親屬如夫、妻、子、女、父、母或其他人名字作為合夥,但不參加經營。在這些情況下雖然有時經營還在繼續,卻可能發生合夥確認的糾紛。合夥的確認關繫到工商戶或企業的性質,特別是關繫到相關人員的經濟權利和義務。如在一起合夥關系確認糾紛中,原告是某銀行的工作人員,他利用自己與某工廠熟悉的方便,讓工廠借給被告60萬元作為辦理計程車隊的資金,並讓自己的妻子參加合夥,後由於有人舉報,他個人用建築材料給工廠抵了債,平了賬。由於計程車盈利頗豐,加之妻子與自己關系惡化,原告認為既然自己已經用建築材料款將工廠的賬抵來,就等於自己投了資。因此,要求確認自己的合夥關系。在這起合夥關系確認糾紛中如果認定原告與被告是借貸關系,就不是合夥;如果認定是合夥,就不是借貸關系。合夥享受分紅,而借貸只能享有利息,其經濟利益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2、確認是否退夥、入伙的糾紛。
如前所述,在合夥的經營過程中,如果盈利,則往往會發生一方認為另一方已經退夥或將其排除在合夥之外,或認為其入伙無效;而另一方則千方百計要求認定入伙有效、沒有退夥,應該享有合夥人資格。如果是虧損,雙方的態度和請求則往往與此完全相反。而法院的認定不能為某一方的請求所左右,而應該根據事實和法律去判斷。如在一起所謂退夥糾紛中,被告與原告雙方約定,由被告投資40萬元承租一處房屋做為場地,26萬元進行外裝修,10萬元進行內裝修,並借給原告8萬元做為自己的股份,這樣一共58股;由原告投入17張檯球桌(19.6萬元),扣除8萬元作為11.6股,雙方盈利後股份分紅,經營期限暫定1年,由每方各派一名收款員,在有收入後先返還外裝修款。而在經營兩個月後,發生糾紛,原告撤走了收款員。在經營期間,原告又投入10張檯球桌作價7.5萬元,被告又買13張球桌,8萬元,使雙方的股數變化為64萬元和19.1萬元。此間原告在收款處拿走2萬元(被告稱其拿走2.9萬元)。在原告看到不盈利便將自己的收款員撤走,要求被告返還自己投入的19.6萬元投資,並讓被告承擔利息。被告答辯稱由於經營一段時間後原告見不到盈利,出現虧損,便要求退夥拿走所有的檯球桌。因自己投入巨大,內、外裝修和40萬租金都已經付出,自己又買13張球桌。如原告將投入的檯球桌都拿走,自己損失太大,因而沒有同意原告退夥,自己繼續經營。因被告認為前兩個月的賬都在原告處不提供,無法提供是否盈利及盈利多少的證據,自己的賬只是流水賬,根本不盈利。如果原告要求退夥不應予以支持,如果進行清算,那麼現在只有這些檯球桌,應該按雙方的投資比例去分,自己應佔大多數。一審法院審理後對是否盈利未予認定,對雙方的投入按雙方約定認定。與此同時認定原告退夥成立,判決被告按原告投入折成現金返還原告30萬元。被告不服,提出申訴,中院將該案發回重審。一審法院又判決被告返還20萬元。在這起案件中,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否認定原告的退夥成立。一是雙方有合夥協議,協議約定經營1年,在協議的約定期間,沒有對方同意一方不得退夥。二是原告以檯球桌投入,如果退夥將檯球桌全部撤走,合夥將無法經營。三是原告曾從收入款中拿走2萬元,如認定是盈利,更不能退夥。一方當事人怎麼能只享受利益而不承擔虧損呢?所以一審判決認定原告退夥是錯誤的;第二,即使認定退夥,判決被告返還現金也不妥。雙方經營的時間僅一年多,投入的實物還在。最高院貫徹民法通則的意見第54條規定「合夥人退夥時分割的財產,應當包括合夥時投入的財產和合夥期間積累的財產,以及合夥期間的債權和債務。入伙的原物退夥時原則上應予退還;一次清退有困難的,可以分批分期清退;退還原物有困難的,可以折價處理。」這個規定十分清楚,首先應該清退原物。因為原告撤走收款員不應該認定為退夥,所以當時也不應該進行清退。只有在經營結果後才存在清退問題。那麼這時的清退應該是按法律規定的順利進行清算,就是對雙方當事人的財產進行清退,也應該首先分共同的財產。即先按比例分檯球桌。從另一個角度看,原告只投入19.1萬元,已經拿走了2萬元,法院判決再拿回20萬。其利潤比為14%。而做為被告,投入租金40萬,內裝修10萬,借給原告8萬,外裝修還欠18.6萬,買檯球桌8萬,計80餘萬,幾乎沒有任何收益,凈虧60-70萬。如此判決,幾乎沒有公道可言。因此,該案實際應該做為投資款的清算處理,在認定雙方投資比例的基礎上,如果不能認定盈利情況,即應對經營結束時的雙方財產(實際上就是幾十張檯球桌)按投資比例分。如果被告使檯球桌損毀來失,應該折價賠償。也就是說如果認定退夥不成立,那麼該合夥人應該對合夥的盈虧均承擔責任。
3、正確區分合夥的解散和退夥。
合夥的退夥只能發生在合夥解散之前,不能發生在合夥解散之後。退夥和解散在不同情況下適用不同的法律。合夥人的內部糾紛,不能對抗外部債權人。
(1)合夥人因對外債務發生糾紛。合夥人在合夥解散之前退夥的,有時對外部的債務如何承擔可能有一些約定,但這種約定不能對抗外部債權人,最高法院《貫徹意見》第53條「合夥經營期間發生虧損,合夥人退出合夥時未按約定分擔或者合理分擔合夥債務的,退夥人對原合夥的債務,應當承擔清償責任;退夥人已分擔合夥債務的,對其參加合夥期間的全部債務仍負連帶責任。」因為對外債務是合夥與其他債權人的關系,單純這個問題不是合夥糾紛。但在外部債權人起訴而部分合夥人承擔債務的情況下,則會發生已退夥的合夥人是否承擔債務的問題,因而已退夥的合夥人與未退夥的合夥人之間就可能發生糾紛。
(2)注意正確處理合夥的解散問題。合夥在一定情況下會發生解散。關於合夥解散的條件,《民法通則》規定由合夥協議規定。在合夥法對此有明確的規定。關於合夥的解散,《合夥法》五十七條規定了「合夥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時,應當解散:(一)合夥約定的經營期限屆滿,合夥人不願繼續經營的;(二)合夥約定的解散事由出現;(三)全體合夥人決定解散;(四)合夥人已不具備法定人數;(五)合夥協議約定的合夥目的已經實現或者無法實現;(六)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七)出現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合夥企業解散的其他原因。」在合夥解散時應當進行清算。清算人由全體合夥人承擔或者指定一人或數人進行。清算人的任務是:(一)清理合夥企業財產,分別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二)處理與清算有關的合夥企業未了結的事務;(三)清繳所欠稅款;(四)清理債權債務;(五)處理合夥企業清償債務後的剩餘財產;(六)代表合夥企業參與民事訴訟活動。合夥企業財產在支付清算費用後,依次支付合夥企業所欠招用的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合夥企業所欠生產者欠款、合夥企業的債務,最後返還合夥人的出資。但是在返還出資問題上,因各人投入的標的不同,可能發生糾紛。比如有的投入的是房屋,如散夥時房屋還在,且沒抵押等事項,就比較容易返還。有的投入的是金錢,都在產成品或者外部的債權中,就比較難返還。在這些情況下應該執行約定和法律。合夥法第32條規定「合夥企業的利潤和虧損,由全體合夥協議約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擔;合夥協議未約定利益分配的虧損分擔比例的,由各合夥人平均分配和分擔。合夥協議不得約定將全部利潤分配給部分合夥人或者由部分合夥人承擔全部虧損。「如在一起合夥中原有8個合夥人,先有2個提出退夥,因其投入的是房屋,同意退還,大家沒有異議。後其他6人過了一個月,決定解散合夥。約定:因投入的本金及利潤全部在外部債權中,因此決定由其中兩個合夥人進行清理。收回款項後按個人投入資金比例先還本金,再還利潤。如在清收債權中還有支出,由大家按比例承擔。而在合夥解散後,其中兩人逼迫清算人寫下字據,稱該兩人從某年某月正式退股,本金和利潤在某年某月前還清。清算人無奈將清回的款項先支付給這兩人,因其他款項沒有收回,有的僅是僅債文書,兩人起訴法院。法院認定所寫字據已經轉變為債權債務關系,判決承擔還款責任。在這起糾紛中,就出現了一個十分明顯的問題,既然合夥已經解散,合夥人已經簽訂了散夥協議,而且約定了收回款項按投資比例先還本金後還利潤,為什麼將此協議撕毀?在民法原則中確實有個處分原則。就是當事人可以對自己的權利進行處分。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任何人處分自己的權利不得侵害他人的權利。一是兩個清算人是違背意志的情況下被脅迫所為,二是其行為侵害了其他合夥人的權利。別人本金一點都沒有收回而這兩個合夥人卻不但收回了本金,而且利息還要一點不少的收回,顯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法的。退一步說,就是兩清算人自己可以放棄自己先收回本金的權利的話也不可以將他人的權利一並放棄。
4、合夥解散財產的處理。
總體說,合夥解散時應該按前述合夥法的規定順利處理財產。但到具體處理時還應該掌握:
(1)合夥解散,如何處理財產首先要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所謂符合法律的規定,就是按照《民法通則》和《合夥法》的規定方法、規定順序。這些方法和順利是不允許顛倒的,比如必須「先支付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這是我國的憲法的原則,再清繳稅款,這是國家利益的需要;後清算對外債務,這是維護經濟秩序的必然;最後才能返還合夥人的出資。決不能不管什麼順序不順序,只顧惡意逃債。
(2)處理財產要符合合夥協議的規定。合夥協議是合夥人共同制定的,就屬於合夥人的「小憲法」。最高院《貫徹意見》第55條規定,「合夥終止時,對合夥財產的處理,有書面協議的按書面協議處理。」
(3)如果沒有書面協議按多數人或財產多數額處理,但要保護少數人的利益。同上意見55條規定,「沒有書面協議又協商不成的,如果合夥人的出資額相等,應當考慮多數人的意見酌情處理;合夥人出資額不等的,可以按出資額佔多數的合夥人的意見處理,但要保護少數人的利益。」怎麼保護,應該是適用公平原則。
(4)無論是退夥還是合夥解散,合夥人既應享受權利也必須承擔義務。對外要承擔合夥的債務,對內要公平地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絕不能把自己的風險都加到其他合夥人身上。如在前述有的案例中,有的合夥人在退夥解散時,把外部債權都推給他人而讓其他合夥人直接返還自己現金。自己的是本利分文不少地請求而讓其他合夥人卻只能得到一些收不回的債權。本金搭上還不算,還要承擔合夥人的本利,就太有失公平了。
(5)退夥對合夥債務的承擔。在合夥經營的過程中,有的合夥人可能中途退夥。那麼他對合夥的債務如何承擔,在兩人合夥中一方退夥應該取得對方的同意,退夥後合夥等於解散,退夥人應該對退夥前的債務承擔責任。留下的合夥人應該重新登記,變為個體工商戶。在多人合夥中一人退夥應該娶得多數合夥人的同意。在退夥時原合夥人與退夥人合夥債務達成一致意見的按合夥意見辦理,但不能對抗外部債權人。如果退夥未經過合夥同意,私自退夥,仍應該對外部債權承擔責任。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合夥人互相合謀逃避債務的行為無效。
(6)對因部分合夥人佔用合夥財產產生糾紛的處理。在合夥期間,由於有的合夥人在合夥中的地位(如大家選他負責)、職責(如負責銷售和回收貨款)和權利不同,可能出現個別合夥人佔用合夥財產的現象,如構成犯罪,就同有關部門聯系按侵佔罪處理。如不構成犯罪,其他合夥人起訴法院的應予受理並依法處理。對於應該返還的應該判令其返還,實物存在的返還實物,實物不存在的返還金錢。
(7)對合夥人合謀逃避外部債務的處理。有時合夥人在拖欠大量外部債務的情況下自己約定私分財產,但可能因分配不均或不兌現,而訴至法院。對於此類案件,法院對其訴訟請求應該駁回起訴,在其已經資不抵債情況下應判令其進行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