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同糾紛,違約責任有幾種
合同履行和實際情況來看,造成當事人違約的原因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合同主體方面的原因而造成違約。例如,在合同中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因為對對方的資信情況了解不全面或者根本不了解,在簽約時沒有認真考慮對方是否具有履約能力,從而造成合同不能履行。還有,在當前企業改革中,企業合並或者兼並、分立、甚至破產的現象也時常發生,這些情況也往往導致企業訂立的合同難以得到履行。另外,三個以上企業之間互相存在著的很復雜的連環經濟業務往來關系(如連環的合同關系),一旦其中一個環節發生問題,就會造成其他環節中斷,從而導致有關合同不能履行。當然,也有一些不法商人在經濟交往中心懷不軌意圖或者故意實施毀約行為,造成合同得不到履行。
(2)由於合同的標的不明確、不具體而造成的違約。這方面的情況比較復雜,不但有許多法律上的問題,也有許多技術指標上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標的物的質量不明確、不具體或者樣品與交付的產品相差太遠;
二是標的物的價款規定不明確、不具體,有的沒有規定計價單位,有的沒有規定計價貨幣,有的沒有規定保值條款;
三是數量條款規定不明確,經常出現的是交貨不足;四是技術條款規定的不具體或者有漏洞,給外商以可乘之機。
(3)由於合同規定的履行期限不明確、不完備而造成的違約。合同規定的履行期限不明,容易使當事人誤解或者曲解,致使當事人違約。
(4)由於主管機關對合同審查、管理不嚴,合同缺乏可行性研究,所簽合同不能履行。
(5)市場行情變化或者價格大幅升降,從而影響合同的全面履行,造成當事人違約。
(6)因發生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事件而導致合同不能履行。
(7)因發生情勢變更而導致合同當事人違約。
2. 合同糾紛誰的責任
這個中介腦子有問題,還是你寫錯了,怎麼轉租的價格比原租賃的價格還要低呢????
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轉租】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可以將租賃物轉租給第三人。承租人轉租的,承租人與出租人之間的租賃合同繼續有效,第三人對租賃物造成損失的,承租人應當賠償損失。
這個要看你跟中介簽轉租合同的時候房東知不知道,如果房東知道的話,你跟中介的轉租合同就是有效的;另外,轉租過程中房東知不知道,如果他知道的話,這個轉租合同也是有效的,那麼房東就沒有權利問你要3000塊錢。
反之,如果房東自始都不知情,你還想繼續租的話,就要付他3000塊,不租的話就不用付了,但是你的相應損失都可以向中介主張權利。
3. 法律服務合同糾紛責任如何認定
你好,在現今,我國致力於法治環境建設的大背景下,法律憑證就具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合同在生活中就是十分常見且重要的。做很多事情都需要簽訂合同,不管是工作還是從事其他活動。而合同糾紛的案例也就不斷增多,那麼法律服務合同糾紛責任如何認定呢?接下來小編將為您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一、未盡到誠實的法律服務義務
違反了《合同法》第6條的規定和全國律協2004年頒布實施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第16條的規定。這種執業律師往往是向委託人承諾:能打贏「官司」,承諾判決結果,委託人在被誤導的情況,產生訴訟慾望,對訴訟解決糾紛的期望值開始上升,最終簽訂委託代理合同。
二、未盡到告知訴訟風險的法律服務義務
違反了《合同法》第107條的規定和全國律協2004年頒布實施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第48條的規定。作為執業律師,應當客觀地告知委託人擬委託事項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而這種執業律師往往是:只講有利的,不講不利的,當判決結果是敗訴時,只談我該主張的都主張了,該請求的都請求了,該抗辯的都抗辯了,法官不支持不採納,我有什麼辦法。結果只能是,訴訟有風險,責任個人擔。
三、未盡到提供規范的法律服務保障義務
違反了《合同法》第112條規定和全國律協2004《律師執行為規范》第49條的規定。基於人們對執行律師的信賴和律師執行行為規定的要求,律師在執業時,應當根據法律和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對擬委託辦理的案件,作出科學的法律判斷,為委託人提供符合法律規范的法律服務,根據法律完成委託事項,維護委託人的利益。這種執業律師,往往是犯常規性錯誤,你訴誰,訴訟主體搞錯了;怎麼訴,程序搞錯了;在哪訴,管轄搞錯了;能否訴,時效搞錯了;訴什麼,訴由搞錯了;憑什麼,舉證搞錯了;為什麼,法理搞錯了;支持否,法律適用搞錯了。
這每件錯誤,都會導致委託人敗訴。更有甚者,未經委託人授權或屈解委託人的真實意思擅自當庭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惡意串通和跟對方和解,損害了委託人的利益。
那麼,因履行法律服務合同發生糾紛,通過什麼途徑解決呢?最便民的途徑是,到執行律師注冊登記的省律師協會進行投訴解決。正如全國律協2004年頒布實施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第175條「律師和律師事務所應當妥善處理律師執業中發生的各類糾紛,自覺接受律師協會及其相關機構的調解處理。」和第176條「律師和律師事務所應當認真履行協會就律師執業糾紛做出的裁決。」的規定。
如果對律師協會的裁決不服,或者不願意到律師協會申請裁決,可在法律服務合同糾紛發生兩年之內,到合同履行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訴訴解決,標的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到中級人民法院解決。
受案法院應當按最高人民法院法發[2000]26號關於印發《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的通知第38條第134款第4項的規定,以法律服務合同糾紛案作為案由,只要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的規定,就應當立案受理。如果原告的訴訟請求經過法庭調查舉證、質證、並能夠認定;經過法庭辯論正論、反論、並能夠成立;就應當根據《合同法》第112條、第113條的規定,參照《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做出判決。使代理有風險,責任律師擔變為現實,還委託人一個公道。
在現實生活中,關於合同糾紛的案例十分常見,每個當事人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據理力爭。對於關於的合同糾紛,是必需要走民事訴訟程序的。在各種法律活動中,關於合同的糾紛是比較常見的,以上就是本文對於法律服務合同糾紛責任如何認定這個問題的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網頁鏈接
4. 建築施工合同糾紛中項目經理的訴訟責任如何承擔
建築施工合同糾紛中項目經理的訴訟責任:
1.承包人在承包期間是以企業的名義而不是以個人的名義對外進行民事交往,因民事交往產生的權利由企業享有,產生的義務由企業承擔,而企業的財產是承包人對外進行民事交往的一般擔保。因此當承包人對外創設民事法律關系時,該民事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是企業而不是承包人。在建設施工合同中表現的最突出的就是與發包方簽訂合同的肯定是具有建築資質的施工企業,而不是項目經理部或項目經理本人,進行結算的也是建築企業,而不是項目經理個人。
2.項目經理與施工企業之間簽訂的合同無論怎樣約定,都是對其雙方發生約束力。這是合同的相對性所決定,而不能對合同外的第三人產生法律上的約束力。即內部合同的約定不對抗合同關系之外的第三人。因此項目經理在經營期間與第三人產生的法律關系所產生的債務仍應由建築企業來承擔。但建築企業承擔責任後可依據內部合同進行追償。
3.項目經理對外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這是由委託關系及內部承包合同的法律原理所決定。
5. 合同糾紛:怎樣保留追究責任的權利
1、看合同里有沒有約定,如果沒有約定,原則上認為,甲既然已將房屋出租,不應該影響乙對房屋的使用權。
2、如果乙沒有證據證明事先協商並取得甲的同意,那視為乙有違約行為。
我認為這是兩個獨立的問題,談不上誰的責任更大。
6. 企業處理合同糾紛有什麼原則
處理合同糾紛的原則是:
1、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法律沒規定的,以國回家政策或合同答條款為准。
2、以雙方協商解決為基本辦法。糾紛發生後,應及時與對方當事人友好協商,在既維護本項目部合法權益,又不侵犯對方合法權益的基礎上,互諒互讓,達成協議,解決糾紛。
3、因對方責任引起的糾紛,應堅持原則,保障我方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因我方責任引起的糾紛,應尊重對方的合法權益,主動承擔責任,並盡量採取補救措施,減少我方損失;因雙方責任引起的糾紛,應實事求是,分清主次,合情合理解決。
4、在處理糾紛時,應加強聯系,及時通氣,積極主動地做好應做的工作,不互相推諉、指責、埋怨,統一意見,統一行動,一致對外。
5、合同糾紛的提出,加上與當事人協商處理糾紛的時間,應在法律規定的時效內進行,並必須考慮有申請仲裁或起訴的足夠的時間。
7. 在合同糾紛當中,中間人需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跟義務
中間人分為有償的和無償的,有償的中間人如果沒有盡到相應的義務是需要根據過錯承擔責任的,無償中間人不存在重大過錯的一般無需承擔責任。
8. 合同出現糾紛,我是簽約代表,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嗎
如果是以公司的名義簽訂合同,並且蓋了公司的公章,那麼你是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因為你的簽約代表在法律上僅僅是職務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