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使用侵犯專利權產品應當承擔責任嗎
一、侵犯專利權有什麼責任
根據專利法及其有關法律的規定,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回的法律答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
1、行政責任
對專利侵權行為,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有權責令侵權行為人停止侵權行為、責令改正、罰款等,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還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
2、民事責任
(1)停止侵權
停止侵權,是指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根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處理決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專利侵權行為。
(2)賠償損失
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專利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或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可以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
(3)消除影響
在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給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造成損害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承擔消除影響的法律責任,承認自己的侵權行為,以達到消除對專利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
3、刑事責任
依照專利法和刑法的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應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⑵ 使用專利侵權產品會被追究法律責任嗎
根據中國專利法第十一條,中國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的侵權無非是這么幾種狀態:
專利是產品的,則侵犯行為是為生產經營目的地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專利是方法的,則侵犯行為是使用這種專利方法,或者為生產經營目的地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方法獲得的產品。外觀設計的侵犯行為就是為生產經營目的地製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帶專利外觀設計的產品。
專利本身具備新穎性和創造性
判斷專利是否侵權需要比對對方產品技術特徵是否全面覆蓋專利獨立權利要求中的技術特徵,如果必要技術特徵構成全面覆蓋則可以判定構成侵權。
涉案產品或者技術方案是否落入該專利權利要求書請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要對專利權利要求和被控侵權技術方案進行技術特徵劃分, 然後將相應的技術特徵進行 特徵對比,之後判斷被控侵權技術方案對於專利權利要求是否構成相同侵權,在特定情形下,還需進一步判定被控侵權技術方案對於專利權利要求是否構成等同侵權。
未經專利權人許可, 為生產經營目的地製造、使用、許諾銷售涉案產品的
《專利法》第十一條規定:「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 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 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 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因此,按照現行專利法的規定,為生產經營目的作 出銷售專利產品等意思表示,也是法律所禁止的。
⑶ 使用侵犯專利權的產品承擔什麼責任
根據專利法第十一條,
對於產品專利,侵權行為有: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
對於方法專利,侵權行為有: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
對於外觀設計專利,侵權行為有:製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
第六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一)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由專利權人或者經其許可的單位、個人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該產品的;
(二)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三)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
(四)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
(五)為提供行政審批所需要的信息,製造、使用、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以及專門為其製造、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
第七十條 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能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⑷ 專利侵權行為應負哪些法律責任
專利侵權的行為是常見的,侵犯專利權就是通過假冒、擅自銷售等方式對專利權人合法所有的專利進行侵犯,那麼專利侵權行為應負哪些法律責任?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歡迎大家閱讀!專利侵權行為應負哪些法律責任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一、行政責任對專利侵權行為,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有權責令侵權行為人停止侵權行為、責令改正、罰款等,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還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二、民事責任1、停止侵權,是指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根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處理決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專利侵權行為。2、賠償損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專利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或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可以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3、消除影響。在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給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造成損害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承擔消除影響的法律責任,承認自己的侵權行為,以達到消除對專利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三、刑事責任依照專利法和刑法的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應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涉嫌專利侵權的話,那麼其承擔的是三方面的,包括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以及民事責任。具體每項責任的內容,各位可以在上文中進行詳細了解。怎樣計算專利侵權賠償一、賠償的計算方式有四種《專利法》第六十條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該條規定了專利侵權賠償的三種計算方式:1、被侵權人因侵權受到的損失,2、侵權人因侵權獲得的收益,3、按照專利許可費的倍數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下稱高院規定)第二十一條:被侵權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沒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或者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別、侵權人侵權的性質和情節等因素,一般在人民幣5000元以上30萬元以下確定賠償數額,最多不得超過人民幣50萬元。這條規定了第4種計算方式,即法定賠償。專利侵權賠償和商標侵權賠償不同的是多了一種計算方式:按照專利許可費的倍數來計算。高院規定第二十條:人民法院依照專利法第五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追究侵權人的賠償責任時,可以根據權利人的請求,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賠償數額。同商標侵權賠償一樣,專利被侵權人可以選擇第一種或者第二種方式來計算侵權賠償。在第一、第二種方式不能計算的情況下,可以選擇適用第三種計算方式,如果第三種計算方式仍不能適用的話,那麼再選擇第四種計算方式,所以這四種計算方式是有前後適用順序的。二、第一種計算方式(侵權人因侵權獲得的利益)的適用高院規定第二十條第三款: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可以根據該侵權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的總數乘以每件侵權產品的合理利潤所得之積計算。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一般按照侵權人的營業利潤計算,對於完全以侵權為業的侵權人,可以按照銷售利潤計算。這個規定和商標差不多,計算方式比商標要明確一些,而且還多了一種依據,如果侵權人以侵權為業的,按照銷售利潤計算,在會計制度上營業利潤和銷售利潤是不一樣的,銷售利潤應該是大於營業利潤的,而且銷售利潤也比營業利潤好計算一些,這樣的規定給被侵權人提供了計算的便利。三、第二種計算方式(被侵權人因為侵權而受到的損失)的適用高院規定第二十條第二款: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可以根據專利權人的專利產品因侵權所造成銷售量減少的總數乘以每件專利產品的合理利潤所得之積計算。權利人銷售量減少的總數難以確定的,侵權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的總數乘以每件專利產品的合理利潤所得之積可以視為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專利被侵權人因為侵權而受到的損失同商標侵權一樣一般來講也是很難計算的,但是專利的規定比商標的規定具有可計算性,以侵權人的銷售數量乘以專利權人每件專利產品的合理利潤顯然比較好計算,並且也大大減小了專利權人的舉證難度,只有找到侵權人的銷售數量就可以了,不必象商標那樣還有找到依據計算單個侵權產品的利潤,也排除了侵權人的銷售並沒有下降,而損失無法計算的情形。
⑸ 專利侵權行為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專利侵權行為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專利侵權行為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哪些?專利侵權行為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專利侵權行為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一、行政責任對專利侵權行為,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有權責令侵權行為人停止侵權行為、責令改正、罰款等,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還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二、民事責任1、停止侵權 ,是指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根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處理決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專利侵權行為。2、賠償損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專利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或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可以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3、消除影響。在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給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造成損害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承擔消除影響的法律責任,承認自己的侵權行為,以達到消除對專利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三、刑事責任依照專利法和刑法的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應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以上內容是關於專利侵權行為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