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傳喚當事人開庭,人民法院是否必須詳細告知當事人開庭的內容(比如:宣判)
當事人包括原告和被告。
民法訴訟案件中的當事人
有一般當事人與訴訟當事人之分。前者指與某種法律事實有直接關系的人。後者一般是指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的原告人和被提起訴訟的被告人,稱為「兩造」。當事人雙方均為訴訟主體。在中國刑事訴訟中,當事人有:自訴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刑事訴訟案中的自訴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以及民事訴訟中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和調解協議。 與某法律事實有直接關系的人。如買賣當事人,指與買賣契約有直接關系的買受人與出賣人。
新聞事件中的含義
與新聞事件直接有關的人物,是記者采訪的重要對象,也是獲取第一手材料的新聞來源之一。新聞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當事人在事件中處於主體地位,本身就是新聞事實的組成部分,也是記者采訪的主要對象。記者為獲得充分的材料,要盡可能采訪新聞事件的當事人。
保險業
保險常用名詞。指簽訂契約主體的雙方,法律訴訟的原告和被告。在保險契約簽定中的當事人具體指投保人和保險人。
[編輯本段]民法含義
當事人,是指因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爭執或受侵害,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並受人民法院的裁判或者調解書約束的人。
[編輯本段]主要特徵
(1)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 (2)與案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即爭議的民事權益屬於自己的或受其管理支配的,沒有這種關系參與訴訟的人,不是訴訟當事人; (3)受人民法院的裁判、調解書的拘束。當事人在不同的程序中有著不同的稱呼。在第一審程序中,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一方當事人稱為原告。應訴的一方當事人稱為被告。在特別程序中,因選民資格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當事人稱起訴人。
[編輯本段]新聞當事人
與新聞事件直接有關的人物,是記者采訪的重要對象,也是獲取第一手材料的新聞來源之一。記者在采訪中應盡可能訪問有關的當事人,並注意了解對象的情況與特徵,適應對方的習慣、個性與活動方式。如果正面采訪當事人遇到困難或無法深入,可採取側面訪問的方式,選擇事件的其他參與者、目擊者或知情人。 對當事人提供的情況要注意核實,尤其當不同當事人提供的情況互有出入或相互矛盾時,更需要弄得水落石出,切勿簡單地取此舍彼。在采訪過程中,必要時應向當事人說明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提醒他們以負責的態度提供准確的事實。
[編輯本段]訴訟當事人
是指因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爭執或受侵害,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並受人民法院的裁判或調解書約束的人。但在少數情況下,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就他人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行訴訟的人也可成為當事人,如遺產管理人、遺囑執行人、破產財產管理人等。 當事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當事人包括原告和被告、共同訴訟人、第三人;狹義的當事人專指原告和被告。 當事人的特徵 1、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 2、民事權利義務發生爭執。 3、能夠引起民事訴訟程序發生、變更或消滅。
[編輯本段]法律界定
當事人的確定
當事人的確定,就是指在具體的訴訟案件中決定何人為當事人。 在實體利害關系當事人的定義下,確定當事人或者是以實體法為標准,或者是以判決所認定的利害關系人為標准。但是,根據程序當事人的概念,當事人應當在訴訟開始時就加以確定,訴訟主體地位不應當依其是否為實際的利害關系人而定,是否成為當事人也無須等到法院審理案件之後確定。所以,當事人應當在原告起訴時確定。 中國民事訴訟法對原告和被告的確定採用了不同的標准。具體來說,它要求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而被告只要是「明確的被告」即可。
當事人的稱謂
民事訴訟是在利害關系相互對立的兩方當事人之間進行,但由於審級和訴訟程序的不同,當事人在訴訟中的稱謂也不完全相同。在第一審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中,稱為原告和被告;在第二審程序中,稱為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其中既包括一審的原告和被告,也包括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被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特別程序中,稱為申請人、債務人等。在審判監督程序中,若適用第一審程序審理,分別稱為原審原告、原審被告、原審第三人;若適用第二審程序審理,則分別稱為原審上訴人、原審被上訴人、原審第三人;在執行程序中,則稱為申請人和被申請人(或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
[編輯本段]訴訟行為
1、當事人訴訟行為能力的概念: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除必須具有訴訟權利能力外,還必須具有訴訟行為能力。所謂訴訟行為能力,亦稱訴訟能力,就是能夠親自從事民事訴訟活動,具有獨立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的能力 。如果一個人只具有訴訟權利能力,而不具有訴訟行為能力,是無法獨立地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所以,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如果具有訴訟權利能力的人系精神病患者、未成年人或有生理缺陷而喪失訴訟行為能力的人,需要進行民事訴訟時 ,應由其監護人、配偶、子女或養子女、父母或養父母代為訴訟。 2、當事人訴訟行為能力的條件:按照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經驗,具備當事人的訴訟行為能力的條件是:第一,必須對事物有鑒別和判斷的能力。第二,要達到成年人的年齡。
[編輯本段]訴訟權利
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中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雙方當事人享有充分而又廣泛的訴訟權利,而且在行使訴訟權利中處於平等的地位。當事人的主要訴訟權利是:雙方當事人都有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 在訴訟中 ,原告有起訴的權利,並且有放棄、變更訴訟請求和訴訟理由的權利;被告對原告的訴訟請求和理由,有全部承認、部分承認、進行反駁和反訴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委託代理人進行訴訟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用口頭或書面的方式申請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員、鑒定人員迴避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提出各種證據,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開展辯論,闡明有利於自己的事實和理由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請求傳喚證人、進行鑒定和勘驗的權利;經過法庭許可,雙方當事人都有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的權利;經人民法院許可,雙方當事人都有請求重新進行鑒定、調查或者勘驗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申請用調解的方式解決糾紛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用自行和解的方式解決糾紛的權利;當事人的一方或雙方,如果認為法庭筆錄對自己的陳述記載確有遺漏或者差錯時,都有申請補正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申請訴訟財產和證據保全的權利;法庭辯論終結時,按照先後順序,雙方當事人都有提出最後意見的權利;經人民法院准許,雙方當事人都有查閱本案庭審材料的權利;除涉及國家機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外,雙方當事人都有請求自費復制本案的庭審材料和法律文書的權利;雙方當事人都有對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提起上訴的權利;裁判發生效力後,享有權利勝訴的一方當事人,都有申請強制執行的權利;雙方當事人對已生效的判決、裁定或調解協議如果認為確有錯誤,都有提出申訴或申請再審的權利。
[編輯本段]訴訟義務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 ,當事人的訴訟義務是:雙方當事人必須嚴格依照國家的法律規定行使訴訟權利,而不允許濫用法律賦予的權利,無理纏訟;雙方當事人必須客觀真實地陳述案情,說明真相,而不允許歪曲事物的本來面目,捏造事實,偽造證據;雙方當事人對已生效的判決、裁定或調解書,都應當自覺履行;雙方當事人都要嚴格遵守訴訟秩序,服從人民法院的統一指揮,尊重對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以保證法律的統一實施。
[編輯本段]更換和追加
更換
當事人的更換,是指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發現起訴或應訴的人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通知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參加訴訟,讓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退出訴訟的一種活動。 《民事訴訟法》未規定當事人的更換,但當事人的更換在民事訴訟中常有發生,既有更換原告的情形,也有更換被告的情形,還有原告、被告雙方都不符合當事人條件,都應予以更換的情形。當原告不符合當事人的條件,人民法院通知更換原告,原告不願退出訴訟的,裁定駁回起訴;符合條件的原告不願參加訴訟的 ,終結案件的審理 。被告不符合當事人的條件 ,人民法院通知更換,原告不同意更換被告的 ,裁定駁回起訴 ;更換被告符合條件的被告應當參加訴訟,如經人民法院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依法予以拘傳或缺席判決。
追加
當事人的追加,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在訴訟過程中,發現有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通知其參加訴訟的一種活動。 在訴訟開始以後,人民法院發現有與本案的訴訟標的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沒有參加到訴訟中來,而這些人不參加訴訟又不利於查明案件事實和糾紛的解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追加為當事人。當事人本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參加訴訟。 追加的當事人,可能參加到被告一邊而成為共同原告,也可能參加到被告一邊而成為共同被告。人民法院追加共同訴訟的當事人時,應當通知其他當事人。應追加的原告,已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可不予追加;既不願意參加訴訟,又不放棄實體權利的,仍追加為共同原告,如其不參加訴訟,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依法做出判決。追加的當事人如果是必須參加訴訟的共同被告,人民法院可以依當事人的申請追加,也可依職權主動追加。被通知參加訴訟活動的被告,必須按人民法院的通知參加訴訟活動。 在第二審程序中追加當事人時,如不能以調解方式結案的,應將案件發回原第一審法院重審,以保證追加的當事人充分行使訴訟權利。
⑵ 法院傳喚都用什麼方式 如果法院傳喚被告不到庭,會有什麼結果謝謝
簡易程序法院可以用口頭傳喚的方式。如果是普通程序法院用傳票的方式。如果是必須到庭的當事人經過合法傳喚不到,可以採取拘傳的方式強制到庭。如果是原告不到庭可按照撤訴處理,被告不到庭法院也可缺席判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第一百四十三條 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四十四條 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2)民事糾紛口頭傳喚擴展閱讀:
傳票的送達方式
1、直接送達,又稱交付送達,是指人民法院派專人將訴訟文書直接交付給受送達人簽收的送達方式。直接送達是送達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即是說凡是能夠直接送達的,就應當直接送達,以防止拖延訴訟,保證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
2、留置送達,是指受送達人無理拒收訴訟文書時,送達人依法將訴訟文書放置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並產生送達的法律效力的送達方式。
3、委託送達,是指負責審理該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時,依法委託其他人民法院代為送達。委託送達與直接送達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郵寄送達,是指人民法院將所送達的文書通過郵局並用掛號信寄給受送達人的方式。實踐表明,法院採用郵寄送達通常是受送達人住地離法院路途較遠,直接送達有困難時所採用的一種送達方式。
5、轉交送達,是指人民法院將訴訟文書送交受送達人所在單位代收,然後轉交給受送達人的送達方式。轉交送達有三種情況:
(1)受送人是軍人,通過其所在部隊團以上單位的政治機關轉交;
(2)受送達人被監禁的,通過其所在監所和勞動改造單位轉交;
(3)受送達人正在被勞動教養的,通過其勞動教養單位轉交。代為轉交的機關、單位收到訴訟文書後,必須立即交受送達人簽收,並以其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時間為送達日期。
6、公告送達。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受送達人原住所地張貼公告,也可以在報紙上刊登公告,採用公告送達必須是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無法送達時,才能使用。
公告送達產生的法律效力與其他送達方式送達效力是相同的。 如果法院傳票不能親自送到被告手裡,可以通過上述的其他方式送達。
⑶ 鄰里鬧民事糾紛僅有輕微財產損失派出所接警可以口頭傳喚人強制執行嗎
派出所可以主持調解,達成協議後一方不執行,無權強制執行,要拘留罰款,另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訴。
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條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⑷ 民事糾紛 打架的,造成輕傷,但當日只是做了口頭傳喚筆錄沒做任何處理,但在次日又說要拘留,這樣做合法嗎
你好:
你的留言看到了,說的不具體,很難說明。
1、公安機關首先為了查明案情可以內采容取口頭傳喚的方法進行取證、調查。待查明後對有責任的違反治安管理的人進行行政拘留,這是沒有錯誤,是合法的。
2、目前公安機關採取的是行政拘留還是刑事拘留?你要弄清楚。如果是輕傷害採取的是刑事拘留,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如果是輕微傷可能是行政拘留,期限最長15日後就要解除了。
補充回答:
經公安機關調查認定為民間糾紛,可以按以下規定給予調解處理。
2005年《公安部關於辦理傷害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因家庭瑣事,民間糾紛引起的傷害案件,雖然行為人給被害人所造成的損傷已經達到輕傷程度,但是行為人確有慣性表現,而且當事人雙方自願和解,已就損害賠償問題達成協議並已給付,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可以不作為犯罪處理」的規定可以調解處理。
⑸ 民事糾紛警察電話中口頭傳喚是否合法
雙方有傷,而且財物也遭到損壞,報警了,這已經夠治安管理處罰法處理了,警察肯定立案了,口頭傳喚你沒問題。而且給你打電話配合工作八成都有正規的法律手續,你應該配合警察的正常執法行為
⑹ 派出所傳喚不去可以嗎
可以不去,但是為了法律公正,建議去。
1、我國法律規定,公民有配合被調查的義務;
2、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偵查人員詢問證人,可以在現場進行,也可以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知證人到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提供證言。
3、在現場詢問證人,應當出示工作證件,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詢問證人,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
4、根據以上規定,傳喚不能適用於證人。目前,由於證人保護制度不完善,證人不願意作證的情況還存在。對此,執法部門應進行詳細的法律宣傳,並耐心細致地做好證人思想工作。
(6)民事糾紛口頭傳喚擴展閱讀:
1、傳喚是司法機關通知訴訟當事人於指定的時間、地點到案所採取的一種措施。
2、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七條之規定「對於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指定的地點或者他的住所、所在單位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傳喚的目的是保證刑事訴訟活動有計劃進行,及時處理案件,傳喚必須使用法定的訴訟文書——傳喚證。
3、傳喚程序:
(一)在消防執法過程中,需要傳喚的,承辦執法人員應當填寫《傳喚證》呈批報表,報領導批准後,出具《傳喚證》。
(二)承辦執法人員依法將《傳喚證》送達被傳喚人;被傳喚人應當在《傳喚證》回執上簽名或蓋章,並註明收到日期。
(三)對被傳喚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接受傳喚或逃避傳喚的,經領導批准,依法實施強制傳喚。
(四)被傳喚人傳喚到案後,應及時進行訊問查證,製作訊問筆錄,每次訊問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
(五)對當場發現違反消防法律、法規的行為,承辦人員可以口頭傳喚有關人員。宣布口頭傳喚時,承辦人員應當說明傳喚的理由,並在訊問時將口頭傳喚的情況記入筆錄。
⑺ 公安局如果傳喚去,而當事人不去,會怎麼處理
對被傳喚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接受傳喚或逃避傳喚的,執法人員依法對其實施強制傳喚。強制傳喚,是公安機關在辦理行政案件時,對無正當理由不接受傳喚或者逃避傳喚的違反治安管理的違法嫌疑人,使用強制方法將其帶至公安機關或指定地點接受詢問的一種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
傳喚不屬於刑事強制措施,但卻在刑事訴訟當中進程被使用到。如果被傳喚人不及時到案的話,在經過相應的批准手續後,可以對其強制傳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八十二條
對無正當理由不接受傳喚或者逃避傳喚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以及法律規定可以強制傳喚的其他違法行為人,可以強制傳喚。強制傳喚時,可以依法使用手銬、警繩等約束性警械。
需要傳喚違法嫌疑人接受調查的,經公安派出所或者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辦案部門負責人批准,使用傳喚證傳喚。對現場發現的違法嫌疑人,人民警察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並在詢問筆錄中註明違法嫌疑人到案經過、到案時間和離開時間。
公安機關應當及時將傳喚原因和處所通過電話、手機簡訊、傳真等方式通知被傳喚人家屬。公安機關傳喚違法嫌疑人時,其家屬在場的,應當當場將傳喚原因和處所口頭告知其家屬,並在詢問筆錄中註明。被傳喚人拒不提供家屬聯系方式或者有其他無法通知的情形的,可以不予通知,但應當在詢問筆錄中註明。
使用傳喚證傳喚的,違法嫌疑人被傳喚到案後和詢問查證結束後,應當由其在傳喚證上填寫到案時間和詢問查證結束時間並簽名。拒絕填寫或者簽名的,辦案人民警察應當在傳喚證上註明。
⑻ 民事案件被法院傳喚可以不去嗎
一般民事案件,被告可以不應訴,法院將缺席判決,可能對被告不利。不可反訴恐嚇勒索罪,如對方確有類似行為,你應報警,由警方介入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