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侵權行為中的因果關系是直接因果關系還是間接因果關系
我認為,侵權行為中的因果關系既可以是直接因果關系,即:侵權人的行為專是被侵權人的損屬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此種情形侵權人對於被侵權人的損害賠償承擔主要賠償責任。
侵權行為的因果關系是間接因果關系,即:多因一果,在侵權人的行為與其他原因共同導致被侵權人的損害發生的情形下,侵權人的行為應當為導致損害後果的次要原因,因此 其賠償責任也應當為次要責任。
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
2. 共同侵權行為的問題是如何的
共同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版聯權絡的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3. 交通事故屬於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嗎
交通事故是否屬於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要看交通事故各方和發生的交通事故細節。
一般情況下,共同侵權行為是一種具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的侵權行為。作為一種共同加害行為,又叫狹義的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於共同的故意或過失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從而造成損害的行為。我國《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兩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加害行為和單獨侵權行為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主體的復數性。共同侵權行為的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或法人。2.行為的關聯性。各共同侵權人各自實施了加害行為,但他們之間的加害行為都指向同一對象,和各加害行為之間結合起來,共同造成了損害結果,是造成損害結果發生的原因,具有密切的關聯性。3.各加害行為人具有共同過錯。這種共同過錯可以是共同故意,也可以是共同過失,還可以是故意與過失的混合。只有共同加害人具有共同過錯,其行為才具有了可責難性,應當承擔民事責任。4.結果的單一性。共同侵權人雖然實施了多個侵權行為,但造成的是同一損害結果,該損害結果是不可分割的。
而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是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的形式之一。所謂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是指數個行為人並無共同過錯,而致他人損害的行為。它實際包括了數個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的共同侵權形式和數個侵害行為間接結合的「多因一果」形式。《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採取堅持共同過錯說的合理成分,摒除客觀說不區分無意思聯絡下各行為結合方式的絕對性,把數個侵權行為直接結合的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作為共同侵權行為的一種,由各行為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而將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的「多因一果」形式仍然作為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的一種特殊形式,由各行為人分別承擔責任。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的法律特徵是:(1)無意思聯絡侵權行為的主體須為數個。這是有別於單獨侵權行為的特徵。(2)各侵權行為人在主觀上無意思聯絡。這一點是無意思聯絡數人侵權與一般共同侵權行為的重要區別所在。一般共同侵權中,侵權人在主觀上有共同的故意或共同的過失,而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則是數個行為人之間在主觀上沒有共同的故意或過失。(3)各行為人的行為偶然的、直接的結合造成對受害人的同一損害。這種偶然結合緊密程度高,偶然因素是基於行為人所不能預見和認識的客觀的、外來的、偶然的情況,而非主觀因素所導致。(4)數加害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5)各行為人之間承擔連帶責任。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的責任承擔,對受害人作了最大利益保護,對侵權人體現了最大公平,是對侵權行為法的巨大發展和侵權法的基本原則的重要體現。
所謂「多因一果」侵權,是指數個行為人事先並無意思聯絡,數個行為偶然結合而使同一受害人產生損害,一般來說,構成「多因一果」侵權,應當具備以下要件:(1)侵權主體具有復數性,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侵權人,各侵權人均獨立實施了侵權行為;(2)數個侵權主體在主觀上無意思聯絡,各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既非共同實施,亦未共同約定,各行為人之間既沒有共同故意,也沒有共同過失;(3)數個侵權人的行為偶然結合造成受害人損害的後果,將各個行為結合在一起的因素,不是主觀因素,而是行為人所不能預見和認識的客觀的、外來的、偶然的情況;(4)數人的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司法解釋將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各行為直接結合導致同一損害後果的情形納入共同侵權的范疇;排除了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各行為間接結合導致同一損害後果的情形,明確規定了這種「多因一果」侵權行為的按份責任承擔原則。
對於如何理解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直接結合與間接結合,司法解釋並無明確規定。學理上一般認為,直接結合是指數個行為結合程度非常緊密,對損害後果而言,各自的原因力和加害部分無法區分。雖然這種結合具有偶然因素,但其緊密程度使數個行為凝結為一個共同的侵權行為共同對受害人產生了損害,也即要求數個行為對受害人的損害而言是必然的。間接結合中的多個行為的結合具有偶然性,但這些行為對損害結果而言並非全部都是直接或者必然地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行為。其中某些行為或者原因只是為另一個行為或者原因直接或者必然導致損害創造了條件,而其本身並不會也不可能直接或者必然引發損害後果。
4. 簡述共同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共回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答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5. 新交通法第76條第三強制責任險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定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與現在實施的三責險並非同一險種,主要區別有:
1、二者制定的部門不同、適用的依據不同、功能不同。交安法第十七條規定,「國家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據此得出強制三者險的適用依據是交安法,由國務院規定具體的辦法,其目的在於有效快速填補受害人的損害,減少理賠環節,節約理賠成本。商業三者險則規定在保險法第五十條,該款規定「保險人對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的損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直接向該第三者賠償保險金。責任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對第三者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的保險。」,該險種由保險法所規定,同時由保監會下發相應的《機動車輛保險條款》和費率規章進行相關內容的確定,其功能在於分散被保險人因事故帶來的風險,讓風險由所有參與保險的人分擔。
2、由於二者的功能不同,設立的依據不同,帶來投保時的費率不同,責任限額不同。保險公司開辦強制三者險此項業務不以營利為目的,在保費與賠付之間總體做到保本微利就行,其所規定的費率將比現在的商業三者險要高,且責任限額是確定的,有全國統一標准;現行的商業三責險的費率相對來說要低,責任限額是雙方協商確定的。
3、承擔責任方式不同,強制三責險中保險公司在責任限額范圍內擔責,不以被保險人的責任為前提,有社會保險性質。商業三責險以被保險人對第三人負有民事法律責任,保險人即應支付賠償金。
4、交安法規定的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法定性。 而現行的商業三責險則具有自願性的特點。
二、目前在審判實務中適用該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目前法院審理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直接將機動車方投保的第三者責任險因地方性法規有強制性規定而視機動車方投保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定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據此判決保險公司按該條規定擔責,這樣的判決將直接影響機動車方與保險公司簽訂的保險合同部分條款的效力,對保險公司不公。在以往的保險合同中,保險合同所簽訂的關於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的約定均是按保險法的規定明確保險人按被保險人所應承擔的事故責任而承擔賠償責任,按責支付賠償款,並規定一定的免賠率,同時約定因事故發生後逃逸、酒後駕駛造成事故等因素,保險人享有免賠權利。雙方依法簽訂的合同是真實有效的。
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保險公司在交通事故中承擔賠償責任是不按責賠償,僅有機動車投保第三者責任限額的規定,並不要求考慮事故發生後是否存在逃逸、事故是因酒後駕駛而造成等因素,也即不考慮保險合同約定的相關責任的承擔方式,而保險公司的免責也只有在符合該條第二款的情形之下才發生。如果現在就適用交安法第七十六條規定讓保險公司擔責,則事必造成簽訂在交安法出台前的有效合同有關內容因與後出台的交安法的規定相沖突而使條款無效,這樣認定顯然不合理,很難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而法院現在按照交安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判決保險公司在合同約定的第三者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該保險公司承擔的責任是基於法律的規定,不是承擔的連帶責任或是轉承責任,不存在保險公司擔責後再行向機動車方按保險合同約定追償的問題。保險公司無法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再與被保險人進行合同結算,現在適用該條款,直接導致原保險合同部分條款的約定違反法律規定而無效。應該說交安法出台在後,其中有關條款規定的效力在二部法所規定的第三者責任險並非同一險種情形下不應該溯及以往,直接去影響原訂合同的效力。現在審理此類案件適用該條款為時過早。
2、由於全國統一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未出台,現階段按道路交通安全法判決保險公司擔責,受害者的獲賠情況將取決於機動車一方投保第三者強制責任險的最低限額,在一定情況下,存在著不公平現象。按照交安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保險公司承擔責任是在機動車投保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限額范圍之內,從文字上理解,保險公司不按責任賠償,只考慮一個最高限額,即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之內,這里就產生同樣的事故 ,同樣的損失,如果機動車方投保的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的不同,受害方獲賠情況也將不一樣,有的投保的該險種責任限額多,受害方的損失將全部獲賠,而投保的該險種責任限額少,受害方不僅獲賠的少,而且有時還要自已按責承擔部分損失。如一起交通事故中,受害方損失為10萬元,機動車方投保的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限額為5萬元,而受害者為事故主要責任的話,則其從保險公司能獲賠5萬元,另5萬元其自己將按主要責任承擔70%,另30%由機動車一方承擔;但如果此案中機動車方投保的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限額為10萬元,則受害方的損失10萬元將全部由保險公司賠償,受害方自己無需承擔。受害者的獲賠情況完全取決於機動車一方投保第三者強制責任險的最低限額,這里存在的不公平是顯而易見的。
3、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關於保險公司承擔責任的規定比較單一,而在審判實務中,此類案件存在較多的共同侵權或多因一果情形,法官對有些案件的處理在適用該條時較為盲然,也無法進行相應的裁判解釋。如機動車方與機動車方相撞,造成第三方受傷受損,機動車方構成共同侵權,而機動車雙方均投保了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如果各自投保的限額均為10萬元,而受害方損失為20 萬元的話,讓二個保險公司在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不存在問題;如果機動車一方投保該險種的限額為5萬元,另一方投保限額為20萬元,而投保20萬元的機動車一方在事故中是次要責任,受害人的損失是讓投保限額為20萬元一方保險公司承擔,還是二個保險公司按照機動車方的責任份額承擔,如讓投保限額高的保險公司承擔,對保險公司顯然存在不合理現象。是否讓二個保險公司承擔連帶責任,而後按保險費交付比例來確定保險公司間的賠償金額顯得較為公平,在審判實踐中還需統一規定。另外,如果機動車與機動車相撞,造成一機動車內的多人受傷,其中一人的損失為10萬元,另二人的損失為5萬元和6萬元,而對方機動車投保的第三者責任險的限額為10萬元,則該限額將如何分配給受害方,是按起訴的先後順序,還是按各自損失的比例給。這里主要考慮在多人受傷的事故中,就賠償方的償付情況看,保險公司償付能力較強,受害方實際獲賠效果好,這里相在在多人受傷同時間起訴保險公司情形下如何適用七十六條的情形。
4、保險公司在交通事故案件中的訴訟地位的確立存在程序法上規定和實體法上規定的沖突。按照第七十六條規定,保險公司在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該條款直接賦予受害人有向保險公司請求賠償的權利,保險公司是賠償義務主體,是實體法上的義務主體,列其作為被告應無問題;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屬於民事侵權糾紛,而保險公司非直接侵權人,其擔責是基於其與被保險人所簽保險合同約定和法律規定,非同一法律關系,從程序法上講,保險公司僅能以第三人的身份參與到此類案件之中。法律沖突的存在,各地法院對此理解、認識上的不同,使得此類案件在審理中將保險公司訴訟地位的確立處於混亂狀態,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受到影響。
5、目前審理此類案件一律將保險公司列為被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害人自由處分民事權益的權利,剝奪了受害人的選擇權。一般來說,事故發生後,受損一方要求侵權人賠償符合侵權法理論,受損一方為此也會向法院提起訴前保全申請,而機動車方是否為車輛投保第三者責任險,受害方並不清楚,實踐中完全取決於侵權方的配合,而保險公司也不會將車輛投保情況輕易向外泄露,事故發生後,受害人急需用錢,保險公司付款還存在一個審查過程,並不能及時支付,而受害方馬上起訴要求先於執行,因未明確訴訟請求也不現實,故在此情況下由侵權人先預付賠償款變得較為現實和合理。交安法第七十六條規定保險公司應在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其立法目的在於賦予受害人直接向保險公司行使請求權,並非限制受害人向機動車方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機動車方作為直接的侵權人,不能以其已投保第三者責任險為由對抗受害人的請求權。如在此情況下只允許受害人向保險公司主張權利,實則是限制受害人的權利,肇事車輛參保的保險公司不在本地,可能增加受害人索賠的成本和時間,不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利益,也有違責任保險的立法目的。
在審判實踐中也存在法官向當事人說明情況後,受害方為及時拿到賠償款,侵權方為及時了結糾紛而不願將保險公司牽涉進來的情形。應該說機動車方發生事故造成侵權,受害人因此向侵權人請求賠償符合侵權法理論,而基於法律規定和保險合同的約定,由保險公司承擔給付賠償金的義務,在受害人不負事故責任情形下,受害人因同一事件受到損害而產生對不同法律關系的義務人的實體請求權,並從中任一義務人處可獲得全額賠償的情況下,受害人有權選擇起訴其中任一義務人或起訴全部義務人,法院應尊重受害人的這種選擇,列其起訴的對方為被告。在此情況下,法院不應追加受害人未起訴的義務人為共同被告或第三人,也不應支持被起訴的被告提出的追加當事人的請求。這樣處理,符合有利於及時維護受害人合法權益的原則,也符合訴訟方便、經濟的原則。從另一層面上講,機動車方發生事故造成侵權,受害人基於侵權法律關系要求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和基於法律規定和保險合同的約定,由保險公司承擔給付賠償金的義務,二者基於不同的原因而產生同一給付義務,並因其中任何一個債務人的履行而使全部債務歸於消滅,保險公司和機動車方的債務構成民法上的不真正連帶債務。故對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的損失,在受害方無責情形下,受害的第三人既可直接向保險公司請求賠償,也可要求機動車方賠償損失,還可同時向機動車方和保險公司主張權利。受害人對機動車方是否承擔在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的損失應有選擇權。
6、現在適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定讓保險公司擔責與責任保險中的「一次賠償」條款帶來沖擊。我國保監會於2000年6月15日發布的《機動車輛保險條款解釋》第十七條規定「第三者責任事故賠償後,對受害第三者的任何賠償費用的增加,保險人不再負責。本條規定了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險一次性賠償結案的原則。保險人對第三者責任險保險事故賠償結案後,對被保險人追加受害人的任何賠償費用不再負責。」。一次賠償原則對保險人而言顯然是一種效率條款,有利於全體被保險人。責任保險中的一次賠償條款類似於信用證規則中的不符點一次提出原則,同樣屬於行業中的國際慣例。而交通事故受害人的賠償並不是一次訴訟就能完成,有些受害人要進行二次手術,為解決前一部分因受傷醫療而產生的損失,受害方會提前起訴,根據規定第二次起訴屬新的訴訟法院仍可受理,且根據最高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的有關問題的司法解釋第三十二條規定「超過確定的護理期限、輔助器具費給付年限或者殘疾賠償金給付年限,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繼續給付護理費、輔助器具費或者殘疾賠償金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賠償權利人確需繼續護理、配製輔助器具,或者沒有勞動能力和生活來源的,人民法院應當判令賠償義務人繼續給付相關費用五至十年。」
如第一次訴訟中保險公司所賠償金額未超過第三者責任限額,則後一訴訟中保險公司無異在扣除第一次應賠償數額後,還應在責任限額內繼續賠償直至責任限額,超過部分由侵權人按責賠償。根據上述二種不同規定,在目前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未出台前而按交安法第七十六條規定在處理交通事故案件中讓保險公司擔責對保險條款的規定也形成沖突。
7、在具體處理案件過程中,法官遇到一方面由於當事人文化層次較低,訴訟能力差,追加保險公司後經法官釋明仍不變更訴訟請求,判決時法官直接變更其請求,法官是為了案件的順利執行這樣操作,但卻超越職權。另一方面一些當事人拒不提供保險單,經釋明後仍不提供,一些當事人拒不到庭,無法知道車輛投保情況;再者侵權人在事故發生後已支付了部分賠償款,但因受害人未起訴,侵權人為能去保險公司理賠而起訴要求確認其賠償數額,法院審理此類案件再把保險公司追加進來,則無異會多一個機動車方向受害人請求返還不當得利及受害人向保險公司請求支付賠償款的案件。而且此類案件中,當事人一般會在事故發生後申請採取保全措施,受害方是基於侵權法律關系要求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為保護自身利益,迫使對方以積極態度及時解決事故產生的理賠事宜,在一些費用尚非完全確定情形下申請保全,如果不經過審判,核定損失還存在問題;如法院判決機動車方最終依交安法第七十六條規定無需支付賠償款,應由保險公司全額承擔賠償款,在此情況下,因查封車輛造成機動車方多付停車費、造成停運損失,機動車方是否有權要求由申請人承擔;這些現實問題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意見予以統一。
此外,就此類案件中的先予執行問題,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條的規定,肇事車輛參加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由保險公司在責任限額范圍內支付搶救費用,搶救費用超過責任限額的……;法院因當事人申請向保險公司先予執行,現階段來說對保險公司是不公平的。由於現行三者險非交安法規定的強制三者險,故根據現有《機動車輛保險條款》第十二條規定「被保險人索賠時,應當向保險人提供保險單、事故證明、事故責任認定書、事故調解書、判決書、損失清單和有關費用清單。」,第二十一條規定「被保險人提供的各種必要的單證齊全後,保險人應當迅速審查核定。賠償金額經保險合同雙方確認後,保險人在10天內一次賠償結案」。故保險公司作一個理賠案尚需時日,非一天能完成,當事人因事故受傷情況緊急需支付搶救費用,在未有強制三者險的相關條例出台前而直接執行保險公司會因過於超前而對保險業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在審判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由於交通事故的發生存在很強的不確定因素,許多事故的發生不是人所能預料,而該款的規定過於死板和未考慮現實生活中事故類型的多樣復雜化,設計得過於理想化,過分側重於保護受害人利益,使得具體審理此類案件適用法律、解釋法律較為困難。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就此問題進行研討,並制訂操作可行的實施規則,避免各地因理解不同造成對同類案件的不同判決,那樣將有損司法權威,從而給司法公正帶來負面影響。
6. 請問共同侵權的構成要件
共同抄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7. 刑法多因一果如何定罪
多因一果,是數個行為共同導致一個結果的情況下,如果除去一個行為結果將發生,除去全部行為結果將不發生,則全部行為都是結果發生的原因。只要具體行為對最終的結果事實上起作用,行為和結果之間就有條件關系。
8. 哪些屬於共同侵權,共同侵權的情形有哪些
共同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內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容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9. 刑法上多因一果怎麼處理
刑法上多因一果怎麼處理?對一果處理的是非常簡單,我們直接可以照顧的,按書法來,按書法來說就可以的,按除法的刑法的之類說的可以的
10. 專利共同侵權後怎麼進行賠償
共同侵權行為人對受害人所應負的連帶責任,是指受害人有權向共同侵權人中的任何一人或數人請求賠償全部損失,而任何一個共同侵權人都有義務向受害人負全部的賠償責任。那麼專利共同侵權後如何進行呢?接下來八戒知識產權就帶您一起了解相關知識。專利共同侵權1、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依《人身損害賠償解釋》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成立共同侵權。這一規定對共同侵權的構成要件採取了客觀說,不以當事人有意思聯絡為必要,只要數人實施的加害行為相互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其行為具有關聯共同性,即構成共同侵權,應依《民法通則》承擔連帶責任。在不否定主觀說的基礎上,將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產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情形剝離出來規定為共同侵權。如果兩個以上侵權人具有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致他人損害且損害結果同一,共同侵權即告成立。這屬於傳統的標準的共同侵權。2、侵權人承擔按份責任數個侵權人之間並沒有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只要各該行為直接結合而表現為行為競合,仍將構成共同侵權。該《解釋》還明確地將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侵害行為間接結合導致同一損害結果的情形排除在共同侵權范圍之外,第一次明確規定多因一果侵權行為要件並確立了按份的責任承擔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