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醫療糾紛防範 課件 孫東東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隨之而來的醫療糾紛也呈逐年上升趨勢,賠償的數額也越來越大,醫療單位不堪重負。可以說醫療糾紛嚴重干擾了醫院正常的醫療秩序,已經成為醫院十分棘手的一大難題。尤其是在新形勢下,醫療制度的改革正在進行,如何加強醫院的管理,防範醫療糾紛,保障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創造寬松和諧的就醫環境,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1 醫療糾紛的產生原因
1.1 醫方因素
一些醫院存在管理缺陷,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問題突出,醫務人員法律意識比較淡薄,衛生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等執行不力,行為不太規范;部分醫院環境差,門診、病房擁擠,「三長一短」的現象普遍存在;有些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差,對病人缺乏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患者對此怨聲載道;大型檢查的濫用,醫療費用的大幅度增加,超出人民群眾的負擔能力;部分醫生道德滑坡,收取紅包回扣,醫院和醫生的高尚形象在部分患者的心目中逐漸退化,甚至醜化,醫患之間缺乏信任,醫患關系空前緊張等。基於上述原因,一出現問題患者很容易將所有矛盾都集中在醫院的管理人員和醫務人員身上。
1.2 患方因素
一是把醫患雙方信託關系視為單純的買賣關系。既然已經付費,醫院就理應提供令人滿意的就醫環境、服務措施、治療技術。一旦這些要求不能得到滿足或不盡人意,就極易誘發患方非理性的維權行為。二是患者缺乏醫學常識,不能正確認識和理解醫療過失行為,即使掌握一些醫學知識,也是比較膚淺,甚至可能是錯誤的,一旦治療方案結果不甚理想,或感到自己的尊嚴和權利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和保障時,就遷怒於醫護人員和醫院,從而引發醫患糾紛。三是病人和家屬期望值過高。特別是病情惡化或死亡時,患方在精神上和經濟上難以承受巨大壓力,有些病人或家屬會情緒激動、急躁,與醫務人員發生過激行為甚至引發暴力事件。四是一些患者喪失了起碼的道德規范,以惡意敲詐醫方獲取不正當利益為手段;有的患者或者家屬對醫護人員小題大做、無理取鬧、出言不遜;有的無視法律,對醫護人員大打出手甚至殘害醫務人員等。
1.3 社會因素
我國正處在體制改革的轉軌時期,醫療體制改革相對滯後,醫療保健制度還不夠完善,部分貧困群眾無法承受較高的醫療費用,缺乏健康保障。衛生資源分布不均且嚴重不公平;衛生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而農村人口眾多,卻只享受較少的衛生資源。社會地位高低不同,享受醫療保健制度不同,導致部分人群心理上不平衡,使得矛盾更容易激化,醫療機構也成為不滿者泄憤的窗口,這也是現階段醫療糾紛多發的一個原因。雖然衛生行政部門有一支專門從事衛生監督的力量,但這支力量的素質還不適應對醫院監管的需要,醫療服務監管基本上*醫院自己。這樣,自律能力較強的醫院,由於管理水平高,能夠保證服務質量,自覺維護群眾的利益。反之,就可能造成一系列混亂,引發醫患矛盾。另外,在醫療糾紛報道中,某些媒體在引導社會輿論、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方面,缺乏職業道德,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的甚至成為某些別有企圖的患者用來向院方施加壓力的工具,加深了社會公眾對醫院的不信任、不理解和不滿意。
2 醫療糾紛的特點分析
2.1 頻發性
近些年,醫療糾紛頻頻發生,以每年10%~20%的速度遞增。據統計,全國有76.3%的醫院出現過患者及家屬毆打、威脅、辱罵醫務人員的現象;63.1%醫院發生過因患者對治療結果不滿意,圍攻威脅院長的情況;70.67%的醫院出現過患者及家屬在診療結束後拒絕出院,且不交住院費用的現象;1.8%的醫院發生過因病人去世,患者家屬在醫院擺花圈、設靈堂等現象。
2.2 復雜性
在醫療糾紛的處理過程中,不僅有醫務人員和患者及家屬的參與,還有新聞媒體、醫療鑒定單位、法院甚至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醫鬧)的參與,這無疑增加了醫療糾紛處理的難度,使其變得更加復雜化。如果處理不當,不僅影響醫院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使醫患雙方的矛盾更加深化。
2.3 社會性
醫院是社會的窗口,在當前提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形勢下,醫院也提出了建設新型的和諧醫院。一旦發生醫療糾紛,為避免在社會上產生消極影響,明明醫院沒有過錯,也往往採取調解的方式以求息事寧人,這無形中助長了一些不正之風,使有些患者認為只要一鬧,錢財就到,形成了惡性循環。
2.4 利益性
一方面,醫院公益性質逐步弱化,在「兩個效益」上更偏重於經濟效益,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響。有些醫院由於利益之爭內部關系不和諧,導致工作上互相扯皮推諉,互相配合欠佳,使得患者的利益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直接導致醫患矛盾的發生;另一方面,患者本身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主觀上也要求有一定的經濟和精神賠償。這樣醫院的利益和患者的利益之間就出現了矛盾,一旦沒有協調解決好,就會使原有的矛盾更加激化。
3 醫療糾紛的防範策略
3.1 加強醫德醫風教育
在醫院里,醫生、護士與患者接觸面最廣泛也最密切,醫護人員的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到患者求醫的權益和醫院工作質量的整體水平。要提高醫護人員的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關鍵是要提高職業道德素質,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今天尤為重要。因此,必須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行業作風建設,倡導良好的醫德醫風,使廣大醫務人員牢固地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3.2 強化業務知識培訓
醫務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更要以精湛的技術、高質量的護理和服務水準贏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因此必須掌握豐富的醫學理論知識,提高自身業務素質。重點抓好在職教育,搞好崗位培訓。按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職稱,以理論知識、技術操作、工作能力等方面,制定統一的培訓規劃,定期考核,達到相應職稱標准。同時,加強繼續教育學習,更新觀念,更新知識結構,抓住一切機會豐富和提高自己,適應現代醫院的需要。
3.3 增強醫護人員的法制觀念
醫務人員應增強法律意識,健全並落實醫院規章制度和人員崗位責任制度,特別是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核心制度,進一步健全並落實醫院的「質量、安全、服務、費用」等各項管理制度,嚴格貫徹執行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以及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做到依法執業,行為規范。明確醫患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法律關系,只有學法、懂法,才能自覺守法,維護醫護人員自身的正當利益。
3.4 重視和諧的醫患關系
加強醫患溝通,提高溝通能力,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才能避免或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醫患溝通不僅僅是告訴患者患的是什麼病,怎麼治療,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出醫護人員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多一點同情,多一些耐心,多一份真誠,讓患者感到溫馨、安全。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和諧的醫患關系。
3.5 建立職業保險制度
職業保險制度的建立及完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醫療糾紛給醫務人員帶來的壓力,也能保護患者及醫務人員的利益。如日本醫學協會作為一個團體與保險公司簽訂合同,作為總承包人對已參加過保險的會員醫師的醫療過失負有賠償責任;部分地方醫學會還提供補充責任保險,保證醫療糾紛的賠償。韓國一方面在法院強調「調停優先原則」,使《民事調停法》的工作活躍起來;另一方面,韓國的消費者保護院也參與索賠金額較少的醫療糾紛調解,使醫療糾紛得以公正的解決。
Ⅱ 典型醫療事故案例及分析!(要求有具體的案例及分,最好是當今的熱點醫療糾紛)
腦癱患兒訴上海某醫院醫療事故賠償案案件簡介原告張某之母於2006年10月4日(雙胞胎待產)急診入院,凌晨3:45醫生告知B超單檢查顯示胎兒的胎心和胎動並未異常後,被安排在產房待產區。但原告胎膜早破,羊水外流長達6個多小時,被告(醫院)未採取任何具體治療及檢查措施。原告於同日上午9:30出生,醫生告知,原告重度缺氧,在兒科病房的暖箱中搶救有所改變出院,但於2008年原告查出腦癱,原告家人於2009年2月將在被告處的病例調出後才知,原告的病情是由被告造成。2009年3月原告將被告上海某醫院訴至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就此醫療事故承擔賠償責任。 案件解析作為本案原告的代理律師,自接受委託後,我們認真聽取當事人的陳述,進行調查取證,就該案件的主要法律事實與證據,從專業知識角度以分析,並做出相應的方案,在該案件中主要爭議有:一、是否超過訴訟時效 被告方提出本案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我們認為被告對此法律概念和適用存在理解錯誤,依據《民法通則》和《意見》等相關法律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計算,即應從權利人能夠行使請求時開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8條規定.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傷害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起算;傷害當時未曾發現,後經檢查確診並能證明是由侵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起算。因此本案訴訟時效應從2009年2月在被告處調出病例,確定的病情是由被告造成時開始計算。二、被告是否存在醫療過錯被告對原告在出生過程中是否構成醫療事故,一直持否定態度。在審理過程中,我們申請法院委託司法鑒定,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委託上海市虹口區醫學會就被告對原告的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其醫療行為與現狀有無因果關系及本案病例是否構成醫療事故,被告對原告的診療是否存在過錯進行鑒定,上海市虹口區醫學會鑒定結論為不構醫療事故。面對這樣的鑒定結論,無疑是一個沉痛的打擊。本案要想取得賠償,這個鑒定結論是關鍵,律師和原告都不服這樣的鑒定結論。我們重新申請鑒定,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接受了申請,並委託上海市醫學會就被告對原告的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其醫療行為與現狀有無因果關系及本案病例是否構成醫療事故,被告對原告的診療是否存在過錯進行鑒定,鑒定結論為:原告與被告的醫療爭議構成醫療事故。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條、第四條,《醫療事故分級標准》(試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第三十六條,本病例構成二級乙等醫療事故,醫方承擔主要責任。 判決結論 原告訴被告上海某醫院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一案,楊浦區人民法院認定該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支持了我方原告的所有訴訟請求,判決如下:一、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醫療費人民幣5090.40元;二、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住院伙食補助費人民幣280元;三、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住院陪護費人民幣1515.50元;四、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護理費人民幣201,600元;五、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殘疾用具費人民幣280元;六、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交通費人民幣210元;七、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人民幣24,441.48元;八、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殘疾生活補助費人民幣244,414.80元;九、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律師費人民幣3500元。 法律依據 一、《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五十條 醫療事故賠償,按照下列項目和標准計算:(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六)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八)被扶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九)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十)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 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九條 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Ⅲ 法律案例分析求答案
第一個案例適用 《道交法》第76條,《侵權責任法》 《民法通則》 《保險法》的規定,處理上:因為是機動車全責,所以由機動車先在交強險范圍內承擔責任,不足部分由商業三者的走保險程序,沒有商業三者的,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車主過錯責任承擔問題。
第二個案例 1、存在醫患糾紛,急診病人昏迷,醫院應當進行搶救,法律依據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法律規定所列。2、出現醫患糾紛首先由衛生行政機構調查處理,看是否構成醫療事故,參照鑒定機構意見。如果醫療機構存在過錯和失誤,那麼承擔責任。3、醫院承擔賠償責任是實行過錯責任,有過錯有責任,無過錯,承擔補充責任。參見侵權責任法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