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合同撤銷權糾紛

合同撤銷權糾紛

發布時間:2021-08-02 18:15:49

1. 合同撤銷權的行使需要法院確認嗎

對方如果認可的,當然不需要;如果對方不認可的,需要法院或仲裁機構的確認。

法條鏈接:《合同法》

1、第五十四條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2、第五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2. 合同糾紛案件中,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情形.是什麼意思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情形是指所具備的可撤銷法定形態與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七十四條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3. 行使合同撤銷權糾紛案件該如何處理

行使合同撤銷權的糾紛處理
所謂撤銷權,是指債權人在債務人與他人實施處分其財產和權利的行為危害自己債權的實現時,可以申請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在民法理論上有的又稱之為廢罷權訴權。審理此類案件應該重點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正確掌握撤銷權的法律依據
撤銷權是我國《合同法》新規定的一種權利。《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二、要正確區分該撤銷權與《民法通則》中的撤銷權的區別
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規定:「對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二)顯失公平的。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是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書面方式作出」;第四十八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以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法律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相對人可以催告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除規定了和《民法通則》相同的對「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及「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銷外,還將「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納入撤銷權行使的范圍,「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

4. 如何行使可撤銷合同撤銷權

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撤銷權是否行使,當事人有選擇和決定的權利,法律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可撤銷合同往往涉及當事人一方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問題,如果當事人自願接受這種行為的後果,放棄行使合同撤銷權或者長期不行使撤銷權,人民法院對此應該是「不告不理」,承認合同的效力。因此,合同的撤銷必須通過撤銷權人主張撤銷權來實現,否則依《民法通則》59條之反面解釋,可撤銷行為於撤銷前則屬有效。 (一)撤銷權的行使主體 大陸法認為,合同撤銷權的主體為法律著重保護的一方當事人(如受欺詐人、受脅迫人、發生誤解的當事人等),另一方當事人不享有此項權利。我國《合同法》關於撤銷權的主體採取了有別於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作法,採取區別制。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因下列原因而導致合同可撤銷的,其撤銷權的主體為雙方當事人:a.因重大誤解訂立的;b.在訂立時顯失公平的。因下列原因而導致合同可撤銷的,其撤銷權的主體為受損害方: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合同的。 但是,《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將因重大誤解、顯失公平而簽訂合同的撤銷權,賦予合同雙方當事人,有悖於設置撤銷權的立法目的。因為設置撤銷權的主要立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受損害方的權利,同時根據撤銷權是一種形成權的特點,撤銷權的設置也要尊重受損害方的意願。受損害方可以從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出發,申請撤銷;也可以放棄權利或利益而不申請撤銷。如果說將撤銷權也賦於另一方,這樣有時顯然會違背受損害方的意願,無異於又將其意志強加於受損害方。況且有時主張撤銷,對受損害方可能更為不利。因此,在完善我國有關民事立法時,對於因重大誤解、顯失公平而簽訂合同的撤銷權,也應規定受損害方或有瑕疵意思表示的一方享有撤銷權。具體而言,對於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誤解方享有撤銷權;對於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合同,受損害的一方或不利益的一方享有撤銷權。 (二)撤銷權的行使方式 一種觀點認為,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撤銷權的行使,必須由享有撤銷權主體資格的人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機關提起請求,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依法立案、審理並作出撤銷合同的裁判;另一種觀點認為,合同撤銷權的行使,不一定必須通過訴訟、仲裁的方式。如果撤銷權人主動向對方作出撤銷的意思表示,而對方未表示異議,則可以直接發生撤銷合同的後果。如果對撤銷問題雙方產生爭議,則必須提起訴訟或仲裁,要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關予以裁決。因為合同撤銷權在性質上也屬於一種形成權,因而根據形成權的特點,撤銷權的行使,為撤銷權人單方的行為,無須相對人表示同意。 另一方面,《民法通則》和《合同法》規定的「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仲裁機關予以撤銷」並不能等同於「應當或必須請求人民法院、仲裁機關予以撤銷」,前者是種授權性規范,後者是強制性規范,「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並不排除撤銷權人可以直接向相對人行使撤銷權,並能產生撤銷權的效力。 對於當事人如何行使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或變更權,海峽兩岸的學者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按照我國台灣學者的觀點,對於獲暴利的合同,法院得因利益關系人的申請,撤銷該合同或減輕其給付;如利害關系人申請法院減輕給付的,法院不得撤銷,反之於利害關系人申請撤銷的,法院可酌情撤銷或減輕其給付。而我國大陸有的學者主張我國合同法應廢除所謂可變更的制度,宜採取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的通行作法,即對於可撤銷合同,享有撤銷權的一方當事人只能主張撤銷,而不能主張變更。同時可借鑒瑞、意民法及英美法律中的錯誤訂正或更正制度。我國《合同法》在立法上採用了台灣學者的觀點,即當事人申請變更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三)撤銷權的行使期限 《合同法》為了平衡和保護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以及維護市場交易的安全與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賦予了當事人撤銷權,但撤銷權的行使並非是無時間限制的權利,它有著法律規定的行使期間。如果撤銷權人在該期間內未行使撤銷權,則其撤銷權消滅,當事人不得再以存在撤銷事由為理由,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合同。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合同法解釋(一)》第八條規定,該撤銷權行使的期間是個除斥期間、不變期間,不發生任何中止、中斷或者延長的後果。但是,《合同法》與《民法通則》在撤銷權行使的起算點上是有所出入的。根據《合同法》第55條的規定,合同撤銷權的行使期間為1年,其起算點是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計算。而根據《民法意見》第73條第2款的規定,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合同法》作出如此的規定,並非將撤銷權行使期間的性質改變為訴訟時效,而是基於《合同法》在合同撤銷的原因上,採取了廣義的規定,把因「欺詐、脅迫以及乘人之危」確定為合同可撤銷的原因。這與《民法通則》規定的兩種可撤銷行為(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有所不同。就欺詐而言,在實踐中,因受欺詐訂立的合同往往具有極大的隱蔽性,受欺詐一方不可能在行為成立之時即發現對方的欺詐行為,如仍以民事行為(簽訂合同)成立之時作為除斥期間的起算點,無疑對受欺詐一方是不公平的,這樣的規定也違背了民法中的公平原則。 因此,《合同法》將撤銷權的起算點規定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計算,是合理的。《民法意見》是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司法解釋,而《合同法》是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制訂的,其法律效力顯然要高於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因此,在實踐中應當優先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另外,根據《合同法》第55條第2款的規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的,該權利消滅。合同法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撤銷權屬於民事權利,其是否行使取決於權利人,權利人當然可以放棄其撤銷權。 (四)行使撤銷權後所引起的法律後果 根據《合同法》第56條規定,撤銷權人行使合同撤銷權後,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處於無效狀態。需要注意的是,合同被撤銷後並不是不產生任何法律後果。根據《合同法》第58條的規定,合同被撤銷後,當事人也要承擔返還財產、折價補償、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這也是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者合同被撤銷後的共同處理原則。具體而言存在如下幾種措施: 1、返還財產。 適用於已經履行的合同,是指因該合同交付了財產的當事人對已交付給對方的財產享有返還請求權,而已經接受財產的當事人則負有返還財產的義務。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包括所交付的財產及其孳息和所支付的費用; 2、折價補償。 是指當事人對應當返還而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財產,予以折價補償。不能返還,包括事實上不能返還和法律上不能返還兩種情況。事實上不能返還,是指屬於無形財產的專有技術、信息資料等,即使返還也已失去其原有的價值;法律上不能返還,是指財產已經轉讓給善意第三人,善意第三人對該財產已取得所有權。沒有必要返還,主要是指當事人相互協商,認為不採用返還財產的方式對雙方都有利,因而不必要返還; 3、賠償損失。 是指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所遭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合同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不公平關聯交易合同撤銷權的除斥期間 可撤消法律行為的內涵以及與無效法律行為的區分

閱讀全文

與合同撤銷權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