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詐騙罪能否以經濟糾紛躲開
(1)目的不同,詐騙罪是以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為目的;經濟糾紛當事人是回以維護答自己的合法權益為目的。其中合同糾紛,根本目的是為了互利雙贏。如果利用合同損人利己,違反法律達到一定額度,就向詐騙罪轉化。
(2)表現手段不同。詐騙罪的特點就是騙,以表面上的「讓利」掩蓋真實的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而經濟糾紛,出於實現、維護自身利益,需要對對方真誠,以真誠換取合作。誠信協助是沒有寫進合同條款的合同義務。
Ⅱ 司法實務中如何區分詐騙罪和經濟糾紛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兩者進行區分:①主觀方面。行為人在主觀上是明知版自己沒有履行能力權而虛構、隱瞞真實真相,以達到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還是有部分履行合同能力,用誇大履行能力的方法,使對方產生錯覺,通過履行約定的民事法律行為,以達到謀取一定利益的目的。②履約能力。行為人不具備履行合同的實際能力和擔保,還是有部分履行合同的能力和擔保。③欺騙手段的程度。行為人是隱瞞真相、虛構履約能力,還是只在數量、質量等方面有某些不實之處。④履行合同的行為。訂立合同後,行為人是沒有履行合同的意願和行為,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坐等對方履約上當,在獲得非法利益後,推託、搪塞甚至逃跑,還是對履行合同有較積極的態度,既取得一定的利益,同時又承擔了一定的義務。
因此對兩者界限的關鍵是行為人的主觀目的,行為人是以騙取財物為目的,還是通過履行約定的民事法律行為而獲得經濟利益。詐騙罪與合同糾紛是非常復雜的,必須從案件的主客觀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行為人是否存在非法佔有他人公私財物的目的,對二者的區分是至關重要的。
Ⅲ 這樣的罪是算經濟糾紛還是詐騙罪,報案了會被受理嗎
既不是經濟糾紛,也不是詐騙。如果有證據的話,屬於盜竊罪和侵佔罪。
詐騙罪的定義是這樣的: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詐騙罪的特徵:
一)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侵犯的對象僅限於國家、集體或個人的財物,而不是騙取其他非法利益。
(二)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使用騙術,即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使財物所有人、管理人產生錯覺,信以為真,從而似乎「自願地」交出財物。其實,這種「自願」是受犯罪分子欺騙而上當所致,並非出自被害人的真正意願。
(三)在主觀方面,應當由直接故意構成,並且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對於使用欺騙手段,意圖短期佔有公私財物,追緊就還,不追就拖,一般不宜作為犯罪對待。
所以他犯的不是詐騙。
盜竊罪的定義: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地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盜竊罪: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一)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
(二)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的。
那輛他賣掉的麵包車,是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地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如果他將麵包車開走自己使用屬於侵佔,賣掉後得到贓款屬於盜竊。
侵佔罪: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公安機關只負責抓捕犯罪嫌疑人和案件的偵破,定罪和追回財產時法院的事情。就算是他把錢都揮霍了,你一樣可以通過法院追這筆錢的!
這個案件可以直接報案,公安機關會進行追捕的;找不到人?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啊,肯定抓到他的。
至於證據的事情,自己想辦法啊。其實不難啊,只要找到能證明麵包車是你朋友的證據就行;並不只有車輛登記能證明車輛的主人是誰啊,有人證明也行,其他票據手續也行。捲走的錢,有人給你回答了。那就是銀行方面有轉賬記錄。他只要不能證明轉入的這些錢的合法來源和證明屬於他自己的財產的證明,就跑不掉的。
刑期的事情,就有法院決定了。2樓說的差不多,五年以下吧。
Ⅳ 詐騙罪與經濟糾紛如何界定
去法院起訴,屬於經濟糾紛,起訴對方違約。
Ⅳ 公安局以詐騙罪刑事拘留,涉及的其實是經濟糾紛,如何區分兩者
暫時不能認定屬於詐騙
Ⅵ 詐騙案都是經濟糾紛,警察處理不了
詐騙案屬於刑抄事案件,警察是可以處襲理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六十九條 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百八十七條 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盜竊、貪污、竊取國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定罪處罰。
(6)詐騙罪其實是經濟糾紛擴展閱讀: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各省、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共同研究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准,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