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寫好議論文
怎樣寫好議論文
(一) 議論文的基本特點
議論文是對某個對象,提出見解或主張並說明理由,使讀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點是議論的說服性——也就是說服讀者。因為議論是以說服讀者為目的的。它無論對什麼問題、什麼事物展開議論,無論在議論中表達什麼見解,提出什麼主張,講述什麼道理,或者反駁他人的什麼觀點,都是為了達到說服讀者,令讀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說說明文的基本特點是它的解說性,要把說明的對象是「什麼」向讀者解說清楚,那麼,議論文的基本特點則是它的說服性,議論文以「說服他人為成功」(葉聖陶語)議論文不但要論說對某一議論對象的見解,表示作者的態度(即觀點),而且要闡明為什麼提出這種見解,為什麼抱這種態度。這個闡述「為什麼」的過程,就是證明的過程,一個完整的證明,必須由論點、論據、論證三個部分組成。這幾個部分也就是構成議論文的三要素。它們各自擔負著不同的任務。如果說論點是需要證明什麼的話,那麼論據就是用什麼來證明,論證就是怎樣進行證明。議論文無論長短,這三要素都是缺一不可的,它們共同擔負著「說服讀者」的任務。
(二) 議論文巧妙開頭六法。1、直入式。即開門見山地亮出文章的觀點。如《談骨氣》一文,開篇獨句成段:「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直截了當地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為下文展開論述奠定了基礎。這種開頭的好處是既簡潔平實,便於掌握;又開宗明義,一語破的。2、引言式。一種是直接引用名言警句開頭,並把它當作中心論點提出來。如《說勤》開頭一段:「俗話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唐代文學家韓愈說「業精於勤」。學業的精深造詣來源於勤。」先引用俗語,點出勤字,再引用名言警句開頭,可使文章的中心論點更具有權威性,深刻而有說服力,先聲奪人。3、引述式。從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現象漸漸地引出論點。如《哨子》一文的開頭就是通過敘述自己幼年時的一個生活實例,歸結出一個深刻的教訓。引述式開頭,論點從生活中來,易於讀者接受;形式活潑生動,易於引發讀者興趣。4、對比式。即將生活中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聯系在一起,在對比中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想和做》一文的開頭,作者首先寫「只會空想,不會做事」的一類人,然後寫「只顧做事,不動腦筋」的一類人,再把這兩類人作對比,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中心論點:「無論什麼事情,工作也好,學習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會得到進步。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結起來。」這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通過對比,幫助讀者判斷是非曲直,從而有力地支撐了論點。5、比喻式。即用比喻句巧妙地引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如「一塊磚,一片瓦,微不足道;但是,千塊磚,萬片瓦,就能建起社會主義的宏偉大廈。一棵樹,微不足道;但是,千木成林,就能起到吸煙滯塵、防風固沙、美化環境等改變氣候條件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改變社會風氣這個問題。」為種開頭方法的好處是:藉助形象幫助說理,生動活潑,增強吸引力。6、設問式。即通過自問自答,引入議論或引出中心論點。如《從三到萬》用設問句開頭:「學習文化知識能不能走捷徑呢?」引出對正反兩方面的辨證分析,然後提出論點:「學文化應該一點上滴地慢慢積累,特別是初學的人不宜要求過急。」這種開頭,引人深思。議論文的開頭形式當然不止這些,議論文的開頭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無論怎樣開頭,都要考慮如何更簡明更快捷地表達自我的見解和主張。
(三) 論證的方法。議論文的寫作主要是論證。論證,從形式邏輯角度說,是運用論據證實論點的全部邏輯推理過程,這個過程表示論據和論點之間是用何種邏輯的方法聯系起來或統一起來的。那麼,論點和論據究竟是怎樣聯系起來的呢?或者論據是以怎樣的方式證明論點的呢?這就是論證方法的問題。論證的方法與推理形式有聯系,但又不盡相同。它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靈活地運用。下面介紹幾種比較常用的:
1、 舉事例。舉事例就是用典型的具體事實作論據來證明論點。通常所說的「擺事實」就是這種方法。這是運用歸納推理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易於掌握,用得也普遍。如〈要勇於跪倒在自己的面前〉一文中這樣舉例:盧梭並沒有因為袒露自己曾有過的卑污而留下罵名;魯迅先生嚴格解剖自己,嚴格解剖我們的民族,毫不留情地批判國民的劣根性,也並沒有因此而為人民所怨恨;巴金老人並沒有因為揭露自己的醜陋而被人唾棄。作者的這些個事例突出了自我反省的意義,很好地證明了論點。又如〈水聲響起〉一文作者列舉了這樣的幾件事例:在伊朗,由於乾旱,乾渴難耐的野豬沖入城鄉尋找飲水。有時一大群野豬一窩蜂闖入村莊,嚇得當地村民落荒而逃……,這一事例看似平實,卻很好地證明了人類內心的憂患,人類內心的期盼。
舉事例論證,最重要的是注意論據和論點方向的一致性和緊密的統一,不可有距離。在此基礎上,要做到所舉事例有時代性、新穎性。例如有一篇文章談到寫作要勤於觀察,勤於思考問題時,舉例道:著名大作家、詩人莎士比亞就善於觀察生活,提練素材,寫了大量的悲喜劇以及詩歌,終於成了不朽的藝術大師。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在傍晚乘涼時發現蘋果往地上掉,為什麼不往天上掉?經過反復實踐,終於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引力這一科學論斷。這里,舉莎士比亞一例還可以,雖然說得不夠透徹,但與論點還有一定的直接關系;舉牛頓的事例則不恰當,因為他雖然也觀察、思考,但非寫作中的事。
2、 講道理。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已知的道理論據來證明論點。例如下面一段文字:魯迅曾這樣說過:「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愛迪生也說過這樣的話:「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堅強的意志,不管環境變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絲毫的改變。而終於克服障礙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偉大人物尚且如此,我們這些人更應如此。這里提到的「重要的是堅強的氣概、百倍的勇氣」就是一個大家已知的「大道理」,用它來證明「要笑對人生」這個論點是很有說服力的。
不過在使用道理論證,特別是引用名言警句時,應注意:A、引用的內容與論點真正構成一種緊密的內存聯系。B、對於引語一般要作一些闡明、說明,不要引完就單下結論,以免給人淺薄的感覺。C、除了由於論辯的需要,必須引用大量的論述外,引語要力求簡潔。作者要善於抓住引語的精華。
3、 對比論證。對比是將論據中截然相反的兩種情況進行比較。因為比較的雙方形成鮮明的對照,互為襯托,所以,這種方法特別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質,具有很強的論證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例如《不要等「劉備」》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今天是一個崇尚知識、人才濟濟的時代。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大都習慣於含而不露,「隱居於草廬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又不敢脫穎而出。其結果常常是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社會則失去了一份寶貴的財富。如果毛遂自薦,他的才能幾時能被大家承認呢?而平原君又怎樣與楚國達成協議呢?所以我們不能等待「劉備」的到來,過分寄希望於「伯樂」,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岳陽市黃秀鄉有個年輕的黨委書記,他本是岳陽氮肥廠的後勤幹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諸葛」之稱。他想「在廠里,我還派不上用場。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闖,去干一番事業。」於是他自薦當任何一個鄉的黨委書記,岳陽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出色,成了岳陽市的新聞人物,《黃金時代》雜志報道了他的事跡。如果他也像許多人一樣在那裡等待那麼「劉備」再思賢若渴,識人善任,恐怕也不會發現一個後勤幹部具有黨委書記的才幹。這里將等劉備與不等劉備兩種情況擺在一起進行對比,其結果不言自明地告訴讀者:不要等劉備了,從而有力地證明了論點。
論證方法作為人類思維活動形式的反映,是不難把握的。有時,我們所以感到難,除了由於書本介紹有關知識時顯得過於零碎、抽象的原因之外,也有學習脫離實際的原因。聯系實際,任何理論、知識都容易理解,也容易把握,掌握論證的方法,也是這樣。只要把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同我們日常的認識活動聯系起來,再借鑒報刊上的優秀文章,又堅持練筆,一定會很熟練的運用這些方法。
B. 經濟糾紛解決途徑有哪些
一、經濟糾紛解決途徑如下:
仲裁與民事訴訟是兩種不同的爭議解決方式。當事人發專生爭議只能在仲屬裁或者民事訴訟兩種方式中選擇一種解決方式。有效的仲裁協議可排除法院的管轄權。只有在沒有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或者當事人放棄仲裁協議的情況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轄權,這在法律上稱為或裁或審原則。
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方式的選擇則與糾紛的性質有關。根據法律的不同規定,有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也可以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時再起訴;有的則只能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才能提起行政訴訟;還有的則只能通過行政復議的方式解決,由行政機關對糾紛作出最終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