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辦非企業單位(如培訓機構)在法律上屬於什麼性質
不具備訴訟主體地位,可以直接執行該單位的舉辦人的個人財產。
1、如果未登記就簡單了,未登記不具有法人地位,有任何問題都是機構的主辦者的問題,主辦者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
2、因為未登記不具有法人資格,所以在法律上,這種未登記的培訓機構根本不具有主體資格,也就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那麼如果出現問題,比如債務糾紛,債務的實際承擔著就是舉辦人個人,或者合夥舉辦的所有合夥人。這就類似於合夥經營或者個體經營了嘛。
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暫行辦法》舉辦人要對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
(1)教育糾紛屬於何種法律行為擴展閱讀:
一、辦理條件:
1、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並有正式文件批准;
2、有規范的名稱,且名稱符合國務院民政部門制定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名稱管理暫行規定》;
3、有必要的組織機構;
4、有與其業務活動相適應的從業人員;
5、有與其業務活動相適應的合法財產,且其合法財產中的非國有資產份額不得低於總財產的三分之二。開辦資金必須達到本行(事)業所規定的最低限額;
6、有與其業務相適應的必要的場所和設備、設施,且活動場所須有產權證明或一年期以上的使用權證明。
二、登記性質:
1、個人出資且擔任民辦非企業單位負責人的,可申請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個體)登記;
2、兩人或兩人以上合夥人舉辦的,可申請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合夥)登記;
3、個人出資,但不擔任負責人,且符合法人條件的民辦單位和兩人以上舉辦且具備法人條件的民辦單位可申請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登記;
4、由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舉辦或由上述組織與個人共同舉辦的,應當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登記。
三、申辦材料:
1、登記申請書:經擬任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簽署,其中合夥制民辦非企業單位的負責人指所有合夥人(下同)。申請書內容應包括舉辦單位名稱或申請人姓名、擬任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人的基本情況、場所情況、開辦資金情況、申請登記理由等;
2、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的文件和執業許可證正、副本復印件。業務主管單位的批准文件,應當包括對舉辦者章程草案、資金情況(特別是資產的非國有性)、擬任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基本情況、從業人員資格、場所設備、組織機構等內容的審查結論;
3、場所使用權證明;
4、驗資報告或資產證明,驗資報告應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其他有驗資資格的機構出具;
5、擬任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的基本情況和身份證明。擬任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的基本情況應當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年齡、目前人事關系所在單位,有否受到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個人簡歷等:
6、相應從業人員的資格證明;
B. 侵犯受教育權屬於什麼違法行為
判斷違法行為的性質需要根據違法主體的性質和行為具體分析。侵犯受教育權的主體是以行政主體進行違法行為則屬行政違法,如並非以行政主體為名義,且侵犯民事權利則屬於民事違法行為。
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的違法,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在行政法上的違法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只有當其以行政法主體身份或以行政法主體名義出現時,其違法行為才能構成行政違法。
而民事違法如民事侵權等,是一般違法行為。其構成條件主要有兩條:
(1)侵犯他人受到民事法律保護的權利和利益;
(2)行為具有違法性,即違反民事法律的規定。
(2)教育糾紛屬於何種法律行為擴展閱讀
侵害受教育權的具體表現實際上就是侵害了他人通過教育獲得人力資本並最終獲得財產利益的可能性。具體來說,也可以是說公民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受侵害。
侵害受教育權的行為包括適齡兒童和少年沒有依照法律規定接受,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沒有予以保證國民教育;適齡兒童,少年沒有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收學費;父母不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學校剝奪適齡兒童,少年受教育權;外界因素干擾適齡兒童,少年接受教育等 。
具體案例分析:齊玉苓案件。
齊玉苓與被告人之一陳曉琪都是山東省滕州市第八中學學生。在1990年的中專考試中,齊玉苓被山東省濟寧市商業學校錄取,陳曉琪預考被淘汰,但在陳父原村黨支部書記陳克政的一手策劃下,從滕州市八中領取了濟寧市商業學校給齊玉苓的錄取通知書,冒名頂替入學就讀,畢業後分配到中國銀行山東省滕州支行工作。
1999年1月29日,得知真相的齊玉苓以侵害其姓名權和受教育權為由,將陳曉琪、濟寧市商業學校、滕州市第八中學和滕州市教委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16萬元和精神損失40萬元。
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認定「陳曉琪等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了齊玉苓依據憲法規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並造成了具體的損害後果,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2001年8月24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根據最高院批復作出二審判決:陳曉琪停止對齊玉苓姓名權的侵害;齊玉苓因受教育權被侵犯而獲得經濟損失賠償48045元及精神損害賠償5萬元。
C. 教育法律法規具體內容指的是什麼
教育法律法規的主要內容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教育法是中國教育工作和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關繫到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賦予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3)教育糾紛屬於何種法律行為擴展閱讀
教育法律法規的相關情況
1、教育法律法規要普及,為依法治教創造良好環境。要把對教育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 普及作為全面依法治教的基礎性工作,按照普法規劃有組織、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教育行政部門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和教育行政執法人員,要首先帶頭學法,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熟悉教育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
2、教育法律法規要作為教育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學校負責人培訓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普法工作的指導,在廣大教師、學生中開展法律、法規學習和法制教育,並面向社會,採取多種形式宣傳教育法律,促進形成知法、守法、依法履行職責和規范行為的社會氛圍,為全面實施依法治教奠定基礎。
D. 教育法律關系中兩個最重要的主題是什麼
教師和學生。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或當事人,是在教育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人。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分為三類:
(1)自然人,即個人主體。公民是自然人中最基本、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主體。如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其他公民等。
(2)集體主體,包括兩類,一類是國家機關,包括權利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等,他們在職權范圍內的活動,能夠成為憲法關系、行政法關系、訴訟法關系等多種法律關系的主體;另一類是社會組織,如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
(3)國家。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是某些重要的教育法律關系參加者,既可以作為國家所有權關系、刑法關系的主體,又可以成為國際法關系的主體。
(4)教育糾紛屬於何種法律行為擴展閱讀:
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
一般包括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行為三個大的方面。教育領域中存在的法律糾紛,往往都是因之而引起的。
(1)物質財富。簡稱物,它既可以表現為自然物,如森林、土地、自然資源等,也可以表現為人的勞動創造物,如建築、機器、各種產品等;既可以是國家和集體的財產,也可以是公民個人的財產。
(2)非物質財富。包括創作活動的產品和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財產性的財富。前者也被稱作智力成果,在教育領域中主要指包括各種教材、著作在內的成果。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物質財富包括公民(如教師、學生和其他個人主體)或組織(如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和其他組織)的姓名或名稱,公民的肖像、名譽、身體健康、生命等。
(3)行為。行為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實現權利義務的作為與不作為。一定的行為可以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和需要,可以成為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在教育領域中,教育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學校的管理行為和教育教學行為都是教育法律關系賴以存在的最基本的行為。
E. 畢業證引發的糾紛屬於何種性質的法律行為
可行政可民事,看你具體是因為什麼事情所引發的糾紛
F. 教育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根據是什麼
教育法律事實是教育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根據,它主要兩種形態:一是教育法律事件,二是教育法律行為。
教育法律關系的形成、變更與消滅的條件是教育法律規范加以規定的教育法律事實的存在。教育法律事實是由教育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教育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各種事實的總稱。這種事實是由教育法律加以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後果的事實,而不是普通的事實。教育法律事實可以分為教育法律事件和教育法律行為兩種類型。教育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而發生的事件,由於它的發生而導致一定的後果。例如,洪水、地震等自然事件引起校舍倒塌而導致學生傷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戰爭爆發引起學校停課等社會事件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教育法律行為是指依據當事人的意願而作出的可以引起法律後果的活動,它包括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合法行為引起肯定性的法律後果,違法行為引起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法律行為是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和消滅的最普遍的法律事實。例如,教師體罰學生是一種違法行為,這種行為導致教師對學生受教育權、人身權等權利的侵犯,從而使教師不得體罰學生的法律規范所確認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從可能變為現實。
G. 案件中哪些是法律事件,哪些是法律行為
法律事件與法律行為均屬於法律事實。法律事實,就是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客觀性比較強的是法律事件,主觀性比較強的是法律行為。
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規范規定的、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法律事件可以分為社會事件和自然事件兩種。社會事件有政變,遊行示威,戰爭等, 自然事件有自然災害、人的自然出生和死亡等。
法律行為是指具有法律意義和屬性,能夠引起一定法律效果,如產生、變更、消滅的行為。其中合法的民事行為稱為「民事法律行為」行為是主觀事實.如訂立合同,行政處罰等。
H. 教育法律是什麼意思
教育法律是有關教育方面的法令、條例、規則、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也是對人們的教育行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則的總和。它是由國家政權機關制訂,以國家暴力機器為後盾而實施的,對人們接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起著保護和規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