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少數民族糾紛
內蒙古自治區額來爾古納市自少數民族人口眾多,該市人民法院把握地區特點,著力化解少數民族矛盾糾紛,維護地區和諧穩定。今年以來,該院涉及少數民族案件調撤率高達86.3%。
在審判實踐中,該院法官注重總結適合少數民族糾紛的化解機制,針對不同少數民族當事人的生活文化習慣和心理特點,在庭前、庭中、庭後進行穿插式的溝通和調解,同時邀請少數民族地區德高望重的幹部、阿訇等參與調解、執行等工作,把法律適用、民族習慣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促使當事人快速和解,也維護了民族團結。
Ⅱ 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糾紛都是民族問題嗎
問: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人員進城務工的不斷增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近2000萬。在城市中,一些外來經商的少數民族群眾因不熟悉當地的城市管理政策,與城管執法人員產生了一些糾紛。面對這些糾紛,一些執法人員不知如何是好,總擔心處理不好會產生民族問題。那麼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糾紛都是民族問題嗎?答: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又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等方面的關系,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國際性和重要性等特點。現階段我國的民族問題,比較集中地表現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迫切要求加快經濟文化的發展。
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糾紛,與民族問題是有嚴格區別的。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糾紛是各民族群眾在經濟社會交往中發生的,往往反映比較單一的經濟、社會、文化問題,事關民族成員的個體或少部分人利益,具有一定的偶發性。在實踐中,不能將涉及少數民族的一般矛盾糾紛說成是民族問題,不能將偶然發生的個別事件看成是普遍存在的民族問題,不能籠統地把某個民族成員的行為等同於一個民族的整體行為。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各民族間的交往日益增多,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比如,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因具體的經濟權益而引起一些矛盾和糾紛;由於在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缺乏了解,容易造成某些誤會和糾紛;一些出版物和互聯網對民族政策和民族關系反映失實,從而引發矛盾和糾紛。
妥善處理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糾紛,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群眾性很強的工作,必須堅持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原則,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是什麼問題就按什麼問題處理。(載《中國民族報》2009年10月23)日
Ⅲ 少數民族宗教方面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是指什麼
劃清合法宗教活動和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的界限,堅持維護法律尊嚴、人民利益、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原則,正確區分和處理少數民族宗教方面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推測:一類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一類是分裂國家的矛盾。
意思應該是正確的,就是我的表達不是官方用語,是我自己理解的。
Ⅳ 如何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矛盾與糾紛
(一)盡快動員部署,迅速開展工作。各鄉(鎮)要高度重視,及時成立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工作小組,盡快對該活動作出具體安排部署,明確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落實工作措施。鄉(鎮)、村領導要深入一線,靠前指揮,親自動員部署,全力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切實解決工作中的具體困難和問題,要帶著對少數民族群眾的深厚感情認真解決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真正工作部署好、組織好、落實好,確保取得實效。同時要分工明確,搞好協調。要充分發揮民族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作用,堅持和完善領導小組例會制度,建立各有關部門配合支持的民族工作領導機制,定期研究本地民族地區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充分發揮成員單位作用。
(二)加強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協調各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認真負責,精心組織,做好民族團結矛盾糾紛和行政爭議調解工作,集中解決排查出來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建立必要的聯席會議制度,科學整合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解決突出問題,堅決防止互相推諉、各行其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三)加大宣傳力度,健全工作制度。要把宣傳發動少數民族群眾作為組織開展排查調處工作的重要環節,貫穿工作的始終。要把宣傳發動工作的重點放在基層,深入基層、深入少數民族群眾,面對面地進行宣傳發動,向群眾宣傳開展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意義。
Ⅳ 少數民族與漢族發生糾紛當地警方護著怎麼辦
沒有那麼絕對的事情,矛盾糾紛只要有人就會存在,難道純漢族的地方矛盾糾紛少嗎,可能更多。在一些地方,民族糾紛可能比較普遍,但大多數地方民族糾紛不多的。
Ⅵ 少數民族的劃分有爭議民族有哪些為什麼不糾正
已被確認族屬但身份證上被單獨列出的:穿青人(漢)、白馬人(藏)、嘉絨人(藏)、苦聰人(拉祜)、摩梭人(納西)等等
身份證上表明其他的:僜人
還有澳門的土生葡人中國大陸政府未明確其民族屬性。
有爭議者:廣西的壯族和貴州的布依族是否同屬一族? 普米族是否就是藏族?等等問題眾多。當年的民族確認工作進行的倉促,加上政治方向的考慮,在既成事實方面無法糾正,動一處而全局崩,所以國家現在既往不咎,也不再進行新的民族識別。
Ⅶ 民族宗教沖突
宗教問題是民族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是多層面的,其中不可缺 少的一個層面便是思想信仰,它是這個民族社會生活的精神支柱,能夠安頓心靈的地方。所 以對於多數民族來說,宗教信仰是神聖、崇高、不可褻瀆的,必要時可以拿生命來保衛它。 在虔誠信教的民族那裡,宗教信仰是其諸多民族性中最敏感最容易觸動的神經感應器,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便會作出最迅速最強烈的反應。同時對於許多民族來說,宗教信仰不僅支配著人們的思想感情,宗教組織和宗教禮俗也支配或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括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家庭婚姻、人際往來和生老病死。所以民族問題向來是和宗教問題連 在一起的。 一、民族矛盾成為當代世界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當代的國際爭端和地區性沖突,基本上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這里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西方 強勢民族與東方和其他地區後起民族之間的矛盾,這就是霸權主義和 反霸權主義的矛盾,這個矛盾由來已久,今後還會長期存在,解決的辦法是強勢民族轉變霸 主意識,加強平等觀念,後起民族增強實力,堅持獨立自主和平等對話;一種是地區性的民 族矛盾和沖突,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沖突,波黑地區的穆、克、塞各族之間的沖突,伊拉 克 和伊朗、科威特的沖突,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沖突,獨聯體中亞美尼亞與阿 塞 拜疆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等等,其特點是土地相鄰、利益相左、宿怨積累、互相排斥,解決的 辦法只能是擯棄斗爭哲學,實行民族和解,學會和平共處,做到利益共享;一種是某些國家 內部不同民族和種族之間的矛盾,如美國白人與黑人的矛盾,歐美白人與國內其他有色人種 之間的矛盾,解決的辦法是消除種族歧視,不僅從法律上而且從事實上做到民族與種族一律 平等,和睦相處,親如兄弟。 二、宗教信仰問題涉入民族矛盾,增加了民族問題的復雜性 民族性本來就包含著宗教性,假 如民族矛盾不限於政治經濟利益的矛盾,還有宗教信仰上的矛盾摻合其中,原本就復雜多端 的民族矛盾會變得更加復雜多端,增加了合理解決的難度。反之亦然,宗教問題若與民族問 題掛鉤,也同樣增加了它的復雜性。如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佛教)與泰米爾人(印度教)的矛 盾,塞普勒斯的希族(東正教)與土族(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就是這樣的情況。現今東西方 的矛盾,既有國家矛盾、民族矛盾,又有思想信仰上的矛盾(包括宗教和非宗教的價值觀)。 東亞人強調由傳統宗教和傳統哲學所形成的「亞洲價值」,其特點是重社會、重和諧、重道 德,以此與「西方價值」(往往以「全球價值」的面貌出現)的重個人、重競爭、重利益相區 別,新加坡的李光耀和馬來西亞的馬哈蒂爾經常如此強調。而西方有些人始終企圖把西方的 價 值觀全盤強加給亞洲人。更有甚者,美國政治學權威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認為未來 國際斗爭的主題,將由意識形態和經濟沖突轉變為文明沖突,主要是西方文明與東方儒家和 伊斯 蘭兩大文明之間的沖突。人們批評亨廷頓的理論是冷戰思維的產物,是在蘇聯解體後企圖為 美國尋找新的敵人。毫無疑問,亨廷頓的觀點是在給東西方民族矛盾火上澆油,他有意誇大 思想信仰上的差別和文化傳統的不同,特別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採取了敵視的態度,這當 然是錯誤的有害的,它加劇了東方人對西方人的反感,不利於東西方的和解。這是一個典型 的事例,說明包括宗教在內的思想信仰問題,可以被某些人利用來強化民族的對立與沖突, 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 一個民族有主體性的信仰,包括信仰宗教和信仰哲學,都是值得慶賀的,因為這意味著民族 的大多數有理想,有安身立命之所,社會生活有精神支柱。當然,這種主體性信仰也要隨著 時代的前進而不斷革新。反之,失掉了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沒有一定的精神方向,必然 人心散亂,道德淪喪。但是一個民族在熱愛自己信仰的同時必須尊重其他民族的信仰,不把 自己的信仰強加給其他民族,只有這樣,民族關系才能是和諧的正常的。一個人有自由選擇 信仰的權利,一個民族也有自由選擇信仰的權利,這是維護人權的重要理念。一個虔誠信教 的民族,民族感情往往表現為強烈的宗教感情。在這種情況下,處理宗教問題必然牽動民族 問題,兩者糾纏在一起,很難分得清楚。這就要求民族問題的處理者(國家或國際調停組織) ,既要有民族學的素養,又要有宗教學的學識,並且懂得民族精神生活的微妙和重要,從而 能夠謹慎地細心地去解決問題。在中國,漢族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其中大多數不是教 徒,容易漠視、看輕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容易體察虔信宗教民族的情感世界, 所以社會要用極大的愛心關懷少數民族,要對宗教作同情的理解和認真的研 究。宗教問題處理不好,就要影響民族關系,這是必然的。 三、宗教成為民族利益的重要表現形式 民族是宗教的載體,宗教是民族的意識,兩相比較 ,民族比宗教具有更根本的性質。當民族之間能夠和平相處的時候,即使他們的宗教信仰不 同,也大致能夠互相寬容,互相協調;當民族之間發生矛盾甚至沖突的時候,各自不同的宗 教信仰之間也容易出現摩擦,即使同一宗教,也會因教派不同、理解不同,而呈現對立。民 族矛盾就其根本方面講,乃是政治經濟利益之間的沖突,如領土主權之爭、市場財富之爭、 控制與被控制之爭,其間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往往有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和外部勢力的 插手及內部掌權階層的特殊考慮在起作用,有的是非分明,有的各有對錯,不是簡單可以了 斷的。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利益沖突,常常採取宗教的形態;而許多 宗教沖突的發生,其深層原因在於民族實際利益的沖突。例如歐洲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在 宗教的旗幟下,羅馬教皇以「聖戰」的名義指揮十字軍向歐洲東部及西亞北非進軍,提出「 援助東方的兄弟」,「向蠻族(指穆斯林)作戰」,「登上赴聖墓(耶路撒冷)的征途」等口號 ,並且高呼「這是上帝所願!」實際上,最深刻的動因是西歐封建領主垂涎東部的土地和財 富,以宗教為口號,進行侵略和掠奪。教皇烏爾班二世向法國人說「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 ,土地肥沃,如同天堂,它等待你們去拯救。你們蒙上帝賜給強大的武力,所以要毫不遲疑 地前往,這樣不僅罪得赦免,而且將得到天國永不朽壞的榮耀」唐逸主編:《基督 教史》。,他用物質利益和宗教許諾雙重手段誘惑臣民參加非正義的宗教戰爭。十 字軍燒殺搶掠的所作所為,也充分證明,他們的東征並不是在為上帝傳布福音,而是實行民 族壓迫和剝削,以滿足其貪欲。戰爭使數百萬人死於非命,然後歐洲人取得了地中海的控制 權,排走了拜占廷和穆斯林的勢力,霸佔了重要貿易港口。 在當代社會,由於信仰自由和宗教寬容精神的傳布,不僅再沒有發生歐洲中世紀那樣的宗教 流血戰爭,很少發生宗教之間的直接沖突,也很少見到一個民族以本族宗教對抗異族宗教相 號召。比較常見的是,在民族沖突或民族抵抗運動中,一個民族用宗教凝聚本族民眾, 以對抗 外族力量。例如阿拉伯民族有人提倡泛伊斯蘭主義,用以團結穆斯林世界,對抗西方的殖民 主義和霸權主義。在波黑戰爭中,穆斯林族則以伊斯蘭教為紐帶,加強內部的團結,其根本 目的在於爭取和擴展本族的生存空間。 四、發揚「和為貴」的東方文化精神,清除民族歧視,消解民族仇恨,實現民族和解,加強宗教對話 隨著國際經濟走向一體化,隨著技術的進步、交往的擴大,隨著信息手段的發達,世界正在 變成名副其實的地球村;同時全球性的生態、人口、核擴散危機又威脅著全體 人類,人類不能不風雨同舟、興衰與共,那種各掃自家門前雪和用戰爭手段稱霸世界的時代 一去不復返了。人類必須學會友好相處、攜手合作,方能克服危機,走出困境。但是國家、 族群、集團之間的利益沖突仍然不斷發生,隔膜、對立乃至仇恨的情緒仍然存在。這個世界 仍然是四分五裂,蘊含著自我毀滅的可能。解決國際爭端、民族矛盾和全球危機的物質手段 並不十分缺乏,目前國際社會最為欠缺的乃是一種真正代表全人類利益的人文主義哲學,它 以仁愛和諧為宗旨,能超出國家、地區、民族、宗教、集團的界域而為世界大多數人所接受 ,從而化解仇恨,消融殘忍,促進族群之間的對話、溝通和合作。 我以為,中國儒家的仁學和主和的理念可以成為建立一種當代新人文主義哲學的思想資源和 基礎。孔子和儒家講「仁者愛人」,主張「和為貴」和「和而不同」,認為人類是一個大家 庭,手足相連,痛癢相關,人本有仁愛之性,擴而充之,不僅可以愛家庭愛同族,也可以愛 人類愛萬物。人類在互愛中共存,在 互仇中俱損。有了仁愛之心,便會幫助別人,理解和尊重別人,承認多樣性的差異,實行「 和而不同」,這便是恕道。《周易》講「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也是這種精神。近代 中國思想家譚嗣同提出「仁以通為第一義」,通就是溝通、交往、理解、信任,打破種種偏 見、閉塞和障礙,這樣才能推行仁愛之道。有了這種仁愛通和的哲學,就能克服民族歧視, 消融民族仇恨,推動民族和解,並且在信仰上承認多元,實行寬容。我覺得國際社會多年來 奉行的主流哲學是斗爭哲學,以強凌弱,以鄰為壑,迫人從己,以為這是生存競爭的規律, 許多人深信不疑。其實這是一種過時的哲學,必須加以改變,必須用仁愛通和的哲學來取代 ,否則整個人類的前途(包括所有民族的前途)是堪可憂慮的。 首先,人們應當認識到,任何一個民族要脫離整個人類的共同利益而獨立發展是不可能的, 在當代和未來尤其如此,這就是說各民族之間的共同利益大於它們之間的分歧和矛盾。當今 世界的政治、經濟、生態的發展都是全球性的,發展得順利,各國各民族都有利,出現嚴重 危機,各國各族都受損害。不僅發展中的各國各族依賴於全球經濟、科技的發展和政治的和 平穩定,發達的國家和民族也依賴於發展中各國各族的繁榮和穩定。這就是為什麼墨西哥的 貨幣危機、東南亞的金融危機與歐洲的經濟衰退同樣受到全世界人士的關切。再舉例說明, 假如沒有中國參加,全球性生態危機的解決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包 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合作。 其次,同一地區相近或相鄰的各國各族之間,也是共同利益大於它們之間的分歧與矛盾,也 就是說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無論是經貿發展還是國家安全,沒有民族和解與合作是沒有保 證的。真正為本民族利益著想的人,必定是主張睦鄰友好的人。煽動民族仇恨的人,表面上 是為了本民族的利益,實際上是把本民族時刻置於敵對民族的威脅之下而不得安生,這是間 接的自損自害。如果沒有民族和解,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不會過上安寧幸福的日子,冤 家宜解不宜結,歷史的紛爭只能通過和談、妥協、諒解來解決,而不能訴諸武力。正如中國 哲學家馮友蘭所指出的,國際爭端只能走「仇必和而解」(北宋哲學家張載的話)的路,而不 能仇必仇到底,仇到底是沒有出路的。 第三,各民族必須學會在一個多樣化文化的國內外環境中生活,善於在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 上與各種類型的學說、主義、理念進行對話和交流,以平等的身份、寬容的態度去理解其他 民族的信仰和文化,以文明的方式進行文化的交流。西方天主教舊傳統是相當封閉和排它的 ,可是自60年代初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以來,該教提倡「宗教對話」,與其他宗教或非宗 教團體的關系有了很大改善。美籍華裔學者杜維明根據儒家主和的文化精神,倡導「文明的 對話」,以回應亨廷頓的「文明沖突」,這是值得贊賞的。許多民族矛盾就是由於價值觀不 同引起的,而價值觀是由信仰決定的,因此必須相互溝通理解,而相互溝通理解又必須通過 對話,像朋友一樣交流,承認彼此各有真理,能夠設身處地去體會對方的思想感情,這樣自 然就會發現對方的特點和長處,也自然能夠尊敬對方的信仰與文化,並且取人所長補己之短 ,相得而益彰。宗教文化與宗教文化的對話,宗教文化與非宗教文化的對話,應當大力提倡 ,認真進行,它是民族和解的一個組成部分。
Ⅷ 不管是哪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域都時常有漢族與本地少數民族矛盾糾紛
沒有那麼絕對的事情,矛盾糾紛只要有人就會存在,難道純漢族的地方矛盾糾紛少嗎,可能更多。
在一些地方,民族糾紛可能比較普遍,但大多數地方民族糾紛不多的。
Ⅸ 少數民族在民事糾紛中殺死了人沒事嗎
需要負刑事責任,這是法律的適用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六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第二百三十二條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對任何人(少數民族)犯罪都是由人民法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作出判決。
Ⅹ 【急】如何處理有利益沖突的民族間矛盾
您好,影視基地拍攝電視劇和電影時需要馬隊,這就解決了您說的問題;處理有利益沖突的民族間矛盾:(一)尊重民族習俗,適當借鑒傳統習慣法,靈活處理。(二)積極預防,妥善處置,盡一切可能將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三)搞好協調,整合資源,綜合治理。希望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