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醫院沒有經過家屬,病患同意把整個事件發到了網上,是否侵犯了病患的權益,都有哪些權益都觸犯了什麼法律
如果你能證明醫院發布的是患者的信息,可以起訴醫院侵犯病人的隱私權。因為按照醫療機構病案管理規定,患者的住院病歷應由醫院妥善保管,而病歷屬於患者的個人檔案,未經患者允許醫院是不能擅自公開患者信息的。
『貳』 對於醫院拒絕接受收留年老的人,該怎樣維權
您好 這個要看是什麼原因拒絕收留年老的人了,醫院一般不會把患者拒絕在醫院外面的,無論是多大年齡,有病都是要治療的,甚至年老的人手術也是經常遇見的,如果是醫院拒絕收治年老的患者,隨便去哪兒都可以告的。但是收留就不一定了,醫院不是養老院,這個要分清的,
『叄』 請問對於醫院拒絕接收病人入院有相關的法律嗎
在現實中,由於法律知識的欠缺,或法律認識的不同,在類似案件中,訴訟當事人幾乎都是選擇侵權責任,並將締約費用,精神損害撫慰金等一並作為訴請內容。在此情況下,首先要求承辦法官明確法律關系,即原告享有兩個請求權,但只能擇一行使,選擇其一即喪失其他。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能保護當事人訴權,又合乎法律。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中,法官應當行使釋明權,告知當事人的權利,並要求當事人選擇其一請求。同時,法官也要告知當事人的訴訟風險。因為在當事人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情況下,當事人能否獲得及能獲得多少精神損害撫慰金是不確定的,也有可能存在精神損害撫慰金數額不及締約費用的情況。此時,當事人容易產生不平衡心理,易引發纏訟等現象。但在案件審理前,法官無法也不可能告知當事人哪種請求能夠得到最大支持。因此,法官釋明權的行使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既要當事人明白自己的訴權,又要其自願承擔選擇的法律後果。
在審判實踐中,也存在著當事人誤以為只產生侵權責任或締約過失責任的情況,忽視了締約過失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問題。為了避免如當事人以侵權為由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並獲法院支持,後又以締約過失為由請求相對方賠償信賴利益損失,就同一案件再次提起訴訟,因此,法官同樣需要行使釋明權,明確告知當事人以後不得再就該案件以侵權或締約過失為由提起訴訟。如果當事人日後就該案再次提起訴訟,法院應不予受理。但是若當事人此前以侵權為由訴至法院,後經法院審理後認為被告並不承擔侵權責任,原告的訴請未獲法院支持,則原告仍然可以締約過失為由另行起訴。
『肆』 在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看病時被侵權,我如何維權
順便提一點:網路上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資料可能有時效性,也可能被更改或刪除導致取證困難,你應先找有關部門取證(自己也要取一份下來),不要打草驚蛇,等取證後再……切記!!
『伍』 如果病人家裡貧困得拿不出錢治療,醫院有權拒絕醫治嗎
不一定啊,我們醫院里就收留了好幾個乞丐,流浪漢之類的,這些人沒錢,也沒親屬,治療是免費的,還有人給他們提供食物,但是這樣的話得到的治療都是比較消極的,對病人沒好處的,是出於人道主義才收留的吧。
現在醫院是自主經營,這些欠的費用都是直接從科室的收益里扣除的,等於都是醫務人員掏自己口袋裡的錢在幫他們,一個兩個還行,多了肯定不行,國家不出錢醫院哪裡撐得住啊!當然急診和很危重情況的話費用是可以先欠著的,醫院無權拒絕治療,但是後續治療……你懂的,醫務人員賺一點辛苦錢也不容易,不能全都捐給病人了,咱也得吃飯生活啊,畢竟醫務人員不是慈善家,有心也沒力。
『陸』 民法基本原則中,為什麼「病人出院時請求醫院復制其病歷,醫院拒絕」是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要求處於法律上特殊聯系的民事主體應忠誠、守信,做到謹慎維護對方的利益、滿足對方的正當期待、給對方提供必要的信息等。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對民事活動參與者不做任何欺詐,恪守信用。醫院不給病人復制病歷,這個不涉及誠實信用原則的問題,不能就這個說醫院對病人有欺詐、欺瞞行為。
『柒』 醫生見死不救構成犯罪嗎
要判斷醫生見死不救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
一、要對該行為的性質進行認定。
我國的刑法理論對於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是有明確規定的。作為義務來源有四種:(1)法律明文的規定義務。(2)職務或義務要求的業務。(3)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4)先前行為引起的義務。
醫生在工作期間見死不救導致患者死亡的行為是一種典型的不作為行為,而要認定該不作為行為是否構成不作為犯罪就要判斷醫生對於死去的患者是否存在作為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急危患者,醫師應當採取緊急措施進行診治;不得拒絕急救處置。《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醫療機構對危重病人應當立即搶救。醫生,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救死扶傷不僅僅是對其的道德要求,更是職業要求,法定義務。依據上述法律法規的規定,醫生對於危急患者,不得拒絕急救處置。對於醫生的職業要求已經成為法律法規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是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之一。換句話說,醫生對於危急患者是負有積極救助的作為義務的。
二、醫生是否具有履行救助義務的條件。
判斷醫生能否履行救助義務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履行義務的主觀能力,二是履行義務的客觀條件。首先,當行為人履行作為義務時,在其主觀上要有履行作為義務的可期待性。在履行義務面臨一定的危險時,不能要求行為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履行義務。而醫生在醫院工作期間,履行救助義務是法定義務、是可期待的,不可能存在威脅生命危險的情況。是否已經掛號以及是否交齊醫葯費都不足以阻斷醫生實施施救義務的可能性,因此醫生具有履行義務的主觀能力。其次,行為人能夠履行特定義務要求行為人具有實施防止結果發生的積極行為的可能性,同時也具有防止結果發生的可能性。醫生在值班期間對危急患者實施救助是否具有可能性也要考慮醫院的當時的具體情況,如是否具備實施救助硬體設施、是否具備緊急救助醫護人員、是否有空餘手術室等都對醫生能否救助存在影響。醫生對危急患者實施救助義務後,能否防止結果的發生在所不論。
三、醫生的不作為是否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結果。
判斷醫生的見死不救行為是否構成不作為犯罪,關鍵的一點是其不作為是否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結果。如果醫生的不作為對患者沒有產生任何影響,或醫生雖不作為,但是患者自行轉院並痊癒,在並未造成任何危害結果的情況下,醫生是無需承擔任何責任的。
綜上,在醫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醫生值班期間無故拒絕或拖延救治,導致危急患者死亡或重傷的,應屬於上面提到的應為、能為而不為的情形,已經構成刑法理論中的不作為犯罪,應承擔故意殺人或故意傷害的刑事責任,而不僅僅是道德輿論的譴責而已。
『捌』 醫生在搶救病人時需要家屬簽字 但家屬拒絕簽字導致了病人的死亡 醫院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嘛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開始正式施行。
《解釋》共二十六條,分為適用范圍、當事人主體資格的確定、舉證責任、鑒定程序、責任承擔、附則等六部分,並首次明確了 醫療機構在緊急情況下,經批准採取的救助措施引發糾紛,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
危重病患家屬不簽字 醫院搶救不擔責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六條規定了緊急情況下醫療機構實施緊急醫療措施的內容,但實踐中對於如何認識該條中「難以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同意」以及緊急救助情形下的責任承擔問題分歧較大,亟需進一步明確。《解釋》規定:
對於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 ,醫務人員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授權的負責人批准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患者因此請求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同時,對於醫療機構怠於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導致患者受到損害的,《解釋》也明確規定了醫療機構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玖』 醫療機構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受損害的患者該如何維權
現實問題
柴某去年在甲醫院做了一個闌尾切除手術,休養了半個月才出院,但出院後不久,柴某又開始覺得闌尾部位有隱隱的疼痛,到乙醫院一檢查,才知道原來手術沒有做干凈,還有一段闌尾沒有切除。柴某找到甲醫院要求賠償,甲醫院認為自身沒有過錯,不同意賠償。但當柴某提出要求查閱病歷時,甲醫院卻以這是醫院內部文件為由拒絕提供。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柴某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呢?
律師解答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患者有損害的,醫療機構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一方面反映了醫療機構的惡意,另一方面使患者難以取得與醫療糾紛有關的證據資料,因此,應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在這則案例中,醫院拒絕提供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應推定醫院有過錯,由醫院對柴某承擔賠償責任。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五十四條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八條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1)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2)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3)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第六十一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按照規定填寫並妥善保管住院志、醫囑單、檢驗報告、手術及麻醉記錄、病理資料、護理記錄、醫療費用等病歷資料。
患者要求查閱、復制前款規定的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應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