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證券法的投資者適當性要求不包括哪項
新《證券法》對證券公司和投資者分別作出了規范要求。對於證券公司而言,概括來說就是要做到了解客戶、揭示風險,並且明確了賣者有責。對於投資者而言,應當配合證券公司,按照證券公司明示的要求提供個人真實信息。拒絕提供或者未按照要求提供信息的,證券公司應當告知其後果,並按照規定拒絕向其銷售證券、提供服務。
此外,新《證券法》還對普通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作出了區分,目的是為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投資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相對不足的普通投資者提供更加充分的保護。同時,設置了「舉證責任倒置」機制,當普通投資者與證券公司發生糾紛後,證券公司應當證明其行為符合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規定,不存在誤導、欺詐等情形。如果證券公司不能證明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沒看到選擇題,先看下上面的分析。
⑵ 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有什麼新的變動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是證監會為了明確、強化經營機構的適當性管理義務、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所發布的一項適當性管理規定。《辦法》共43條,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文件解讀
如果把整個規則濃縮成一句話,那就是「推薦適當投資者購買合適的產品」。為了做到這一點,新規將投資者分為專業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兩類。
專業投資者主要包括金融機構及其發行的理財產品、社保基金以及符合一定條件的組織和個人,他們在投資中不受限制。除此之外就是普通投資者,它囊括了絕大多數股民,在投資中需要嚴格遵守適當性管理要求,否則,就要追究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法律責任。專業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
新規將普通投資者按風險承受能力,從保守型到激進型共劃分為五類。對應的產品或服務的風險等級也劃分為五類。大名鼎鼎的A股,就被劃入中風險的范疇。
理論上來說,投資者只能購買其對應風險等級或風險更低的金融產品,比如被判定為保守型的投資者,就不能購買A股。但如果投資者堅持要買,經營機構在進行書面風險警示並錄音後,也可以向其出售。畢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願賭服輸就好。
⑶ 股票被實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是什麼意思利空嗎
期權經營機構應當嚴格執行期權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全面介紹期權產品特徵,充分揭示期權交易風險,准確評估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得接受不符合投資者適當性標準的客戶從事期權交易。
⑷ 什麼是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其原則和責任是什麼
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包含對投資者分類,對產品分級,按照風險級別匹配適當的投資者三方面的含義。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不可能規定出非常精準的一一對應的匹配關系。法規如果過細,很可能與實踐脫節。為此,就要按照簽署「責任狀」的邏輯,緊緊抓住經營機構這個「一肩挑兩頭」的主體,明確經營機構既要按照《辦法》規定和自律組織規定對投資者分類,又要具體負責對所銷售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進行分級,制定產品分級的內部管理制度。應該說,能否准確分級是各機構核心競爭力的一種體現。
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不是一般的市場參與者,它們既要面對籌資者,又要面對投資者,既要參與規則的制定,又是重量級的規則執行者,堪稱市場秩序的主要塑造者之一。因此,必須強化經營機構的適當性義務。它們盡到應盡責任,就是在播撒理性參與市場的種子。
《辦法》從適當性評估義務、風險揭示義務、內部管理義務、普通投資者保護義務等方面細化了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履責要求。針對違規行為的具體情形,《辦法》一一列出「負面清單」,規定了可對經營機構以及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採取的監管措施,以及情節嚴重的處理措施和行政處罰,對經營機構從業人員還可以依法採取市場禁入的措施。可以說,《辦法》是一部「有牙齒的立法」。
如果這部法規能夠切實落地,至少買賣不對等、不對稱的問題可以得到部分化解
⑸ 什麼是「投資者適當性制度」
什麼是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是指規范投資者和證券公司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重要制度,是證券公司向客戶提供金融產品或服務時,應確保其所提供的金融產品或服務與特定客戶的財務狀況、投資目標、知識經驗以及風險承受能力等相匹配,不得將高風險產品或服務推薦或銷售給低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而導致客戶利益受損。本質上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就是投資者保護制度。
⑹ 什麼是投資者適當性管理
按照不同類型的客戶,對客戶提供不一樣的投資方案。如保守型的建議買貨幣型或者債券型的基金或理財。
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包含對投資者分類,對產品分級,按照風險級別匹配適當的投資者三方面的含義。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不可能規定出非常精準的一一對應的匹配關系。法規如果過細,很可能與實踐脫節。為此,就要按照簽署「責任狀」的邏輯,緊緊抓住經營機構這個「一肩挑兩頭」的主體,明確經營機構既要按照《辦法》規定和自律組織規定對投資者分類,又要具體負責對所銷售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進行分級,制定產品分級的內部管理制度。應該說,能否准確分級是各機構核心競爭力的一種體現。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不是一般的市場參與者,它們既要面對籌資者,又要面對投資者,既要參與規則的制定,又是重量級的規則執行者,堪稱市場秩序的主要塑造者之一。因此,必須強化經營機構的適當性義務。它們盡到應盡責任,就是在播撒理性參與市場的種子。
《辦法》從適當性評估義務、風險揭示義務、內部管理義務、普通投資者保護義務等方面細化了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履責要求。針對違規行為的具體情形,《辦法》一一列出「負面清單」,規定了可對經營機構以及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採取的監管措施,以及情節嚴重的處理措施和行政處罰,對經營機構從業人員還可以依法採取市場禁入的措施。可以說,《辦法》是一部「有牙齒的立法」。
如果這部法規能夠切實落地,至少買賣不對等、不對稱的問題可以得到部分化解。
⑺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對各自的行業格局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在總結實踐經驗和充分借鑒國際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明確和強化了各類經營機構的適當性義務,要求經營機構在向投資者銷售產品時,須遵循一系列適當性行為准則並制定適當性管理的內部制度和程序,將「賣者有責」(充分揭示風險)作為「買者自負、風險自擔」的前提,突出對違規機構或個人的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這是對現有投資者保護制度的重大改進。同時,《辦法》的制度設計又保持了一定的靈活度,沒有堵死經營機構的創新空間,對行業創新權利給予了足夠的尊重。總之,《辦法》的出台意義重大,必將對中國資本市場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