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你看來,打擊盜版行為應該列入法律法規中嗎
應該被列入法律法規,因為盜版行為侵害了版權者的利益,眾所周知,盜版商品的製作、發行和銷售是對正版商品的侵權,同時也是對原著作人或版權人的不公平。
事實上,由於盜版盛行,產品要麼無人問津,要麼盜版泛濫,企業無法獲得正常的利潤來維持運營,至今國內軟體業根本無法和跨國IT巨頭競爭。許多優秀人才都聚集到了外企,國內軟體企業也因沒有資金培養人才,吸引人才來開發優秀的產品,這是典型的惡性循環。許多軟體企業都變成了外企的外包服務提供商,難以建立自主產品。這也算是中國軟體業之痛。並盜版有損國家稅收。
❷ Coreldraw公司說我單位使用了盜版軟體侵權了,怎麼辦
使用單位提供購買Coreldraw軟體的相關票據,證明自己是合法購買的,不用承擔賠償責任,但應停止使用該軟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08修正)》第七十條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能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該條規定,證明產品合法來源是免於承擔賠償責任的關鍵,下列情形屬於能證明產品合法來源:
(一)有供貨單位合法簽章的供貨清單和貨款收據且經查證屬實或者供貨單位認可的;
(二)有供銷雙方簽訂的進貨合同且經查證已真實履行的;
(三)有合法進貨發票且發票記載事項與涉案商品對應的;
(四)其他能夠證明合法取得涉案商品的情形。
因此,面對侵權指控,使用單位應當積極搜集進貨相關票據,證明自己產品合法購買。
(2)誰來打擊盜版軟體侵權擴展閱讀:
侵犯專利權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08修正)》
第十一條
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
外觀設計專利權被授予後,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❸ 如何打擊盜版軟體
你可以借鑒一下美國是怎樣打擊盜版的
美國如何打擊盜版為了加強打擊盜版的國際合作,進一步宣傳我國打擊盜版的成果,考察美國打擊盜版的情況,受美國電影協會(MPA)的邀請,前不久,全國「掃黃」「打非」辦組團一行6人到美國進行了為期10天的考察交流。交流團先後到了紐約、波士頓、華盛頓、洛杉磯、舊金山等城市,訪問了紐約警署、聯邦調查局紐約分局、恩姆遜學院影視傳媒系、美國電影協會華盛頓行政總部和洛杉磯業務總部、迪斯尼公司等。參觀考察了美國書刊音像店等文化設施。其間,美國電影協會在華盛頓總部與考察交流團進行工作會談。
這次考察交流時間很短,可謂來去匆匆,走馬觀花,接觸面也有限,但也管窺到了美國打擊盜版及反淫穢色情出版物的一些情況。筆者認為,中美兩國由於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對淫穢色情出版物和盜版的處理方式方法有許多不同,但也有一些共性的東西。了解這些異同對我們更好地組織「掃黃」和打擊盜版工作有積極的意義。筆者接觸的情況中印象深刻的主要有:
1.對向未成年人製作傳播淫穢色情出版物制裁的法律嚴厲。這是美國對淫穢色情出版物的處理與我國有重要不同的地方。淫穢色情出版物在美國對成年人是相對開放的,但不能向未成年人傳播。對向未成年人製作、傳播淫穢色情出版物者有嚴格的法律和處罰措施,比我國的法律要嚴厲得多。據聯邦調查局紐約分局白領犯罪調查部的負責人講,聯邦法律和紐約州法律對製作、傳播淫穢色情物品給未成年人者,每製作傳播一張(幅)圖片(像)要判5年徒刑,最高可判125年徒刑,可見處罰之重。在當前新技術條件下,美方感到網上傳播淫穢色情圖像是網路管理的最大難題,聯邦調查局和紐約警署充分合作,對網上「制黃」「販黃」問題予以嚴厲打擊,已查處了多起網路傳播淫穢物品大案。
2.聯邦調查局和警察機構是美國打擊有組織盜版犯罪的主要機構。據紐約警署有組織犯罪控制局副局長馬特拉蘇(Alfred J.Materaso)先生和該局稽查隊長羅傑斯(James K.Rogers)先生的介紹,按照分工,美國警察機構主要是配合聯邦調查局查處有組織犯罪,包括打擊盜版犯罪,聯邦調查局則是打擊盜版的主要機構。在美國,圖書的盜版案很少,音像領域(美國沒有VCD流行)盜版主要是錄音、錄像帶,其次是電腦軟體的盜版。所以,警署和聯邦調查局把打擊有組織盜版的主要目標放在錄音、錄像帶和電腦軟體領域。據悉,在美國有一些人專門到電影院錄制母帶,然後到工廠翻錄製作錄像帶,再拿到市場銷售牟利。目前,紐約警署抓獲的最大的盜版工廠規模是2小時可做501個拷貝。在美國,有組織的盜版犯罪往往有黑社會背景,盜版所獲暴利存在洗黑錢的問題,所以打擊有組織的盜版犯罪一般與打擊黑勢力、洗黑錢的行為聯系在一起。因為盜版行為一般在工廠進行,對於有組織的犯罪,警署與聯邦調查局可以共同查處。查處時一般是先穿便衣去調查,摸清來龍去脈,先抓販賣的、送貨的,最後直搗盜版工廠。有時,也通過「線人」,這些「線人」通常是警署和聯邦調查局情報站的長期雇員,這些雇員都要登記,並定期給其費用和通報有關情況,如紐約警署現就有10名「線人」,給「線人」的獎金根據報告案情的大小而定。對於售賣盜版製品的店鋪,一般通過深入調查,都能追查到源頭並一網打盡。追查來源時就把其盜版工廠的注冊地址全部摸清,一旦確定其有盜版行為,就可通知銀行凍結其戶頭和資金周轉,查封其保險箱。這是近年來採取的打擊有組織盜版犯罪的有效方法。
3.打擊盜版的力量雄厚,手段有力,成效顯著。如紐約警署共有5萬人,包括4萬多警察和近1萬名文職官員,其中4000多人負責打擊有組織犯罪,有240多人負責打擊盜版。這些人都是全副武裝,並擁有多輛警車、直升機、巡邏艇、摩托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必要時有搜查住所、凍結銀行賬戶、查封保險箱等各種權力。由於執法手段強有力,盡管不斷有盜版犯罪發生,但只要查實,打擊往往都很有效。1999年,僅紐約州就破獲41個盜版錄音錄像帶的工廠,查收5000多台錄像機,查封500多家售賣盜版的店鋪。
4.對盜版的定罪量刑有嚴格的規定。在調查盜版犯罪時,一般要把其與有組織犯罪聯系在一起,充分了解對方的背景。法院判決一般要考慮以下情節:a.有無暴力行為;b.有無牟利;c.以前有無犯罪記錄;d.是什麼性質的案件。在法院判案過程中,一般被侵權人要提供因盜版而給自己造成的經濟損失的證據,以使法官掌握可靠的受理依據,沒有版權持有者的支持,法官是沒法判決的。
5.對盜版犯罪的判處法律法規很嚴,但司法實踐上還是以對被侵權人的賠償為主,刑事處理為輔。聯邦調查局紐約分局白領犯罪調查部的負責人多佛(William H.Duff)先生介紹說,對於盜版犯罪的處理,由於美國是英美法系,又是高度法治國家,所以盜版的處理都由法院判決,沒有「行政處罰」。根據聯邦和紐約州的法律,盜版犯罪輕則判4個月以上,重則最高可判處15年有期徒刑,但司法實踐中很少這么重判,除向被侵權人賠償外,大多判幾個月以上強制勞動。現聯邦調查局紐約分局正在查處的有24個重大盜版案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計算機軟體的盜版案件和與美國電影協會紐約辦事處聯合查處的電影錄像帶盜版案。
6.打擊盜版不僅是聯邦政府的職責,而且也是各知識產權協會的主要任務。如美國電影協會、商業軟體聯盟、美國出版商協會、美國唱片業協會、美國獨立製片協會、美國音樂家協會、美國電影游戲協會等涉及知識產權的行業協會為了保護各自成員的利益,都捨得花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協助政府打擊盜版。如美國電影協會在全國主要城市都設有辦事處,聘請法律顧問,監察市場,一旦發現製作、銷售盜版產品的情況就向聯邦調查局和警署報告請求查處。查處過程中,協會幫助取證,並向法院起訴。協會還設有獎勵舉報金。據陪同考察訪問的美國電影協會紐約辦事處主任仙龍(Shinon)先生介紹,曾有個舉報人舉報,發現一擁有100台翻錄設備的工廠復制盜版產品,查證屬實後,電影協會給予其2500美元的獎勵。2000年,單在紐約該協會就共向舉報人發了5萬美元獎金。仙龍先生說,獎金一般數量不大,因為一次給過多的獎金,喂得過「飽」,舉報人以後就不來找我們協會舉報了。
打擊盜版、保護知識產權和「掃黃」是國際性工作。盡管中美兩國由於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習慣等不一樣,特別對淫穢色情出版物的認識有差異,但都存在著「打盜」和「掃黃」的課題。筆者感觸頗深的是,美國的相關法律規定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執法機構和手段堅強有力,再有行業協會的積極配合,加之一般民眾保護知識產權意識強烈,有高度的法治環境,這是打擊盜版易見成效的關鍵,也是我們可資借鑒之處。在美國紐約、洛杉磯等大城市的出版物市場上的確很難發現盜版品。
要強調的是在打擊盜版工作中特別是打擊有組織的盜版犯罪時,政府有關部門要協同作戰,加大力度,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在美國,各知識產權工業協會主要任務之一是維護協會成員的知識產權權益。如美國電影協會在全球設有60多個辦事處用於監督對美國電影盜版。我國打擊盜版工作也要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的維權作用,以此作為政府打盜版的「耳目」和參謀。有關協會也要增強維權意識,設立維權機構並積極開展工作。
我國現正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掃黃」「打非」集中行動是轉型階段規范出版物市場的非常辦法。近年來,我國開展的「掃黃」「打非」集中行動中打擊盜版成果顯著,社會各界給予充分肯定,也引起國外傳媒和有關國際組織的關注。盡管如此,出版物市場還是不太平,淫穢色情出版物及盜版品還遠沒杜絕,新情況、新問題不時冒出來。我們要研究美國等發達國家依法管理出版物市場的有效做法,借鑒其中適用於我國的部分,深入開展集中行動和專項治理,要逐步健全法制,理順體制,完善機制,為出版物市場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不斷創造條件;同時要採取措施,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特別是被侵權人的自我保護和維權意識,對盜版行為人人喊打、使其無處藏身。
❹ 關於軟體侵權個人是否可以對其進行打擊
很明顯,個人是沒有權利對其進行打擊的。只能依法訴訟來解決。
❺ [3.15]用戶使用盜版軟體算侵權嗎
同時發來的文件還有北京市版權局版權執法處給反盜版工作委員會的函:「……如侵權屬實,告知其立即停止侵權使用,並盡快更換正版軟體,對不聽勸戒又不能接受你們協調解決問題的企業,請報告我處,由我處立案查處……」
如果您有著作權方面的問題,可以發Email向作者咨詢:[email protected]。
看到這兩份文件,作者感到透心的涼,國外的軟體公司開始採取行動了,我國政府打擊盜版的力度加大了,現在打擊的不僅是專門將正版軟體解密後大量復制贏利者,現在開始連使用盜版軟體的最終用戶也開始打擊了。
最終用戶(End
User)指在計算機上使用軟體的人,而不是軟體分銷人、軟體佔有人之類。軟體公司將軟體設計出來,通過分銷人和分銷渠道將該軟體銷售到最終的使用者(用戶)手上,盜版者將正版軟體大量的復制,以低於正版軟體的價格在市場上銷售,嚴重侵害正版軟體設計的權益,這些復制者一直是各國重點打擊的對象。而作為最終用戶購買使用的盜版軟體是不是也要受到打擊呢?著作權法只打擊復制盜版者,而購買/閱讀盜版書的人是不承擔任何責任的。我國個人計算機的用戶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在使用盜版的軟體,是不是讓千萬個單位、家庭和個人成為打擊對象呢?下面我們從各方面進行分析。
有關案例回顧
關於軟體最終用戶的責任問題,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美國微軟公司訴亞都科技集團公司侵權使用其軟體案件。正是因為該案在國內引發了對軟體最終用戶的責任問題廣泛的討論。
1999年微軟的授權代理人中聯知識產權調查中心在亞都大廈發現了盜版光碟,包括微軟享有著作權的MS-DOS、MS-Windows95、MS-Office97等軟體。當時在公證人員監督下,海淀工商局執法人員對這些軟體進行了清查。微軟以公證書為重要證據向法院起訴,要求亞都賠償150萬元人民幣,並要求其公開致歉。
在此案的庭審過程中,被告亞都認為微軟提交的公證書是虛假的證據。稱中聯知識產權調查中心從未到過亞都集團的辦公場所,因此微軟發現使用盜版一說毫無事實根據,海淀工商執法人員也不曾對亞都的計算機進行過清查。亞都科技集團向法庭解釋說,微軟所述亞都集團的兩名工程師承認「營業用的50台左右計算機內均裝有盜版的微軟軟體」,事實上這二人並非在亞都科技集團工作,而是亞都大廈內的另一家公司--亞都科技有限公司的職員,這兩家公司是獨立法人的企業,故微軟告錯了人,請求法院駁回微軟的起訴。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查了亞都集團的證據後認定:美國微軟公司主張被告為侵權行為人,沒有提供充分證據,法院不予認定。法院就該案作出裁定:駁回美國微軟公司對北京亞都科技集團的起訴。這個訴訟基本上以微軟的敗訴而告終,微軟也並沒有更換被告而重新起訴。據說被告的律師非常巧妙地利用了美國炸了我國的使館,當時民族情緒激昂,中美關系的緊張,也許微軟有點知難而退了。
法院的裁定多少有些出乎意料,法院因為被告主體問題駁回了微軟的起訴,從而並沒有在法律上裁判軟體最終用戶的法律責任問題。但軟體最終用戶責任問題卻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❻ 使用盜版軟體侵權的問題
你這個問題應該放到法律欄。
我個人覺得應該是侵權了,你們如果用了那個版軟體並且造成了盈權利。不管你最後卸載了沒,都應該是侵權。不管是不是員工裝的,這都應該算是公司行為。
不過中國法律是誰主張誰舉證。如果你是碰到官司,告你的人,如果拿不出證據證明你用那個軟體盈利過的,應該就拿你沒辦法
❼ 員工在企業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使用盜版軟體造成軟體公司起訴到企業,這樣企業應該承擔他的個人責任嗎
我國《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2001年進行了修改,並於2001年1月1日開始實施。該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可以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並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觸犯刑律的,依照刑法關於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復製品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復制或者部分復制著作權人的軟體的;……」 第二十四條的規定意味著軟體的最終用戶,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使用盜版軟體即為非法,可能被處每件100元或者貨值金額5倍以下的罰款,甚至承擔刑事責任。該條例一出台,立即引發網民在網上大發議論。2001年12月23日,新浪網上發表了一份《關於合理保護軟體知識產權的呼籲書》,十幾位評論家和業界人士聯名呼籲,認為我國對軟體著作權的保護超越了我國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現實水平,超越WTO標准,超世界水平。 在新的《計算機軟體條例》中,對軟體版權的保護延伸到了最終用戶,明確規定了最終用戶的責任,對最終用戶並沒有區分是單位還是個人,是贏利機構還是普通個人用戶。 國家版權局某高級官員認為:應該從源頭上打擊盜版行為,應當追究最終用戶責任。並認為對最終用戶追究法律責任,早在1991年發布的原條例中就有規定,並不是新條例中的新規定。它已經存在了十幾年,所以不能說它超前了。 由於軟體的技術特性決定了它不同於其他知識產品,它復制起來太容易了。因此,為了維護軟體著作權人的經濟利益,發展我國軟體產業,就必須加強立法及懲罰力度。因為軟體產業是以智力創造為核心的高技術產業。它的發展不僅需要在投資、稅收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得到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一個良好的知識保護環境。 軟體業界公認盜版是阻礙中國軟體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如果軟體用戶使用未經授權的軟體,軟體公司就無法獲得合理的收入和回報。那麼,他們就無法擴大對軟體研發的投入,從而削弱了中國軟體企業的競爭力,使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無法立足。所以,為了從源頭上打擊盜版行為,就必須提高公眾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需要強調的是,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刑事打擊的盜版行為主要是以營利為目的、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情節嚴重者,民事、行政處罰目前主要針對單位用戶。一般的個人用戶是以說服教育為主,從而提高民眾的整體素質。 上海大學教授壽步教授在微軟訴亞都案引發的關於軟體最終用戶問題的論戰中提出了「三個台階論」。 壽步教授認為:第一台階並不將軟體侵權的最終界限延伸到任何最終用戶。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協議) 就屬於「第一台階」; 「第二台階」是將軟體侵權的最終界限延伸到部分最終用戶,如明知是未經授權軟體而作直接營利使用的視為侵權; 「第三台階」是將軟體侵權的最終界限延伸到所有最終用戶,即不論單位、家庭還是個人,不問其目的如何,只要使用未經授權軟體就構成侵權。 在《新軟體保護條例給國人帶來什麼》一文中,壽步教授提到,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只是區分最終用戶的不同情況,將軟體侵權的最終界限延伸到部分最終用戶,即處於「第二台階」。 壽步教授認為我國將軟體侵權延伸到個人用戶是「超世界水平」,從而反對將軟體侵權責任延伸到個人最終用戶。 軟體侵權最終界限定位問題,是一個涉及全社會的重大問題,決不應當由個別人任意解釋。我國目前經濟尚不發達,軟體最終用戶涉及千萬個單位、家庭和個人,不宜將軟體的保護水平一下子提高到超出世界的保護水平,不應該將千萬個普通家庭或個人用戶也作為打擊對象。 我們現在還沒有看到軟體最終用戶被法院判決賠償的案例,但是我們的著作權管理部門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了,有的地方甚至採取了比較激烈的行動。我們呼籲政府部門在打擊最終用戶時應慎行,我們期待立法機關對《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24條進行修改或做相應限制性的解釋。不要將軟體最終用戶侵權責任延伸到非贏利的個人用戶。 所以,個人只要不是非贏利的用戶,就不會有責任.